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國務院新聞辦發佈會介紹廣東省經濟特區發展成就

2020-09-24 18:44 來源: 新聞辦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0年9月24日(星期四)下午3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人民政府省長馬興瑞,中共深圳市委副書記、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長陳如桂,中共珠海市委副書記、珠海市人民政府市長姚奕生,中共汕頭市委副書記、汕頭市人民政府市長鄭劍戈介紹廣東省經濟特區發展成就,並答記者問。


圖為新聞發佈會主席臺。(焦非 攝)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 胡凱紅: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今天下午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今年是廣東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人民政府省長馬興瑞先生,中共深圳市委副書記、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長陳如桂先生,中共珠海市委副書記、珠海市人民政府市長姚奕生先生,中共汕頭市委副書記、汕頭市人民政府市長鄭劍戈先生,請他們為大家介紹廣東經濟特區建設發展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首先,有請馬省長作介紹。

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人民政府省長 馬興瑞

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今年是廣東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非常高興有機會在這裡向大家介紹廣東經濟特區的建設發展情況。首先,我代表廣東省委、省政府,對各位媒體朋友長期以來給予廣東的關心關注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興辦經濟特區是我們黨和國家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幕。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審時度勢,選擇廣東這塊熱土開篇佈局。以習仲勳老書記為代表的廣東改革開放開創者先行者們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殺出一條血路”。習仲勳同志向中央建議,希望允許廣東吸收港澳華僑資金、開展“三來一補”,允許在毗鄰港澳的深圳、珠海以及屬於重要僑鄉的汕頭,各劃出一塊地方,建設“貿易合作區”。鄧小平同志在聽取彙報後指示:“還是叫特區好,可以劃出一塊地方,叫做特區”。1979年7月,中央印發50號文,批准廣東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決定在深圳、珠海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3月,中央把“出口特區”改為內涵更豐富的“經濟特區”;同年8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在廣東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特區的建設發展,一直傾注著歷屆中央領導人的巨大關懷和悉心指導。1984年、1992年,鄧小平同志兩次南下廣東視察,發表南方談話,充分肯定經濟特區取得的成就,勉勵特區“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江澤民同志勉勵特區“繼續當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胡錦濤同志要求特區“不僅要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經濟特區新的歷史使命,明確要求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試驗平臺、開拓者、實干家。

圖為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人民政府省長馬興瑞。(徐想 攝)

40年來,廣東堅決貫徹中央創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意圖,在全國人民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解放思想、奮發有為、勇立潮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廣東從一個經濟相對落後的農業省發展成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經濟總量率先突破10萬億元、達10.77萬億元,財政收入達1.27萬億元、是首個超萬億元的省份,外貿進出口總額達7.14萬億元、約佔全國1/4,區域創新綜合能力躍居全國首位,各類市場主體超過1300萬戶、約佔全國1/1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雙雙超過5萬家,進入世界500強企業達14家。深圳從一個邊陲農業縣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城市經濟競爭力位居全球前列,珠海從一個落後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城市,汕頭從一座偏遠小城日益發展成為內秀外名的活力特區、和美僑鄉、粵東明珠。

回顧特區40年的發展歷程,我們深刻感受到,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偉大革命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推動經濟特區在理論上、實踐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創新。

第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保特區建設始終沿著黨指引的正確方向前進。在特區40年的發展歷程中,黨始終是把握方向、駕馭大局、引領前進的堅強領導核心。正是基於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對“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的深切體悟,黨中央果斷作出創辦經濟特區這一英明偉大決策,及時對建設什麼樣的特區、怎樣建設特區提出明確要求,為我們廓清思路、指引航向。廣東歷屆省委、省政府始終堅守中央創辦經濟特區的初心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團結帶領廣大幹部群眾不斷開創特區改革發展新局面。

第二,先行一步、主動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特區成為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經濟特區是我國向世界開啟的“窗口”,根植著開放先行的基因。我們充分利用中央賦予的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積極發揮毗鄰港澳、華僑眾多等優勢,率先打開國門搞建設,成立全國第一個出口加工區、第一家外資銀行,統籌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緊緊把握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等重大機遇,積極探索與國際接軌的投資貿易規則體系,努力塑造更多具有支撐作用的對外開放新優勢。特區累計引進外資1500億美元、佔全省1/3,世界500強企業有300多家在特區投資。

第三,敢闖敢試、大膽探索,特區成為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改革創新是特區的靈魂,是特區與生俱來的重要使命。我們始終堅持市場為取向的改革方向不動搖,大膽衝破思想束縛,堅持不爭論、堅決試,明確提出“允許改革失敗,不允許不改革”,率先推進價格闖關、土地拍賣、工程招標、證券市場等領域改革破題,探索出1000多項開全國先河的改革舉措,比如敲響新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誕生第一份勞動合同等等,率先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産力。近年來我們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深化行政體制、文化體制、社會管理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改革,率先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快打造制度創新高地。

第四,強化創新引領,特區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典範。特區從“三來一補”和加工貿易起步,在加快築牢産業基礎的同時,特區人敢於打破既有路徑依賴,準確把握全球經濟科技發展大勢,在全國首開先河重獎科技人員,大力吸引國內外創新要素集聚,率先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構建起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創新體系,催生出華為、騰訊、格力等世界級創新企業,闖出一條以高水平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路子。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4.9%左右、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在全球率先實現5G獨立組網全覆蓋,高新技術産業發展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

第五,堅持苦幹實幹,特區成為用奮鬥創造幸福生活的最佳詮釋。埋頭苦幹是特區精神的重要內核。正是在這裡,率先發出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時代強音。40年來,一代代特區建設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鬥,推動中央建設經濟特區的偉大構想一步步變為現實。特區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現代化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生態宜居水平居全國前列,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特區以海納百川的包容,為無數創新創業者提供奮鬥圓夢的廣闊天地,孕育出集中體現時代風貌的特區精神,交出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份精彩答卷。

40年來,廣東經濟特區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奇跡,發揮了重要的“試驗田”和“窗口”作用。這些輝煌成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生動縮影,雄辯證明了黨中央關於興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産黨的英明偉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發展高度重視、對特區建設寄予厚望,多次親臨廣東視察指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2年12月,總書記黨的十八大後離京考察調研第一站就來到廣東,來到深圳、珠海,強調要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2018年3月,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要求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指示要發揮好經濟特區的示範帶動作用。2018年10月,總書記再次親臨廣東視察,明確要求深圳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加快珠海、汕頭兩個經濟特區發展。尤其令我們振奮的是,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賦予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重大使命,為廣東、為特區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擘畫了宏偉藍圖、注入了強大動力。

廣東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決扛起政治責任,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更大力度推動新時代經濟特區改革發展。

一是紮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以特區新作為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堅持“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東所能”,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紮實抓好規則銜接、設施聯通等工作,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順利通車,民生領域“灣區通”全面推進,形成強大“虹吸”效應,充分展現出“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勃勃生機。聚焦“五大戰略定位”和“五個率先”重點任務,出臺支持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的系統政策措施,加快打造全球標桿城市,形成與大灣區利好疊加的“雙區驅動效應”。推動深圳與廣州“雙城聯動、比翼雙飛”,形成牽引帶動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建設的強勁動力。

二是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以特區新探索持續激發發展活力。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力推動綜合改革試點等落地見效,在要素市場化配置等方面積極探索,大力推進“放管服”、商事制度、數字政府等重大改革,深圳成為全國營商環境最優的地區之一。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高標準建設廣東自貿試驗區,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加快推進汕頭華僑試驗區建設,深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海南自貿港的戰略對接,提升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是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特區新優勢加快轉換發展動能。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充分發揮特區創新資源優勢,下定決心大抓自主創新,集中力量解決“卡脖子”問題,狠抓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大力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佈局建設省實驗室等重大平臺,攜手港澳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成為聚集全球創新資源的強大磁場,特區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比2012年增加6倍。

四是大力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以特區新擔當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發揮特區産業集聚作用,大力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強核、強鏈等六大工程,前瞻部署戰略性産業集群建設,積極發展5G、4K/8K、數字經濟等新興産業。深圳市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均超70%;珠海市培育形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一批現代産業集群;汕頭市打造出一批産業特色鮮明的隱形冠軍。

五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特區新實踐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著力打造優質均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用心用情用功解決教育、醫療、就業、養老、住房、環保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下足“繡花”功夫推進社會治理智慧化、科學化、精準化,特區面貌發生新的變化,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深圳市最低工資標準、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智慧城市發展水平均居全國領先水平,成為我國超大城市治理的樣本。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廣東經濟特區綜合實力在高水平上又實現了新的跨越,正以更加開放、更加自信,更有活力和魅力的嶄新姿態走向世界、邁向現代化新征程。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努力把特區辦得更好、辦出水平,爭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範例,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推動廣東加快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各位記者朋友的提問。

胡凱紅:

謝謝馬省長,現在開始提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請問馬省長,在當前外部環境條件下,廣東將如何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作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謝謝。

馬興瑞:

感謝您的提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深刻的問題。當前,廣東省正在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部署。我們感覺到,這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總書記還指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地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地聯通起來,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我們理解,這一方面要求我們要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努力構建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確實像您問的問題,經濟特區特別是深圳、珠海,在廣東珠三角當中,具有處在珠江口兩岸的優勢,所以,在雙循環的大背景下,他們的作用顯得更加重要。我再簡要地講一講這個方面。

廣東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科技大省、開放大省,西連海南自由貿易港,東接海峽西岸經濟區,北通廣大內需腹地,西邊還有陸海新通道,應該説鏈結世界,輻射內陸,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經濟特區又是聯結兩個市場、聚合兩種資源的區域性經濟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更是貫通國內國際、引領國內國際。所以説,廣東應該有條件、有能力實現總書記作出的雙循環決策部署。特別是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廣東已經形成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完備的産業體系和廣闊的消費市場,我們有1.15億常住人口,1300多萬市場主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全國的1/10。目前廣東正在研究制定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系統政策。我們將充分利用好廣東的良好基礎,發揮好經濟特區的獨特優勢,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等等。

我們主要暢通三個循環,一是以提高産業鏈供應鏈安全水平為重點暢通産業循環,大力開展穩鏈補鏈強鏈工作。二是以優化提升流通體系為著力點暢通市場循環。三是以城市群為依託暢通經濟社會循環。我們對此充滿信心,無論是廣東,還是三個經濟特區,都能夠在雙循環過程當中起到一定的推動和擔當作用。謝謝。

紅星新聞記者:

英國經濟學家週刊網站曾發文説全球4300個特區中,深圳是最成功的一個。我們同時也注意到,深圳也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請問深圳成功的經驗是什麼?目前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有何進展?下一步邁向全球標桿城市怎麼走?謝謝。

中共深圳市委副書記、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長 陳如桂

謝謝您關心深圳,最近去過深圳嗎?歡迎到深圳來走走。深圳經濟特區是習仲勳同志主政廣東期間向中央提出建議、鄧小平同志親自決定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4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深圳經濟特區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奇跡。剛才馬省長也説了,深圳從一個邊陲農業縣,發展成為現在一座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創新中心之一,也是國際樞紐城市。我們有組數據,讓大家感受一下深圳的滄海巨變。

40年前,深圳人口不到3萬人,發展到今天成為國際化的大城市,現在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人。40年前,深圳的經濟總量不到2億元,去年底深圳經濟總量已經接近2.7萬億元,經濟總量位居亞洲城市前五。40年來,年均增長20.7%,高速度、高質量。現在深圳人均GDP達到3萬美元,處在國際先進水平。特別是深圳作為一個外貿大市,40年前深圳進出口不到2000萬美元,現在超過4300億美元,深圳的進出口占全省40%,佔全國10%左右。現在深圳有8家世界500強企業,有436家上市公司,境內A股上市公司數量居全國第二。特別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發展有速度有質量,經濟平均以9%的速度增長,財政收入翻了一番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了2番。經濟發展生機勃勃,特別是深圳創新令世界矚目。40年前,深圳只有2名有職稱的技術人員,現在深圳有600多萬人才。深圳的創新、特別是在電子信息産業方面引領全球。我們也培育了一批骨幹企業、龍頭企業、創新企業,像華為、平安、騰訊、中興、比亞迪、大疆等等,在推動中國科技創新,在促進産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圖為中共深圳市委副書記、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長陳如桂。(徐想 攝)

中央出臺了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明確了深圳的發展定位和發展方向,要求深圳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成為全球標桿城市。我們把握機遇,推動了一系列改革創新,各項工作有序推進、進展很好。特別是包括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等一大批改革舉措在落地實施。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5G、光明科學城等一批創新平臺在加快推動建設,發揮更多引領作用。深港合作親如兄弟,也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成效。特別是前海開發開放,推動了深港的現代服務業合作,在金融、物流、信息、國際化專業合作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承接、延伸和發展。

我們攜手香港謀劃了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四平方公里的園區,發揮“一國兩制”優勢,出臺一系列創新政策,推動國際化的創新資源、人才、機構、資金在這裡創新合作,現在進展非常順利。站在新的起點上,深圳將牢記黨中央創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意圖,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圳的殷切期望,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的重大機遇,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在推動改革開放創新發展方面,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方面,展現深圳新的擔當作為。我們要通過先行示範區的建設,把深圳打造成為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以新的作為創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業績。在這裡,我們歡迎各位媒體記者、各位朋友多來深圳走走看看,講好深圳故事。謝謝大家。

日本共同社記者:

現在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中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非常大,請問在這樣的情況下,粵港澳這一地區要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我想知道粵港澳地區經濟一體化現在的意義是什麼?謝謝。

馬興瑞:

非常感謝您的提問。大家都很關心中國的經濟受疫情影響情況,特別是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情況。大家知道,廣東經濟總量佔全國比重超過1/10。廣東今年受疫情影響衝擊非常大。廣東是外向型經濟大省,對外依存度在各個省份中是最高的,首當其衝受到中美經貿摩擦影響。

從今年上半年的形勢來看,特別是7、8、9月,廣東經濟特別是珠三角經濟恢復的態勢是穩定的、良好的。GDP、財政收入、進出口、投資、消費等數據,7、8月份都表現得比較好。當然,這是一個恢復性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目前經濟形勢還比較複雜,面臨一些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和突發因素,對我們來説還是有一定的壓力。這樣一個趨勢,跟中國經濟發展趨勢是一致的。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首先得益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在總書記、黨中央的帶領下,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這是很了不起的。同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良好成效,更是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在世界主要經濟體當中,我們的經濟應該説恢復得最好,現在正在越來越發揮世界經濟穩定器的作用。

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一體化當中,這個問題更複雜。廣東的疫情防控和香港澳門的疫情防控有各自的特殊性,我們率先把疫情控制住了,所以經濟恢復得快一些,澳門現在已經很好,昨天開始,內地去澳門完全放開了,澳門到內地也都放開了。所以我相信澳門的經濟已經開始循環起來了。香港前一段疫情有些反彈,所以受到一些影響,最近穩定下來了。粵港澳三地從經濟結構來看,有一定的互補性,這得益於這40年的改革開放。實際上廣東的改革開放,港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這40年我們的發展,特別是特區建設,也帶動了香港、澳門的發展。我們預計下半年,特別是下一個季度,香港、澳門的經濟也能恢復得更好。同時,這幾年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部署,我們珠三角九市與香港澳門,在投資、貿易、市場規則體系的對接和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流動等方面有很大的進展。下一步,大灣區作為一個重要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勢頭將越來越好,能夠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世界級灣區當中重要的增長極。謝謝。

澳門月刊記者提問:

珠海經濟特區在40年發展中,始終堅持服務服從“一國兩制”大局,把促進港澳繁榮穩定作為特區的重要使命。請問,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大背景下,珠海將如何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攜手澳門共同打造大灣區重要一極?謝謝。

中共珠海市委副書記、珠海市人民政府市長 姚奕生

珠海建立特區40週年,我們經濟發展是飛快的,除了增長快,珠海還很重視生態文明,同時也非常注重跟澳門之間的互動。在特區建設裏,這兩條是比較突出的。珠海從原來的邊陲小鎮發展為現代化、花園式的海濱城市,可以説,珠海特區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珠海今天的藍天白雲、陽光沙灘,給到過的朋友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剛才陳市長問有沒有去過深圳,你在澳門肯定去珠海吧,但是在座的很多同志有多久沒去珠海了?如果有幾年沒去,你們還是去一下,變化還是很大的。昨天鐘南山院士到了以後,他講,印象最深的是情侶路,宜居的生態環境非常好,好的醫院為什麼建在橫琴呢?他覺得這個地方生態環境非常好。鐘院士也反復提到珠海的生態環境和地理條件的優越性。大家都認為,珠海是個很宜居的城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珠海經濟特區的發展,10年4次親臨橫琴視察,強調建設橫琴新區的初心就是為澳門産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也要求我們“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珠海始終堅定不移地維護港澳長期繁榮穩定,與澳門同心同向同行,在“一國兩制”實踐中發揮獨特作用。今天,我們站在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的新起點上,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堅守初心使命,謀劃推動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不斷深化珠澳合作,與澳門相互促進,互利共贏,攜手澳門共同打造大灣區重要一極。

圖為中共珠海市委副書記、珠海市人民政府市長姚奕生。(徐想 攝)

一是要建立新的體制機制,在中央的統一部署安排下,謀劃構建粵澳共商共建共管體制機制,統籌開發橫琴建設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和澳門一起做好産業規劃、産業導入、項目建設,不斷豐富“一國兩制”新實踐。

二是要構建新的規則體系,要推動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和聯通貫通融通率先更多地在橫琴落地,優化橫琴島106平方公里的分線管理政策,“一線放寬,二線管住,人貨分流,分線管理”,使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更有效、更快捷、更有序地在澳門和橫琴之間跨境便捷流動,使兩地的投資貿易環境更加便利。

三是要發展新的産業,要重點發展高新技術、中醫藥、特色金融、商貿消費、文旅會展等重點産業,還要繼續高標準地建設粵澳合作産業園,用這些來支撐粵澳極點的建設。另外,在教育方面,推動與澳門開展更多合作。

目前,我們按照中央、省裏的要求,不斷加強與澳門密切聯絡溝通,舉全市之力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謝謝。

南方都市報記者:

我們都知道,華僑是汕頭經濟特區最獨特的資源,曾經的僑資僑力等優勢也推動了汕頭經濟特區迅猛發展。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將如何繼續打好這個“僑”牌,加快特區發展?謝謝。

中共汕頭市委副書記、汕頭市人民政府市長 鄭劍戈

感謝這位記者朋友對汕頭髮展的關心、關注。汕頭特區是因僑而立,開放而興。全國有海外僑胞6000多萬,潮汕籍貫就佔1500多萬,佔全國的1/4。40年來,汕頭累計利用僑資近百億美元,華僑捐資辦公益事業也達到近百億人民幣。2019年,全市GDP和居民收入都是40年前的一百多倍。這三個“一百”,有力證明了中央辦汕頭特區的決策是非常正確的。

那麼,站在特區建立40週年的新起點,汕頭如何更好地發揮僑優勢,推動特區改革開放再出發?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廣東視察時,強調要加快汕頭經濟特區發展,把汕頭作為重要發展極,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專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汕頭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內秀外名的活力特區、和美僑鄉、粵東明珠。我們將深刻銘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奮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特區。

圖為中共汕頭市委副書記、汕頭市人民政府市長鄭劍戈。(徐想 攝)

第一,打造開放大平臺,引資引智。“中國發展 華商機遇”。2014年,國家在汕頭設立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賦予試驗區“21世紀海絲重要門戶、國家通僑聯僑重要樞紐”的重任。今年6月,省政府還專門出臺了24條政策,支持華僑試驗區高質量發展。6年來,華僑試驗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達到800多億元,目前華僑試驗區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全國首個具有華僑特色的區域股權交易市場“華僑板”、廣東華僑金融資産交易中心、規模達200億元的華僑産業母基金等平臺落地運營,華僑試驗區已成為中國最大“僑夢苑”和新僑創新創業基地。接下來,我們將以平臺思維做發展乘法,加大體制機制創新,把試驗區打造成為匯聚僑資僑智的重大開放平臺。

第二,營造“安商”好環境,留人留心。汕頭懷抱大海,三江匯流。我們全力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汕頭港邁向億噸大港;潮汕國際機場完成4E級改造,現在不斷拓展國際航線,將邁進千萬級機場行列;聯通粵港澳大灣區高快速公路織密成網,“廈深+廣汕”沿海高鐵雙通道加快推進,將與大灣區形成一小時交通圈,粵東城際軌道也即將動工。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無非就是讓廣大僑胞回鄉越來越方便。近年來,我們以籌辦亞青會、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用繡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質,構建顯山露水的內海灣特色景觀。我們也背水一戰整治練江,讓“魚翔淺底、水清岸綠”的美景重現。我們汕頭全年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5%以上,我們對標最優最好,回應僑胞的關切,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環境。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明民先生等一大批僑領都看好汕頭,廣大僑胞紛至沓來,正是“栽好梧桐樹,引得金鳳凰”。

第三傳播“同心”潮文化,聚情聚力。共同的根,共同的夢。我們創建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保育活化百載商埠的起源地小公園開埠區,修復最早漂洋過海的啟航地樟林古港,打造記得住鄉愁的夢裏家園。我們常態化舉辦粵東僑博會、國際潮團聯誼年會、潮商大會等全球性盛會,弘揚“自強不息、海納百川”的潮汕精神,講好特區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同時,我們也“走出去”傳播潮汕文化,潮劇潮樂、潮俗潮菜,還有工夫茶伴隨著潮汕人走遍天下,以最親的鄉音、最美的鄉味,來涵養鄉情,激活新生代華人對家鄉的文化共鳴,架起合作共贏的同心橋。

記者朋友們,汕頭將在明年11月舉辦第三屆亞洲青年運動會,這是汕頭加強與亞洲乃至世界合作交流的大舞臺。我誠摯地邀請大家蒞臨盛會,分享僑鄉魅力風采,汕頭一定會讓你乘興而來,滿載而歸。謝謝。

經濟日報記者:

深圳被稱為中國矽谷,高新技術産業發展也一直是全國的一面旗幟。剛才馬省長和陳市長也都介紹到一些相關情況,能否進一步分享一下深圳創新的成功經驗和主要做法。謝謝。

陳如桂:

謝謝你的提問,今天的話題是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我在講創新之前,其實一直想,深圳為什麼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我想,首先靠的是黨的堅強領導,靠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靠改革開放,靠深港合作,靠全國人民的支持。此外,我們成功的原因之一,能夠發展那麼快,就是堅持創新發展,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推動産業的迭代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在深圳,創新模式可能跟別的城市不完全一樣,主要是以市場化的力量來推動創新。我們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構建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産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的創新生態鏈。

剛才你説的“矽谷”,我説兩個例子一起分享。前兩年,我跟一個歐洲跨國巨頭公司朋友搞了一個簽約儀式,這是他們第二個創新中心,第一個在矽谷,第二個在深圳。我跟他們的CEO簽約以後,我問他下來做什麼?他説我簽完約,就落戶深圳了,我現在就去深圳灣看房子,以後就來深圳工作,住在深圳灣。我回想跟他談合作的時候,只見了兩次面,很快就簽了合同。一個世界著名的龍頭企業,把第二個創新中心放在深圳,我問他為什麼決定把第二個創新中心放在深圳?他想了想,跟我這樣説,首先,矽谷是全球的創新中心,深圳也是全球的創新中心,不過深圳和矽谷不完全一樣。矽谷更多強調在軟體創新,而深圳不但在軟體創新方面有一定優勢,更在硬體配套、産業配套、成果産業化方面有優勢。第二,深圳毗鄰香港,對國際化的人才引進,對一些成果的國際化合作有優勢。特別是深圳周邊有很好的産業配套,對創新推動很有幫助。再有,他個人來深圳11次,特別喜歡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環境很優美,很有活力,所以他選擇了深圳。那天面談的時候,還有媒體記者在場,這是深圳的創新給別人的印象。大家聽説過大疆嗎?大疆是深圳一個科技型企業,他的創始人在香港科技大學畢業以後,來到深圳創業,發展到今天,去年的營收超過250億,生産的無人機佔全球市場70%。他為什麼來到深圳創業?做大了為什麼沒有離開深圳?我的同事跟他交流,他説,當初來深圳,是考慮到畢業以後有想法,要創業,首先選深圳,是認為深圳有很好的創新文化,他説深圳寬容失敗,創新創業氛圍很好,所以選擇了深圳。在發展過程中,發現深圳周邊很多産業配套,加上深圳的營商環境,特別是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比較好,人才支撐也比較好,所以在深圳企業有好的理念、好的技術,就容易生産出好的産品,通過深圳更容易走向全球市場。所以他説,大疆紮根深圳,這是很典型的兩個例子。

所以,深圳有很好的創新文化、創新生態,還有創新的産業配套。正是這種創新生態下,深圳的創新創業非常活躍,平均每十個人就有一個是創業者。現在深圳新經濟佔GDP比重超過60%,戰略性新興産業佔GDP的比重接近40%。深圳的科技型企業有7萬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去年底已經達到1.7萬家、在全國排第二。特別是深圳全社會的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到4.9%左右,處於世界先進水平,PCT國際專利授權量連續十幾年居全國第一,創新很有活力。

當前,深圳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要求建設全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吸引高端要素、高端資源、高端人才、高端項目的好機遇。深圳下來要進一步深化深港合作,通過深港合作,把更多的國際化資源、國際化機構、國際化人才吸引到深圳創新合作、創新發展。同時,我們積極參與廣深港澳科技走廊建設,一手抓好人才引進和高精尖技術的突破,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特別是“從0到1”的研發投入,突破一些“卡脖子”問題。另一方面,我們要抓住5G全覆蓋的機遇,推動産業智慧化、數字化、網絡化的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生物經濟、海洋經濟等新興産業,通過我們已有的創新優勢,帶動整個珠三角的産業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謝謝。

深圳衛視記者:

這個問題想提給馬興瑞省長。我們也注意到,過去40年,經濟特區的建設可以説對整個廣東省區域發展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我們注意到,前不久廣東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提出要打造“一核一帶一區”的區域發展格局,作了一個專題的部署。請問馬省長,接下來我們要如何統籌發揮這些特區的優勢,更好地推動這個格局的建設,帶動全省的區域發展?同時,作為一個深圳的記者,我也想問一下,您有什麼樣的期待和祝福?謝謝。

馬興瑞:

謝謝您。第一,正像您所説的,大家都以為廣東發展相對比較平衡,實際上大家了解比較多的是廣東珠三角九個市,廣東省有21個市,其中2個副省級城市,19個地級市。廣東的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們多年來歷屆省委省政府需要攻克、需要研究、需要解決的一個大的問題。2018年10月份,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的時候,省委省政府彙報了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設想,得到總書記的高度認可。總書記對廣東很了解,明確指出,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是一個大問題,城鄉二元結構、城鄉發展不平衡,也是個大問題。廣東與浙江、江蘇相比,這兩個問題相對比較突出。我們的“一核一帶一區”是什麼概念呢?“一核”指珠三角九市,是核心區;“一帶”是沿海經濟帶,廣東省海岸線總長度4114公里,沿海有14個城市;“一區”指北部生態發展區,包括5個城市。當然珠三角核心區和沿海經濟帶有一部分是重疊的,像深圳、珠海,既在核心區,也在沿海經濟帶上。這是一個基本的情況,我給大家介紹一下。

第二,您問到的,怎樣把區域協調發展問題系統科學地解決好,不僅僅是特區的重要任務,也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任務,更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在這當中,特區能夠起到很大作用,特別像深圳市,它本身是珠三角核心區也是目前廣東21個地級以上市當中經濟體量最大的。剛才陳如桂市長講到深圳的情況,現在看來已經到了一個應該更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的時候。珠海的功能也是一樣,本身它在核心區,又是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與澳門要共同打造另外一個增長極,同樣要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汕頭市在“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當中,作為一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它的作用不言而喻。湛江也同樣是一個省域副中心城市。最近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提出,要推動深圳與汕頭、廣州與湛江合作,這樣就能把東西兩翼這兩個副中心建起來。

這幾年,省委省政府一直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力度。第一個是要解決區域之間的互聯互通,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素流動和資源配置是一個關鍵問題。基礎設施是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基礎,所以我們加大了高鐵網、高速公路網、機場群、港口群、水資源配置和科技基礎設施等建設,沒有這個基礎設施是不行的。第二個是要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特別是在建設現代産業體系上下功夫。最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製造業“六大工程”,推進20個戰略性産業集群建設。沿海經濟帶,特別是東西兩翼,必須把戰略性産業集群建設好。這個是開放的,對國內外都是一樣的。大家看到我們粵東、粵西都在打造若干個百億美元投資的重大産業項目,像埃克森美孚在東邊,巴斯夫在西邊,還有國內的中石油、中石化這些大企業都在廣東投資,這也是我們大力推動的。第三個是要保障均等化公共服務,這個方面應該説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不可能每個區域經濟體量、科技發展都是完全均衡的,但是在公共服務方面,比如醫療、教育、就業等方面,應該盡最大努力實現均等化,這就要靠制度的優勢,靠加大財政資金轉移支付來解決。

推動廣東的區域協調發展,我們很有信心。解決好這個問題,也是具體落實雙循環要求的舉措。再一個,我們解決區域協調發展問題,也不是關起門來搞,最近省委省政府到海南對接自由貿易港建設,推動廣東西部加強對接;我們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化粵港澳合作,推動與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合作,都是開放性的,這既是解決區域協調發展,也是解決雙循環的問題。

我就回答這麼多。我們對深圳的期待是很大的,你是深圳的,我也在深圳工作過,深圳應該能有更大的擔當、更大的作為。謝謝。

胡凱紅:

因為時間關係,最後一個提問。

圖為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胡凱紅邀請記者提問。(焦非 攝)

香港中評社記者:

我們知道,特區在建立初期,珠海就確定了生態立市、環境優先的發展戰略。40年來,珠海也堅持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之路。我的問題是,珠海打算如何進一步鞏固提升生態優勢,擦亮生態環境這塊金字招牌,來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謝謝。

姚奕生:

大家都認可珠海的宜居環境,下來我們要擦亮生態環境這塊金字招牌。珠海經濟總量不算大,如果連良好的生態環境都守不住,就説不過去了。所以有這樣幾條:一是堅守好的傳統、好的理念,用最嚴的制度來保護環境。簡單地説,把現在的山形、水體、岸線、天際線管控好。現在城市裏面的建築,給人家感覺是高低錯落、疏密有致,整個城市的空間格局讓人感覺並不壓抑,包括生産生活生態這三個空間也是有序的,反正來了就覺得好,藍天白雲,水清岸綠,鳥語花香。這要求我們用最嚴格的制度來保護環境,而且思想上、理念上要有定力,發展最終的目的就是要群眾過得幸福、過得舒服。剛才馬省長也講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也是我們的金字招牌,我們要代代相傳,而且要做得越來越好。

二是補齊一批交通短板,拉開城市框架,優化空間佈局。現在經濟體量不夠,人口相對來説是廣東三個特區裏最少的。我們要進一步優化空間佈局,把城市的格局拉開。省委省政府對珠海的發展非常重視。現在港珠澳大橋開通了,聯通粵西的黃茅海大橋正在加快建設。我們也想在“十四五”規劃裏,謀劃推動深珠通道建設。還有聯通澳門、中山、江門等一批重點交通項目。市內交通方面,未來幾年,一年可以修成一條跨江大橋,珠海隧道今年也可以啟動建設,未來整個城市的空間格局非常好。

三是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目前我們在工作中發現,城市發展還存在一些“城市病”,我們要下更大功夫,在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面進行創新改革,使高端人才、創新企業、優質項目蜂擁而至,讓一批中小型企業和創新企業能夠脫穎而出,提高發展質量,從而降低整個環境負荷。

總的來説,就是要好的要堅守下來,短板要加快補齊,不足要不斷完善。

胡凱紅:

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馬省長和三位市長。謝謝各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龐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