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共中央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舉行新聞發佈會

2020-10-30 13:43 來源: 新聞辦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中共中央于2020年10月30日(星期五)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央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王曉暉,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權,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寧吉喆,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介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並答記者問。

圖為新聞發佈會現場。(劉健 攝)

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 徐麟:

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上午好!歡迎出席首場中共中央新聞發佈會。建立中共中央新聞發佈制度,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適應形勢發展和時代要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提高黨的治國理政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

此次中共中央新聞發佈會,主題是介紹和解讀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全會是在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

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二〇三五年目標、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

今天,我們請來有關方面主要負責人,介紹全會精神,解讀《建議》內容,回答媒體關心的問題。

出席今天新聞發佈會的是:

中央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王曉暉先生;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權先生;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先生;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寧吉喆先生;

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先生。

今天現場有許多境外記者朋友,發佈會採取全場同聲傳譯,如果有記者朋友用英文提問,提問部分會翻譯成中文。

下面,先請王曉暉先生作介紹。

中央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 王曉暉:

各位中外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向大家介紹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有關情況。

中國共産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除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外,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列席會議,黨的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層同志和專家學者也列席了會議。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總書記受中央政治局委託所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議》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説明。全會結束時,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會議圓滿完成了各項議程。

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評價決勝全面小康取得的決定性成就。全會一致認為,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發展改革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船繼續乘風破浪、堅毅前行。實踐再次證明,有習近平同志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有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頑強奮鬥,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出現的各種艱難險阻,一定能夠在新時代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有力地推向前進。

這次全會是在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在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從國際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調整,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日趨錯綜複雜。從國內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黨中央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重點研究“十四五”規劃問題,描繪國家未來發展藍圖,明確前進方向和奮鬥目標,對於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圖為中央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王曉暉。(徐想 攝)

這次全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清晰展望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明確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大家普遍認為,《建議》充分體現時代新變化,符合實踐新要求,反映人民新期待,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後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

《建議》的突出特點,就是緊緊抓住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從各個領域提出一系列戰略性、創新性舉措。比如,確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的引領地位,明確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明確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強調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把安全發展貫徹到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首次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遠景目標提出來。特別是對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出戰略部署,明確了主攻方向和重要著力點。這些戰略性、創新性舉措,聚焦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回應人民群眾訴求和期盼,對於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重塑競爭新優勢,確保我國發展行穩致遠具有重大意義。

我先給大家介紹這些情況,謝謝。

徐麟:

謝謝王曉暉先生。下面請韓文秀先生作介紹。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 韓文秀:

大家上午好!現在我向大家介紹一下《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起草的有關情況。主要是三個方面:

首先,規劃《建議》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下制定的。編制和實施中長期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每5年都要編制一份中長期規劃,在形成規劃綱要之前黨中央提出《建議》,確定大政方針,作為編制規劃的主要依據,這已經形成了傳統和制度。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十四五”規劃建議,成立了文件起草組,由習近平總書記擔任組長,李克強、王滬寧、韓正同志擔任副組長。7個月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主持召開兩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三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兩次起草組會議,研究審議規劃《建議》稿的總體框架、基本思路、指導原則和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很多重要的批示指示,為規劃《建議》稿的起草把握大方向、確定大思路、提出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親力親為,多次到地方和基層深入調研,親自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多次親自修改審定文件稿,進行戰略謀劃,傾注了大量心血,確保了規劃《建議》稿的起草得以高質量完成。

第二,規劃《建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堅持發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去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就要求黨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對“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組織開展前期研究,中央財辦和國家發改委委託國家高端智庫等60多家研究機構和有關部門就37個重大課題開展了研究,形成了130多份研究報告。全國人大、全國政協組織開展專題研究討論,形成了系列調研報告。黨中央於今年3月和8月兩次在黨內外一定範圍徵求意見,起草組認真研究吸收各地區各部門各有關方面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今年8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於民統一起來,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建言獻策,切實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地吸收進來,齊心協力把“十四五”規劃編制好。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在網上徵求意見,這在中央全會文件起草歷史上是第一次。廣大人民群眾踴躍參與,網上留言有100多萬條,有關方面從中整理出了1000多條意見建議。7月至9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主持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企業家座談會,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科學家座談會、基層代表座談會、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當面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可以説,這次徵求意見範圍之大、參與人數之多、形式之多樣,是前所未有的。規劃《建議》的制定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生動實踐,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重要體現。

第三,規劃《建議》的主要考慮和基本框架。規劃《建議》按照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的兩個階段戰略安排,根據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和條件,著眼于我們黨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規劃《建議》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

圖為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徐想 攝)

規劃《建議》的起草主要把握了五條原則:一是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係,做好“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有機銜接。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更好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三是處理好開放和自主的關係,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四是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確保不發生影響現代化進程的系統性風險。五是處理好戰略和戰術的關係,做到既高瞻遠矚又務實管用。

規劃《建議》總共有15個部分,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大板塊。總論部分主要闡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就、我國發展的環境、2035年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的指導思想、原則和主要目標。分論部分總體上按照新發展理念的內涵來組織,分領域闡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點任務。結尾部分主要闡述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健全規劃機制,為規劃實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規劃《建議》的邏輯主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要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簡而言之,規劃《建議》的核心要義體現在三個“新”上,就是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

謝謝。

徐麟:

謝謝韓文秀先生。下面進入答問環節,請記者朋友們提問,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提問開始。

圖為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焦非 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對於很多老百姓來説,可能非常關心的就是“十四五”規劃建議當中在社會民生領域裏面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內容?比如,中國居民的收入在逐步地增長,但是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拉大,而且居民消費增幅偏慢。對於這樣一些問題,在“十四五”規劃建議當中有哪些具體安排?謝謝。

徐麟:

請寧吉喆先生回答。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 寧吉喆:

謝謝,這個問題很重要,也是群眾關心的問題,老百姓期盼的是美好的生活。“十四五”規劃建議順應億萬群眾的期盼,對增進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在就業方面,將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擴大就業容量,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在收入方面,將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保持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在教育方面,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促進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在文化體育方面,將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在健康方面,將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使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在養老方面,將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在社保方面,將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圖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寧吉喆。(徐想 攝)

我這裡介紹一下“十三五”期間收入和消費的情況。過去幾年,我國居民收入持續增長,2016年至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5%;城鄉差距逐步縮小,2019年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64,比2015年縮小了0.09;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由2010年的1億多人增加到2019年的4億多人。同時,居民消費規模持續擴大。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2萬億元,比2015年增長了36.9%;消費結構也不斷優化,恩格爾系數(居民食品支出佔總支出的比重)從2015年的30.6%降為2019年的28.2%,這反映了消費結構的升級;消費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2019年網上零售額達到10.6萬億元,比2015年增長了1.74倍,今年網上零售更是乘勢上升。

過去幾個月面對疫情衝擊,採取了促增收、擴消費舉措,居民收入和消費逐步恢復。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0.6%,年內首次由負轉正。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3%,三季度的增速也由負轉正。

剛才你提到的不同行業、不同區域收入差距問題。“十四五”時期將按照《建議》的要求,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發展慈善事業。還將全面促進消費,順應消費升級的趨勢,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發展服務消費,鼓勵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發展無接觸交易服務,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開拓城鄉消費市場;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改善消費環境,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也是改善和保障民生。謝謝。

彭博社記者:

五中全會提出一個新概念,是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還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請問中國將採取哪些具體措施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創新?

徐麟:

請王志剛先生回答。

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部長 王志剛:

謝謝彭博社記者的問題。這次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我們知道,科技創新曆來都在國家發展、人類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和今後這個作用將會更加凸顯、更加重要。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需要新的發展理念,構建新的發展格局,所以五中全會在《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這是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佈局。

圖為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劉健 攝)

歷史地看,從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這次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黨中央對於科技創新的戰略方針和謀劃部署既是一脈相承,也是與時俱進的。五中全會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擺位和重大部署,是我們黨堅持實事求是,在黨長期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科學把握了當前世界科技發展的大勢,堅持了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發展道路,契合了新時代我國科技創新的階段性特徵和主要任務。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變量作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的支撐引領作用。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我們要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創新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只有更加依靠科技創新,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在變局中開新局,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塑造新的發展優勢。這就是為什麼説科技創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重要特徵。

當前中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的提升,為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保障國家安全等方面奠定了堅實基礎。面向未來,我們要增強創新的自信心,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重大機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攻關和應急攻關的體系化能力,統籌佈局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系統、完備、高效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激發調動廣大科技人員和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加快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新路徑,加快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剛才你提到了科技自立自強。科技自立自強與我們一直強調的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也是一脈相承的,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不是對立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開放合作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應有之義,自立自強是能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進行開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中國的科技創新從來都不是封閉式的創新,今後也不會關起門來自己搞創新。改革開放40多年來,開放合作、交流互鑒,對推動中國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始終強調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當前,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科技進步也越來越需要中國。一方面,我們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因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的。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學習借鑒更多的國際先進經驗,同時向世界分享更多的中國科技成果,在應對全球性挑戰中,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

面向未來,中國擴大科技開放合作的步伐將會越邁越大,我們願意與世界各國就科技政策、發展規劃、科研倫理以及共同關注的科學技術和創新領域開展對話交流,在開放合作中求同存異,努力形成更多國際科技治理的共識。同時,聚焦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公共衛生等全球性問題,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支持各國科研人員聯合開展研究。進一步優化中國科技創新的法律政策環境,加強知識産權保護,為來華工作創業的海外人才提供平等機會和便利條件,努力讓中國成為全球創新創業者青睞的一片熱土。

謝謝。

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

中國提出了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請問這是不是為了應對國際的壓力?在“十四五”期間以及到2035年,中國是不是會把更多重點放在發展國內循環上,對外開放的地位會不會因此而下降?謝謝。

徐麟:

請韓文秀先生回答。

韓文秀: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塑造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而作出的戰略抉擇。這在規劃《建議》當中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

我們看到,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傳統的國際經濟循環明顯弱化,甚至是受阻。在這種情況下,強化國內經濟大循環,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也有利於帶動國際經濟循環,實現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同時,大國經濟一個共同特徵是國內可循環。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其他的大國經濟是一樣的,國內供給和國內需求對於經濟循環起到主要的支撐作用。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經濟的再平衡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比如經常項目順差佔GDP的比重已經由2007年時候大約10%下降到2019年的1%左右。我們的外貿依存度,也就是外貿進出口總額與GDP的比例,也由過去的60%以上下降到目前30%多一點。所以,經濟增長越來越多依靠國內消費和投資。

大家應該注意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一直強調要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近年來,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多保持在90%以上,有的年份超過100%。所以國內大循環的動能明顯增強。因此可以説,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們黨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把握和實踐運用。這是主動作為,不是被動應對,是長期戰略,不是權宜之計。

需要説明的是,新發展格局強調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國內經濟的單循環。國內循環也是建立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大循環,不是每個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環,不是説層層要搞省內循環、市內循環、縣內循環。

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打通從生産、分配到流通、消費等諸多環節的堵點。打通堵點要靠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實現重大突破。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維護産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建設現代流通體系,還要優化消費環境,促進消費升級,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這樣就既能夠拉動國內經濟,又為世界各國創造更大市場機會。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深入參與國際循環,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要在更高水平上擴大對外開放,擴大外資企業的市場準入,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市場是全球的稀缺資源,我們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依託國內強大市場,使我國成為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成為外商投資興業的沃土,使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促進同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發展。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意味著對外開放地位的下降。相反,展望未來,我國外貿進口和出口、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的規模將會持續地擴大,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會持續地提升,這也是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徵。謝謝。

日本朝日新聞:

五中全會的公報提出了2035年的遠景目標,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但是在中美對立的嚴峻情況下,中美經濟存在脫鉤的可能性。那麼,中國如何實現2035年的遠景目標?謝謝。

徐麟:

這個問題請韓文秀先生回答。

韓文秀:

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15年的時間,3個五年規劃。“十四五”規劃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啟航”規劃,規劃《建議》把“十四五”發展作為重點,同時對2035年遠景目標進行展望。這有利於明確前進方向,凝聚社會共識,把短期、中期、長期發展目標銜接協調統一起來,增強戰略一致性。1995年,中央制定“九五”計劃《建議》的時候,也曾經對2010年遠景目標作過展望。

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確實需要適宜的外部環境。當前,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嚴峻性、挑戰性的一面在上升。但是我們認為,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是人心所向。經濟全球化雖然遇到逆流,但是今後還會在曲折中深入發展。在“地球村”越來越小的當今時代,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兩國間的經濟聯絡是由雙方經濟結構的互補性和全球經濟的開放性所決定的,徹底“脫鉤”根本不現實,對於中美兩國來説,對於整個世界來説,也沒有好處。其實,真正想脫鉤的少而又少,真心要合作的多而又多。今年第三季度,在疫情衝擊的背景下,中美雙邊貿易額同比增長了16%。我們要“不畏浮雲遮望眼”,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積極塑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關鍵還是要練好內功,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著力辦好中國自己的事。當然我們要辦的事很多,千頭萬緒,有三件事情特別重要,就是改革、開放、創新。

改革是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會使14億中國人民的活力充分激發出來,創造更多社會財富、追求更加美好生活、逐步邁向共同富裕。這種推動現代化的力量是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的。

開放是促進發展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這也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重大啟示。所以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我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絕不動搖。通過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大的市場、更多的機會,這既有利於中國自身發展,也有利於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經濟治理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將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有力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高品質生活。

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在這些方面已經作了全面系統部署。我們相信,只要做好改革、開放、創新這幾件關鍵大事,就一定能夠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謝謝。

新華社記者:

“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接下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如何看待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這次五中全會對文化建設方面又作了哪些部署?謝謝。

徐麟:

請王曉暉先生回答。

王曉暉:

謝謝新華社記者。近些年我國文化事業發展很快,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不少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指標都躍居世界前列。比如新聞出版、影視創作的規模居世界首位,影響力和質量也在不斷提升。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把文化建設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進入新發展階段以後,將對文化建設提出更高要求,文化的作用也會進一步凸顯。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現代化,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對於文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前不久召開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用“四個重要”作了精闢概括,這就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所以,我們説,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五中全會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從戰略和全局上作了規劃和設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全會《建議》還專門用一個部分對文化建設進行了部署,提出今後5年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部署了三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一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三是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我們相信,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不斷向前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必將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影響力必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路透社記者:

在全球不確定性增長的情況下,中國領導層表示要追求高質量增長和深化改革,在這種背景下,請問如何設定“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目標?下一個五年,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和挑戰是什麼?中國需要保持怎樣的增長速度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徐麟:

請寧吉喆先生回答。

寧吉喆:

謝謝提問。目標問題非常重要。全會的《建議》提出了“十四五”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可以概括為“六個新”:一是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二是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三是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産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四是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五是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六是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

這裡都包含了您關心的高質量發展和改革的特點。這“六個新”主要目標的提出,在指導原則上充分體現了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充分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充分體現了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全領域、推動高質量發展,充分體現了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持續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充分體現了強化系統觀念,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這“六個新”主要目標的設定,在方法論上體現了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緊緊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對未來五年發展目標提出要求;體現了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導向,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體現了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做好“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有機銜接,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為設定“十四五”發展目標的重要準繩。

你剛才講到面臨什麼樣的風險挑戰,可以説風險挑戰既來自國際又來自國內。國際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抬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使我國發展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結構性、體制性和週期性的矛盾並存,社會民生領域還存在不少短板弱項。面對今後五年的風險挑戰,《建議》提出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防範和化解各種風險挑戰。

你關心的經濟增長速度問題,應當説,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十四五”時期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經濟增長的潛力。下一步,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按照五中全會的精神,認真做好制定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有關工作,根據《建議》確定的大方向、大戰略,在認真測算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量化目標和具體指標,推動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綱要》將提請明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准。

謝謝。

俄通塔斯社記者:

請問中國經濟在疫情防控情況下是如何發展的?遇到什麼問題?在就業和應對通貨膨脹方面情況怎麼樣?謝謝。

徐麟:

繼續請寧吉喆先生回答。

寧吉喆:

很現實的問題。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造成了巨大衝擊,中國也不例外。大家也都看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終統攬全局,集中統一領導。黨中央決策部署抗疫發展和“六穩”“六保”工作任務,帶領全黨全國取得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成果,不僅率先控制住了疫情,而且率先恢復了經濟正增長。中國疫情防控下的經濟發展主要有六個特點:

一是及時控制新冠疫情創造了發展的正常環境。動態優化疫情防控的策略舉措,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進而又接連打了幾場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的殲滅戰,狠抓“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在全國範圍內恢復了經濟社會的正常秩序,使發展成為可能。

二是迅速組織復工復産推動了産業穩步復蘇。短期內推出了八個方面90多項復工復産政策措施,打通了卡點難點和堵點,保持了産業鏈供應鏈的穩定運行。

三是果斷出臺規模性政策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新增減稅降費,發行抗疫特別國債,提高財政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大幅壓縮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利用降準降息、再貸款、推遲還貸、普惠金融、銀行讓利等手段,運用“直達機制工具”,宏觀經濟和助企紓困的政策有力有效,促進了上億市場主體的生存發展。

四是優先穩就業保民生穩定了經濟社會大局。把穩就業、保民生、保就業放在政策的首位,積極應對疫情、汛情對民生帶來的影響,著力加強農業生産,強力推進脫貧攻堅,持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保障了14億人民的基本生活,穩定了經濟基本盤,也穩定了社會大局。

五是持續發展新動能推進了新業態新模式逆勢成長。應對疫情中,創業創新的成效不斷顯現,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發揮了重要作用,電商購物、快遞配送、在線辦公、網絡教育、遠程醫療供需兩旺,新基建新消費快速發展。

六是堅定深化改革開放調動了國內外生産要素。不斷加快“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放寬市場準入,擴大對外開放,達到了穩預期、穩投資、穩外貿、穩外資的效果。前三季度,中國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0.8%,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0.7%,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5.2%,均實現了正增長,進入中國市場的國外資金持續增加。

疫情影響下,當然也遇到了農民工就業、食品價格一度上升的問題,經過採取抗疫發展和改革開放的舉措,這些問題已經得到了有效緩解。前三季度,中國城鎮新增就業的全年目標任務已基本完成,城鎮調查失業率從年初的6.2%降到9月的5.4%,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平均為3.3%,其中9月當月回落到1.7%。豬肉等食品保供穩價也見到了成效。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常態化疫情防控不放鬆,更加注重穩政策穩預期,更加注重暢通經濟循環,完善宏觀調控跨週期設計和調節,把握好調控的方向、重點、力度和節奏,把合理增長與增加就業、穩定物價更好地結合起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謝謝。

人民日報記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什麼著重強調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謝謝。

徐麟:

請江金權先生回答。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江金權:

謝謝你的提問。五中全會著重強調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而且作為“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來加以強調,因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最重要的保證。大家知道,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由中國共産黨來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具有充分的歷史依據、理論依據、現實依據。

圖為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權。(徐想 攝)

我們黨成立一百年來,秉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接續奮鬥,先後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使中華民族迎來了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國際權威機構的最新民意調查結果表明,我們黨和政府的支持率高達95%,居世界各國之首。今年,中國率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實現了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再次彰顯了中國共産黨的強大領導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中國共産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能脫離的最大國情。“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將面臨極其複雜的國際形勢,要破解許多難題,會面臨一系列風險挑戰。越是這樣,就越離不開中國共産黨這個指引方向的指南針、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會穩定的壓艙石,就越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五中全會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道理就在這裡。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最高原則是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大家知道,一個好的樂隊、好的合唱團,是需要有一個指揮的。只有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才能有效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形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合力。有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有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把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船才能乘風破浪、行穩致遠。這就要求全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發揮黨的強大政治優勢、思想優勢、組織優勢,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組織功能,把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到實處。

習近平總書記經常講,“打鐵必須自身硬。”要堅持黨的領導,首先必須加強黨的建設。要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落實好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以黨的初心使命激發全黨團結奮鬥的不竭動力,以正確用人導向激勵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幹部群眾幹事創業,以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優良作風和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凝聚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

黨的建設是黨和國家事業領導力量的建設。五中全會強調“十四五”時期要以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只有黨的建設做到高質量,才能引領和推動高質量發展。

謝謝。

香港星島日報記者:

當前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五中全會提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重大判斷的依據是什麼?與十六大以後常講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有什麼不同?另外想再問一下,“十四五”規劃對香港意味著什麼?會帶來什麼機遇?謝謝。

徐麟:

請韓文秀先生回答。

韓文秀:

我們黨在作決策、作規劃的時候,歷來高度重視對發展環境特別是機遇和挑戰的分析判斷。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21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説,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20年來,我們緊緊抓住這個機遇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現在20年過去了,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作出了新的重要判斷,即: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這個戰略機遇期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回頭浪,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從國內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明顯提高。我國的人均GDP已經突破1萬美元,正處在跨越中等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的關鍵時期,我們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此基礎上,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各方面的任務可以説十分艱巨而繁重,這其中有許多的新機遇、新挑戰,大機遇、大挑戰。

第二個特點是,危中有機,危可轉機。現在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要辯證地認識機遇和挑戰的關係,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既要善於順勢而為,會開順風船,又要勇於逆勢而上,會開頂風船,善於化危為機。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衝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有力有序有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産、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為發展贏得了先機,佔有了主動。這就生動地説明了一個道理,危中有機,克服了危就是機。

展望“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我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有改革開放40多年來積累的雄厚物質技術基礎,有豐富的人力資源,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有完整的産業體系和配套能力。特別是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我們一定能夠抓住新的機遇,應對新的挑戰,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著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譜寫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新篇章。

香港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香港經濟發展有良好的基礎,獨特的優勢,比如有大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與世界經濟廣泛聯絡。展望“十四五”時期,中央將進一步支持香港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臺,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港澳同世界各國各地區開展交流合作。我們相信,只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加強港澳與內地交流合作,支持港澳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澳門就一定能夠保持長期繁榮穩定。謝謝。

徐麟:

謝謝五位負責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本次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