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西藏第一面五星紅旗曾在這裡升起

2020-10-09 19:4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拉薩10月9日電 題:西藏第一面五星紅旗曾在這裡升起

新華社記者 韓曦樂、格桑邊覺

穿越金沙江,崗托村石山上的“西藏”兩個紅色大字赫然在目。


這是9月24日拍攝的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70年前,解放軍在這裡升起西藏第一面五星紅旗;70年後,這個昔日貧窮、落後的村莊,已舊貌換新顏,大步邁向新時代新生活。

紅星,從這裡照耀西藏

崗托村,隸屬昌都市江達縣,與四川隔江相望。

1950年10月6日,拉開西藏解放序幕的昌都戰役,在這裡打響了第一槍,時年8歲的普巴第一次見到了帽子上鑲著紅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普巴在屋頂上換上了嶄新的國旗(9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通過解放軍駐守崗托時放映的幕布電影,小普巴知道了毛主席,知道了北京,知道了國旗上紅色與五顆星的意義。那時起,戰士們軍帽上的紅星,像種子一樣,植根在普巴心中。

27歲時,他選擇參軍,成為了自己年少時“最感激的人”。參軍期間,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1974年,普巴退伍。之後他回鄉擔任村幹部,帶領村民發展農業生産,改善基本生活,屢次獲得地方上的嘉獎。


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十八軍行軍雕像(9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70年來,他親歷了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西藏民主改革、改革開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見證著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天塹,從這裡變為通途

舊西藏,廣袤的土地上,沒有一條公路。橫亙在川藏之間的金沙江,更是難以逾越的天險。


江永次仁老人在回憶往事(9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1954年,川藏公路成功貫通。20世紀70年代,金沙江大橋建成,國道317線在崗托村成功連通了金沙江兩岸。天塹從此變通途,崗托村也因此成為西藏“東大門”。

70年來,昌都逐步形成了對接周邊的“四縱三橫三聯”公路網,鄉村公路也遍及全市所有行政村。

1977年,20歲的崗托村村民貢松格來開始用一輛二手的解放牌卡車,在昌都至成都之間運輸木材。


在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普巴拉著孫子(左)和孫女在田間散步(9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貢松格來跑運輸的40多年間,換了8輛車。隨著路況的優化、貨車性能和載重的提升,他的收入也從一年2萬元增長到20萬元。在他的帶動下,村裏至少有15戶村民買了貨車,奔波在川藏公路上。

國道317線交通狀況的持續改善,加速暢通了西藏與內地之間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越來越多的過路車輛,拐進了這座自帶“紅色資源”的村莊。


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一戶人家的屋頂上國旗飄揚(9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如今,村裏80%以上的家庭都有了汽車。”崗托村第一書記薛偉説。

薪火,在這裡代代相傳

回憶起解放前的日子,88歲的江永次仁幾度落淚。“那時候沒有尊嚴可言,生命也無足輕重。”老人舉起右手,食指第一個關節處,呈現出接近90度的彎折,這是封建農奴時代留給他難以磨滅的傷痛。

解放軍的到來,改變了他的命運。


貢松格來講述崗托村的變遷(9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

昌都戰役期間,18歲的江永次仁作為嚮導,跟隨十八軍一同進軍昌都。“一次戰鬥之後,戰友們用白布蓋住兩位犧牲戰士的面部,含淚背著屍體,走了幾天幾夜,回到已經解放的江達縣安葬。”他回憶道。

1959年,江永次仁加入中國共産黨。作為崗托鄉的一名幹部,工作中,他時刻牢記黨員身份,積極參與到有益於群眾的各項事業中。

退休後,他申請加入黨的政策村級宣傳隊,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們宣傳黨的精神和惠民政策。

“我親歷了西藏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是怎麼來的,我一定要讓年輕一輩知道。”江永次仁説。


這是9月24日拍攝的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兩年前,江達縣投資超過1300萬元修建了“十八軍渡江紀念公園”,崗托村黨支部經常在十八軍行軍雕像前開展支部活動。目前崗托村49名黨員中,已有約四分之三是中青年。

更換屋頂的國旗,是普巴每個月一次的“儀式”。年事已高的普巴,腿腳大不如前,於是把農活交給了女兒,但唯獨爬上樓頂換國旗這件事,普巴堅持親力親為。“現在我們的美好日子,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這份恩情,我們不會忘記。”他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學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