EN
https://www.gov.cn/

通訊:三十載 三代人——巴西一家人的“中國日記”

2019-11-15 11:3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電 通訊:三十載 三代人——巴西一家人的“中國日記”

新華社記者 陳瑤

近幾天晚上,巴西農村社會學家莉安·安德拉德每晚睡前都會打開手機相冊,一邊翻看最近在中國拍攝的照片,一邊做著再次赴華的計劃。

安德拉德和36歲的女兒彼得拉·科斯塔正籌劃拍攝一部有關中國發展的紀錄片。為此,安德拉德9月底特地從巴西飛往中國,用一個多月的時間拜訪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專家學者,收集了不少資料,整理出上萬字的旅華日記。

33年前,同樣是36歲的安德拉德和母親薇拉·富爾塔多第一次漂洋過海從巴西來到中國,走進田間地頭,用鏡頭和日記記錄了當時正在中國農村進行的大膽改革——包産到戶。

上世紀80年代,在巴西政府從事農業方面工作的安德拉德,因為一本介紹中國農村發展經驗的書,産生了要去中國看看的念頭,這一想法與母親富爾塔多不謀而合。

富爾塔多當時是一名巴西農民,對於中國農村如何養活如此龐大的人口常懷好奇之心。

1985年從巴西赴華走訪農村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1986年機緣巧合下,安德拉德受到中方邀請,終於如願與母親一同來到中國。

當時的中國正處在改革開放初期,因為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各地農民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他們幹勁十足的場景被安德拉德和母親收錄進紀錄片和日記中。

從北京到上海,從大寨到成都,安德拉德和母親走訪了近10個城市及其周邊的農村。

特別是在大寨,安德拉德和母親感觸頗深。安德拉德曾在巴西讀過關於介紹中國農村發展的書,裏面尤其提到大寨。這次安德拉德在大寨親眼看到,農民們在梯田裏勞作,購置拖拉機等農具幫助生産,生活水平比書中描寫的更加富裕。

“完全不同的風土人情,蒸蒸日上的農村生活,讓我們陶醉於工作中,忘了時間、忘了疲憊。”安德拉德這樣形容她們當時每天的工作狀態。

安德拉德回憶説,那時母親白天幫助她拍攝和採訪,晚上挑燈夜戰,把一天的精彩見聞寫進日記中。

1986年的中國之行,讓安德拉德和母親刷新了對中國農村的認識,回國旋即製作並在TVT電視臺播出了講述中國城市和農村生活的紀錄片《中國眼》,同時發表了連載文章《中國日記1986》。

此後,安德拉德對中國的興趣愈加濃厚,甚至從那時起潛心研究被譯成葡文的中國古籍,體味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

隨著中國與巴西經貿合作不斷加深,中巴兩國的民間交流也越發多元和深入。“和母親再次到中國,回到大寨,親眼看看農村的巨變”成為一直縈繞在安德拉德心頭的想法。

遺憾的是,母親富爾塔多於2011年去世,安德拉德深感傷心。女兒科斯塔了解到安德拉德的心思,提議到中國再拍一部紀錄片,幫助母親完成心願。女兒即將成為她拍攝中國紀錄片的另一個搭檔,給了安德拉德不少安慰。

科斯塔是一名優秀的電影人。2019年,她為新片參與奧斯卡獎項的角逐到處奔走,暫時無法陪同母親。安德拉德便在9月底先行來到中國,進行拍攝前的調研和準備。

這一次安德拉德只訪問了北京和上海等城市,聯絡和拜訪了數個研究農村發展的機構,採訪了專家學者以及旅華從事影視工作的拉美朋友,積累了不少可供紀錄片拍攝的素材。

“中國發展巨變令人驚嘆。特別是在上海,我感受到這是一座安靜、祥和的城市,手機支付可以搞定一切,人們臉上洋溢著為幸福奮鬥的快樂。我期待著明年我們的攝製組能夠拍下這些畫面,展現給世界上更多的人。”在結束中國之行時,安德拉德在日記中寫下這樣的話。

三十載,三代人,在相似的年齡,以相似的方式,與中國結緣。每每想到這些,安德拉德總會會心一笑。(參與記者:趙焱、黃順達、席玥)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范梓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