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南水北調:“數”説6年調水之變

2020-12-12 19:5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南水北調:“數”説6年調水之變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6週年。6年來,工程調了多少水?水質怎樣?多少人受益?生態和經濟效益如何?對此,記者走訪工程沿線多地現場,同時向水利部南水北調司等單位進行了了解。

11月12日,工作人員在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監測水質。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6年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

東線工程從揚州市江都水利樞紐出發,用世界最大規模的泵站群,一級一級“托舉”長江水北上,東流膠東,北上天津,造福萬千人家;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入渠,“上天”過渡槽、“入地”穿黃河,長江水千里奔流,潤澤豫冀津京。

6年來,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其中,東線工程向山東等地調水46億立方米,中線工程向豫冀津京調水348億立方米。

11月12日,工作人員在南水北調中線沙河渡槽檢測設備。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值得提及的是,中線一期工程今年五六月份首次以420立方米每秒設計最大流量輸水,驗證了工程大流量輸水能力;2019-2020供水年度向豫冀津京供水86.2億立方米,超過總體規劃中提出的多年平均規劃供水85.4億立方米,標誌著中線一期工程運行6年即達效。

中線水質優於Ⅱ類,東線全部達到Ⅲ類

東線工程主要利用京杭大運河及其沿線湖泊調蓄和河道輸水,當初這些湖泊和河道水污染一度格外嚴重,有人擔心“污水北調”。經過全力治污,東線水質全部達到Ⅲ類,其中有“醬油湖”之稱的南四湖,也由劣Ⅴ類水躍升為Ⅲ類水。

這是11月10日拍攝的淮安水上立交樞紐工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南水北調東線總公司供圖)

中線工程更是實現了“一渠清水向北流”。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水質95%達到Ⅰ類水,幹線水質連續多年優於Ⅱ類標準。

超過1.2億人直接受益

東中線一期工程安全運行6年來,已經與沿線群眾的生産生活發生了緊密聯絡。“南水”成為沿線多個城市的主力水源,受水區超過1.2億人直接受益。

其中,東線工程惠及人口約5800萬,中線工程約6900萬人受益。譬如,“南水”進京,在北京中心城區,一杯自來水中有七成來自“南水”。同時,“南水”輸入北京的“大水缸”——密雲水庫,使其蓄水量大增。

生態補水超過52億立方米

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來,累計實施生態補水超過52億立方米,使沿線河湖生態得到有效恢復,社會經濟獲得良性發展。

東線工程生態補水2.8億立方米,南四湖、東平湖、微山湖等眾多河湖自然生態明顯修復,泉城濟南泉水得以持續噴涌。

這是11月12日拍攝的南水北調中線沙河渡槽(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中線工程向受水區47條河流生態補水49.6億立方米。滹沱河、滏陽河、南拒馬河等“飲”上“南水”,重現生機;華北地下水位下降趨勢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區止跌回升。

“南水”來之不易,“南水”彌足珍貴。南水北調的同時,首先需要擰緊節水“龍頭”,節水、調水雙管齊下,更好地發揮南水北調工程的戰略性基礎性作用。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學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