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守護小興安嶺的“綠色明珠”

2020-08-19 13:5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哈爾濱8月19日電 題:守護小興安嶺的“綠色明珠”

新華社記者 李鳳雙、管建濤、楊喆

8月的小興安嶺,林海起伏,層巒疊嶂。在有著“紅松故鄉”之稱的黑龍江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宋國華像往常一樣,一大早就前往森林深處一處樣地觀測。

豐林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伊春市豐林縣境內,小興安嶺南坡北段,是東北亞天然紅松林分佈的核心區域。59歲的宋國華是豐林保護區科研室主任,從1983年參加工作開始,一直在這裡工作。

“闊葉紅松林是保護區典型的地帶性植被,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保護區的實驗區,可以進行一些科研,核心區是不能進入的。”宋國華一邊説,一邊撥開眼前的樹枝,踏著松針,行走在高大挺拔的紅松林間,陽光透過樹葉間隙形成的光斑在他臉上閃爍。

數十年間,小興安嶺林區為國家源源不斷輸送木材,而過量採伐也使保護區周邊林區的原始紅松林消失殆盡。

豐林保護區前身為1958年成立的黑龍江省豐林森林自然保護區,1988年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1.8萬公頃,並代管一個8000多公頃的林場。這裡保留了小興安嶺面積最大、生態系統最完整的原始紅松林。

守護這片“綠色明珠”,一代又一代的豐林人在此堅守,奉獻了青春和汗水。

“每年春夏是最緊張的防火時期,每天都有3班人上瞭望塔觀測,一有情況就會及時處置。”宋國華説。

登上保護區的瞭望塔放眼望去,雲霧升起,仿佛看到一片綠色的海洋。

“新手很難區分開雲霧、水汽和因火災引起的煙,需要多年經驗。”宋國華説,每年最擔心的是雷擊火、電線火等非人為火災隱患。“有一年一隻鳥撞到高壓線上,引燃了附近的樹木,好在及時發現後撲滅了。”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在山上一住就是一個月。徒步去巡查,要爬30多公里的山路,一天爬不完,還要在深山中搭帳篷過夜。”宋國華説。

身處深山,最令護林人擔心的便是突遇黑熊等大型動物。老職工會傳授給“新兵”經驗:走在山路上,要經常喊叫,嚇走黑熊,這便是“喊山”。

但“喊山”並不總奏效。宋國華還記得,有一次在山中直面黑熊,自己轉身就跑,好在黑熊沒跟上來。

近年來,保護區的科研、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過去測量雨量的量筒、量杯變成了自動測量裝置;過去通過觀察腳印研究野生動物,現在有了紅外相機;過去在樹上刷油漆記錄信息,現在變成了金屬銘牌。

“從2009年開始,我們已經給近20萬棵樹挂上了銘牌,相當於這些樹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證’。”宋國華説。

1997年,豐林保護區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重要的闊葉紅松林生態定位研究、林業科研和科普基地。

每年6月下旬,紅松進入“繁殖期”,經過15個月的“孕育”,紅松種子才成熟。種子組成的球果不能自己掉落,松鼠和鳥類都是紅松種子的傳播者。

紅松林裏,從紅松種子,到鼠類、鳥類,再到其他食草、食肉動物,形成了一條食物鏈,也構成了多姿多彩的生物多樣性網絡。2015年,稀有的中華秋沙鴨也出現在保護區裏。

“豐林保護區建立60多年來,示範和教育著人們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黑龍江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畢連柱説,豐林保護區的生態、環境、科研和社會價值巨大,希望有更多人參與到保護生態的行列中,守護好這一方綠水青山。

與豐林保護區一樣,越來越多的自然保護區在“扮綠”小興安嶺。伊春市目前已有自然保護區23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1個。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學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