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今年冬至新年俗傳遞了哪些信息?

2019-12-22 16:2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 題:今年冬至新年俗傳遞了哪些信息?

新華社記者許舜達、馬曉成、姚子云

冬至,是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我國自古以來就對冬至非常重視,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近日,記者在各地採訪了解到,隨著社會發展,各地過冬至的形式越來越豐富,對於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發展也更加深入。

“村晚”推動鄰里融合

舞蹈“夜上海”、小提琴演奏“我和我的祖國”、黃梅戲“天仙配”……冬至前夕,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運河街道螺螄橋村的文化禮堂,舉辦了一場別具特色的“村晚”,從演員到主持人,全部由村民擔當。舞臺上,螺螄橋村的各方好手盡顯才藝,台下觀眾笑逐顏開,整個文化禮堂沉浸在熱鬧祥和的氛圍中。

螺螄橋村負責人任金海告訴記者,村裏的文化禮堂今年9月份剛落成。這是村裏第一次由本村村民舉辦“村晚”,為的是讓村民們感受到熱鬧的“年味”。

任金海回憶説,過去冬至這天,村裏家家戶戶都會用蘿蔔絲、炒米粉等來包冬至“圓子”,招待親朋好友。“現在過節的形式更加豐富了,但過節的習俗沒有被遺忘,村民很看重這種集體活動,主動參與的村民越來越多。”

當晚,現場有不少村民把拍攝的照片和視頻,通過微信和朋友圈發送給遠方的親友,讓他們也能感受到團聚的溫暖。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劉曉峰告訴記者,冬至與春節一樣,是團圓的節日。現代技術手段的發展,讓“天涯若比鄰”成為可能,也更有利於親情的表達與傳遞。

民俗“吹暖”旅遊經濟

現代科技讓傳統節慶活動實現了跨地域的分享,也讓更多的人通過民俗旅遊了解、分享多樣的生活方式和不同地域的冬至習俗。

“過去,到了冬至前後,大家都‘貓’了起來,最多也就是吃餃子,喝喝酒。現在冬至意味著一年旅遊季節的開啟。”在黑龍江省漠河市北極村經營家庭旅館的馬國權説。

冬至正值我國最北省份黑龍江省一年最冷的時節。冬至這幾天,日出時間晚、日落時間早,在黑龍江省許多地方,下午3點多,天就已經黑下來了。近年來,隨著冰雪旅遊的開展,東北群眾一改“貓冬”習慣,讓最冷時節變成一年最“熱”時節。

利用“冷優勢”,提前謀劃冬季旅遊項目,成為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林區停伐後産業轉型的有效途徑。“這次來北極村過冬至,體驗了不同的新習俗:堆雪人、吹冰泡泡。在這麼冷的天氣裏,能聽到水潑出去結冰的聲音,真是太神奇了。”北京遊客韓璐璐説。

一年之末,物盡藏,農事休。在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篁嶺村,當地村民在冬至到來之際,隆重舉辦起各種“好事”。隨著一場民俗戲上演,小小村子,遊人如織。

村裏廣場上,6個石臼一字排開,熱氣騰騰的糯米倒入其中。遊客和村民擼起袖子,一起拿著木杵,有節奏地打麻糍。“打麻糍是本地傳統習俗,現在遊客也加入進來,體驗傳統農耕習俗之樂。”68歲的當地村民曹愛蘭説,不少外地遊客還會把自己做的麻糍,打包帶給遠方的親朋好友品嘗。

劉曉峰説,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地依託冬至等傳統節氣,開發出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旅遊産品。“要讓傳統節日富有生命力,就需要不斷適應社會的變化,挖掘和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

文明祭祀賦予孝親文化新內涵

自古以來,全國各地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因各地禮俗不同,祭祖形式也有差異。在我國南方,冬至和清明一樣重要,也是悼念已逝親人、寄託哀思的傳統節日。今年冬至,一些地方推出文明祭祀舉措,賦予孝親文化文明的新內涵。

一簍紙錢,兩杯米酒,外加一響鞭炮。在江西省樟樹市中洲鄉,村民們以往都是以這樣的方式“挂冬祭祖”。

與往年相比,中洲鄉來陂村村民徐海平今年有所不同。冬至將近,他沒有去集市上購買紙錢、米酒、鞭炮“老三樣”,而是買了幾株黃菊花。“現在文明祭祀成為新潮,今年咱也時尚一回。冬至就拔拔草、填填土,為先人獻上幾束鮮花,不再放鞭炮打擾他們了。”徐海平説。

臨近冬至的這些天裏,浙江省開化縣華埠鎮葉溪村村支書汪理成在村裏忙著張貼標語,懸挂橫幅,倡導鮮花祭祀。今年華埠鎮準備好了1.5萬支鮮花,發放給各村村民,引導他們用更加環保安全的方式祭奠親人。

南昌社科院社會所副所長戴慶鋒告訴記者,冬至最早是一種祭祀活動,然後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傳統節慶活動。如今冬至的內涵不斷延伸,加入了不少現代元素,而燃放煙花爆竹、點香焚紙等傳統的祭祀方式,也在被更文明的祭祀方式所替代。

“與傳統的祭祀方式相比,現在人們通過獻鮮花等方式,來表達對親人的追思,更加理性和文明。”戴慶鋒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曹志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