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科技創新如何賦能高質量發展?——來自中關村論壇的啟示

2020-09-21 07:4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 題:科技創新如何賦能高質量發展?——來自中關村論壇的啟示

新華社記者

來自全球40個國家及地區的2600多名嘉賓參會;徵集梳理7000多個優秀技術成果參與交易板塊活動;200多個國內科創項目首次面向社會亮相……9月17日至20日,2020中關村論壇在京舉辦。

這是一場全球性、綜合性、開放性的科技創新高端國際論壇——論壇集全球智力研判科技創新動能,各創新主體“亮家底”展示科創硬實力,一系列最新成果折射著創新驅動發展的生機活力。

2020年,是創新型國家階段性目標實現之年。站在新起點眺望未來,科技如何繼續“賦能”高質量發展?

自主創新瞄準底層技術與基礎科學

防範竊聽的量子保密通信,受到金融商業、醫療隱私等領域廣泛期待。19日,在中關村論壇發佈會上,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兼聘研究員龍桂魯介紹在安全通信領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

2019年,該團隊研製出國際上第一台具有實用價值的量子直接通信樣機,近期成功完成國際首臺量子直接通信樣機的全部設計功能和長時間穩定性檢測。

量子直接通信技術的進展,是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強調“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根本出路就在於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這是一個鮮明的時刻表——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成為2016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確定的“三步走”目標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之上,面向2030年,還應在若干戰略領域由並行走向領跑,形成引領全球學術發展的中國學派,産出對世界科技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成果。

提出新理論、開闢新領域、探索新路徑……越來越多的自主創新,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著力解決實際問題。記者在論壇上發現,更具源頭性、根本性的設問正成為自主創新的主標靶。

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楊義力博士團隊“膀胱癌多靶基因檢測試劑盒與細胞智慧識別系統”、統信國産桌面及服務器操作系統V20、諾誠健華創新藥奧布替尼……259個首發項目在論壇中集中亮相。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支出達2.17萬億元,佔GDP比重為2.19%;高鐵、5G等一些高新技術産業進入世界前列……《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持續攀升,4年裏實現了“三連跳”。

國家“十三五”規劃實施三年(2016-2018年)評估表明:在12個量化指標中,到2018年已經有4個量化指標提前完成2020年目標,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排名、科技進步貢獻率、PCT專利申請量三個指標進展良好,但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佔比兩個指標滯後。

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表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必須強化基礎研究,夯實創新基礎能力。國家層面要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快國家實驗室等戰略性重大創新平臺建設。

“科技+”助力主要産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在論壇舉辦地中關村,一系列先行先試的改革舉措、敢為人先的“雙創”故事正在上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國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工作者持續奮進。

抗疫科技、前沿科技、科技冬奧等科創成果集體亮相論壇展出板塊。記者發現,在數字化和智慧化的發展趨勢下,科技正與其他領域深度融合。

模塊化的部件,經過柔性生産線,智慧組裝為一顆小衛星——九天微星智慧衛星工廠正快速為未來太空中的衛星互聯網準備“糧草”。

作為新基建中的一員,衛星互聯網將利用大量衛星構建覆蓋更廣、帶寬更大、時延更低的新型互聯網。機構預測,我國衛星互聯網年産值有望10年內達到4000億元人民幣。

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説,應持續強調科技成果轉化,倡導搭建成熟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助力科技與産業高效對接,讓科技成果真正轉化為經濟效益。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有望在2020年實現60%的目標。

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階段,要讓創新成為國家意志和全社會的共同行動。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説,這更要找準科學和技術的“中國問題”,從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利益出發,把握時代脈搏,應對問題挑戰,走出一條符合規律和國情的科技創新康莊大道。

創新生態“盤活”全球創新資源

9月17日下午,2020中關村論壇技術交易大會開市,簽約首單企業亮相,金額達1.2億元。論壇首設技術交易板塊,已匯聚線上與線下7000多個優秀技術成果、600多個技術需求,以及300多家國內外知名技術轉移機構和服務機構。

這是論壇的舉辦地——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經歷40餘年改革創新形成的創新生態的寫照。政策、産業、學術科研、市場應用、金融、仲介、媒體、展覽……記者發現,創新要素有機融合,創新成果自然“涌出”,創新生態正逐漸完善。

各創新主體也在能力範圍內搭建“創新微生態”。“開源的人工智慧平臺可有效縮短80%算法從需求到落地的時間,整體降低55%的算法生産成本。”論壇上,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唐文斌這樣介紹企業最新搭建的創新合作平臺。

創新生態重在要素融合,交流合作是科技創新的“生態密碼”。

“在科技創新面前,任何國家不可能單打獨鬥。”中俄科技創新平行論壇上,北京師範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和“一帶一路”研究院研究員馮興科説。

論壇期間,“中國北歐創新聯合體”“全球高端智庫聯盟”等相繼宣告成立,向全球傳遞了創新合作的強烈意願。

儘管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但並沒有讓世界變得更遠。遠程參加中關村論壇開幕式的嘉賓通過一塊一人高的透明OLED屏演講的那一刻,天涯若比鄰。

歐盟委員會科研與創新總司總司長讓·埃裏克·巴蓋特表示,當前的全球合作是前所未有的。“我們希望可以推動領先科技的發展,也希望可以通過國際科技合作讓全人類進一步享受到科技的成果。”

放眼未來,人們也異常清醒。

與會專家認為,我國創新發展已進入由數量高增長向高質量發展提升期,但創新能力發展不平衡,創新活動不充分,創新引領發展尚未全面實現。“十四五”必須加快推進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記者 烏夢達、蓋博銘、董瑞豐、張泉、陽娜、陳旭)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