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長三角的新答卷——“十三五”收官之年的長三角一體化新故事

2020-08-26 07:4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 題:長三角的新答卷——“十三五”收官之年的長三角一體化新故事

新華社記者陳先發、李亞彪、張紫赟


6月28日,商合杭高鐵實現全線貫通,這是合肥南至杭州東的G9394次列車準備發車(6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相統一,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真抓實幹、埋頭苦幹,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衝刺路上,疫情、汛情……當一道道“加試題”接踵而至,長三角三省一市又交出了怎樣的一份一體化發展新答卷?


這是位於安徽歙縣的新安江山水畫廊(2019年11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穩住“基本盤” 培育“新動能”

這是四地迎難而上、歷經艱辛取得的半年成績單。

江蘇、浙江、安徽自二季度以來,GDP增速全部“轉正”,上海GDP同比降幅收窄。

長三角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中的戰略地位舉足輕重,穩住“基本盤”,培育“新動能”,是必須擔起的特殊責任和使命。

形成大循環,要素就必須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

“坐上商合杭高鐵,一小時內就能直達杭州,而過去得先乘汽車再坐火車。”安徽歡廷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安麗説。這家位於安徽宣城的企業,主要從事工業機械臂研發生産。

機械臂産品對後期集成要求高,企業需要經常與客戶面對面溝通。王安麗説,公司不少客戶在杭州,商合杭高鐵開通降低了企業要素成本,他們今年把上海公司整體搬到了宣城。


試運行檢查確認列車停靠在商合杭高鐵安吉站(5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從打通“斷頭路”到織起全國最密高鐵網,長三角高鐵線路已有24條,運營總里程突破5000公里。

交通、信息、科技、金融、能源、人才等要素“相向發展”,才有“一體化”和“高質量”。

步入蘇州盛澤鎮江蘇新視界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指揮監控中心大屏顯示著萬噸級熔體直紡中試基地的運行情況。這個由盛虹集團和東華大學聯合打造的行業“最強大腦”,是工信部批復的由民營企業牽頭組建的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

“先進功能纖維是製造業創新發展重點領域,從百姓智慧生活到航空航天高精尖設備都不可少。成員單位來自長三角,這裡匯集了長三角智慧,也惠及了長三角企業。”盛虹集團總工程師梅鋒説。

“一體化”棋局中,“新動能”落子如飛。

蘇浙滬多家機構、企業共建的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落戶蘇州,青浦工業園區重點産業項目集中簽約開工,將佈局類腦芯片、第三代半導體、靶向藥物等未來産業……

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三省一市正共同發力。


6月28日,商合杭高鐵實現全線貫通,這是旅客在合肥南至杭州東的G9394次列車前留影(6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燈光“亮起來” 山水“靚起來”

從太空俯瞰地球,遙感衛星可以捕捉到地表夜間燈光等來自人類活動的輻射源。

衛星數據顯示,近年來長三角地區夜間燈光亮度越來越強、越來越密,安徽省合肥、滁州、馬鞍山等地光亮面積逐漸增大,邊緣向外擴展,漸漸與長三角融成一片。

遙感衛星下,長三角越來越“亮”,也越來越“靚”。

“以前這裡違章建築、污染企業多,現在成了外地遊客必打卡的景點。”馬鞍山市民褚文偉驚訝于整治後的薛家洼生態園。

變化在悄然間發生。

長江幹流安徽段岸線長1100多公里。“禁新建、減存量、關污源、進園區、建新綠、納統管、強機制”等措施下,沿江多個環保問題突出區域,化身為鳥語花香的“城市生態客廳”。

長三角山水相連、河湖縱橫,守綠、護綠已成四地共識。


這是8月15日拍攝的安徽省馬鞍山市薛家洼(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水質不達標,上遊補償下游;水質達標,下游補償上遊——被形象稱為“水質對賭”的國內首個跨省生態補償機制探索,今年在新安江流域開展第三輪試點。

“你喝的水,我幫你守著。”新安江成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千島湖水質穩定保持為優。

這一生態補償“樣板”已走向長三角。據安徽省發改委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處處長鐘嵐介紹,皖蘇兩省已在長江流域滁河陳淺斷面實施跨省橫向補償機制。

跨流域的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速推進。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內,太浦河把蘇浙滬交界的青浦、吳江、嘉善串聯在一起。三地不以省界為單位,而以河段為單位重新劃定包乾區,確立211名聯合河長,聯合巡河、交叉巡河,打造區域治水一體化格局。

長三角是長江經濟帶龍頭,不僅經濟發展要走在前列,生態保護和建設也要帶好頭。

蘇浙建立聯席會議、聯合執法、交叉檢查等十項機制,共同提升藍藻防控水平,破解太湖治理難題。

一片綠色底色中,“美麗長三角”漸行漸近。


這是黃山市休寧縣六股尖一處瀑布(5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安江發源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民生“一張圖” 治理“一盤棋”

民生“一張圖”,在長三角一步步成為現實。

——就業之路越來越寬。

“通過松江區‘九城納賢’平臺,同學們都找到了工作。”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應屆畢業生粟邵琪説,她剛剛與杭州一家高科技企業簽約。這個雲端招聘平臺匯集9座城市3800余家企業,面向高校畢業生推出8000多個崗位。

“長三角聯手,化解了招工難和就業難。”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辦科創組組長潘宏凱説。

——就醫選擇越來越多。

“在家門口能挂到上海專家號了。”浙江省紹興市機關幹部小孫説。當地已實現職工醫保參保人員持醫保卡到上海217家定點醫療機構門診就醫,直接刷卡結算。

在安徽多地,上海、南京的醫院不但設立分院,還有專家開展手術、坐診等活動。

——就學環境越來越優。

安徽省滁州市第四小學裏,書聲瑯瑯,校園整潔。“天雁少年”成為該校獨特的學校文化品牌,天雁少年宮合唱團、舞蹈等社團活動熱鬧非凡。“我們和南京市夫子廟小學合作辦學中,借鑒了先進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滁州市第四小學副校長夏菲説。

疫情防控中,長三角健康碼互認通用機制、産業鏈復工復産協同互助機制、企業復工復産復市就業招工協調合作機制……三省一市復工一體化快速推進。

在滁州一家軌道裝備公司工作的李翔家住南京,滁寧兩地開通復工復産“綠色通道”,他每天坐著公司大巴,跨省通勤無阻。

風從海上來,潮涌長三角。面向未來,以先行者的姿態積極探索和實踐新發展模式、新發展格局,這是長三角的使命與擔當。(參與記者:周琳、方問禹、潘曄、汪奧娜、董雪)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黃頔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