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開新局

2020-04-25 11:2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上海4月25日電 題: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開新局

新華社記者 何欣榮、屈淩燕、程士華、陳剛

草長鶯飛的季節,長三角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的施工現場,建設者們幹得熱火朝天。


3月24日拍攝的連接上海市金山區與浙江省嘉善縣的葉新公路-姚楊公路項目施工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修城際鐵路、建産業集群、補社會短板……35.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股“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的春潮激蕩。

按照中央出臺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三省一市正在抓緊施工,通過更緊密的協同、更深層次的改革開放、更高質量的發展,釋放一體化紅利,努力讓經濟“引擎”全速運轉。


停靠在上海火車站的通滬鐵路(南通至上海)檢測列車準備上線運行(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飛 攝

以增量帶存量 長三角“底盤”穩固

7天連續修訂4版應急方案,加強疫情全方位防控……位於江蘇蘇州的盛虹控股集團,通過科學有效的防控措施,2月底恢復産能,一季度外貿銷量正增長。

隨著疫情全球蔓延,海外需求下滑明顯。直面挑戰,盛虹內外兼修,一邊開闢國內市場,一邊依託去年獲批的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調整産品結構。“對迪卡儂、優衣庫等很多大品牌而言,中國仍是最具活力的市場。我們積極發展內銷客戶,目前整體産銷比較平衡。”盛虹集團董事長繆漢根説。


鐵路江蘇徐州貨運中心連雲貨運站作業人員在指揮吊車落貨(2月28日攝)。新華社發(范衛平 攝)

化被動為主動,用自身發展的確定性對衝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作為佔中國經濟總量20%左右的區域,長三角“底盤”穩固:

——上海新興産業“韌性”十足。今年一季度上海地區生産總值同比下降6.7%,但一些代表發展新方向的行業復蘇較快。如新一代信息技術産值同比增長15.3%,新能源汽車産值增長5.7%。“從供給側看,上海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先進製造業方面擁有較多的項目儲備,發展潛力大、後勁足。”上海市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説。

——江蘇放大比較優勢,3月份工業增速“翻紅”。統計顯示,一季度江蘇地區生産總值同比下降5%。其中,3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比1至2月提高22.1個百分點。江蘇省發改委副主任徐光輝説,江蘇最大的優勢是製造業,目前江蘇正加快培育工業互聯網、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先進製造業集群,打造“世界工廠”2.0版。


工人在安徽合肥市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合肥長安汽車有限公司車間忙碌(2月26日攝)。新華社發(周牧 攝)

——浙江頂住壓力,外資招引實現正增長。浙江省商務廳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浙江省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39家,實際使用外資271億元,同比增長0.3%。值得注意的是,浙江一季度新增外資中,超過三分之一來自存量外資的追加投資,顯示出外資對浙江營商環境的認可。

——安徽聚焦經濟社會發展短板,社會領域投資快速增長。統計顯示,一季度安徽地區生産總值同比下降6.5%,但衛生和社會工作投資增長29%,教育投資增長16%。“3月份以來,安徽的用電量、高速公路車流量明顯回升。我們判斷,下階段區域經濟會延續回升態勢。”安徽省統計局總統計師肖志穎説。


在位於浙江湖州市織裏鎮的朗田服飾公司,工作人員通過線上直播向客戶介紹新款夏季童裝(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新基建激活新經濟 新經濟釋放新動能

浙江台州,吉利汽車的發家地。今年3月份,吉利又宣佈在台州增加投資。這次投資的方向不是汽車,而是衛星。

面對外界的眾多不解,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娓娓道來:“從去年的中美貿易摩擦,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汽車行業面臨巨大挑戰。我們不能被動地等待市場好轉,而要看準發展趨勢,主動迎接變革。”


工人在位於浙江省諸暨市店口鎮的浙江盾安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鍛壓車間內操作(2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以台州的衛星試驗中心為依託,吉利將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衛星智慧化生産線,産品主要用於通信、遙感和導航等領域,推動企業從汽車製造商向未來出行科技集團轉型。按照計劃,吉利在今年年底前將有兩顆衛星上天。

吉利只是一個縮影。在穩住“基本盤”的前提下,新經濟的競相成長,打開了長三角發展的新空間。


在江蘇無錫市高新區,一家飛機零部件製造企業的員工在車間內進行産品檢測校正作業(2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新基建激活新經濟——

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上海移動國際數據中心二期工程全面復工。這個中心總體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建成後將提供超過2萬個機架的裝機能力。

無論“雲經濟”“宅經濟”還是“非接觸經濟”,你我瀏覽的每個網頁、發送的每個訂單,背後都需要大量的數據運算和存儲。給海量大數據提供“糧倉”,長三角各地的數據中心建設駛入“快車道”。

阿裏宣佈雲計算和數據中心千億級投資計劃,江蘇計劃建設南京位置服務數據中心……中國移動上海公司工程部臨港辦副主任黃浩程説:“傳統基建耗費大量鋼材、混凝土,新基建則更多依靠先進設備、技術和智力的投入。”

浙商研究院副院長楊軼清分析,長三角製造業基礎雄厚,好比電腦硬體較強。以5G、數據中心為代表的新基建,相當於電腦的軟體。軟硬體配合,可以驅動經濟結構的系統升級。“長三角的數字經濟居於全國前列,有能力成為新基建的‘樣板間’,為全國輸出經驗。”


工人在位於安徽合肥的聯寶(合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忙碌(3月5日攝)。新華社發(周牧 攝)

新經濟釋放新動能——

位於上海張江科學城的鈦米機器人,疫情暴發後全公司沒有休息過。“不誇張地説,我們研製的智慧消毒機器人賣成‘期貨’了。”鈦米創始人潘晶説。

身高1米多,可自主導航躲避障礙,鈦米的智慧消毒機器人目前已在全國200多家醫院“服役”。潘晶表示,企業成立之初就瞄準“醫療機器人”,有一系列核心技術“打底”,才讓今日的暖心“大白”走進現實。

趁熱打鐵,持續加碼芯片、藥片等“硬核”産業。今年一季度,張江科學城實現工業總産值662億元,稅收收入106.5億元,固定資産投資66.8億元。“核心經濟指標全部正增長。”上海市科創辦專職副主任吳強説。


工人在上汽臨港工廠總裝車間生産線上作業(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安徽的新經濟同樣“飄紅”。如智慧手錶、智慧手環産量分別增長1.1倍和44.2%,城市軌道車輛、太陽能電池分別增長27.9%和24.5%。得益於在線消費的增長,目前安徽日均快遞業務量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上海華夏經濟發展研究院編制的《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指出,變壓力為動力、實現化危為機,長三角要持續聚焦“五個新”:抓好新基建、培育新經濟、擴大新消費、推廣新服務、探索新機制。

一體化快馬加鞭 發展成色愈足

今年以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幾乎每週都要在上海市中心和執委會駐地來回跑。抓復工、編規劃、定項目,在執委會的協調下,示範區年度42項重點工作目前全部敲定。

“示範區橫跨兩省一市,一方面我們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辦好‘共同的事’和‘鄰居的事’。另一方面要探索市場化合作機制,吸引社會資本的進入。”張忠偉説。

華為在示範區投資100億元建設的研發中心,預計6月底前開工1到2個組團;滬蘇湖鐵路等基建項目,計劃年內開工;示範區的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等專項規劃,正在抓緊編制……站在示範區的規劃圖前,一個個標誌性節點,好比一朵朵跳動的火焰。

“在今年的防疫復工中,長三角率先形成了區域健康碼互認通用、産業鏈復工協同互助、就業招工協調合作等一系列機制,一體化步伐進一步提速。”安徽省經濟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阮華彪説,以抗疫藥物研發、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應用等領域為突破口,長三角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持續推進。


這是3月18日拍攝的上海洋山港集裝箱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説,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揮1+1+1+1>4的效應,本身就是一個釋放新動能的過程。“我們調研發現,在疫情中長三角一些企業進口關鍵原材料和零部件受阻,轉而在區域內找到了新的合作夥伴。通過這些固鏈補鏈擴鏈行動,長三角的世界級産業集群加快建設。”

一體化,一張圖,一盤棋。今日長三角,外部挑戰愈大,內部抱團愈緊,發展成色愈足:

東有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西有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和一體化示範區,上海的“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

江蘇推進産業創新、省內全域等六個“一體化”,率先探索社保、就醫、養老等一體化制度創新;

浙江發揮數字經濟、民營經濟等特色優勢,把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等重大決策部署融入一體化建設;

安徽加快發展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提升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為一體化作出安徽貢獻……

從“藍圖規劃”到“施工落實”,長三角“引擎”全速運轉,將為中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拓展新天地。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龐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