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國務院新聞辦就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科學研究情況舉行吹風會

2020-04-28 09:56 來源: 中國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0年4月27日(星期一)下午3時舉行吹風會,請專家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科學研究情況,並答記者問。

圖為吹風會現場。中國網 鄭亮 攝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襲艷春:

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吹風會。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奮力拼搏,為疫情防控的科研攻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今天我們邀請到三位科學家和大家見面,請他們向大家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科學研究有關情況,我先介紹一下他們。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所所長金奇先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嚴景華女士,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醫師王貴強先生。首先先請他們自我介紹一下,和大家聊幾句,然後我們再回答記者朋友們的提問。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所所長 金奇:

各位記者朋友好,我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我的專業是從事傳染病的病原生物學研究。非常高興有機會今天我們大家在一起,從科學的視角上,對我們目前關心的一些問題相互做一個交流。謝謝。

圖為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所所長金奇。中國網 鄭亮 攝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嚴景華:

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叫嚴景華,我來自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我的專業方向是做疫苗的研發和治療性抗體的研究,很高興今天下午能跟各位記者朋友進行交流。謝謝。

圖為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嚴景華。中國網 鄭亮 攝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 王貴強:

各位記者朋友好,我是王貴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我從事感染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工作已經36年了。這次新冠疫情也是曾經到過前線指導重症患者的救治,同時也承擔了一些藥物治療的科研工作。謝謝。

圖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中國網 鄭亮 攝

襲艷春:

咱們三位專家中有兩位到了武漢嗎?

金奇:

二月初到四月初到武漢。

王貴強:

我沒到武漢,去了安徽,當時是國家衛健委派遣到安徽指導危重症的救治。

襲艷春:

辛苦,那我們進入答問環節,請記者提問之前通報一下所在新聞機構。請提問。

今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記者:

疫苗的研究進行得怎麼樣?採取了什麼技術?需不需要展開闔作方面,跟哪些國家進行合作?還有,會不會在滅活疫苗方面跟俄羅斯合作?具體在哪些方面?謝謝。

王貴強:

我先回答一下,一會兒嚴教授再做補充。首先,疫苗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因為從傳染病的控制來講,疫苗是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大家都非常關注疫苗的研發。中國政府從第一時間就開始啟動了疫苗研發的計劃,目前在中國已經支持了五個線路的研究,包括腺病毒載體疫苗、滅活疫苗,也包括核酸疫苗等等,目前這些疫苗都在有序推進中。其中走得比較快的,大家都注意到了,像陳薇院士的腺病毒載體疫苗,最早進入臨床一期,現在正在開展二期臨床研究。還有中國生物和科興分別研發的疫苗也正在進行臨床研究。

剛才提到第二個問題,我不太清楚和俄羅斯的合作情況,但是疫苗研發是個大工程,新冠疫苗在既往也沒有成功的先例,所以新冠疫苗的研發是系統工程。現在目前和美國、德國、英國等國家都有一些合作,關於俄羅斯的合作情況一會兒嚴教授再補充。

總體來看,疫苗的研發是個系統工程,我們也非常期待疫苗能夠順利研發成功,為新冠疫情的控製作出貢獻。謝謝。

嚴景華:

我稍微補充兩句。我是作為疫苗研發的科研人員來講,目前特別希望跟國際同行的合作,因為各個實驗室、各個企業都有各個特長,把這些特長都放在一起,可能會加快疫苗的研發,儘快拿到安全、有效的疫苗。謝謝。

美國彭博社記者:

有兩個問題。一個是無症狀感染者,我們對他們的傳播方式、産生原因有沒有更多更新的了解?還有各地出現有些患者14天隔離期後才發病,這是不是意味著這個病毒的潛伏時期長于14天?謝謝。

王貴強:

這也是涉及到流行病學的一個問題。首先無症狀感染者確實在中國和世界各地都發現了這樣的病例,尤其是現在中國輸入性病例很多也是無症狀感染者。從美國的數據也能看到,在街頭上進行隨機檢測也發現了很多無症狀感染者。無症狀感染者包括兩種人群,一個是檢測出來核酸陽性,但是處於潛伏期,還沒有發病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部分會發病,相當於潛伏期的感染者,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症狀感染者,但是目前的節點,沒有辦法判斷他是不是病人,就當做他是無症狀感染者。

第二種人群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症狀感染者,傳染病都有這個特點,在傳染病流行的時候,很多病人是隱性感染,是無症狀的,因為無症狀,不到醫院看病,最後我們反過來看,他已經被感染了,叫隱性感染,兩個名詞是類似的表現。

無症狀感染者最主要的問題,實際就是傳染性的問題。我們認為,他的傳染性是明確的,和一般患者是同等對待的,具有傳染性。潛伏期的傳染性相對更強一些,而無症狀感染者的病毒載量總體上低一些,但是這只是一個相對數,並不能代表有傳染性和沒傳染性的關係,所以對無症狀感染者,有一部分可能是潛伏期感染,最後可能發展成病人,所以隔離觀察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只有通過檢測才能發現無症狀感染者。所以中國現在也非常明確,強調大規模的核酸檢測,希望及早發現這些無症狀感染者。目前我們對境外回到中國的,常規的都要進行檢查,恰恰這種常規的檢查,發現了很多無症狀感染者。我們對一般人群、高危人群也要進行普遍篩查,目的還是要找到這些無症狀感染者,及時隔離、觀察,避免進一步傳播。謝謝。

金奇:

剛才王教授講得非常好,我想就這個問題,剛才這位記者朋友提的關於隔離14天以後還發病的問題。首先是兩點,第一點,這是非常極個別的情況。第二點,這是個很正常的情況。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每個人感染以後,他感染的劑量不一樣、感染的途徑不一樣,機體的免疫狀態不一樣,機體對入侵的病毒的反應可能也不一樣。這些許許多多的因素,導致了同樣被感染以後,有的人一天發病,有的人三天發病,有的人十天發病。另外在症狀上也出現了不一樣,有的發燒37度、37.5度、38度、39度,有的病人出現腹瀉等等,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問題的話,就不難理解,在極個別的情況下,他會發病超過14天。但是根據整個統計和動態分佈來講,這是極個別的案例。因此,制定14天作為一個隔離期,我覺得完全是科學的。謝謝。

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

科學界其實對於新冠病毒的來源還沒有明確的定論,近期有些説法是覺得這個病毒可能是人造的,請問這樣的可能性有多大?也想了解一下,中國的科研人員現在是否還在繼續尋找零號病人?相關的工作有沒有什麼進展?最後一個問題,疫情是12月底在武漢首先被發現,中國官方從1月20日開始就採取了非常積極的防疫行動,現在回過頭看,從12月底到1月20日這段時間裏,中國的專家們在疫情的判斷和防疫措施的建議上面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謝謝。

襲艷春:

我們今天還特別邀請了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劉培培博士。關於病毒研究的相關問題,也請他參與回答。

圖為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劉培培博士回答記者提問。中國網 鄭亮 攝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 劉培培博士:

您的第一個問題,是近期有關新冠病毒是不是人造的問題,這也是大家比較關注的熱點問題。實際上,可能大家多多少少也了解到,科學界對這個可能性已經有一個普遍共識,可能性是很低的。大家查一下文獻,在《柳葉刀》上面,有多國科學家公開發表的一個通訊文章,就此説明了這個問題。所以綜合來説,大家普遍認為新冠病毒是人造的可能性是極低的。最大的可能性還是這種病毒由天然宿主跨種傳播到中間宿主,最後再由中間宿主跨種傳播給人。

第二個問題,有關零號病人的追蹤問題,是各國目前都在積極開展的工作。當然,我們也在積極努力推進這項工作。零號病人的追蹤,任務是非常艱巨的,因為牽涉到的數據量很繁雜,頭緒也非常多。再加上大家都知道,疫情持續到現在,人群當中血清陽性本底是存在的,這些人很難明確他感染的時間。

剛才王主任也提到過,對於零號病人,尤其是早期這批病例,很有可能是處於無症狀感染的狀態,沒有就診記錄可查,也增加了零號病人追蹤的難度,上述兩個方面都增加了此項工作的難度。在此,我們希望各國科學家積極開展零號病人追蹤工作,大家攜起手來共同抗疫。謝謝。

襲艷春:

還有一個問題,請臺上的專家補充回應一下。

金奇:

剛才劉教授講得很好,每次疫情以後,無論從科學界、醫療界,還是社會的百姓、民眾,都會關心一個詞,就是零號病人,這是我們從疫情的追溯來講不能回避的問題。剛才劉教授也跟大家介紹了,這也是一個非常難的科學問題。我們可以回顧一下,上世紀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零號病人找到了嗎?艾滋,大家都很清楚,當時推測到1930年,後來又找到了科學依據,把時間提到1920年,推到某一個國家的獵人身上。但這只是一種推測,沒有實打實地説找到了零號病人。

大家可以説,這是一百年前的故事,我們今天科學技術進步了,是不是就有突破了呢?那我們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2009年,H1N1流感病毒在美洲發起的,到世界流行。那麼我們今天誰能回答H1N1的零號病人找到了嗎?沒有。這也可以看出來,它確實是一個很難的問題。難在哪?難在需要大量的工作,多學科交叉。比如舉一個例子,大家就能容易理解,一個人是無症狀或者輕微症狀感染者,根本就沒有看醫生,那麼如何確定他就是零號病人呢?甚至他可能是零號病人,你去問他,他本人還要否認,而且也沒有就醫的記錄可查。有人講了,我們現在的記錄很好,是不是血清流行病學就可以解決、追溯?我問大家,A和B兩個人都是IGg陽性的話,你在沒有其他信息的情況下,能夠辨別出是A早還是B早嗎?不能。這是一個難題,也是我們整個醫學界、科學界在尋找、不斷地需要解答的問題,中國的科學家也在做。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在疫情早期,我們的科學家真正在這裡做了什麼,我可以給大家舉個例子,我的研究所,在疫情的早期有一個任務,鑒別病原。作為一個傳染病的疫情來講,防控處置的第一個關鍵點就要明確病原,隨後才有診斷等等相應措施,因此至關重要。我們從1月2日拿到樣本,我們的科學家工作者那一個星期平均每天大概也就睡三到四個小時,我是老同志了,陪在那,真扛不住。所以説這些同志還是非常盡力的,花了最大的力氣。我們也就在一個星期之內把病原確定出來了。快嗎?應該説很快了。所以,通過這一個例子可以看出來,中國的科學家在疫情的早期還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當然,今後再碰到類似的問題,我們應該更加努力,隨著科技的進步,我想這個時間會越來越快,舉個例子,鑒定病原的時間,我們現在是一個星期,以後可能三天、四天,乃至更快。

王貴強:

首先,零號病人大家非常關注,確實對溯源、疾病流行的起源都很重要,對下一步的疫情控制,以後可能出現的再次疫情是至關重要的。但是所謂零號病人,不僅僅在中國,實際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零號病人,都需要很好地溯源,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點,疫情初期,任何一個疾病,大家對它都是逐漸認識的過程。大家都説新冠病毒很詭異、很狡猾,確實,越通過研究越發現,這個新冠病毒和一般的病毒感染不同,一般的病毒感染可能一週兩周就好了,這種都是自限性疾病,但是這個疾病病程很長,顯然和其他一般冠狀病毒的特點是不一樣的。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現在看來也是很高的,這提示,這種病毒和我們機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實際是有它非常狡猾的一面。我們説一個疾病的發生發展,病原學是一個很重要方面,還有機體兩個方面,機體免疫狀態好了,就很快控制了,免疫狀態不好,可能持續感染,甚至長期處於病毒的排毒狀態。所以我們説,我們對疾病的認識是個漸進的過程,在早期的時候,中國專家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步地從病原學、流行病學到臨床表現,是個逐漸深入認識的過程。謝謝。

路透社記者:

截至目前,國內共進行了多少次新冠病毒檢測?你認為目前國內新冠病毒檢測量增速是合適嗎?中國是否應該進行強制性的檢測?謝謝。

金奇:

關於檢測這個事情,檢測技術和檢測的實施,是我們整個對疫情防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疫情防控策略實施的一個重要內容。檢測究竟是檢多少人,什麼樣的人被檢?我想這決定於我們在某一特定時期的防控策略範圍之內實施。在現階段來講,中國本地的病例,疫情是基本控制住了,病例都是個位數,我們現在提出來的防控策略是什麼呢?是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在這個原則之上提出來的檢測策略,第一個就是應檢盡檢。這個應檢盡檢,對的是重點人群。這些重點人群包括什麼呢?比如説感染者,包括有症狀的和無症狀的密切接觸者,包括來自疾病流行區的人,包括有相似臨床症狀的,比如發熱等等。另外還有一些,比如在社會公益的養老院,剛開學的學校等等,還有醫院,醫院有很多住院病人,你一進去,萬一傳染,院感就出來了。所以這些人作為重點人群,是要應檢盡檢。

除此之外,隨著復工復産,有一些人員聚集比較密集的,為了安全,提出來檢測一下,現在也是儘量滿足。所以目前這種檢測策略,包括人群,我覺得是支撐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也是科學的。

記者朋友剛才提到的中國到底現在檢了多少人次,這個問題可能是相關職能部門統計的,我作為一個科學家來講,不掌握這個確切的數據。總的來講,我們現在檢測策略跟防控策略是匹配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謝謝。

俄通社塔斯社記者:

中國有非常豐富的經驗,現在很多俄羅斯人問比較簡單的問題,是不是需要戴口罩,是不是需要留在家裏不出門。中國專家認為,在治療新冠肺炎方面,有哪些關鍵的辦法?謝謝。

王貴強:

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我先來回答你的問題。戴口罩是非常重要的,原來對戴口罩實際有一個誤區,認為戴口罩並沒有減輕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生。但實際,從中國的經驗來看,是確切有效的。因為我們知道,剛才提到了無症狀感染者,不戴口罩的話,他就會作為一個重要的傳染源導致傳播,中國早期的時候有很多這樣的病例,所以戴口罩是至關重要的。中國目前的情況是常態化防疫狀態,剛才金所也提到了,我們現在是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這種情況,中國目前整個疫情形勢是有效控制狀態了。但是我們仍然強調,在公眾場所還要戴口罩,除非是到大廣場上、公園裏,可能你放開一下,但是在小範圍的聚集情況下,還仍然要戴口罩,因為現在仍然有一些輸入性病例,剛才也提到了,有極個別的、潛伏期比較長的,這種態勢之下,中國目前仍然還強調戴口罩,其他疫區更是如此,病人自己防護不傳染給別人,健康人群保護自己不被傳播。香港中文大學做了非常好的工作,做了這方面的研究,發現戴口罩以後,可以有效減少飛沫的傳播,是非常明確有效的辦法,對新冠疫情感染來講,戴口罩是最有效的一個防控措施。當然,除此之外我們還強調手衛生、環境通風等等,這些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

您第二個問題,涉及到中國一些治療經驗。確實,中國從疫情開始,我們就快速啟動了診療方案的制定和不斷的修訂,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我們的診療方案更新了七版。從這個更新的速度你就可以看到,根據我們最新的一些證據和經驗的積累,實時在調整診療策略,尤其是治療方案。治療之初,我們不知道哪些藥有效,我們參照SARS、MERS等等一些經驗,當時推薦了一些已經上市的藥物,包括克立芝、干擾素等等。後來隨著數據的增加,我們又推薦了磷酸氯喹,後來又有很多新的技術,包括幹細胞、恢復期血漿,包括血液凈化治療等等,都是基於我們對新冠肺炎疾病逐漸認識的過程。因為新冠疫情,老年人病亡率比較高、有基礎病的病亡率比較高,所以後期我們又強調有效的氧療、規範通氣的策略,同時多學科的合作模式等等,在這其中要是有特色的治療手段就是磷酸氯喹,客觀説磷酸氯喹我們仍然是在推薦的,前期的初步數據,從細胞水平的經驗,到臨床的初步研究,看到了磷酸氯喹的一定療效。當然磷酸氯喹已經上市好多年了,安全性是相對有把握的。當然,我們在磷酸氯喹使用的時候也要注意副作用,確實老年人、有基礎病的也要注意副作用的風險評估。但是目前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這是可以推薦使用的。

除此之外,我們採用恢復期血漿治療已經在臨床上看到了效果。現在全國採集了上千例的血漿了,我們已經治療了超過八百例的病人了,看到了很好的療效。除此之外,中國首次開展了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目前在武漢重症患者治療了二百多例病人,也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目前正在總結。這些初步研究,對全世界其他國家也是很好的借鑒,證據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們還需要梳理我們做的工作,希望能夠發表,然後對其他國家新冠疫情的診治提供一些借鑒參考。謝謝。

嚴景華:

剛才王主任提到血漿治療,我們作為疫苗研發的科學家,血漿的治療,在中國取得了比較好的療效,實際上還有一種療法,現在還沒有用到臨床,大家已經注意到,國際上很多公司像輝瑞都在做新冠的單克隆抗體,它是比血漿更容易生産、靶標也更明確的抗體。中國科學院自己的團隊也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動物實驗的結果是非常好的,預防和保護都很好,毒理上看也非常安全。所以將來在全球範圍內,各個大公司,可能包括國外的,在疫苗出來之前,它是很好的一個治療方法。謝謝。

美聯社記者:

你們提到了中國跟美國和德國開展了疫苗研究合作。我們最近聽説過有一家德國公司叫BioNTech,是跟中國的公司合作,馬上要開始人體試驗。你們能解釋一下目前的情況嗎?中國有什麼角色?第二個問題,中國是不是要參加世衛組織的團結疫苗試驗?謝謝。

嚴景華:

我先回答這個問題。作為藥物研發來講,實際上它是個浩大的工程,每個藥物從實驗室裏研發,疫苗也好、藥物也好,當然廣義上講,疫苗也可以歸在藥物範圍之內,它是浩大的工程,耗的時間非常長,投入也非常大,最後都是全球大公司的合作,才能最終拿到好的産品。您剛才説大家關注到越來越多國際公司之間的疫苗合作,您剛才提到BioNTech,還有中國的復星醫藥之間的合作,這個合作是兩個公司之間的合作。至於他們今後怎麼走,臨床試驗什麼時候開始,可能還是處於BioNTech現在臨床前的研發進程。

第二個問題,世衛組織提出的倡議,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事情。如果説這個倡議能夠實現的話,將加強我們與世界各國的溝通,會使疫苗的研發進程縮短很多時間,對我們從事疫苗研發來講,我們希望包括同WHO在內的國際機構進行緊密溝通和合作,促進疫苗在全球範圍的使用。謝謝。

日本朝日新聞記者:

我們知道目前已經發佈了許多關於新冠肺炎病毒突變的論文,在中國有關專家團隊早期發表的論文中,有兩種,一種是古老的S亞型,另一種是傳染力更強的L亞型病毒,你們現在更傾向於哪個類型發生突變?或者有新突變的病毒?你們是否也認可病毒在其他國傢具有相同的毒性和傳染力?謝謝。

劉培培:

有關病毒分型分類這一塊,大家都知道,世界不同的科學團隊曾經提出過不同的方法,S、L型分型只是其中的一種,關於這種分型方法,大家可能讀過文章就知道了,作者在原文後已經附上了一個公開的説明,這個説明是非常清楚的,針對S和L分型與病毒的毒力之間是沒有任何證據上的直接關聯的。謝謝。

金奇:

我接著劉博士的話講。如果沒記錯的話,這篇文章是疫情的早期發的。從科學的視角看,在我們做任何進化分析的時候,首先一個是要看它是不是有足夠的毒株。這篇文章是在早期刊發的,當時受條件所限,好像用的毒株也就是一二百株,而我們現在在公共數據庫裏有多少株?記者朋友肯定也非常清楚。另外,我們用不同的統計學方法、不同的算法,同一組數據會得出不一樣的結果,這也是我們在進化分析裏頭大家公認的。因此,針對每一篇文章,每一個結果來講,都可以從不同的視角來解釋它的結果,和它所預示一種假設。從現在來講,這篇文章,從我個人認為,因為它受毒株序列所限,另外它的地域代表性也不夠,當時只是在相對一些地方爆發,現在在全球都在爆發,包括歐洲、美洲,如果有時間序列,有地域序列,各個方面的代表株越全,所反映主要的結果越接近於真實。所以現在我們回頭再來討論這篇文章,可能和當時來看的感覺就不一樣了。我相信,未來隨著公共數據庫裏數據的大量增長,地域性、時間性、代表性都有的話,我想得出來的結果,後續的文章會越來越精確,越來越準確。謝謝。

王貴強:

非常同意剛才金所説的這個意見。首先病原微生物變異發生是常規的,變異以後,這個變異株能不能作為一個亞型,是需要大量數據支撐的。乙肝有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亞型,那是有基本定義的。我也注意到這篇文章,能不能叫亞型?作者自己後來糾正了説叫譜係,沒有作為亞型。真正要作為亞型的話,需要大量的毒株進行排比,看有多少變異序列,然後再規定什麼叫亞型。

第二個,作者自己也提出來了,目前從兩個譜係沒有看到與病毒毒力、傳染性的必然聯絡。當然我們不排除有些變異會導致傳染性加大,這個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是需要更多的樣本量進行評估。謝謝。

嚴景華:

突變與致病率的關係,突變和傳播性之間的關係,我是做生物學的,通過序列分析、生物信息學分析的結果,最終結論還需要生物學上的驗證,比如你的確在流行病學上面或者動物模型上面看到這個點的變異是增強了傳播性,或者增強了毒力。這是我的看法。謝謝。

香港中評社記者:

我們看到最近有一些專家包括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都指出新冠病毒將長期與我們共存,很多人就擔心,會不會出現疫情反復發生的情況?比如説夏天的時候,疫情好轉,到了冬天又捲土重來,請問專家怎麼看這種説法?是不是有這種可能?如果這種可能存在的話,民眾怎麼防護?2003年的非典是隨著氣溫的升高疫情逐漸消失,新冠肺炎是不是隨著氣溫的變化出現疫情的變化?謝謝。

王貴強:

謝謝記者提問,這也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就像你提到的,SARS很快就沒有了,現在也沒有再發。但是新冠這個病毒和既往的SARS、MERS確實有不一樣的地方,它的特點還是非常顯著的,包括病毒持續時間長,無症狀比例也很高,而且更重要的,新冠病毒本身雖然對熱敏感,但這個對熱敏感説的是56度30分鐘,天氣熱不到那個程度。現在從全球流行的情況看,即使到夏天,病例大幅度減少的概率並不高。

剛才提到會不會常態化的問題。對新冠這種呼吸道的傳染病來講,現在還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新冠病毒是不是有可能到入冬的時候、到秋天的時候,在人群聚集、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再次發生流行,這種概率是存在的,不能排除的。因此對於新冠病毒,全球一體化的防控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現在控制得比較好了,主要是境外輸入此起彼伏,所以只要一個國家不能有效控制,全世界都不能安寧。所以應該非常強調全球一體化的新冠肺炎防控,這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現在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代價也是巨大的。所以通過新冠病毒目前流行的態勢,我希望全世界都要聯合起來,正像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全球一體化地進行防控,這一點非常重要。

金奇:

我再補充兩句。這個問題,其實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也碰到很多朋友,也有這樣一個詞,叫“SARS思維”,這實際上反映了現在的公眾,大家習慣性地認為,SARS2003年出來以後,來無影、去無蹤,這次冠狀病毒是不是也是這樣?這兩個完全不一樣,我們談論一個病毒能不能在人間定植,就是在人間保存下去,形成了慢性病,或者形成季節性的流行?SARS有一個特點,感染上就發燒。所以當時我們聯防聯控,只要是發熱的,全部控制了,這一招很管用,我們就把SARS給控制住了。它的先決條件是,感染上就發燒,症狀明顯。

反過來我們看新冠,現在你們看得越來越多了,無症狀、亞臨床感染,又叫隱性感染,社會上叫無症狀感染。被感染者沒有症狀,沒法發現他,所以你説他能這麼輕易地就從我們人類社會當中除去嗎?基於這一點,可以認為,很可能和SARS不一樣的,長期與人類共存的流行性疾病,成為季節性的,像其他冠狀病毒在人間慢慢持續下去,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謝謝。

襲艷春:

我想,對這個疾病的科學研究還在推進過程中,對它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我們對這個病毒的研究會有越來越清晰的認識。

NHK電視臺記者:

有關病毒來源的問題,科學家認為這個病毒可能是越南一種蝙蝠帶來的可能性最高,但是那個蝙蝠不能飛到武漢,距離太遠了,所以有些人懷疑這個病毒可能是從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研究當中泄漏了。作為專家,你們對這種意見有什麼看法?謝謝。

襲艷春:

又問到了病毒的溯源問題,建議請劉培培博士再回應一下?再看看臺上的專家有沒有補充。

劉培培:

科學界對於我們稱之為所謂的“陰謀論”的事情,其實科學界有一種基本的共識,大家普遍認為人造的可能性很低,而且多國科學家合公開在《柳葉刀》上面發表文章,闡述這個問題。我注意到最近WHO有個報告,對“陰謀論”的事情再次作出了解釋,大家普遍認為,這種可能性是非常非常低的,人為製造或者泄漏的可能性也是非常非常低的。謝謝。

王貴強:

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剛才提到了,蝙蝠是可能性很大的宿主,蝙蝠是全世界到處飛的,現在傳染病是沒有國界的,交通這麼發達,傳染病在全球快速流行,這種態勢是非常明確的。原來説地球村,原來我們説傳染病都是地域性,特定地區、特定儲存宿主、特定的人群,現在已經不是這樣的概念了。任何的傳染病,隨著交通這麼便利,24小時全世界都能轉一圈了。所以為什麼全世界都在關注傳染病的防控?就因為它的流行態勢變了,目前全世界交通便利發達,任何傳染病都可以快速傳播,在全世界擴散。所以,目前儘管新冠肺炎全球暴發,但是病原在哪還真是不好説,需要很好地進行溯源。謝謝。

金奇:

跟前面的問題都關聯起來,都説溯源的問題。我想,關於溯源的問題我談一點個人的看法,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溯源,我們溯源的目的是要幹什麼。我認為,我們溯源的最主要的一個目的,是要找到疫情病原體的源頭。找到源頭幹什麼呢?是要針對性地制定我們的防控策略,避免類似的疫情再對我們人類社會造成危害,我覺得這是我們溯源的最主要的一個目的。同樣,溯源是個很難的科學問題,其實我剛才已經在講了,零號病人問題也談到這個看法了,我們1918大流感溯源了嗎?艾滋病溯源了嗎?H1N1溯源了嗎?全球科學家都在做,但是我覺得這是個難題。有的説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我剛才談到了1918的問題,都一個世紀過去了,甚至有的時候,一直都得不到結果,但是都在去做,這個很重要。所以,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中國的科學家和全球的科學家都是一樣的,都會努力在這方面,通過多個學科,包括計算生物學、生物信息學、流行病學、分子流行病學等,這些學科綜合所得到的一些線索,交織成一個互相印證的網絡,最後依據這個網絡,來得到我們想要得到的結果。謝謝。

襲艷春:

我也想補充一句,尊重科學,相信科學,是大家的共識。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前提下,草率地下一些判定,我想並不是一個媒體或者相關人士負責任的態度。我們都應該給科學家足夠的時間和尊重,相信他們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這個病毒,也幫助我們更好地預防和控制它。 時間關係,最後一個提問,好嗎?

CGTN記者:

想關心一下幾位專家在疫情發生以來,從事科研工作最深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剛才咱們提到很多話題,包括溯源,包括早期已經成功鑒別了病原,這個是完成了的,並且以很快的速度。那麼未來咱們的任務或者目標有哪些?方便給我們排列一個優先級嗎?

襲艷春:

每位專家都説幾句?

金奇:

您要問我的感受,確實有不少感受。我給大家談一個,在2月初的時候,我帶著移動負壓實驗室,當時籌建方艙醫院,從北京16個小時開車到武漢,1200公里,一路上大概碰到的車不會超過10輛,這是給我的震撼。更震撼的是什麼呢?我到了方艙醫院以後,因為當時籌建的是武漢最大的方艙醫院,我直接到方艙醫院大廳裏,當時的感受頗深。為什麼呢?當時方艙醫院還沒有做隔斷,我進去一看,滿滿的大廳,一個人沒有,擺的是什麼?是一張張的床,整整齊齊的,我在裏面站了20分鐘,想起了一張照片,各位記者朋友可能都知道,1918年的大流感時,那張褪色的照片,很多人看到過,我站在那兒,真的感觸很深。我最大的感觸是面對新發的突如其來的傳染病,我們人類應該團結,還有很多的事要做。謝謝。

嚴景華:

我沒有金所長武漢的經歷,我只説我們做疫苗研發的工作者的體會。其實,這次新冠病毒來了之後,對於做疫苗的人來説,很多時候是壓力和忐忑。大家知道,現在有很多傳染病,最典型的HIV,像埃博拉,像寨卡,但是大家看到有幾個疫苗成功呢?MERS沒有疫苗,HIV也沒有疫苗,寨卡也沒有疫苗,這些疫苗都沒有上市。新冠病毒來了以後,之前沒有任何一個新冠病毒疫苗的上市,所以它的結果會怎麼樣?它有沒有保護作用?它能不能最終上市?實際上是每一個做疫苗的人最擔心的問題。即便到現在,這個疫苗能不能成功,其實還是一個未知數。所以,留待我們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我們要驗證這個過程,我們希望能夠成功,但是科學就是科學,病原它有它的特徵,我們期待著我們能夠成功。謝謝。

王貴強:

這次新冠疫情也是一直參與其中,深刻地感受到這次疫情對人類的影響。當年SARS,北京也是全城空巷的,在大街上是看不到人的。從這一點上能感覺到,中國這次抗疫之所以這麼成功,實際是從上到下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的一個結果,我們應該珍惜取得的成績。這次新冠疫情,各個不同層面的中國人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包括我們醫務人員,當時是最美的“逆行者”,向武漢馳援;包括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夜以繼日地做診斷試劑、做病原篩查,包括疫苗等等;也包括我們普通老百姓,宅在家裏都是為抗疫做貢獻,應該説大家都是齊心協力。所以我想,中國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還是不容易的,也希望全世界都能夠同心協力,一起抗擊疫情。單獨一個國家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新冠是全球性的疾病,對於此次新冠全球大流行,我們是一個地球村,每個國家都應該團結起來,一致抗疫,這樣才能真正取得最後的成功。謝謝。

襲艷春:

好,正好一個小時的時間,三位專家和劉培培博士回應了十位記者的提問,溝通非常充分。將來我們還會創造更多機會和大家進行交流。我想説,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國的科研工作者拼搏奉獻、嚴謹求實,為戰勝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借此機會向所有奮戰在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一線的科技工作者表達敬意和感謝。

我還想強調,病毒沒有國界,團結合作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中國願意繼續和國際社會一道,團結協作,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再次感謝幾位專家,也謝謝大家,今天的吹風會到此結束,謝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