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從民法總則到民法典草案:中國民法制度將迎新時代

2020-05-12 12:2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5月12日電 題:從民法總則到民法典草案:中國民法制度將迎新時代

新華社記者 楊維漢

民法,社會生活的記載與表達。民法典,“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召開在即,民法典草案即將提請全國人代會審議,中國民法典呼之欲出。我國的民法制度也將迎來民法典時代。

一部民法典,提升一個國家的治理水平。中國民法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座“大廈”的重要支柱,必將為法治中國建設築牢根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提供堅強法治保障。

蹄疾步穩:民法典立法之路一步一個腳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憲忠為編纂民法典提出了很多議案、建議和立法報告,傾注了大量心血。

“大會臨近,心情激動。”孫憲忠經歷了從表決通過民法總則到民法典草案“合體”亮相,仿佛看到小樹苗正在成長為參天大樹。

時光回溯到2014年10月,編纂民法典——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了這一重大立法任務。

我國民法典編纂採取“兩步走”:第一步出臺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並將修改完善的各分編草案同民法總則合併為完整的民法典草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

保障人民權益、增進民生福祉,民法典的編纂對於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意義重大。具有綱領性作用的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定,統領各分編,因此廣受關注。

2016年6月,民法總則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標誌著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進入立法程序。

2017年3月,民法典編纂完成了關鍵的“第一步”。作為中國民法典開篇之作的民法總則,獲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

2018年8月,民法典編纂邁出“第二步”,各分編草案首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其中包括6編,即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共1034條。

此後,2018年12月、2019年4月、2019年6月、2019年8月、2019年10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第十次、第十一次、第十二次、第十四次會議對各分編草案進行了拆分審議。

2019年12月23日,“完整版”中國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現場,一本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擺放在與會人員面前。

7編加附則、84章、1260個條文……民法典各分編草案與2017年制定的民法總則終於“合體”面世。編、分編、章、節……厚重的草案文本中,體例結構的“大樹”枝繁葉茂。

“草案‘合體’,標誌著民法典編纂進入收官階段。”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説:“民法典必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善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必將有力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適應發展:民法典編纂要把複雜的系統工程建設好

大到合同簽訂、公司設立,小到繳納物業費、處理離婚糾紛……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都要能夠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從國家發展看,我國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化社會並存。因此,編纂民法典被喻為“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

2016年,民法典編纂工作進入立法程序之前,我國已修改婚姻法,出臺繼承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為編纂工作打下基礎。

法隨時變。民法典立法適應發展、與時俱進。“編纂民法典,既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簡單的法律彙編,而是對現行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系統性整合、修改完善,既需要保持現行法律的穩定性,也需要適應新情況進行適當的立、改、廢。”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有關負責人介紹。

“編纂民法典就是通過立法體系化、科學化整合,消除立法中的矛盾,使現行民法制度成為體例科學、結構嚴謹、規範合理、內容協調一致的法律系統。”孫憲忠説。

從將綠色原則確立為基本原則,到強化對胎兒民事權利的保護;從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3類,到新增非法人組織為民事主體;從增設個人信息保護條款,到加大對網絡虛擬財産的保護;從人格權獨立成編強調維護公民人格尊嚴,到增加物業服務合同、保理合同等;從明確禁止高利放貸、禁止性騷擾,到解決高空拋物難題,保護人民“頭頂上的安全”……

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在法律中作出規定。民法典立法,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現行規定進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對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

孫憲忠説,體系化和科學化的法律制度可以把治國理念,轉化為可以操作的規範,然後借助於立法,把這些理念變為具體的法律條文,使公民得以遵守,使司法者得以運用,從而落實對國家的治理。

以人民為中心:讓民法典更好保護人民權益

“公開徵求意見期間,民法典草案共收到13718位網民提出的114574條意見。”2020年4月2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岳仲明透露的數字,可見民法典立法的參與之廣。

民法典草案于2019年12月28日至2020年1月26日,在中國人大網公佈,公開徵求意見。社會公眾普遍認為,編纂民法典,以法典化方式確認、鞏固和發展改革開放取得的法治成果,充分彰顯、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優勢。

岳仲明透露,公眾提出了很多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具體意見:建議明確小區車庫、車位的歸屬;建議進一步降低業主共同決定事項的表決要求;建議對居住權制度作進一步完善;建議嚴格區分合同的成立與生效,對有關條款的表述進行研究;建議對脅迫婚姻的撤銷,規定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撤銷權;建議增加試收養規定;建議降低錄音錄像遺囑的形式要求。

堅持問題導向,直面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痛點難點問題,是民法典編纂牢牢把握的關鍵所在。“對於公眾提出的意見建議,我們將認真研究,充分吸收合理意見建議。”岳仲明説。

積極回應社會熱點訴求、滿足新時代人民法治需求、全方位保護人民民事權利,立法機關努力傾聽人民心聲、聚焦社會熱點問題,讓立法的每一個環節都凝聚社會生活規則的最大共識。

傳統優秀法律文化與現代民事法律規範融合,以法治承載道德觀念,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法治建設更加深入人心。

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建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培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立法全過程。

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承載著億萬人民的期許,正在向我們走來。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龐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