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特寫:“95後”上海職校生:“我的工牌上印著‘中國航天’”

2020-08-21 11:0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上海8月21日電 題:特寫:“95後”上海職校生:“我的工牌上印著‘中國航天’”

新華社記者吳振東、郭敬丹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産品試驗車間裏,機床轟鳴。22歲小夥邱仙發正聚精會神地打磨著各種結構複雜的零件,連著好幾個小時,汗水把淺藍色的工作服染成了深藍。

邱仙發是上海市工程技術管理學校畢業生。2017年,經學校推薦,他來到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某下屬研究所進行崗位實習。在這個從事航天重要裝備産品研製、生産與試驗工作的國家重點科研單位,邱仙發的愛國情和責任感被激發了。憑藉優異表現于第二年順利入職,如今,他已成長為研究所最年輕的技術能手。

“很長一段時間,國家裝備製造業的技能隊伍中,基本都是工作幾十年的老技師,中職生過來能幹好技能輔助工就不錯,但近年來新進的年輕人改變了我們這一看法。他們不僅適應得快、扛得住壓,更會積極思考,提出有價值的想法。”研究所人事部門相關負責人説。

在加工某型號隔離件的過程中,邱仙發發現,因零件形狀複雜,裝夾不便,加工垂直度難以保證。他總結經驗,發現一種新的裝夾方法,並自己設計出夾具。多次試驗證明,新夾具能更好地起到定位和固定零件作用,從而提升鑽孔加工的速度和精度,原有質量隱患也得以消除。


在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某下屬研究所鉗工車間,邱仙發在鑽床上完成某型號零件的鑽孔加工(8月13日攝)。新華社發(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供圖)

“我提醒自己,如果我的工作出一點差錯,可能就會讓許多人的努力付之東流,必須始終高標準、嚴要求。”邱仙發希望,技術上的不斷錘煉,能使自己有機會早日參與到更精密機械的加工和裝備工作中。

説起不久前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性格內向的邱仙發神情自豪,説話聲也高了八度:“箭體上印著‘中國航天’標識,和我胸前工牌上的一樣。我當時就不自覺地低頭看了一眼,特別驕傲,我感到自己的名字是和祖國航天事業連在一起的。”


在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某下屬研究所鉗工車間,邱仙發在工作臺上使用銼刀完成某型號零件的修銼加工(8月14日攝)。新華社發(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供圖)

航空航天、國産大飛機、先進武器裝備……這些過去與中職校畢業生相距遙遠的行業和領域,如今彼此都不再陌生。以上海市工程技術管理學校為例,邱仙髮式的優秀畢業生接連涌現,讓企業看到了年輕人的朝氣與潛力。學校緊密對接上海振華重工集團、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等企業,“訂單式”人才培養取得顯著成效。近三年,光是進入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工作的畢業生總計近百人。

“多年來讀中職都被看作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新行業、新業態不斷出現,對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職業教育必須適應這種要求,校企合作就是一條必經之路。”上海市工程技術管理學校校長沈瑞華告訴記者,近年來,學校每年千余名畢業生都會被企業“搶著要”,部分優秀學生或稀缺專業人才,在上海的起薪每月能達到稅前1萬元左右。

上海市教委數據顯示,過去10年,上海中職校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畢業生收入持續攀升。2018年,就業率升至98.75%,98.46%的畢業生對就業情況表示滿意。

與此同時,校企合作將“工匠精神”、職業榮譽感等提前“植入”了校園。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的工程師們表示,近年來新進的年輕人已沒有了無所適從的“高原反應”,他們不僅對我國航天裝備産品及生産工藝有著初步了解,身上也展現出精益求精、頑強攻堅的可貴品質。

“每個人都有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我要為祖國航天事業奉獻我的青春。”邱仙發説,在助力祖國航天科技不斷進步這個“大夢想”之下,自己還有許多“小心願”,比如買一輛摩托車、在上海安家等等。“這些夢想都是緊密聯結的,都可以靠我的雙手去一個個實現。”


上海市工程技術管理學校鉗工高級教師湯勇杲(左)在對“航天訂單班”學生進行專用測量工具使用方法教學 (2019年3月11日)。新華社發(上海市工程技術管理學校供圖)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下屬某廠特技技師林再躍(前右一)在上海市工程技術管理學校實訓車間對學生進行實訓指導(7月24日攝)。新華社發(上海市工程技術管理學校供圖)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某下屬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陸偉亮(右一)在上海市工程技術管理學校實訓室講授專業課(2019年6月12日攝)。新華社發(上海市工程技術管理學校供圖)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黃頔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