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先行示範 打造開放新高地——2020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之粵港澳大灣區篇

2020-12-15 10:2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這是9月12日拍攝的港珠澳大橋(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新華社廣州12月15日電 題:先行示範 打造開放新高地——2020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之粵港澳大灣區篇

新華社記者 劉大江、劉宏宇

2020年,在疫情衝擊和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復蘇向好,大灣區協同發展、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正朝縱深推進,一些重大政策在大灣區先行先試,為區域創新發展注入動力。


這是7月30日拍攝的建設中的深中通道中山大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國保 攝

經濟強韌性折射大灣區進入融通發展新階段

珠江東岸,東莞市長安鎮,維沃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的車間內,排列整齊的生産機組正有序運轉,款式新穎的手機經過檢測、包裝後,將發往全國各地與海外。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智慧手機生産保持較快發展,産值增長超過25%。”維沃公司高級副總裁兼財務總監羅福泰説。

疫情背景下,隨著大灣區開放力度的加大和各項惠企政策的不斷出臺,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將“省下來”的資金用在加大科技研發和開拓新市場的刀刃上。

珠江西岸,廣州南沙。今年前三季度,南沙港區貨物吞吐量2.57億噸,同比增長4.9%。南沙自貿區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1個,集中動工簽約193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額近4500億元。

珠江兩岸的可喜態勢折射出大灣區經濟復蘇步伐正在加快:2020年前三季度,珠三角九市中有七市GDP“轉正”。

這一成績的背後,是大灣區持續加快開放的步伐,大灣區城市群進入灣區融通發展新階段。

重大平臺建設邁上新臺階。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累計形成527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範圍複製推廣122項改革創新經驗。

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取得突破。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印發實施,一攬子推出27條改革措施和40條首批授權事項。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速推進。深中通道首節沉管海底完成對接;珠機城際一期正式開通運行;粵港兩地牌車輛可免加簽通行港珠澳大橋,新增5500個大橋口岸粵港小汽車指標;橫琴口岸旅檢通道正式開通,澳門單牌車進入橫琴政策進一步放寬。

創新協同步伐加快。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廣東省財政科技計劃,實現省、市科研項目財政資金跨境撥付超過1億元;建成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匯聚10053台(套)大型科學儀器向港澳高校、科研院所開放;進境生物材料通關便利化措施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試行。


這是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的中國散裂中子源(2019年7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扭住規則對接“牛鼻子” 推動協同發展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突出特點。近年來,廣東扭住規則對接這一“牛鼻子”,不斷推進大灣區協同發展。

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是國家支持大灣區發展的首個財稅政策,該政策明確,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在珠三角九市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已繳稅額超過其按應納稅所得額的15%計算的稅額部分,由政府給予財政補貼。

“政策落地後,我們這些來內地工作的香港人,稅負更輕了。”普華永道(廣州)公司稅務合夥人許惠君説,“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考慮把境外的核心高管和骨幹轉移到大灣區工作。”

廣州市稅務部門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以來,廣州市稅務部門收到5000余人次的辦理諮詢。

個稅優惠政策是粵港澳加快規則對接的縮影。目前,在貨物通關、商事登記、資金流動、執業資格、食品安全等領域,粵港澳的規則對接全面提速:

——與香港的“跨境一鎖”覆蓋珠三角九市,實現跨境車輛在兩地海關全程快速通關;

——港澳企業商事登記實現“一網通辦”,超過1萬家港資企業使用簡化版公證文書辦理了相關企業登記業務;

——推進大灣區職稱評價和職業資格認可的實施方案,以美容師、美發師項目為突破口,首次實現粵港澳“一試多證”,400多人通過一次考試獲取粵港澳三地及國際4個證書。

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説,要抓緊推進“灣區通”工程,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在交通、通信、社保等重點領域率先推出一批政策互通事項,帶動三地規則對接取得實質性進展。


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9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加大開放力度 攜手打造世界增長極

11月底,中科院廣州明珠科學園項目在廣州南沙啟動建設,2023年將全面建成投入使用,著力打造成“上天”(空間科技)、“入地”(地球科學)、“下海”(國際海洋科學)的原始創新策源地。

近年來,廣東以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主抓手,加快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東莞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運行,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南方先進光源、人類細胞譜係大科學研究、冷泉生態系統等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正在加快推進……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政策措施。

“適應新舊動能之變,以科技創新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説,積極爭取國家在大灣區佈局建設一批國家實驗室。同時,聚焦數字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培育壯大數字産業集群。

該負責人表示,廣東的外向型經濟特徵比較明顯,要通過進一步加大開放的力度,讓大灣區成為外資進入中國的跳板和橋頭堡。

“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攜手港澳打造世界創新平臺和增長極,更好支持形成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內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機制。”廣東省相關負責人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