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2020年中國經濟行不行,這兩件事很重要

2020-01-16 11:42 來源: “國是直通車”微信公號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對中國而言,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這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中國也將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

中國經濟如何打出一個漂亮的“決勝戰”,尤為關鍵。


1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對《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

李克強指出,今年國內外形勢更為複雜嚴峻,做好政府工作需要付出更加艱苦努力。要堅定信心,紮實進取,精準實施應對困難挑戰的政策措施,用足用好促進發展的有利條件,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對於2020年經濟怎麼幹,這場座談會傳遞出重要判斷。就釋放的信息來看,這兩件事很重要。

傾聽市場呼聲,聚焦企業關切

座談會上,與會人員談到,去年挑戰多、困難大,但宏觀政策應對得當,大規模減稅降費、優化營商環境等增強了企業應對困難的能力和信心,中國經濟增速繼續位居主要經濟體前列,就業穩步擴大,成績來之不易。

對於今年的政府工作,李克強指出,要實施好宏觀政策,提振市場預期,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把減稅、節支作為關鍵,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政府真正過緊日子,大幅壓縮一般性開支特別是行政開支。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疏通傳導機制,更有效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減稅降費是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的重大舉措,也是宏觀政策支持穩增長、保就業、調結構的重大舉措。

去年減稅降費政策舉措持續加力下,取得很大成效。工信部數據顯示,預計2019年全年減稅降費2.36萬億元,其中製造業及相關環節在增值稅減稅規模中佔比近70%,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約2500億元。

1月7日召開的全國稅務工作會議上,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提出,2020年要乘勢而上、提質增效。減稅降費要重在鞏固和拓展成效上下功夫,堅持主動服務、簡化手續、算好鐵賬,要及時解決政策執行中出現的新問題,確保執行到位。

今年元旦,央行送上了8000多億元的降準“大禮包”,並明確提出運用降準資金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

為進一步改善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央行5日召開的2020年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下一步要健全小微企業貸款考核激勵機制,落實授信盡職免責制度,營造敢貸願貸能貸的政策環境。

企業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

展望未來,李克強在會上指出,要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要把減稅、節支和簡政有機結合起來,傾聽市場呼聲,聚焦企業關切,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盡可能減少政府對市場的直接干預,為企業生産經營、參與公平競爭提供更寬鬆環境,催生更多新企業,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頂住經濟下行壓力。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認為,如何營造在全球範圍內有競爭力的吸引人才的環境,在當前形勢下尤為重要。下一步中國應下大力氣改革科研、教育和人才管理體制,著力營造能夠吸引全球優秀人才來華從事科研教育工作的良好環境。

滿足民眾生活需要,保持就業大局穩定

儘管去年中國發展遇到多年少見的困難局面,但李克強指出,我國經濟穩中有進,民生持續改善。

在今日召開的座談會上,李克強對民生問題進行了較大篇幅的表述。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李克強指出,要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著力拓展就業渠道,支持靈活就業,加強重點群體就業服務,做好就業保險保障工作,保持就業大局穩定。

在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看來,改善經濟增長質量,核心是讓其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

張車偉認為,中國就業基本穩定,且這種穩定形勢今後也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未來穩就業工作應更多著眼于改善就業質量,提供更優質就業崗位。

以民生為導向擴內需以及民生補短板將是今年民生領域的重要話題。

李克強表示,鼓勵企業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深挖內需潛力,增加高品質産品和服務供給,促進消費升級。加強政府引導,調動社會力量積極性,積極發展群眾急需的養老、托幼等方面的社區服務,加快補上基礎設施、城市配套設施等領域短板,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擴大有效投資,增強發展後勁。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中國仍然有強大的內需市場,要依靠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滿足人們的需求,年輕人追求個性化消費要滿足,中國加速進入老齡化,也要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民生領域補短板方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指出,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領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居民後顧之憂,擴大需求也無從談起,而這些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潛能。

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認為,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加快民生領域補短板,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這不僅可以滿足民眾美好生活需要,也可以釋放需求潛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民生之暖”保穩定、促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金易子)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