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國務院新聞辦就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

2020-12-17 20:30 來源: 新聞辦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0年12月17日(星期四)下午3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楊保華,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謝劍鋒介紹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圖為新聞發佈會主席臺。(焦非 攝)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 胡凱紅: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今天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今天淩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月球樣品在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大家對嫦娥五號非常關注,也非常關心,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先生,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先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楊保華先生,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先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先生,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謝劍鋒先生。請他們向大家介紹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的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首先,我們有請吳艷華先生作介紹。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 吳艷華: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很高興和我的五位同事出席今天的新聞發佈會。今天淩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任務獲得圓滿成功。習近平總書記親致賀電,高度肯定嫦娥五號任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這是對全體參研參試科技工作者的極大鼓舞和鞭策。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中國國家航天局、代表中國航天的各位同仁,感謝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信任厚愛!感謝全國人民對中國探月工程的持續關注和眾望期盼!感謝中外媒體和國際各界以及同行的關注!

在全黨全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之際,嫦娥五號十年磨一劍,載譽歸來。這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回顧過去的23個日日夜夜,我們一道披星戴月、夙夜守望,嫦娥五號完成了一次對接、六次分離,兩種方式採樣、五次樣品轉移,經歷了11個重大階段和關鍵步驟,環環相連、絲絲入扣。11月24日長征五號準時並成功發射,之後探測器地月轉移、近月制動、兩兩分離、平穩落月、鑽表取樣、月面起飛、交會對接及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今天再入返回、安全著陸,整個工程任務現在轉入了科學研究的新階段。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成功,是中國航天人矢志不移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實踐與奮進縮影,是統籌抗疫防疫和重大工程組織實施,心無旁騖、全力以赴,向黨中央和全國人民交出的一份合格答卷。

圖為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徐想 攝)

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立項以來,聚焦“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目標,“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條龍”攻關攻堅,“一盤棋”協同推進,“一體化”迭代提升,實現了“六戰六捷”。探月工程匯聚全國包括港澳地區數千家單位、數萬名科技工作者,技術的每一次突破、工程的每一步跨越,都是團結協作的結果,傳承弘揚了中國航天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優良傳統和創新精神。探月工程建設提升了我國深空探測核心能力,培養造就了一支專業化、年輕化、能打硬仗的人才隊伍,完善形成了組織實施複雜航天工程的系統方法,積澱彰顯了“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

在嫦娥五號任務實施中,我們與歐空局、阿根廷、納米比亞、巴基斯坦等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了測控領域的協同合作,邀請多國駐華使節和國際組織的官員到文昌現場觀摩了發射,一些國家領導人,航天機構和部分國際組織負責人,以及很多國際同行和友人,都以不同方式錶示祝賀和讚譽,期待進一步合作。在此,我代表中國國家航天局一併表示衷心感謝!後續,我們將依據月球樣品及數據管理辦法,廣泛徵集合作方案,鼓勵國內外更多科學家參與科學研究,力爭獲得更多科學成果。

求索寰宇開新篇。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目前,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在奔火的征程;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

女士們、先生們,中國航天是自主創新的航天、協同創新的航天、開放創新的航天。我們願繼續本著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為推進世界航天事業發展、構建外空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探索宇宙奧秘、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多體現中國創造、蘊含中國智慧的新貢獻!

謝謝大家。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大家的提問。

胡凱紅:

謝謝吳艷華副局長,我們開始提問,提問之前請通報您所代表的新聞機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相比較於以往的任務,嫦娥五號任務有哪些難點和創新點?謝謝。

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 胡浩:

我來回答一下。剛才吳艷華副局長的材料裏面提到了,作為探月工程三期的嫦娥五號任務,應該説和前期任務比,技術跨度是比較大的。大家知道,探月工程實施到今天,前面已經成功實施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四號和我們的返回試驗,五次任務都取得了圓滿成功,每次任務都比前一次有較大的進步。對於嫦娥五號任務來講,這次與嫦娥三號、四號比,應該説跨度更大。我們前面是在月球上進行巡視勘察,這次主要是採樣返回。為了能夠可靠地實施嫦娥五號任務,就要突破在月球上採樣返回碰到的新技術,怎麼能夠實現在月球上可靠地採樣,並且把月球的樣品可靠地封裝到真空容器當中,並且在月球上進行轉移,轉移到我們自身的返回系統當中去,這整個的過程和前面相比都是新的,都是有創新性的。

圖為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徐想 攝)

另外,從月球上採集的樣品如何返回地球,必須要在月球上升,要發射火箭,把它打到月球軌道上來,這對我們航天發展來講,應該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月球軌道上,我們留了軌道器,為了能夠多采一些樣品,我們在月球軌道上還要搞一次交會對接,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和地球軌道也有很大的不同,一是目標比較小,月球又比較遠,要求的自主能力就比較強,同時測控手段有限,支撐的條件也有限,所以交會對接也是我們要克服的難點,也是創新點。

從月球軌道回來,再入大氣是接近第二宇宙的速度,這和我們以前,不管是載人航天還是以前的再入任務來比,速度快了很多,帶來的熱的影響、控制能力的影響、精度的影響都很大,這對我們來講也是個重要的突破。所以,正像剛才吳艷華副局長介紹過的,我們有五個首次是這次嫦娥五號任務所面臨的新的挑戰。實際上,對我們整個工程來講,恐怕還不止這五個方面,因為作為國家的重大科技專項,我們在立項之初,自主創新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我們的主旨。同時,為了帶動航天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提升整體技術空間的能力,我們設計了整個一套工程體系,都有創新性,包括我們的運載火箭,首次使用長征五號作為發射平臺,也帶動了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建立了深空測控網,使我們深空測控能夠達到全球佈局,支撐整個任務的完成。所以,長征五號任務的實施,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探月工程系統地帶動了我國航天科技的整體發展。

吳艷華:

剛才胡浩總師給大家報告了,我再補充一下,有兩個例子。現在很多媒體記者都變成科學家了,在網上解讀得也非常到位。比如説第一次月面起飛,它跟地面發射火箭不一樣,落到哪兒,斜了歪了,在哪個地方,都必須起得來。所以,我們這個發動機是新研製的,3000牛的發動機表現非常好,我們到達月球制動的時候用了它,從月面起飛也表現得非常棒。再比如有很多網友説,在月球軌道做交會對接,跟我們地球軌道測控比較近,接近40萬公里,讓它能對得準,要非常精確,對我們測控的要求,包括導航、導引的要求就非常高了。比如剛才説到胖五火箭、探測器,都有很多技術創新。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

請問為何嫦娥五號的任務著陸點選擇在風暴洋?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球土壤將用於哪些用途,對我國的科技發展有著怎樣的意義?帶回的月球土壤將會如何保存?另外普通人是否有機會見到這些珍貴的月球土壤?謝謝。

吳艷華:

這個問題我先回答一點,主要請我們李春來研究員,也是月球樣品科研的總師來回答。

月球樣品,中國是第三個從月球採樣回來的國家。我們也分析了一下,包括三類用途:第一類,最主要的目的,取樣是為了進行科學研究,一會兒我們李總來回答;第二類,為了能早一點與公眾見面,我們有一部分樣品將入藏國家博物館,向公眾展示,進行科普教育;第三類,一般依據國際合作的公約和多邊雙邊的合作協議,我們將發佈月球樣品和數據管理辦法,與有關國家和世界的科學家共享,也有一部分按照國際慣例,可能作為國禮相送,比如聯合國外空司曾向我們提出,我們也在研究商談當中。下面請李春來總師重點回答月球樣品科學研究工作如何開展。

圖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徐想 攝)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 李春來:

嫦娥五號還包括其他地外天體著陸的過程、區域的選擇,實際上是很長期的戰略研究和技術迭代的過程,主要考慮以下因素。

首先,工程的可實現性,包括安全降落地形地貌方面的因素,還包括能源供給的光照條件、熱控條件、通信因素、測控因素,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考慮我們取回樣品和原地探測的科學價值因素。俄羅斯和美國的九個採樣點,都在緯度30度的範圍,嫦娥五號的採樣點選擇了43度的風暴洋東北角的玄武岩區域,這是全新的採樣區域,全新的樣品研究,對月球表面的風化作用、火山作用和區域地質背景、區域地質演化方面應該作出很多科研貢獻。另外,對於採回的月球樣品,我們會妥善存儲,包括異地災備存儲考慮。絕大部分樣品會用於科學研究,我們會在實驗室進行長期的、系統的對月球樣品的研究工作,包括它的結構構造、物理特性、化學成份、同位素組成、礦物特點和地質演化方面,希望能夠深化我們對月球的起源、演化方面的認識。謝謝大家。

吳艷華:

剛才李春來總師也説到了異地災備,這是必要的,這麼珍貴的月壤,要進行異地災備,我也可以借這個機會告訴我們媒體朋友們,國家航天局經組織研究,除了位於北京的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作為主要存儲地點以外,還將在湖南韶山毛主席的故鄉進行異地災備,以告慰毛主席,我們尊敬的偉人,他提出“可上九天攬月”這個夙願實現了。謝謝大家!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我們注意到長征五號是我國起飛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而嫦娥五號也是我國現在研製最複雜的航天器,科研人員如何確保以上兩大型號的高可靠性,從而確保能夠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謝謝。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探月工程副總指揮 楊保華:

在長征五號火箭、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研製過程中,我們工程技術人員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和辦法,識別和控制各類風險,可靠安全地完成了此次任務。

圖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楊保華。(徐想 攝)

首先,可靠的産品是設計出來的。應該講,設計是源頭,如果設計上存在缺陷的話,靠後期的生産製造來彌補是很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工程技術人員在研製初期就進行了大量的分析,還有精確的設計工作,進行了大量的倣真計算,以此吃透技術、摸透産品。

其次,可靠的産品是生産製造出來的。長征五號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是由許多單機設備構成的,有一類産品我們稱之為關鍵件、重要件,它們如果在飛行過程中失效,直接影響任務的成敗,所以這類關鍵件是生産過程中重點控制的。還有一類産品,生産成型之後,有些重要參數就不可檢、不可測了。所以針對這類産品,在生産過程中、在可檢可測過程中,要逐項地檢測,並記住這些參數。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和辦法,採取一系列過程精細化質量控制,保證我們産品實現不降低其固有可靠性。

第三,可靠的産品是通過實踐不斷考核出來的。因為嫦娥五號探測器有許多新的技術、新的産品,在全面吃透技術過程中,確實有個過程,可能部分産品一開始我們並不能完全把握住,如果出現一些隱患或問題,按照技術問題規定的標準,只要把機理研究透了,採取相應的措施就能夠解決它。實際上,我們技術歸零和管理歸零“雙五條”標準,也是在幾十年工程實踐中總結和提煉的。

第四,充分的地面驗證,也是航天保成功的有效措施。航天器在軌飛行中,由於存在天地的差異,差異的大小決定其風險性,差異越大,風險就越高。所以我們在地面要創造一切條件,模擬飛行器在軌飛行的各個過程,來驗證我們設計的正確性。嫦娥五號探測器除了天地差異之外,還有地月的差異,所以難度就更大,風險就更高了。因此,我們在嫦娥五號研製過程中,除了常規的驗證天地差異、地面驗證之外,還有一系列針對地月差異的模擬試驗,比如我們在地面模擬1/6重力起飛綜合試驗,還有模擬月面的環境,鑽取採樣/表取採樣、樣品轉移的綜合試驗,這個試驗地面已經做了幾百次的模擬。還有模擬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制導、導航與控制全物理倣真試驗,零重力條件下模擬樣品的轉移試驗,在風洞裏面模擬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等等。這些試驗有效支撐了後續的飛行,本身試驗方案和試驗裝置研製,可能也會超過本身産品研製的難度。

第五,充分繼承也是保證航天高可靠的一個重要途徑。實際上在嫦娥五號研製之初,我們就確定了要充分繼承中國航天已有的技術和成熟的産品,比如説嫦娥五號環月飛行,就是繼承了探月一期“繞”的技術,嫦娥五號軟著陸月面,就繼承了探月二期“落”的技術,嫦娥五號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繼承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地球軌道交會對接的技術,當然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還是不同於地球軌道的,所以嫦娥五號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在繼承中也有簡化,在繼承中也有創新。謝謝大家!

吳艷華:

請胡浩總師就這個問題再談一些體會。

胡浩:

剛才楊總已經説得很全了,因為這個是大系統,記者的提問也是我們自始自終非常關注的問題。這麼大的系統,電子元器件就有幾十萬支,配套單位幾千家,怎麼能夠保證環環相扣,都能夠成功,也是整個在工程當中關注的一個特別重大的問題。一個是攻關解決難題,一個是保障整個體系高可靠。剛才楊總講得非常全了,但是我為什麼想補充一下呢?從我的體會來看,我們航天發展到今天,幾十年的時間,已經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備的體制、制度和隊伍,包括方法,這樣的話,再嚴格執行,是我們完成整個任務的有力保障。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我們研製隊伍碰到的問題,剛才説了這麼多的創新點,這麼多的難點,在研製過程當中肯定會碰到一些原來沒有碰到過的問題,或者説本行業、本專業沒有碰到過的問題,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集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共同研究、克服和解決這些問題。這個時候,我們的制度和體系優勢就表現出來了,我們有經驗豐富的專家隊伍作為整個任務的支撐,隨時為我們研製隊伍提供幫助,提供智力支撐,這也是整個體系的一個優勢。現在看來,我是有這個感覺,實際上這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像剛才楊總説的,我們歸零,我們整個制度建設、過程管理、驗證體系的建設,已經形成了整體的一套航天文化。在這個行當裏面,大家都能夠以統一的標準、統一的認識和統一的要求來做共同的事情,這是保證我們這麼大一個系統能夠協調匹配、能夠如期實現目標的很重要的支撐因素。謝謝。

人民日報記者:

明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十四五”及未來一個時期,中國航天還要實施哪些重大工程任務,還要出臺哪些政策?謝謝。

吳艷華:

謝謝你的提問。“十四五”規劃和遠景目標的論證,我們也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當中,未來一些規劃的任務,我們以前在不同場合也進行了一些通報。我個人理解歸納起來説,有這麼幾個方面。

第一,今天圍繞月球探測主題來説,我們基本規劃確定的任務是探月工程四期,總共包括四次任務。第一次任務是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第二次任務是嫦娥六號,我們還將進一步優化論證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比如説,月球極區採樣返回的相關工作,正在進一步論證。規劃當中還有嫦娥七號和八號任務,我們準備以此為契機,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共同論證初步建設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或者驗證核心技術。

第二,關於行星探測的規劃,也基本明晰,有待國家審批。第一個任務已經實施了,就是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今年7月23日在文昌成功發射,國家航天局給媒體朋友包括全國人民報告了,目前狀態非常好,累計飛行約3.7億公里,目前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里。如果按照預定的計劃,明年2月中旬到達火星,開始繞火探測。明年5月中旬,計劃著陸火星巡視探測。這之外,我們還規劃了三次行星探測任務,包括一次小行星的探測和取樣,一次火星的採樣返回,還有一次木星系環繞探測和行星穿越探測。

第三,大家也非常關注中國的載人航天。按照“三步走”的規劃,明年、後年是三期工程建設非常繁忙的時間,我們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空間站共計11次發射任務,包括明年上半年計劃發射的核心艙,還有兩個試驗艙,還有四艘貨運飛船,大概四艘載人飛船,總共接近11次任務,兩年期間要完成。然後,要開展大量的在軌科學實驗。

第四,大家也非常關心的進入空間的能力,因為我們航天人有句行話,“航天發展,運載先行”。就是,在已有的火箭,特別是“胖五”,經過連續成功以後,還有什麼打算呢?一是充分利用長征五號、六號、七號新一代運載火箭技術,完善我們無毒無污染新型火箭序列,進行重新整合,保證我們新一代運載火箭能夠形成序列化,滿足各種軌道、各種重量飛行器的發射任務,比如我們昨天公佈的長征八號,計劃12月中下旬左右,在文昌發射場實行首次飛行。二是媒體朋友也非常關注的重型運載火箭搞不搞,怎麼搞,我可以告訴朋友們,這個肯定要發展,我們正在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的迭代優化論證,待條件成熟,會報國家審批。

第五,各類應用衛星。首先北斗導航衛星已提供全球服務,我們要穩定運行好。其次遙感衛星,這幾年無論是國家任務,還是商業航天任務,遙感衛星正在蓬勃發展,用途各種各樣。還有通信衛星,包括地球靜止軌道和低軌通信衛星。以上三類衛星統稱為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要廣泛地為國民經濟各領域提供強大的支撐保障能力。同時,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還將為大眾生産生活提供更為優質的産品和服務。

最後,空間科學衛星。除了月球和行星探測、載人航天這些平臺可以依託開展空間科學探測外,還有必要研製發射專用空間科學衛星,開展空間科學探測和研究。比如説,我們跟意大利已經合作了中意電磁衛星,雙方已簽署協議,準備接著開展電磁02星研製,目的是探測地震是否産生地球電磁信號異常,爭取為地震預測預報作出貢獻。還有,比如説空間引力波探測等科學內容。大概分這麼幾條主線,有的是明確的,有的正在論證當中。謝謝大家。

路透社記者:

請問中國是否會把月球取樣的樣品分享給美國的NASA?謝謝。

吳艷華:

剛才我們的朋友也間接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首先,根據《外空條約》,外空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政府會按照《外空條約》來執行。第二,中國政府願意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包括有關探測數據,來進行科學分析。不過遺憾的是,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沃爾夫條款”,限制美國NASA、國務院科學委員會等官方機構與中國航天往來合作。能不能合作,還要看美國政府的政策。我們願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原則基礎上,同美方無論是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還是科學家、工程師開展真誠友好的合作。謝謝。

中國新聞社記者:

在嫦娥五號的整個任務當中,測控系統面臨哪些重點難點?咱們針對這些重點難點做了哪些創新提高呢?

圖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謝劍鋒。(徐想 攝)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 謝劍鋒:

嫦娥五號的飛行任務過程比較複雜,整個關鍵環節比較多,而且都是環環相扣的,飛控的主要難點是控制過程比較多,控制需要一體化設計,因為前後相互之間的約束比較多,應急控制會比較多,每個關鍵的過程都會出現地上天上應急情況的對策,我們要盡可能提高完成任務的能力。月球採樣首次實施,特別是在飛行過程當中,時效性要求比較高,這種情況下怎麼樣快速地完成任務,關鍵環節對狀態快速的判斷和決策,都有很高的要求。針對這些難點,我們也組織了一些關鍵技術的識別和攻關。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針對控制比較多的方面,我們以落月、起飛兩個為關鍵,制定了定點的落月以及定時起飛的控制策略,把前後關鍵控制過程貫穿起來。二是針對交會對接,因為相對地球來講,月球的交會對接,有一部分是在月球背面,正常的話,部分控制會在月球背面不可見,為了提高飛控的可靠性,我們通過調整優化策略,把相應的控制調整到月球的正面,從工程實施的角度提高可靠性。再比如採樣,因為時效性比較高,我們研製了基於視覺的月面採樣區快速分析,以及採樣、放樣、裝罐、放罐過程的快速定位,為機械臂快速調整提供支持。包括應急控制,我們開展了快速的重構設計,對飛行軌道、飛行程序等進行快速設計,支撐任務中可能遇到的天上或者地面的應急情況。謝謝。

CGTN記者:

我們注意到,這其實也是人類四十多年之後再次取得月球的樣本。回到剛才的問題,在國際合作方面,中國政府怎樣和國際社會合作共享這個數據,請介紹一下更多的細節。謝謝。

圖為中國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徐想 攝)

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 許洪亮:

謝謝這位記者。中國航天局一直是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來開展相關國際合作的。正如您剛才所講到的,因為這是人類44年以來再次獲得月球的樣品,近一段時期以來,國際同行也都非常關注,近期紛紛給中國國家航天局、中國政府、其他機構發來了賀電,都提出了需要共同開展研究的意願,我們也非常歡迎。中國國家航天局與40多個國家簽訂了140多份合作協議,並且深度參與了18個國際組織的相關工作。月球樣品是我們人類共同的財富,我們願意以平等互利、互惠互利的方式跟國際同行開展合作。但是大家也知道,科學研究是有規律的,而且我們也按照聯合國有關的條約、法規,按照我國的有關規定,剛才也講到,我們為了做好月球樣品的管理工作和數據共享工作,中國國家航天局將專門印發月球樣品的管理辦法和後續管理政策。後續我們會跟國內的有關科技部門,共同向國際同行發出征集月球樣品分析的相關方案,同時也會組織國內外的相關科學家,對方案進行遴選,開展一些成果的共享,共同研究,包括一些數據開放相關的工作。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新媒體記者:

我們説嫦娥五號任務完成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剛才您也講到了,對於未來我們的一些規劃,其實央視新聞的網友更加關心的是,中國在載人登月方面未來的規劃,能不能具體給我們講解一下,我們未來登月和到月球上旅遊是不是指日可待呢?謝謝。

吳艷華:

謝謝。目前根據我們論證的情況,中國政府首先是非常講究一張藍圖繪到底,先把藍圖描繪清楚。像我們探月,“繞、落、回”,16年前就提了,我們完全按照16年前的“三步走”一步一步做。我們當前的任務,是要完成地球軌道空間站的建設。我前面已經介紹了,爭取用兩年左右的時間開展建設。第二,建設不是目的,它就是天上實驗室,中國政府與聯合國共同發佈了,在中國的太空站要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的內容,要把它用好,爭取有更大的價值。特別是要能為我們人類民生福祉,有更多的産出,這是我們首要的任務。

未來關於有沒有載人登月的計劃,按照目前中國政府初步意向,先搞關鍵技術攻關,等我們近地軌道的空間站建成,我們再規劃論證是不是要搞載人登月。載人登月,中國政府的目的可能不同於當時美國載人登月,媒體朋友們都清楚,當時美國和蘇聯搞星球大戰,就是以“誰先上”“上得多”作為主要目的。我們搞載人登月,一定是服務於科研,服務於探索未知。目前開展的月面起飛、軌道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都是未來載人返回的必要技術。這些技術通過驗證,也是為未來載人登月打基礎。我們目前是這麼考慮的。

胡凱紅:

由於時間關係,最後一個提問。

圖為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胡凱紅邀請記者提問。(焦非 攝)

紅星新聞記者:

今天距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已經過去了50年,最近幾年,各國對月球的探索熱度和速度明顯上升,美、俄、印度、以色列等國都在進行探月工程,在世界各國的探月工程中,中國的探月工程有哪些特色和優勢?謝謝。

胡浩:

我先試著回答一下你這個問題。我們的探月工程,剛才已經介紹了,通過“三步走”已經形成了一個基本的月球探測能力和人才儲備。所以,對後續的發展,應該説已經具備了相當好的基礎。在論證“繞、落、回”的時候,那是2004年,就論到了今天整個的構架,從今天開始,應該説是更高的起點,所以對於後續的月球探測,我們也在抓緊論證。剛才吳艷華副局長已經介紹了,後面我們有六號、七號、八號,包括月球的實驗室、一些探索項目,還會持續開展。以今天月球採樣返回為基礎,對於開展後續月球探測來説路更寬了,能力也更強了,因為我們的技術能力得到了有效驗證。其他方面,請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先生來回答。

許洪亮:

我補充一下。正如剛才這位記者講到的,實際上宇宙空間浩渺無垠,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世界上各個國家都紛紛開展月球及其月球以遠的深空探測,包括剛才講到的俄羅斯、美國、歐洲、日本、印度都有自己的探月計劃,實際上相對浩瀚宇宙而言,我們對宇宙起源和深空的了解,目前還是九牛一毛,還需要開展大量的工作,需共同探索未知的領域,各國共同開展相關活動,有利於人類共同認知月球和宇宙的奧秘。我們也倡導,對於同一個目標的探索,各個國家可以開展合作,針對不同的科學目標和任務分工,也可以各有側重,協調各自資源合作實施,在國際上也有一些相關組織,比如説國際深空探測協調組,各個國家都在針對自己的計劃,各國同行正在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同時也按照一些分工來開展相關的合作。

舉一個例子,比如像中國和俄羅斯,剛才我們的同事已經講到,未來我們要實行嫦娥七號的探測,想要對月球的南極進行探測。俄羅斯同樣也有一個叫做“月球-資源-1”,也就是我們常説的LUNA-26的探測,我們在中俄兩國政府間合作機制下,正準備在這方面開展相關合作。同時我們也歡迎其他國家與我們共同開展類似像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合作,還有月球以遠的深空探測上,通過開展更多的合作,為增進人類福祉共同作出貢獻。謝謝。

吳艷華:

最後一個問題,我來作一些補充。現在很多國家都有月球和深空探測的能力,我們認為,宇宙的奧秘太深奧了,太廣博了,到目前為止,人類對於宇宙奧秘的認知可以説冰山一角,甚至於滄海一粟都到不了,所以有能力的國家開展深空探測,這是大國應盡的義務。中國政府現在進行這些任務,也是為探索宇宙奧秘造福人類作出中國貢獻。

關於未來的星際探測,我們之前的探月工程“三步走”很形象,叫“繞、落、回”,媒體朋友都記得很清楚。以後怎麼幹呢?我個人理解,主要是這麼新三個字,“勘、建、用”,“勘”就是勘察月球和其他星球的環境,包括空間環境、地質環境及我們人類關注的各種輻射等,這是我們探索的最主要目的。“建”就是要建設,形成一定的基礎設施能力。像我們嫦娥四號的鵲橋衛星,就是能夠提供持續不斷的月地測控通信能力,再比如長期供水供電的能力等。“用”的目的主要是有關地外資源能不能供人類利用和開發,我想世界各國應該是圍繞這麼一個目的開展星際探測活動。至於能不能搞載人旅遊,我個人認為,從技術上是沒問題的,關鍵是耗費很昂貴,現階段還是要以服務於探測、服務於科學為首要。謝謝。

胡凱紅:

好,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六位發佈人,謝謝各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