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深圳:“最強大腦”塑造“未來之城”

2020-06-18 11:1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深圳6月18日電 題:深圳:“最強大腦”塑造“未來之城”

新華社記者周科

管理人口超2000萬、商事主體337萬戶、各類建築物66萬棟……過去40年,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大城市。

城市快速擴張,考驗治理能力。深圳通過大數據打造“最強大腦”,構建一圖全面感知、一號走遍深圳、一鍵可知全局、一體運行聯動、一站創新創業、一屏智享生活“六個一”智慧城市空間,實現精細化治理,勾勒出“未來之城”的模樣。

告別“人海戰” 依靠“天眼算”

每當夜幕降臨,深圳市民廣場的燈光秀吸引不少人圍觀。令人好奇的是,這裡鮮有交警的身影,卻秩序井然。

答案就在“城區大腦”中。記者在福田區智慧城市指揮中心看到,一塊塊電子屏幕實時記錄著全區運行狀態。“指揮中心就是福田的‘城區大腦’,哪有公共突發事件,哪有重大安全隱患,它就會在第一時間發出警報。”福田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局長余傑説。

作為“科技之城”,深圳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打造城市“最強大腦”,打通了司法、公安、交通、安監、消防、環保等條狀業務系統,突破了部門間的信息壁壘,實現了數據共聯共享。

在龍華區,“智慧龍華”雲平臺智慧視覺系統打通共享了12800路監控視頻,全天候自動發現、跟蹤城市問題隱患,驅動交通、城管、安監、公安等協同共治。

目前,深圳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已連接10個區和68個部門,匯聚了人口、法人、電子證照、公共信用等數據資源超過211億條,形成了2000多萬人口、300多萬法人、1928萬張電子證照等政務服務大數據庫,日數據交換量超過2000萬條,高峰時近8000萬條。

“深圳各區打造的‘城區大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局部信息化,也並非簡單的應用智慧化,而是城市可持續發展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的一次改革創新。”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局長劉佳晨説。

給予“身份證” 不再“燈下黑”

水圍村,深圳1800多個城中村之一。挂在村消防站的一張消防圖,清晰地標注了318棟房屋的位置以及660家“三小場所”(小檔口、小作坊、小娛樂場所)和商戶。2016年以來,村消防辦主動排查發現隱患4000多處,實現了重大火災零發生、重大案件零發生。

“在消防監管工作中,水圍村以政府‘織網工程’為基礎,對每個建築物進行編碼,對每戶家庭和商戶建檔立案,構築了公安、居委會、居民、商家共同參與的治理模式。”水圍股份公司名譽董事長莊偉才説。

作為“移民城市”,深圳的城中村是典型的人口稠密地帶,治安和消防工作面臨的壓力大。

2018年初,深圳出臺社會管理要素統一地址標準,由市委政法委牽頭,與市規劃國土、住建、公安等部門以及水、電、氣、快遞等企業共建,建成了全市動態更新的“一碼多址”統一地址庫,涵蓋了全市66萬棟建築物和1200多萬間房屋,讓建築物有了“身份證”。

“人口、法人、房屋和事件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基本要素。深圳‘人戶分離’現象突出、流動人口信息採集難度大,還有企業註冊地址不準確、不規範,存在利用虛假地址註冊躲避監管的問題等,需要著力構建房屋地址、基礎網格和數據底板,讓社會治理智慧底板更加牢固。”深圳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喬智説。

在此基礎上,深圳于2019年3月將統一地址與商事制度改革融為一體,解決了商事登記長期存在假地址註冊的歷史頑疾。比如,寶安區發現問題企業10萬餘家,被查處的無證經營“三小場所”2萬餘家。

無需“海底撈” 遇事“掌上辦”

“在網上提交畢業生引進和落戶申辦材料後,僅十幾分鐘就批下來了。”2019年畢業的研究生楊培玲説。

2018年6月,深圳開展應屆畢業生接收“秒批”改革,讓不少畢業生省去了來回奔波。2019年,深圳將這項改革擴展到在職人才引進、博士後和留學歸國人員引進,並推出企業登記“秒批”。

原本需要1天時間的登記手續,深圳市瀚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僅用幾十秒就完成了,成為取得深圳“秒批”企業營業執照的首家企業。足不出戶即可辦事、秒批、不見面審批……截至目前,深圳已有社會投資項目備案、網約車許可、個體工商戶註冊、老齡津貼發放等200個量大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秒批”,“一屏智享生活”的美好願景正成為現實。

智慧化的數據底板構築了社會治理的基礎,提升了社會治理的科學化和精準化水平,同時吸引廣大市民參與共建共治。

“今早志願者在香蜜公園搞文明導向活動時,發現一護欄的鋼絲脫落,存在安全隱患。”“內湖公園15座人工橋中有2座出現斷裂痕跡,可能造成橋塌傷人事故。”……一條條建言在深圳各區政府網絡平臺上呈現,成為當地政府及時消除安全隱患的重要“幫手”。

當前,深圳正聚焦實施高速寬帶網絡、全面感知體系、城市大數據、智慧城市運行管理、智慧公共服務等十大重點工程。“深圳的創新之處,不僅在於經濟發展和産業結構的創新,也包括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創新。”劉佳晨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曹志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