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都市、新生活——城市治理新探索巡覽

2020-05-18 19:2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5月18日電 題:新都市、新生活——城市治理新探索巡覽

新華社記者季明、周琳、張辛欣、何宗渝

健康綠碼在手,通行無憂;通過“一網統管”,防疫數據全匯總;小到路燈,大到地鐵管線,都連接上雲,城市升級為一個“呼吸的生命體”……城鎮化率已達六成的中國,正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擺在城市建設和治理的第一位。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城市治理工作。他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著力完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樹立‘全週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

新華社記者近期調查走訪發現,各地正以技術創新和理念更新持續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讓中國都市孕育獨特魅力、生機勃勃。


這是上海楊浦濱江黨群服務站“人人屋”(5月17日攝)。新華社發

智慧治理賦能數字城市

“同樣是防疫,為啥每個地方要掃的二維碼不一樣?”疫情防控期間一度有這樣的“靈魂拷問”。隨著“健康碼”的推行和統一,“一碼歸一碼”升級為“一碼走天下”,大大降低了復工復産的成本。

跑出“中國速度”的全國“健康碼”,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作為“城市大腦”的重要産物,人們開始領略到科學化、智慧化治理城市的“魔力”。

“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眾多智慧化、場景化的技術應用遍地開花,超大型城市交出了一份智慧“數字”答卷。

在杭州,早在2月初就依託城市大腦上線“健康碼”,係全國首個;在上海,有防疫專頁匯聚數據,涉疫人員核查時間從兩三天縮減至2小時以內。工信部提出要加快5G建設進度,探索數字基建在智慧城市領域的應用;社區微腦智慧防控、復工復産一碼通行、工業大腦提升智造水平……智慧中樞系統及數字化技術應用成為各地防控疫情、恢復經濟的硬核力量。

“‘遠程核’解決了我們的大問題!”上海伊秀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羅良勇準備開設一家貿易公司,按規定需要到現場辦理,以便採集人臉視頻信息。疫情期間,“遠程身份核驗”服務解決了這個難題。

在上海“一網通辦”程序的“不見面辦理”專欄,十余個高頻事項實現手機操作,從“能辦”向“好辦”不斷升級。上海市大數據中心主任朱宗堯表示,一網通辦還將著力實現兩個“免提交”:上海政府部門核發的材料,原則上一律免於提交;能夠提供電子證照的,原則上一律免於提交實體證照。

各地創新政務服務,從百姓、企業辦事需求出發進行工作流程再造,加快滿足城市生活“線上化”“數字化”的新需求。


5月18日,工作人員在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城運中心指揮平臺工作。新華社發

科技治城“繡”出精細品質

“11時15分發現渣土車未加蓋,請住建部門及時處置,有需要請聯絡屬地交警。”上海城市運行管理與應急處置系統大屏幕上,一條預警信息出現。幾乎同一時間,遠在幾十公里外的上海市金山區城運中心就收到處置要求。“之所以這麼快,是因為預警信息由計算機智慧算法自動發送。”上海市公安局科技處負責人介紹。

如今,一朵“城運雲”“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描摹精細治理新路徑。

2400多萬常住人口,13億多平方米城市總建築量,270多萬戶市場主體……對於上海這樣的超大型城市來説,保證城市安全、有序、高效運行,繡出城市治理高“品質”,單獨靠線上感知或者線下人海戰術都不夠。

特大城市治理要由應急處置向風險管控轉變。

上海市城運中心常務副主任徐惠麗説,即便是在村居末梢,市民辦事、違章處理等城市運行的方方面面,“一網統管”系統也能順暢操作,相當於為所有基層工作者配備了“電子工具箱”。基於實時動態數據自動發現、及時推送並閉環處置,開始實現數據“開口説話,預見未知”,“城市實時在線,治理永不下線”。

從數字化到智慧化再到智慧化,是推動城市治理水平加速提升的必由之路。

路燈根據陽光自動開關,發生故障迅即報警;智慧窨井蓋一旦破損或被非法移動立即報警;名木古樹一旦缺水或過熱,“智慧管家”馬上補水噴淋……在重慶兩江新區“智慧城管”指揮大廳,市政、園林、交通、水利、林業等職能板塊數十項業務均集納到一塊大屏,報警信息迅速響應,指揮調度高效簡便。

“我們把智慧名城建設鎖定在‘雲聯數算用’五個關鍵字上,先後啟動數字重慶雲平臺暨智慧城市綜合服務平臺、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重慶市協同辦公雲平臺等重點項目建設,將打造智慧化應用場景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主抓手。”重慶市大數據局局長羅清泉表示。

新技術按下“智理”快進鍵,各地正加速以大數據、雲計算驅動現代化城市治理,讓城市更聰明、管理更精細。

為民治城讓生活更美好

城市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城市、老百姓的幸福樂園。技術的升級、數據的匯聚、流程的優化,都要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在上海楊浦濱江,在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城市發展過程中注重為市民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把更多的公共空間、美景讓市民共享。

如今行走在上海楊浦濱江:一座座工業廠房,已經成為一段段獨特景觀;黑色騎行道和紅色慢跑道並駕齊驅向江邊蜿蜒延伸;一座濱江“城市客廳”高朋滿座,近悅遠來。曾經老工業基地的“銹帶”已經轉變為“秀帶”。

“作為上海城市的主動脈,黃浦江兩岸見證了通過城市更新營建城市公共空間的努力和成就。”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説,城市有機更新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和持續不斷的過程,人民的需求和期待永遠是城市更新與公共空間塑造的目標。

充分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超大城市治理也在逐步完善。

在上海,景觀式改造形成“城市微更新”讓城市可閱讀、街區可漫步,“社區規劃師”讓城市有了更多適合停留欣賞的空間;在廣州,曾經危房遍佈的永慶坊,不搞大拆大建,進行精細地“微改造”,重獲新生;在重慶,禮嘉智慧公園成為未來智慧生活的“舞臺秀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這,是幸福城市的樣子。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潤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