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古老文化的跨界演繹
——來自第四屆山西文博會的觀察

2019-12-11 20:3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太原12月11日電 題:古老文化的跨界演繹——來自第四屆山西文博會的觀察

新華社記者王菲菲、馬曉媛、解園

只需戴上VR頭盔,通過手柄操作,“沉睡”千年的文物就能“活”起來;當傳統工藝對接市場,“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澄泥硯不僅實現了産業化、精品化,更走出國門;而文化與旅遊相互融合,讓你在古城中游得更有“范兒”……

在日前舉行的第四屆山西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山西正深挖文化資源,將其進行跨界融合。

科技加持 文物“活”起來

在“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展”的展臺上,兩位戴著3D眼鏡的小朋友不時伸出雙手,盡力“觸摸”眼前的佛像;旁邊的展位上,剛剛體驗過VR技術的市民郭先生連連讚嘆:“太棒了!連石像的神態都看得清清楚楚。”

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展是本屆山西文博會上最火的展區之一。“很多遊客一到文博會就直奔這個展臺而來,人多的時候需要排號體驗。”工作人員説。

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正在重塑人們了解文物的方式,借助高科技的手段,沉睡千年的文物現在能夠走出博物館,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數字復原技術一方面可以記錄文物原貌,為後世提供修復依據,另一方面,通過多元的、交互的呈現方式,可以增進觀眾對文物的全面了解,從而提高大家對歷史文化的熱情。”天龍山石窟博物館副館長崔曉東表示。

科技的進步也讓文物保護變得更加容易。山西文物博物産業集團依託第三方公司打造了文物安全監管大數據平臺,集成呼叫中心、視頻監控、巡查監督等系統,實現文物安全態勢綜合感知、災害風險智慧預警、應急處置聯動融合等功能。

“通過連接當地的攝像頭,安裝消防報警、環境監測等傳感器,對相應文物和區域進行實時監控。針對偷盜、警戒區入侵、煙霧火災的情況,險情出現後第一時間通知相關人員及時處理。”工作人員劉傑介紹説,該平臺的應用未來將實現對全省所有文物24小時不間斷監控與監測。

傳承創新 “三寶”重現芳華

在文博會上,傳統工藝項目種類豐富,其中,絳州澄泥硯、平遙推光漆器和琺華器尤其引人注目,被稱為“山西三寶”。這些傳統技藝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歷經時間洗禮愈加光彩奪目。

在平遙推光漆器展位前,一件件工藝精美、古樸雅致的首飾盒、屏風、擺件等工藝品吸引了眾多遊客。

平遙推光漆器以推光和描金彩繪技藝著稱,其髹飾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早在2012年,平遙縣就成立推光漆藝文化産業創意園區,集教學研究、設計生産和展覽銷售為一體,形成了以國家級大師和省級大師領銜,以民間藝人為主的設計創作團隊,恢復了瀕臨失傳的民族傳統工藝。

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絳州澄泥硯一改原來單調色彩,通過工藝創新讓澄泥硯色彩更加豐富,硬度、密度都有提升。自2000年赴新加坡參加“春到河畔迎新年”活動以來,絳州澄泥硯不斷走出國門,已在波蘭、阿聯酋、美國等30多個國家展出。

在晉城展區,一件“琺華蓮池鷺鷥紋罐”吸引眾多遊客圍觀。“琺華器”,一個對很多人來説並不熟悉的名字,卻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獨特地位的一朵絢麗奇葩。

據展區工作人員介紹,琺華器始於元,盛于明,在清雍正時期終了,斷燒時間已近300年。2008年始,山西高平人張勇勇帶著復原琺華工藝的心願,回到家鄉,搜尋史料,走訪老工匠,籌備復燒琺華器。經多年努力,終於使得這項文化藝術瑰寶重見於世。“下一步,還要走産業化道路,讓琺華器走向世界。”張勇勇説。

“文旅融合” 旅遊更有“范兒”

“打起竹板板響連聲,請問這位師傅是哪人?兄弟我本是山西人,從小就生長在太原城……”文博會主舞臺上,一段名為《老街老巷老情趣》的太原蓮花落引來聲聲喝彩,詼諧幽默的曲調中,太原城八道老城門、70余條老街、60多條老巷子在觀眾腦海中鋪開。

這是太原府城遊的推介現場。文博會期間,山西11個地級市在主舞臺輪番亮相,舉辦文旅推介會,除了講述好山好水,還呈現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文藝表演。

山西近年發力建設文化旅遊強省。“文旅産業發展已融入山西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勢頭強勁,活力十足。”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院長范周説,文旅融合不是傳統的旅遊産業和文化産業的簡單相加,其融合勢必會産生新的業態,因此在文旅融合過程中要格外注重新業態的培育。

中國旅遊集團中旅風景旅遊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衛權建議,在文旅融合文化活化的趨勢下,山西旅遊應以景區聯動鄉村,擴大遊覽空間,豐富體驗載體;以創意活化實現“古寶”到“活寶”的轉變;以專業化運營管理全面提升旅遊服務品質,為遊客帶來極致的文旅體驗。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