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青海省所有貧困縣脫貧摘帽

2020-04-21 19:1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這是2019年6月21日拍攝的祁連山生態牧場一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新華社西寧4月21日電(記者 駱曉飛、白瑪央措)21日,青海省政府發佈公告,經專項評估檢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等17個貧困縣(區)達到脫貧退出標準。至此,青海全省42個貧困縣(市、區、行委)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

青海省貧困人口點多面廣、貧困程度深,共有貧困縣(市、區、行委)42個,其中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15個。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青海省按照“四年集中攻堅,一年鞏固提升”的總體部署,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標準,以青海省“1+8+10”政策體系為牽引,堅決有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減貧成效逐年顯現。

經過集中攻堅,履行退出程序,今年17個縣(區)順利退出,意味著青海省全部42個貧困縣(市、區、行委)、1622個貧困村、53.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實現了絕對貧困全面“清零”目標。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6年11月拍攝的脫貧前的青海互助縣班彥村村貌(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下圖為2019年9月拍攝的互助縣班彥新村村貌(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新華社發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的合作社牧民在有機牧場內放牧(2015年9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土族繡娘伊太榮西在互助縣素隆姑刺繡産業基地內製作盤繡(2019年10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黑陶匠人鬧吾措在製作傳統藏式黑陶(2019年1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文化産業孵化基地扶貧車間,當地牧民在加工氆氌(2020年4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攔隆口鎮慕家村青稞酒釀酒作坊的工人為遊客打取酩餾酒(2019年3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這是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鎮青青草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拍攝的牦牛(2020年4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村民呂秀蓮在村裏的酒作坊內給青稞撒酒曲(2019年8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村民李四索讓(左)與張正月花在産業園裏製作土族盤繡(2019年8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松樹鄉牙合移民新村,貧困戶胡秀英(前)在新家的門口放鞭炮慶祝搬家(2017年11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祁連山生態牧場的一名工作人員在收拾帳篷賓館(2019年6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青海省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移民新村村民才仁奶梅在展示一塊未完工的瑪尼石(2016年3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的合作社牧民在有機牧場內勞作(2015年9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寧秀鄉拉格日村牧民多傑才旦在合作社的牛棚裏喂牛(2019年1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的藏刀匠人更求彭措在製作藏刀刀鞘(2019年11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鎮青青草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當地牧民在查看羊羔生長情況(2020年4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