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白春禮:完善科技創新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

2020-08-14 22:04 來源: 學習時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習近平總書記在6月2日專家學者座談會上強調,要深化科研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戰略科學家和創新型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科研隊伍,為他們脫穎而出創造條件。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健全完善科技人才發展機制和政策體系、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當前全球競爭格局面臨深刻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進程形成歷史性交匯,應對新形勢新變局,科技界肩負著前所未有的重要歷史使命。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強化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作用,必須打造規模宏大、結構合理、本領高強、學風優良的科技人才隊伍,深挖人才潛力,激發創新活力,不斷完善科技創新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形成“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培養未來人才”的引才聚才、育才用才良性循環。中科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面向”“四個率先”重要目標要求和致建院70週年賀信重要精神,加快推進創新能力、創新産出向高端引領躍升,全面提升科研核心競爭實力,關鍵要鍛造一支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承擔國家使命的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

緊密結合科研實踐,建立高質量人才自主培養體系

我國科技創新正面臨著新的國際競爭形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原創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能力,必須建立高質量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打造一支愛國奉獻、團結協作、具有創新自信、敢於攻堅克難的高水平創新隊伍,才能把科技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立足科研實踐是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根本途徑,充分利用我國科技創新的廣闊天地,把優秀科技人才凝聚培養與重大科技任務、重大科研佈局、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為優秀科技人才脫穎而出、茁壯成長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

依託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創新平臺,加快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根據國家科技發展優先學科領域的重大佈局,健全持續穩定支持和有力保障機制,打造一大批與學科發展、前沿交叉、重大戰略任務相適應的高水平創新團隊,賦予領銜科學家更大創新自主權。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顛覆性創新的重大科技任務組織實施,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重大創新領域和創新高地,凝聚造就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以及開展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系統性創新的高水平人才。

圍繞學科領域佈局和高水平團隊建設,加強原始創新人才和青年人才培養。加大對基礎研究支持力度,聚焦“從0到1”重大原創,前瞻部署、穩定支持和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交叉前沿方向。建立適宜非共識項目研究的評價、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原始創新。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的資助力度,把優秀青年人才放到重大科技攻堅中、重要崗位上去歷練,健全與青年人才崗位、能力、貢獻相適應的激勵機制,構建完備的人才梯次結構。

深化科教融合協同育人,大力培育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研究生培養是創新人才發現和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要堅持科研與育人並舉、出人才出成果並重,創新科教融合、産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科研實踐中培養一批又一批富有創新精神和濃厚科研興趣、科學素養高、充滿創新活力的科技創新生力軍。

中科院在圍繞建立高質量人才自主培養體系中,統籌考慮人才政策、人才計劃與改革創新重大任務的有機銜接,通過制定前瞻性、系統性、針對性的政策舉措,為各類人才搭建更多的創新舞臺、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聚焦重大科學問題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組織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學習“兩彈一星”工程的成功經驗,給予特殊支持政策,在攻關任務中大力培養又紅又專的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科研骨幹。穩定支持一批卓越創新中心,打造基礎研究政策特區。實施基礎前沿科學研究計劃,嚴格遴選一批“從0到1”原始創新項目試行“5年+5年”支持模式;同時在研究試行“無人區”計劃,鼓勵科學家發揮個人靈感,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勇闖科研方向上的“無人區”,挑戰風險性強的最前沿科學問題。通過承擔和完成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科院成功鍛造出一批高水平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如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振蕩實驗團隊、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團隊、暗物質粒子空間探測團隊、量子信息技術研發團隊、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團隊等,他們取得了一大批令人矚目的重大科技成果。我院一直重視青年人才自主培養,2011年成立青年創新促進會,強化對35歲以下優秀青年人才的支持培養,建立國內外優秀人才公平競爭擇優的良性機制;同時著力構建質量優異、特色鮮明的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模式,培養並向社會輸送了一大批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其中博士碩士畢業生超過22萬人。

遵循科技創新規律,不拘一格發現使用好人才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德才兼備、選賢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養造就更多更優秀人才”;同時提出,要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改進科技評價體系。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把握和尊重科技創新規律是發現使用科技人才的前提和基礎。要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建立突出事業需求的人才選拔標準,突出精準施策的人才支持體系,突出目標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突出有序流動的人才競爭市場。

突出事業需求,凝聚“高精尖缺”人才。堅持開放創新,加強人才引進的規劃和系統佈局,面向全球引進和使用各類人才資源,特別是頂尖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同時重視優秀青年人才、關鍵技術人才和實用型人才的引進,大力吸引外國人才和創新團隊,強優勢補短板,著力優化引才結構,強化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科技強國建設的偉大奮鬥中來。

突出精準施策,健全分類支持體系。遵循科技自身發展規律,把握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等不同創新活動的特點,完善人才分類組織、分類管理、分類支持機制,改進科研項目組織實施與管理方式,促進各類人才發展與創新鏈緊密融合。

突出目標導向,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改進完善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考核評價制度,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等為重點,建立符合科研人才成長規律、尊重和體現人才價值的評價體系,充分體現正向激勵,讓各類人才各展所長。

突出有序流動,規範人才市場競爭。以充分發揮人才作用、提升人才使用效能為宗旨,促進科研院所、高校、創新企業以及東西部地區等不同行業、不同地域的人才有序流動和協調發展。採取特殊政策,重視中西部地區的人才培養和穩定。突出用人主體作用,淡化人才引進行政化色彩和資源導向,破除簡單看資歷、發“帽子”、給待遇等不良傾向,避免人才無序化競爭。

中科院圍繞實現國家創新人才高地建設目標,以提升隊伍質量、優化隊伍結構、激發創新活力為重點,著力推進實現以創新事業不斷凝聚造就高水平創新隊伍的根本轉變。聚焦國家重大需求,注重學科領域佈局,立足隊伍可持續發展,發揮學科特色和平臺優勢,結合各類國家級實驗室、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科研佈局的推進,按需精準引進各類“高精尖缺”人才。樹立正確的人才評價導向,堅決摒棄只看數量、“帽子”,忽視能力貢獻的傾向,做到好中選優、優中選強,促進各類人才良性競爭、有序流動。對從事基礎研究的,強化穩定支持,以國際同行評估為主,適當延長考核週期。對承擔重大科技任務的,基於任務目標完成情況,建立競爭性與穩定性相結合、個人評價和團隊評價相結合的長期支持機制。對從事重大科技設施建設運維的,實行工程建設人員、科研人員、關鍵技術人員、支撐管理人員等分類管理,體現崗位職責和任務需求的評價方式。

優化科研創新生態,激勵科技人才建功立業

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創新生態,是凝聚優秀人才、促進人才成長、釋放人才潛能、發揮人才作用,吸引和激勵廣大科技人才踴躍投身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本所在。

構建有利於人才成長髮展的良好制度環境。以正確的人才發展理念和工作導向為引領,加強公平普惠環境和基礎制度建設,為國內國外和不同創新主體的各類人才提供公平的發展機會,充分發揮領軍人才、骨幹人才、青年人才的作用,實現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和支撐服務等各類人才均衡發展。進一步破除制約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以充分下放自主權和強化用人單位主體責任為重點,以創新和完善人才分類管理、分類評價機制為突破,建立和完善有利於優秀拔尖人才發揮作用、有利於青年人才脫穎而出、有利於隊伍創新能力提升和結構動態優化的人才制度體系。

完善有利於激發創新活力的激勵保障機制。推動用人單位切實改進人才分類評價制度,破除將薪酬待遇等與人才“帽子”簡單挂鉤的做法,完善基於績效考核的收入分配機制,落實好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政策,精準激勵保障服務國家戰略、承擔國家使命的重點人才和重點團隊,形成鼓勵承擔國家重大任務、潛心重大基礎前沿研究、突出重大業績貢獻、體現公平公正與激勵約束的科技人才收入分配製度體系。加強公共服務資源統籌,為科技人才提供住房、子女入學、醫療健康、後勤服務等有效保障,切實幫助人才解決後顧之憂,增強科技人才的凝聚力向心力,積極營造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

強化有利於促進潛心致研的科研作風學風。加強對科技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強化國家意識,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和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增強“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科學精神涵養和科研誠信教育,嚴把學術質量關、學風道德關,加強科技倫理相關制度建設,讓科學精神和科研誠信真正內化為科研人員的行為準則和精神追求。加快科研誠信體系建設,優化科技創新軟環境,完善人才評價誠信體系,建立失信行為記錄和懲戒制度,探索建立評審專家責任和信譽制度,實行退出和問責機制,營造求真務實、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評價環境。(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 白春禮)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