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主要取得六方面成果

2020-09-11 12:20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0年9月11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介紹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經過三年的研究,請問取得了哪些具體的研究成果?成效如何?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 趙英民】

這個攻關項目我們採取了集中攻關和駐點跟蹤研究相結合的組織方式,經過三年的努力,2900多名科技工作者團結奮戰,應該説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科技突破和研究成果。主要有這麼六個方面:

一是通過大規模的科學觀測和實驗研究,採取多技術融合方式,從污染物的排放、化學轉化、氣象條件、污染傳輸等四個方面,弄清了區域大氣重污染成因和來源,並且形成了廣泛的科學共識。

二是建成了國內最大的空天地綜合立體觀測網和數據共享平臺,建立了完備的區域PM2.5綜合源解析的方法體系,形成了重污染過程的精細化、定量化的動態解析能力。

三是建立了區域和城市高時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單,摸清了區域污染物排放現狀,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的特徵和時空變化規律,精準識別了區域“2+26”城市和重點行業的關鍵問題,形成了重點行業和城市關鍵問題識別與精準治理的技術體系。

四是建立了“預測預報—會商分析—預警應急—跟蹤評估”全過程的重污染天氣應對技術體系,提出差異化的應急管控技術方案,全面支撐區域應急聯動和差異化管控,有力支撐了應急減排效益最大化。

五是建立了以PM2.5目標濃度為約束的區域大氣環境容量算法,開發了大氣污染防治科學決策的技術支持平臺,提出了區域中長期大氣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議。

六是綜合運用多種技術和數據分析方法,定量評估了大氣顆粒物污染的健康影響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健康效益。

攻關項目堅持邊研究、邊産出、邊應用,應該説我們很多的科研成果都是在第一線産生,同時第一時間在基層,在“2+26”城市的污染防治第一線得到了及時的應用,因此效果還是非常明顯,整個項目極大提升了我們區域大氣污染治理的精準性和科學性。當然,效果也很明顯,今天外面的藍天白雲,生活在北京的朋友們就感同身受。

攻關項目有力支撐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和秋冬季攻堅行動方案的編制和實施。與2016年相比,2019年“2+26”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22%,重污染天氣減少了40%,北京市PM2.5濃度由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4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由34天下降到了4天。公眾的藍天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同時攻關項目還極大促進了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和綠色發展。去年“2+26”城市GDP達到了14.2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17.2%,可以説一方面空氣質量大幅改善,一方面經濟在繼續快速發展,從環境的角度也體現了區域高質量發展取得的成績,實現了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黃頔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