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農業農村部就糧食市場運行和生産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

2020-08-26 19:46 來源: 農業農村部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主要內容:2020年8月26日(週三)上午9時30分,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當前糧食市場運行和生産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出席嘉賓: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寧啟文等 
  時  間:2020年08月26日 
  地  點:農業農村部新聞發佈大廳

圖為新聞發佈會現場。農業農村部網站 郭文靜 攝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發言人 寧啟文:

女士們、先生們,新聞媒體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今天發佈會的主題是介紹當前糧食市場運行和生産的有關情況。我們今天很高興地給大家邀請到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先生、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先生,為我們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提問。下面請唐司長向大家通報有關情況。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 唐珂: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朋友們,上午好!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洪澇災害影響和國際糧價震蕩傳導,我國糧食市場運行出現了階段性波動,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農業農村部持續加強糧食價格監測和市場供求形勢跟蹤分析。總體上看,當前我國糧價穩中有漲,品種間走勢有所分化,不同環節價格波動有所差異。7月份,稻穀、小麥、玉米三種糧食集貿市場均價每百斤122.4元,環比漲0.2%,同比漲1.7%,其中稻穀價格漲幅最小,小麥次之,玉米價格漲幅較為明顯,收購、批發環節糧價漲幅偏大。我國糧價總體保持穩定,有三個基本面因素支撐:一是生産穩中向好。糧食市場穩不穩,關鍵看生産。今年夏糧和早稻已獲豐收。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夏糧産量2856億斤,增24.2億斤;早稻産量546億斤,增20.6億斤,連續7年下滑後恢復增産。全年稻穀、玉米生産主要看秋糧。從我部農情調度的情況看,今年秋糧面積穩中有增,儘管局部旱澇災害較重,但災後生産恢復及時有效,秋糧長勢總體不錯,糧食生産穩中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如果後期不發生大的災害,全年還將是一個豐收年。二是糧食庫存充裕。手中有糧,心裏不慌。近年來我國口糧庫存持續保持高位,目前全國稻穀、小麥庫存水平大體相當於城鄉居民一年的消費量,玉米庫存雖然消化較快,但市場供給有保障。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有關部門適時加強了儲備投放和應急保供,市場供給平穩有序,市場上不缺糧、不缺油。

三是消費較為平穩。糧食作為生活必需品,消費相對剛性,年度間一般不會大減也不會大增。今年受疫情影響,口糧居家消費增加,但外出消費有所減少,在消費總量上變化不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好轉後,玉米飼用和深加工消費恢復勢頭良好,但實際需求的增加量也是較為平穩的。前期出現一些消費者和貿易商囤糧現象,短期會拉動市場需求波動,但不會改變糧食消費變化趨勢。也就是説,糧食短期需求變化不會對糧價産生持續影響。從後期走勢看,我國糧食生産供給完全有保障,以我為主確保糧價平穩運行的基礎較好,再加上國際上玉米、大豆等多數大宗農産品供給充足、價格低位運行,國內糧價缺乏大幅上漲的條件,預計隨著秋糧陸續豐收上市,我國糧食市場有望繼續保持基本穩定。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立足抗災奪豐收,全力奪取今年秋糧好收成,並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糧食市場調控,保障好城鄉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提供有力支撐。這裡,我還想強調一點。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國內外農産品市場運行的不確定性增加,一些消費者出於防範風險的心理多買點兒糧油,一些貿易商和農戶出於看好後市的預期適當多囤點兒糧食,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避免跟風,防止保管不善造成浪費,也防止後期價格波動下跌帶來損失。其實,從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我國糧食市場運行情況看,由於糧食儲備充足,糧油加工轉化産能水平高,糧食市場調控和應急保障能力強,再加上發達的物流配送體系,國內終端糧油産品的市場供給是持續充裕的,價格也是基本平穩的,消費者完全沒有必要過分焦慮甚至恐慌搶購,可以多一份淡定、多一份從容。

寧啟文:

感謝唐珂司長的介紹,下面進入答問環節,請記者朋友就今天發佈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時請通報一下自己所代表的新聞機構。下面進行提問。

新華社記者:

受南方洪澇的影響,糧食問題非常受關注。我想請問一下,秋糧是全年生産的大頭,請詳細介紹一下當前秋糧生産情況怎麼樣,未來豐收有保障嗎?謝謝。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 潘文博:

吃飯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今年糧食生産是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又遭遇突發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農業自然災害偏重發生的特殊情況下展開的。黨中央、國務院對抓好今年的糧食生産高度重視,格外關心,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度之大應該説是多年少有的。在中央政策支持各地工作的推動下,從目前看,今年糧食生産形勢總體不錯,夏糧、早稻已豐收到手。剛才唐司長已經介紹了,夏糧增了24.2億斤,早稻增了20.6億斤,這兩季加在一起是44.8億斤,這為全年糧食的豐收贏得了主動。但是全年糧食生産的大頭是秋糧。剛才記者也問了,秋糧佔全年糧食的比重是四分之三,能不能實現全年的糧食豐收,關鍵看秋糧。習近平總書記7月份在吉林調研時也特別強調,秋糧要爭取有個好收成。從我們掌握的情況看,今年的秋糧豐收還是有一定基礎的,主要有兩點判斷:第一個判斷就是面積,面積是增加的,因為大家都知道,面積是糧食生産的基礎。初步預計,今年秋糧面積12.84億畝,增加了500多萬畝,這個面積的增加主要是兩方面因素:一是春播期間雨水比較好,墑情好,有一些過去偏旱的地塊今年種上了。二是疫情的影響,農民對後期糧價上漲有預期。現在看,水稻、小麥、玉米的價格都比同期有所上漲,在市場拉動和播種期間墑情好的情況下,今年秋糧的面積是增加的。第二個判斷就是長勢,長勢總體正常。剛才我講了,全國糧食的大頭在秋糧,秋糧的大頭在東北,去年東北的糧食産量為3493億斤,秋糧接近1萬億斤,佔了35%,目前東北的玉米前期授粉授的不錯,灌漿灌的不錯,大豆已經鼓粒,水稻也壓圈,就是壓穗了,已經開始有産量了,而且開始逐步落黃。但是前段時間,在遼西和蒙東的個別縣受了旱,長勢偏差,但其他地方長勢都比較均衡,豐收在望。秋糧還有幾個區域,黃淮海、西北主要是玉米,我們國家屬於旱作農業區,今年西北的墑情也好,黃淮海也沒有受什麼災,所以黃淮海和西北玉米的長勢也不錯,西南、華南的秋糧主要是水稻,長勢總體正常。特別是大家關注的秋糧大省,像黑龍江、吉林、山東、河南,這些也是全國糧食大省,也是秋糧大省,這些主産省作物的長勢都是這幾年較好的一年。

但是客觀地講,今年我國農業氣象年景總體是偏差的,年初我們就這麼預測的。洪澇災害重於常年,尤其是南方洪澇災害重於常年,但是乾旱總體偏輕,洪澇主要影響是長江流域的部分地區,是局部的、階段性的,不會影響全局。乾旱主要集中在遼西、蒙東,遼寧西部和內蒙東部交界的地方有幾個縣,旱窩子,傳統旱區,持續時間不長,也影響有限。今年大家可能比較關注的病蟲害,就是草地貪夜蛾、水稻“兩遷”害蟲,這都是常年偏重發生的,今年前期基數比較高,但是草地貪夜蛾我們布了四道防線,防控效果比我們預想的要好,據我們監測分析,目前沒有造成大的危害。還有個情況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從歷史上看,雨水多的年份局部可能洪澇重,水田可能受到一定影響,但旱地作物長勢好,尤其是玉米容易創高産。大家都經歷這個年份了,就是1998年,1998年我們國家發生了非常嚴重的、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那一年的水田受災較重,稻穀減産40億斤,但是那年玉米增了570多億斤。所以,當年的糧食産量創了歷史新高,達到了10246億斤。降雨確實對局部區域或者對某一個農戶,或者一衝如洗,一衝致貧,可能一衝這一塊地就絕收了,那可能是對秋糧地區的一塊田。我們國家是旱作農業的主要國家,我們有10億畝左右的旱作農業面積,就是靠雨養。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有弊的。農諺講“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今年是閏四月,9月2日是農曆七月十五,昨天是七七,今天是七月初八。目前距秋糧豐收還有40天左右,這段時間是秋糧産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實際上也是災害多發易發期,“七月十五定旱澇”還有一週,所以奪取秋糧豐收還要過秋旱、颱風導致的倒伏、北方的早霜、南方的寒露風,還有病蟲害的關口,這裡我們最擔心的就是8月底、9月上旬的颱風,因為這時候刮颱風,正好是作物頭重腳輕的時候,作物已經灌漿了,玉米穗很大,水稻穗很大,如果這時候刮颱風,和小苗的時候不一樣,容易造成倒伏,這是我們最擔心的。下一步,我們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立足抗災奪豐收,環環緊扣,一招不落,加強分類指導,落地落實後期田管措施,全力以赴地奪取秋糧的好收成,確保今年糧食産量穩定在1.3萬億斤,實現小康之年糧食和農業豐收。謝謝。

經濟日報記者:

據我們了解,今年夏收小麥上市以後,山東等地的小麥價格在持續上漲,一些種糧大戶有惜售囤糧的現象,小麥收購進度晚于去年。請問我國小麥購銷形勢如何?後期價格是否會大幅上漲?謝謝。

唐珂:

小麥是夏糧的大頭,剛才潘司長也介紹了,今年我國的夏糧已經獲得豐收,其中小麥的産量是2634億斤,增長0.6%。新麥上市之後,湖北、安徽、江蘇、河南這四個省已經先後啟動了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市場價格穩中走強。7月底,主産區小麥收購均價普遍上漲至每斤1.12-1.22元,比開秤初期高了大約2到6分錢。比去年同期高了3到8分錢,其中山東小麥收購價每斤1.17元之上,比去年同期高了8分錢左右。今年的小麥豐産了,價格還有所上漲,於是就有輿論擔心我國小麥的供給是否緊張,一些地方還出現了部分貿易商和種植戶囤糧惜售的現象,我們對此進行了持續跟蹤調度,從當前我國小麥市場供需的總體形勢看,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小麥供給問題,小麥價格也不會持續上漲。主要是基於幾點:

一是我國小麥連續多年豐産。2015年以來産量穩定在1.3億噸以上,可以滿足當年的消費量,産需呈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格局。二是小麥庫存充足。前面已經提到了,目前的庫存量大體相當於一年的消費量,特別是政策性糧食庫存水平高,儲備調節能力強。三是小麥價格變化具有階段性特徵,主要是近期玉米價格上漲明顯,部分地區玉米價格高於小麥,一些飼料企業增加小麥的採購,替代玉米作為飼料,市場看漲的預期就增強了,部分農戶和貿易商惜售的心理又進一步推高了價格。後期,隨著玉米價格企穩,小麥價格繼續上漲的可能性不大。實際上,8月份以來,山東等地的小麥價格已經止漲趨穩。從小麥市場購銷進度看,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監測,截至8月10日,主産區累計收購小麥881億斤,比去年同期減少212億斤。據調度分析,目前小麥的收購量雖然比去年同期有所減少,但與近三年平均水平也是大體相當的,並且今年主要是政策性收購減少,市場化收購進度還是基本正常的,這表明,目前市場上的糧源是較為充裕的,市場機制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好的發揮。特別是近年來優質專用小麥不斷發展,用於釀酒、製作糕點的訂單收購比例明顯提升,優質優價特徵日益明顯,市場化收購活躍,佔比不斷提高,越來越成為小麥收購的主渠道,與國家政策性收購形成了替代關係。這些年隨著糧食收儲制度改革推進,農民的市場意識在逐步增強,售糧節奏也更趨均衡,在市場行情較好的時候,一些農民不急於售糧,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在這裡我要提醒廣大農民朋友,特別是種糧大戶密切關注市場行情,警惕一些炒作“糧荒”的輿論,不要盲目跟風囤糧,把握好售糧的時機,實現豐産又豐收。謝謝。

東方衛視記者:

今年玉米市場的價格持續大幅上漲,累計漲幅比較大。請問如何看待當前玉米的市場形勢?後期玉米價格會不會還會這樣持續大幅上漲?謝謝。

唐珂:

謝謝。大家知道玉米是三大主糧之一,用途廣泛,産業鏈長。今年春節後,國內玉米價格保持持續上漲走勢。從5月28日國家臨儲玉米競價銷售啟動以來,持續高成交、高溢價,玉米市場價格繼續走強,甚至可以用“火爆”這個詞來形容。目前,東北、華北的玉米平均收購價已分別達到每噸2150元和2400元左右,比年初上漲約30%,短期漲幅較為明顯,同比漲幅也將近25%。我們組織開展了調度分析,關於當前玉米市場形勢有兩個大的判斷:一是玉米價格屬於恢復性上漲,大體處於合理區間。今年以來,隨著生豬産能持續恢復,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好轉,深加工企業開工率提高,玉米下游需求向好,同時隨著臨儲玉米拍賣接近尾聲,資本炒作和非理性的囤糧加劇,共同拉動玉米價格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目前,東北地區玉米價格水平低於2014年每噸2240元的臨儲價,也低於此前的市場價歷史高點,仍屬於恢復性上漲。糧價適當上漲,有利於增加農民的種糧收益,提高來年種植玉米的積極性。我特別想講一個觀點,關於如何看待農産品價格的上漲。比如前期雞蛋的價格低位反彈,引發了高度的關注,有媒體報道説,雞蛋太貴,吃不起。其實,前期很長一段時間雞蛋的價格是很低迷的,雞蛋批發均價每公斤8元左右,算下來每個雞蛋不到6毛錢,早上我們一般都是一個雞蛋,批發價不到6毛錢。最近這十年,這個價格其實基本上沒怎麼漲。但與此同時,飼料、養殖成本不斷上升,所以在這裡我要呼籲各方理性看待農産品價格的正常波動,價格的合理上漲有助於激勵生産供給,促進市場供需平衡。二是當前玉米市場供應總體有保障,後期價格將逐步趨穩。前期拍賣的臨儲玉米將陸續出庫,目前全社會庫存能夠滿足秋糧上市前後市場消費需求。隨著新玉米陸續上市,加上全球玉米總體寬鬆,我國玉米及大麥等替代品進口增加。預計全年玉米市場供給總量充足,價格有望趨於平穩。建議各類市場主體保持好購銷節奏,不宜持續囤糧看漲。我們將不斷完善政策措施,持續提高玉米産能,穩定發展玉米生産,提高玉米品質和單産水平,立足國內保障玉米基本自給。謝謝。

農民日報記者:

年初國務院常務會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恢復雙季稻,請問今年雙季稻的生産形勢怎麼樣?在南方嚴重洪澇災害的影響下,能實現恢復的目標嗎?謝謝。

潘文博:

百姓關心糧食,實際上百姓更關心的可能是口糧,雙季稻是最重要的口糧品種。雙季稻佔我們國家稻穀的面積三分之一,三碗飯有一碗飯是雙季稻。今年中央著眼于糧食安全,明確提出恢復雙季稻生産,並出臺了一系列恢復雙季稻生産的政策,比如提高了秈稻最低收購價,整合了40多億元中央財政資金,加大對雙季稻主産區的支持力度。各地也高位推動,媒體報道,有的省省委書記、省長親自抓早稻、抓雙季稻,壓實責任,精準指導,有力推動了雙季稻生産。從目前情況看,今年雙季稻恢復的勢頭是明顯的,雙季稻的第一季是早稻,早稻已經豐收到手了,國家統計局已經向社會公佈了,早稻總産量達到了546億斤,這546億斤佔我們國家整個糧食13000多億斤的比重不大,但是它是比較重要的一季,南方人比較喜歡吃米粉,今年增了20.6億斤。早稻産量構成是兩個因素,一個是面積,一個是單産。面積今年增加了450多萬畝,這是什麼概念?是增的,我們早稻面積是6670多萬畝,增了6.8%,更主要是扭轉了連續7年下滑的勢頭,前7年早稻面積一直是在減的,據測算,按照常年單産測算,增加450多萬畝能增産水稻産量30多億斤。第二個概念是單産,實際上今年從春季的早稻育秧、栽插到分蘗,到最後灌漿,一直到7月初,光、溫、水匹配的非常好,早稻長勢一直都是不錯的。天有不測風雲,到了7月中旬,湖南、江西遭遇連續的降雨天氣,同時還伴有大風,所以部分早稻灌漿不足,馬上就要收了,倒伏了,後期灌漿不足,同時局部受淹,還絕收了,導致早稻單産下降。但是這個洪澇災害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南這兩個省份的鄱陽湖和洞庭湖湖區排水不暢的局部區域,它的影響是有限的,它沒有逆轉早稻增産的趨勢。我們算了,如果沒有這場嚴重的洪澇災害,早稻實際增加的要比統計公佈的20.6億斤增加的還要多。這是第一茬早稻。

雙季稻的第二茬晚稻怎麼樣?現在晚稻豐收有基礎,與往年相比,今年晚稻生産最大的特點就是抗災搶插增面積,因為收了早稻種晚稻,受洪澇災害影響,部分地區早稻不能及時騰茬,晚稻栽插就受阻,進度偏慢。各地加大工作力度,搶收搶插,千方百計落實晚稻面積。及時組織搶排積水,做到水退人進,排一塊、插一塊,收一丘、種一丘。有一些區域,晚稻秧田也受影響,沒有秧田怎麼辦,這時候我們調劑一些品種,早稻品種晚稻用,就是早翻晚,也稱翻秋,南方人可能比較熟悉這個概念。收了早稻之後能育秧就育秧,不能育秧就直播,首先保證面積。雖然産量比晚稻育秧産量略低一點,但是起碼能保一季。搶農時穩面積,確保晚稻面積落實,而且保證安全成熟。8月中旬,處暑前後,晚稻栽插基本結束了,我們調度了一下,今年晚稻的面積預計增加400多萬畝。400多萬畝是一個什麼概念?遏制了連續10年下滑的勢頭,早稻450多萬畝,遏制了7年下滑的勢頭,晚稻增了400多萬畝,遏制了10年下滑的勢頭。還有一個特點,今年南方晚稻栽插後,大家感覺到南方天打開了,雨在北臺了,這時候晴天多、溫度高,利於作物生長。目前晚稻大部分處於分蘗期,長勢總體正常,為奪取豐收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抓好晚稻的田間管理,因為晚稻在整個糧食作物中收的是最晚的,在全國來説最晚的,重點是要搞好肥水管理,防好水稻的“兩遷”害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同時晚稻還有一個要防,因為今年有一部分直播的,要防寒露風,寒露風來的時候不能正常起穗,就不能安全成熟。所以,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指導落到田,措施落到位,晚稻能夠取得好收成,也能夠圓滿完成恢復雙季稻生産的目標任務。謝謝。

光明日報記者:

我國是大豆進口大國,請問今年我國大豆進口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大不大?國內大豆市場走勢怎麼樣?謝謝。

唐珂:

謝謝光明日報的記者。我國進口大豆主要是用於榨油,滿足國內食用植物油和豆粕飼料需求。主要的進口國是巴西、美國、阿根廷。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客觀上抑制了大豆需求,加上油價低迷打壓了生物質燃料的需求,所以全球大豆的供需是寬鬆的,國際上大豆市場價格總體穩定,客觀上有利於我國大豆進口。從數據看,今年以來,我國大豆進口數量增加,當前價格小幅上漲。據海關統計,1-7月累計,我國進口大豆5514萬噸,同比增加了17.6%,其中7月份進口大豆1009萬噸,同比增加了16.8%。7月份,山東地區進口大豆到岸稅後價每斤1.62元,環比漲1.6%,同比漲2.5%。從國産大豆看,今年受食用需求旺盛拉動,國産大豆價格持續向好。據監測,7月份黑龍江國産食用大豆平均收購價每斤2.75元,環比漲8.2%,同比漲51.2%。從後期走勢看,北美大豆陸續豐産上市,隨著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落實,自美國進口大豆有望繼續增加,預計下半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增價穩,下游豆粕、豆油供應是有保障的。國儲拍賣大豆陸續供應市場,再加上新豆即將上市,市場供應持續增加,預計國內大豆價格將高位回落。謝謝。

中國農影中國三農發佈記者:

日前我們看到《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一文中提到,到“十四五”期末,我國大概會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其中穀物佔到了2500萬噸。這一説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有人擔心這會不會意味著未來國家糧食安全會出現惡化,對此農業農村部如何回應?謝謝。

潘文博:

“民以食為天”,人人要吃飯,天天要吃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我們農業農村部門的首要職責,這根弦是始終繃得緊緊的。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生産,提出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就是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方針,就是20字方針。核心要義是端牢中國人的飯碗,飯碗裏主要裝中國糧。針對剛才這位媒體朋友提的問題,我先談談我的認識,我想主要講兩句話:第一句話,目前我們國家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們都知道,我國糧食已經連續五年保持在13000億斤以上,去年糧食産量是13277億斤,13277億斤這是一個粗略的概念,我們給它平均一下,人均佔有量是472公斤,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特別是稻穀、小麥這兩大口糧,人均佔有量超過200公斤。而且目前我們國家人均口糧消費不到150公斤,150公斤説的是原糧,如果折成成品糧,也就是折成米、折成面,按照出米率70%、出粉率70%算,就是一年一個人準備100公斤的口糧就夠了,面和米1:1搭配,就是100斤面、100斤米,基本就夠一年的消費了。我們兩大口糧人均佔有量是200公斤,多年的糧食豐收,庫存是充裕的,價格總體平穩。説一個價格,我90年代參加工作,當時我的工資是240元,現在是1萬多塊錢,漲了多少倍?再説糧食,説小麥,90年代初咱們國家實施的小麥保護價收購,混合麥是六毛九,白小麥是七毛一,現在實行小麥最低收購價,最高1.18元,都沒漲到兩倍。所以當前一些糧食品種價格上漲,可能社會上輿論就有不同的反映了,從我的角度,我們社會應該能夠接受糧價一定程度的波動,不是説上漲,而是應該回到一個合理的價格水平。90年代初,一袋化肥50塊錢,現在是100塊錢,糧食生産成本也上漲了。所以,對糧食價格略有上漲,社會應該有個接受程度,這是舉我個人的例子,你們算算你們當時參加工作時的糧價和現在的工資水平,再問問你們父母當時的糧價、工資和現在的糧價、工資,這個賬一算就算出來了。所以,糧食豐收、庫存充裕、價格平穩,為經濟平穩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總書記講,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嚴重,但我國社會始終保持穩定,糧食和重要農副産品穩定供給,功不可沒。這是我想説的第一句話。

第二句話,糧食總量平衡下,結構性的矛盾將長期存在。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是能守住的。坦率講,我們國家的糧食供需存在較為突出的結構性矛盾,糧食品種中缺口最大的是大豆,前幾年我們的大豆面積一度減到了1億畝以下,這幾年我們搞大豆振興計劃,大豆面積連續幾年恢復增加,去年恢復到1.4億畝,是歷史上一個較高的水平。但是,大豆還有缺口,産不足需,而且産需缺口逐年加大,每年進口8000萬噸到9000萬噸,這是由於我們國家的資源稟賦決定的,這邊要保玉米,保穀物自給,因為玉米、大豆是爭地的,東北是爭地的,黃淮海夏玉米和夏大豆也是爭地的。如果算一下這8000多萬噸的大豆,按照國內的耕地生産,需要6億多畝耕地。我剛才講的突出矛盾還主要在大豆上。我們要適度進口一些,適度進口也是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大穀物中,稻穀平衡,略有盈餘,小麥供求平衡,玉米前幾年庫存較高,經過這幾年的調整,現在玉米的結構已經趨於合理了,面積穩定在6億畝以上,供求基本平衡。為調劑品種餘缺進口一部分穀物,但是這部分進口穀物的總量還是偏少的,穀物進多少呢?2019年凈進口穀物是1468萬噸,佔國內的産量2%左右,即便按照剛才這位記者同志説的專家測算的,“十四五”期末我國穀物進口2500萬噸,也就佔我國糧食産量的4%,100減4%,我們國家穀物自給率還達到96%以上。這就説明我們國家的穀物自給水平能夠做到基本自給,保證在95%以上。今後我們可能還要適當進口國內短缺的品種,短缺的品種是什麼?小麥,小麥不是説都要進口的,小麥進口主要就是強筋、弱筋,強筋做麵包,弱筋做糕點、做蛋糕,這兩塊我們國內生産滿足不了市場需求,但是這個量也不會太大。我們還是以中筋為主,老百姓還是以饅頭、麵條為主,我們抓小麥生産,抓中間帶兩頭,抓中間的中筋的,把兩頭的弱筋的和強筋的帶一帶,這兩個需求量不大,進口量也不會大幅增加的。概括起來講,我們國家糧食安全總體形勢是好的,當前供給沒有問題,中長期供應也是有保證的。我們將適應國家糧食安全的新形勢新變化,統籌處理好短期和長期、國內國際,堅持以我為主,穩定擴大生産,守住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同時加強市場調控,合理引導消費,增強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謝謝。

唐珂: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再補充一點。社會上對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比較關注,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輿論的關注程度更高,有這樣那樣的擔心,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民以食為天。但是有一點我覺得很明確,那就是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足,稻穀、小麥兩大口糧自給率100%,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剛才潘司長做了詳細的解讀,可以説我們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一戰略目標。國際上糧食一般是指穀物,主要是稻穀、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我國還包括豆類和薯類,按照國際上的口徑,2019年我國穀物年度凈進口量不到1500萬噸,主要是用來作品種調劑,更好滿足個性化需求,多樣化消費。我們發現,對社科院報告裏面提到的“十四五”末可能出現1.3億噸糧食缺口,存在一些誤讀,社科院報告中講的糧食缺口,應該指的是包括大豆在內的糧食産需缺口,而不是實際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缺口。我們實際的供給有保障,産需之間是有缺口,所以産需和供求是兩個概念。我國産需缺口大、需要大量進口的主要是大豆,2017年進口量曾達到9553萬噸的歷史峰值。這種進口有效滿足了國內蛋白飼料和油脂的需求。未來我國大豆進口仍將保持高位,通過加強國際經貿合作、穩步拓展大豆進口來源,有效彌補國內産需缺口、保障國內市場供給,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同時,我國的稻穀、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將繼續立足國內,以我為主保障供給。“十四五”期間,隨著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並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保障大豆等油料供給,農産品市場總體也將繼續保持基本穩定。謝謝。

寧啟文:

由於時間關係,今天的答問環節就進行到這裡。感謝媒體朋友的大力支持,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