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四位民營企業家的扶貧故事

2020-11-21 09:15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精準扶貧,民營企業義不容辭——四位民營企業家的扶貧故事

全國工商聯、國務院扶貧辦等共同啟動“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以來,廣大民營企業傾情投入,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5年來,全國已有近11萬家民營企業精準幫扶12.71萬個村,帶動和惠及1500余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規模之大、幫扶範圍之廣、投入力度之強前所未有。

參與“萬企幫萬村”活動的初衷是什麼,取得了哪些成功經驗?在11月20日國新辦舉行的“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的民企行動”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正邦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總裁林印孫,福耀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榮民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史貴祿,寧夏寶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彥寶4位民營企業家分享了自己的扶貧故事。

達則兼濟天下——

“一定要和農民共同富裕”

“我出生在江西撫州臨川的一個小村莊,忘不了祖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苦生活,也忘不了他們對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期盼。”談及參與精準扶貧的初衷,林印孫感慨萬千。他説,出於對農業和農村的感情,自己選擇了做農業這條路,並立志要改變農業的落後面貌。

正是因為這種初衷,他帶領正邦集團二十多年如一日,堅守農業,讓優質的農業生産資料下鄉、讓優質農産品進城,把農業做新、做精、做透、做專。

史貴祿和林印孫有著同樣的經歷。“飛沙走石家無糧,人老幾輩住坯房,滿村光棍沒婆姨,有女不嫁海則梁”。説起這句當地百姓的順口溜,史貴祿口中滿是心酸。來自陜西榆林定邊縣農村的他,立志要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

20年來,史貴祿帶領榮民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幫扶定邊縣海則梁、白泥井、周臺子3個鄉,通過4個“五年計劃”讓3個鄉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農民由貧困轉向小康。

扶貧先扶智。為讓貧困家庭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黨彥寶在教育扶貧領域展開探索。他創辦了寧夏燕寶慈善基金會,並用這個平臺實施教育扶貧項目,10年間共資助大學生22.29萬人,涉及寧夏的22個市縣、193個鄉鎮和2500個行政村,總捐助額達22.83億元。

“發展不忘根本,致富不忘農民,崛起不忘社會”“一定要和農民共同富裕,農民富裕才是我最大的心願”“改變一個孩子就是改變一個家庭,讓他們能從大山裏走出來,幫助他們真正脫貧”……一句又一句滾燙的話語,折射著4位民營企業家“達則兼濟天下”的境界和胸懷。

創新幫扶路徑——

“脫貧離不開産業作支撐”

在幾位民營企業家的講述中,産業是脫貧的一大關鍵詞。無論是特色種植、生豬養殖還是農産品加工,在幾位企業家看來,幫扶貧困戶脫貧致富最大的法寶就是發展産業。

在生豬養殖中,正邦集團開創的“四提供兩擔保”模式,讓養殖戶實現了“旱澇保收”。“這一模式具體操作中,就是企業提供種苗、提供飼料、提供獸藥、提供技術,企業向銀行擔保為養殖戶貸款,並保價回收。這充分解決了農民不敢養、不會養、無錢養的問題,讓産業發展有了源頭活水。”林印孫指出。

“建設3萬多個日光大棚,通過大棚種植讓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萬多元”“特色養殖年出欄20萬隻羊”“土豆種植全縣已發展到100萬畝,每年能生産100萬噸土豆面”……榮民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産業幫扶環環相扣,讓當地農民實現了可持續增收。

産業發展離不開種質資源的支撐。榮民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建設種子研發基地,截至目前已研發出117個高産品種,讓毛烏素沙漠延伸段北緯40度的幾千萬農民受益。這些自主研發的新品種還推廣到了全國、全世界其他沙漠地帶。

“先富幫後富,實現共同富裕,這是民營企業的責任。”史貴祿説。

激發內生動力——

“振奮起主動脫貧的精氣神”

無論是教育扶貧還是産業幫扶,實現脫貧,離不開政府支持、企業幫扶,更離不開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在幾位企業家看來,要通過幫扶措施振奮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的精氣神。

見面會上,曹德旺分享了自己在幫扶貧困村中的兩個小故事。曹德旺説,2003年他到福建平潭調研,聽説和他老家隔海相望的一個村子原來有七八十戶村民,現在只剩下二三十戶,住在部隊撤退的民房裏,吃水要到5公里以外挑,非常不便。

曹德旺提出出資幫助村民做生態移民,聽到這個消息,村民非常激動,整村同意搬遷。“村民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脫貧的意願非常強烈,整個村原來搬出去的,遷到外地去的,也遷回來了。這個村就是平潭的福耀村。”曹德旺説。

除此以外,曹德旺還成立了河仁慈善基金會,在“萬企幫萬村”行動中,這個基金會按照國家政策,在西藏、青海、甘肅、雲南、貴州對幾十個村進行了幫扶。

為了更有效地調研和研究教育扶貧模式,黨彥寶在寧夏西海固地區進行了廣泛調研,通過資助解決大學生上學的問題和職業技術學院學生上學問題,對9個縣區和5個鄉鎮的孩子全部進行了資助。

“獎學金政策解決了貧困孩子的上學問題,也解決了他們生活困難的問題。不僅激發了這個家庭脫貧的內生動力,也在孩子的內心埋下一顆愛的種子,讓愛繼續傳遞。”黨彥寶説。(記者 李慧)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王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