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一座創造性的超級工程——透視“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商運的背後

2021-01-30 22:1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月30日電 題:一座創造性的超級工程——透視“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商運的背後

新華社記者 高敬、張華迎

2021年1月30日,福建福清。


1月30日拍攝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在這裡,全球第一台“華龍一號”核電機組——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

這一天,距離2015年5月7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正式開工建設已經過去了2000多個日夜。

6萬多臺(套)設備、165公里管道、2200公里電纜,上千人的研發設計團隊、5300多家設備供貨廠家、近20萬人先後參與項目建設……這是一座創造性的超級工程,更是一張閃光的國家名片。

安全之問

“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三代核電技術,是當前世界核電市場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華龍一號”設計壽命60年,反應堆採用177堆芯設計,堆芯設計換料週期18個月,創新採用“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安全系統及雙層安全殼等技術,在安全性上滿足國際最高安全標準要求。


1月30日拍攝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對核工業來説,安全走到哪一步,科學才能走到哪一步。安不安全,是核電站建設運營單位和公眾最為關注的問題。“華龍一號”自然也不例外。

“‘華龍一號’嚴格執行了國家安全標準。”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余劍鋒説,我國現行安全標準是國際上最嚴、最高、最先進的標準。

可抗震、抗大飛機撞擊的“華龍一號”,安全性靠什麼實現?


1月30日拍攝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投入商業運行發佈儀式福建福清分會場。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三代核電技術相比二代核電技術更安全,從故障的概率上低了一個量級。“華龍一號”達到了國際上關於三代核電安全的指標。

葉奇蓁指出,“華龍一號”採用177堆芯設計,將堆芯燃料組件數量從157組增加到177組。這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燃料組件數量的提高,在增加發電能力的同時又提高了運行的安全裕量。

“華龍一號”採取了“能動+非能動”的雙重安全系統。

所謂“能動”,即靠電來驅動安全系統,保障核電站運行。如果在極端情況下,核電站斷電了,這時“非能動”就能派上用場。

他説,“非能動”就要靠自然力量來驅動安全系統。比如發生火災時,樓上有一盆水在自然的重力作用下澆下來,就能在沒有能源的情況下起到安全保障。

“華龍一號”可以依靠重力、溫差和壓縮空氣等自然力來驅動安全系統,通過蒸發、冷凝、對流、自然循環等自然過程來帶走熱量。


1月30日,工作人員在“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主控室工作。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能動和非能動兩者融合,既有“能動”的成熟穩定,也有“非能動”在喪失電源情況下的獨特優勢。

此外,“華龍一號”還採用了雙層安全殼的設計,外層可抵禦大飛機的撞擊,內層可做到即使堆芯出現問題,放射性物質也不會出來。

如果“華龍一號”遇到福島核事故那樣的極端情況,會怎麼樣?

余劍鋒説,“華龍一號”充分吸取了切爾諾貝利、日本福島核事故等的經驗教訓,即使遇到福島核事故那樣的極端自然災害,地震和海嘯疊加發生,“華龍一號”機組也能保證安全,而且還能快速恢復運行,不會發生福島核事故那樣的情況。

創新之問

國內專利716件、國際專利65件、海外商標200余件、軟體著作權125項、核心科研報告1500余篇以及海量的科技創新論文……“華龍一號”形成了國內首個完整的核電自主知識産權體系。

同時,“華龍一號”首堆所有核心設備均已實現國産,所有設備國産化率達88%。


1月27日拍攝的中核集團福清核電有限公司核電機組外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我國核電發展的一個靈魂性思想,就是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的道路。”余劍鋒説,“對於關鍵核心技術,我們都一件件進行了突破,沒有‘卡脖子’的問題。”

要經歷什麼樣的困難和挑戰,才能換回如此充滿底氣的答案?

説起自主創新,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總有説不完的話。

他仍然記得,1990年在大亞灣核電站現場工作時,核電建設所需要的原材料甚至混凝土都是從國外進口的。

“研發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一個型號,是我們中國核電人的夢想。”邢繼堅定地説。

每一項核心技術都是一座需要攻克的山頭。

大的不説,就連一個閥門都可能成為“攔路虎”。


1月27日拍攝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閥門,是電站所有的核級設備裏數量最多的,“華龍一號”用到的閥門高達1.8萬台。這些閥門,小到可以揣進兜裏,大到需要用卡車來拉。

閥門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對實現核電站複雜的系統功能作用卻不小。以往核電站建設中,國外閥門有成熟的運用經驗,重要閥門均為國外採購。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是“三新”工程,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閥門設計要求上都發生了變化。現有國外成熟的閥門無法滿足新系統工況,這要求在短時間內設計製造出能完全符合“華龍一號”性能要求的閥門。

一次次試驗、一項項對比……研發設計單位聯合國內閥門供貨商開展了多項橫向科研,實現了所有關鍵閥門的樣機研發、鑒定和産品供貨,打破高端閥門國外供貨商長期壟斷的局面。

從主泵、壓力容器到蒸汽發生器,從閥門、電纜到控制櫃,從抗震性能提升到抗大飛機撞擊設計,這樣的創新故事在“華龍一號”身上從不欠缺。

如今,“華龍一號”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自主的型號標準體系,涵蓋核電廠設計、設備、建設、調試等全生命週期,可有力支撐“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和“走出去”。

未來之問

一直以來,世界核電行業有一種“首堆必拖”的“魔咒”,“華龍一號”打破了它。


1月27日拍攝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不同於核電機組重復性建設,每一項核電技術的首堆建設要進行很多創新性研究和試驗工作。因此,首堆建設工期一般都會很長。

余劍鋒説,在全球三代核電首堆建設中,“華龍一號”能夠按計劃工期高質量完成,在全球核電發展史上是首次。

每一道核級焊縫都要做全面檢查,誰焊的、採用工藝、焊接過程等都要記錄下來,還要做嚴格的標準評定。

“華龍一號”這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有多少道焊縫?每一個焊縫都要進行這樣的檢查。

5年多時間,近20萬人先後參與了“華龍一號”項目的建設……建設者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核電建設史的奇跡。


1月27日,工作人員在“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主控室工作。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然而,總設計師邢繼卻説:“從‘華龍一號’落地的那一天起,我們就要否定‘華龍’。”

從2015年5月落地福清到2019年10月漳州核電建設,其間開工建設的每台“華龍一號”機組圖紙都不一樣。

“我們在建設‘華龍一號’第一台機組時就不斷將經驗反饋到後續項目中,這樣越往後開工的機組在安全性和經濟性上就能不斷進行優化改進,指標也更優。”邢繼説。

2020年9月,國家核準了採用“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的海南昌江核電二期工程和浙江三澳核電一期工程。目前,“華龍一號”在我國已經開始批量化建設。

“華龍一號”每台機組每年發電近100億度,能夠滿足中等發達國家100萬人口的年度生産和生活用電需求,相當於每年減少標準煤消耗3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6萬噸。


1月27日,工作人員在“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主控室工作。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在葉奇蓁院士看來,我國提出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能源轉型勢在必行。核電是低碳能源,應該跟風電、太陽能發電等結合起來,為碳減排作出貢獻。

余劍鋒表示,核工業的發展不僅要解決能源問題,未來也會為醫療、農業、製造業等帶來一些革命性的變化。核能,未來有更大可能!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