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體育總局:為脫貧攻堅注入體育力量

2020-07-14 17:01 來源: 體育總局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體育事業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脫貧攻堅戰場的有生力量。在參與脫貧攻堅過程中,國家體育總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脫貧攻堅的戰略部署,將脫貧攻堅作為政治任務,充分發揮體育行業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過程中的優勢,實施“體育扶貧工程”,推動體育工作和扶貧工作深度融合,打造了“體育+扶貧”的新模式。

立足體育抓扶貧

在國家體育總局定點扶貧縣繁峙縣、代縣,隨處可見在公園、體育場地健身的人。53歲的繁峙居民侯建軍説:“20多年前,我開始踢花毽,很多人説我不務正業。現在大家觀念變了,意識到體育鍛鍊的重要性,我所在的花毽隊常年保持在100多人,不少人還帶動父母、妻兒參與,全家人的身體好了,家庭也更和諧了。”

同樣的事還發生在代縣峪口鄉高街村,在村婦女主任安永清帶領下,村民們經常在文體廣場開展廣場舞、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動,一段時間下來,村風鄉風好了,打麻將的人少了,出來鍛鍊的人多了。村支部書記高蒙生説:“走出家門參加體育鍛鍊,大家心氣高了,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

自1994年與繁峙縣、2002年與代縣“結對”以來,國家體育總局一直堅持“立志、立教、立業”和“突出體育扶貧,扶出體育特色”的原則,立足體育抓扶貧。目前,繁峙縣、代縣均已脫貧摘帽,兩地的體育色彩同樣濃烈。數據顯示,代縣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9平方米,超過了2020年人均1.8平方米的國家標準。在繁峙縣、代縣,70%以上的行政村都配備了體育設施,為體育助力兩地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實基礎。

去年的二青會是新中國成立後山西第一次舉辦全國綜合性體育運動會,中國式摔跤項目落戶代縣。作為有名的“摔跤之鄉”,高水平賽事的舉辦不但進一步激活了當地的摔跤氛圍,還促成了摔跤協會的建立。該協會負責人皇甫國強説:“代縣摔跤協會計劃從專業和普及兩個維度發力,一方面從當地甄選苗子,通過高水平教練指導,輸送到省隊;另一方面做好摔跤進校園工作,讓更多孩子參與摔跤、喜歡摔跤。”

二青會中國式摔跤項目、雁門關國際騎遊大會、“尋找美麗中華”全國旅遊城市定向越野賽等一系列高水平體育賽事落戶繁峙縣、代縣,體育扶貧的觸角進一步延展,觸發了“體育+文化+旅遊”的新模式。據了解,繁峙縣、代縣近年的旅遊人數增長率維持在兩位數。昔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兩地,正借助體育賽事的翅膀,將聲名傳到全國、傳到世界。

探索精準扶貧的體育路徑

根據脫貧攻堅戰場不斷變化的形勢和凸顯的新矛盾、新需求,國家體育總局近年來在定點扶貧繁峙縣、代縣的過程中,一直在拓寬扶貧領域、創新扶貧模式上下工夫,跳出體育幹扶貧,按照“惠民、急需、環保、可持續”的四項標準,聚焦精準扶貧,重點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代縣地處山區,群眾居住“散、遠、窮”,基礎醫療覆蓋程度不高。鋻於此,國家體育總局去年捐贈了9輛“巡迴醫療專用車”,用於當地6個鄉鎮的巡迴醫療、免費義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工作。灘上鎮中心衛生院院長陳庚年告訴記者,過去鎮中心衛生院的醫生騎電動車下鄉要幾個小時,偶爾開救護車下鄉成本又高,每個月僅油費就需要1000元,每月只能下鄉3至5次。現在有了車,路上時間只要20分鐘,醫療車是電動的,每月支出只要100元,下鄉次數達到20次以上。與此同時,國家體育總局立足自身優勢,組織開展科學健身與健康促進知識技能培訓班,提升當地醫療衛生人員體醫融合、大健康等方面的知識儲備和運用能力,拓展了“健康扶貧”的廣度和深度。今年受疫情影響,相關培訓採用線上授課模式,同樣取得了良好效果。

分水嶺村所在的代縣峪口鄉,海拔1800米,交通不便,公路更是因為暴雨、山體滑坡經常阻斷,限制了當地群眾出行及脫貧攻堅腳步。去年,國家體育總局出資240萬元,用於全長3.769公里的分水嶺—棗林路段修復提升,解決了包括分水嶺村在內的周邊12個村1200多村民的出行難題。更重要的是,新路打通了當地龍頭産業黃芪種植業的外銷通道,帶動了銷售,擴大了種植,增加了就業。胡峪鄉黨委書記喬建平表示,這是一條脫貧路、騰飛路、幸福路。

繁峙縣三祝村是國家體育總局定點扶貧村。由於特殊的地質狀況,當地最大的困難就是吃水難,村民吃水要爬坡去接山泉水,農田灌溉靠天吃飯。為此,國家體育總局投資70萬元,下探339米為三祝村打井,困擾了村子數十年的吃水難問題成為歷史。現在當地123戶、319名村民家家用上了自來水,農田也開啟了自動灌溉,村民們表示將進一步擴大小雜糧、西瓜的種植面積,並嘗試種植新的經濟作物。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用體育的方式激發內生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既要給予貧困群眾相應幫扶,更重要的是調動其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內生動力。而這,恰恰是體育應有之義。

疫情期間,繁峙縣、代縣農産品滯銷,如何解決銷路是困擾兩地及國家體育總局駐山西扶貧組的重點問題。據了解,當地充分發揮了國家體育總局搭建的“兩平臺”“一通道”作用,今年1月至5月共幫助兩地實現農産品、針織産品助銷620萬元,解了企業、農戶燃眉之急。更關鍵的是,“兩平臺”的“農校對接精準扶貧採購平臺(北京高校直供平臺)”“總局直屬單位工會系統農産品採購平臺”以及“一通道”的“北京體育大學和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採購陽明堡翔宇養雞合作社直供通道”對繁峙縣、代縣農産品走向更大市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企業在標準化建設、細節把控等方面下大力氣,轉變經營銷售思路、更新觀念,在市場中學會“游泳”。

繁峙縣金山鋪鄉農發村作為移民村,曾是全鄉最窮的村莊,近年來,憑藉畜牧養殖,村民收入大幅增長。2018年開始,村裏在有經驗的農戶帶領下,發展了吊袋木耳種植項目,但由於種植面積不大,增收效果不明顯。國家體育總局駐山西扶貧組了解這一情況後,經過與鄉、村兩級黨委深入溝通,設計了全新的幫扶模式:國家體育總局出資60萬元用於10個木耳種植大棚建設,而採購木耳菌棒的60萬元由村集體、合作社自籌,合作社每年向村集體繳納6萬元分紅用於貧困戶幫扶。通過“共同投資”的模式,讓合作社、村集體參與性更高。村支部書記郝常喜説,新模式很好,大家都覺得是自己的事,越幹越想幹。保守估計,農發村吊袋木耳種植項目每年將帶來150至200萬元的收入。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關鍵是人。體育是教育人、塑造人的最好手段,不但能培養人積極進取、永不言棄的精神,也能樹立團隊意識、規則意識、標準意識。體育扶貧的內涵不僅僅局限于體育本身,更重要的是培養人們“不等、不靠、不要”、尊重規律、著眼細節的習慣和態度,從根本上斬斷“窮根”。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繁峙縣、代縣成功摘帽後,國家體育總局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全面落實“四個不摘”,將工作重心放在鞏固脫貧成果、增強造血功能、防止反彈返貧。兩地人民的小康生活,前景可期。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鐘雲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