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進入防汛抗洪關鍵期
——科技手段提升防洪能力
南方暴雨洪水集中頻繁發生、多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6月以來,我國極端天氣多發,江南、華南、西南暴雨明顯增多,當前防汛抗洪已進入關鍵階段。
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副司長王章立介紹,今年以來,水利部聚焦防範水利領域超標洪水、水庫失事、山洪災害“三大風險”,立足監測預報預警、水利工程調度、搶險技術支撐3項職責,努力實現“超標洪水不打亂仗、標準內洪水不出意外、水庫不能失事、山洪災害不出現群死群傷”四大目標,全力做好水旱災害防禦工作。
按照預測預報,雨區可能北移,北部地區河流可能會發生洪水。王章立表示,水利部門將進一步依法科學精細調度水利工程,充分發揮水利工程調度在防洪減災中的作用。
水利工程的科學調度要靠精準的水情預測預報支撐。進入防汛關鍵期,如何更好地發揮科技支撐作用至關重要。
“水情監測預報是水旱災害防禦的‘參謀’和‘耳目’,但當前洪水預測預報水平有待提高,特別是北方流域洪水預報難度較大。”水利部水文水資源監測預報中心副主任劉志雨介紹,水利部採取技術手段延長預報預見期、提高預報精度、縮短預報時間,不斷增強洪水預報能力。
“得益於新技術手段的應用,升級完善了業務系統,包括洪水作業預報平臺、移動會商平臺等,提高洪水預報效率。如今,水利部收齊全國12萬個報汛站的雨水情信息僅需10分鐘至15分鐘,一次洪水作業預報時間只需幾十分鐘。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在中小河流預警預報上得到有效應用,顯著提升我國洪水預報能力。”劉志雨説。(記者 吉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