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共築幸福路 闊步向未來——回看對口援藏工作26年

2020-08-26 10:3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拉薩8月26日電 題:共築幸福路 闊步向未來——回看對口援藏工作26年

新華社記者 王沁鷗、陳尚才、王澤昊、侯捷

26年前,全國對口支援西藏的歷程正式開啟,一批批援藏幹部繼承“老西藏精神”,前赴後繼奔赴雪域高原,用一腔熱血甚至寶貴的生命,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全國對口支援西藏是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它的實施為西藏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奏響了西藏各民族大團結、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強音。

偉大的創舉——援藏機制創新促進西藏跨越式發展

走在西藏各地市的大街上,常能見到許多以其他兄弟省市命名的道路:拉薩市有“北京路”,山南市有“湖南路”,日喀則市有“山東路”……看似並不起眼的道路名稱,卻是26年來西藏人民對各兄弟省市情感積澱的見證,也述説著中央以對口援藏機制推進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

1994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方針和“長期支援、自行輪換”的幹部援助方式,自此開啟了中央與全國兄弟省市長期對口支援西藏發展的歷程。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西藏工作。早在1984年的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黨中央、國務院便決定由北京、上海等9省市和原水電部等有關部門幫助西藏建設43個迫切需要的中小型工程項目。這43項工程被人們譽為高原上的“43顆明珠”。

對口援藏機制的建立,是中央支持西藏的一項創舉,也凝聚著中華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親的深情厚誼。

截至目前,承擔對口支援任務的中央國家機關、有關省市、中央企業已先後選派9批次9600多名幹部援助西藏工作,並形成了以幹部人才援藏為龍頭,經濟援藏、智力援藏、科技援藏、企業援藏、就業援藏以及醫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等相結合的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援藏格局。

堅實的碩果——實事辦在西藏幹部群眾心上

西藏阿裏地區,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26年前,這裡是時年50歲的優秀援藏幹部孔繁森倒下的地方。如今,一批批援藏幹部前赴後繼,在這片高原上踐行著自己的誓言。

“不摘窮帽交官帽”,這是阿裏地區噶爾縣縣委書記高寶軍曾立下的決戰貧困的“軍令狀”。2013年,高寶軍作為陜西省派出的第七批援藏幹部來到了噶爾縣,當時這裡的貧困發生率達20%。初上高原的高寶軍利用一個多月的時間跑遍了全縣5個鄉鎮15個村500多戶貧困戶。

“自己發的誓就一定要兌現”。2018年10月,西藏自治區宣佈25個縣(區)脫貧,噶爾縣成為阿裏地區第一個脫貧摘帽的縣。高寶軍完成了誓言,但他沒有選擇離開,而是在援藏期滿後直接申請調藏工作。

數據顯示,26年來,對口援藏工作已先後投入近500億元建成1萬多個重點援藏工程,近5年來共投入援藏扶貧資金143億余元、實施援藏扶貧項目1800多個,推動內地284個縣區與西藏的縣區、鄉鎮建立結對幫扶關係,幫助23萬餘名群眾脫貧,全方位助力西藏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

“感謝共産黨給我們送來了好‘門巴’(藏語意為醫生)!”“內地來的老師們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親!”2015年和2016年,醫療人才和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先後開展,各兄弟省份醫療和教育人才的好名聲,已在藏族群眾間口口相傳。

情感的橋梁——雪域高原見證深厚民族情

對口援藏工作不僅有力促進了西藏的經濟社會發展,也拉近了各民族之間心與心的距離。

雖已結束援藏,曾任拉薩市北京實驗中學教師的熊愛國仍將西藏的風景設為自己的朋友圈封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不時收到藏族學生的關心,令熊愛國常感心頭溫熱。

熊愛國2015年主動申請援藏,期滿後又申請延長,他説自己捨不得孩子們,要送他們畢業才放心。

“在西藏時,孩子們都管我叫‘熊爸爸’。”熊愛國説。

20多年來,一批批援藏幹部以真心換真情,譜寫了一段段民族團結的佳話。

疫情期間,陜西省援藏幹部呂智勇自籌防疫物資,驅車五天五夜,頂風冒雪、萬里奔襲,為西藏普蘭縣“雪中送炭”。呂智勇連續兩屆援藏期滿後,2019年又第三次申請援藏。

普蘭縣縣長曲次説:“作為一名援藏幹部,呂智勇同志盡職盡責,用行動詮釋了一名黨員的職責使命。”

在西藏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一代又一代共産黨人紮根雪域高原,矢志艱苦奮鬥,不斷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黨中央特殊關心關懷和全國人民的無私支援。”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關區塔瑪村黨委第一書記格桑卓嘎説,“西藏的明天會更加美好!”(參與采寫:次旦央吉)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