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2021怎麼幹:促消費擴投資,大有可為

2021-02-03 08:55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促消費擴投資,大有可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近年來,內需對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升,是經濟增長的根本支撐。2021年,擴大內需怎麼幹?要聚焦哪些領域?記者採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

擴內需必須順應消費升級趨勢

擴大內需,離不開消費。2020年,最終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達54.3%,仍然是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

“從趨勢看,我國消費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擴大內需,必須順應消費升級趨勢。”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説。

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司司長嚴鵬程表示,衣食住行需求仍然是居民消費的大頭,也是消費升級的主戰場。以汽車消費為例,截至2020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72億輛,其中汽車2.81億輛,已有70個城市汽車保有量超過100萬輛。巨大的汽車保有量使得汽車消費量的擴張空間縮小,不過,質的提升需求正在擴大。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中高檔汽車的需求正在持續增加,汽車更新換代速度也在加快。

在傳統消費領域,“需要不斷提高供給質量,推出更多專精特新産品,以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多層次消費需求。”嚴鵬程説。

劉元春認為,擴大內需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國內的供給體系更有效地迎合消費需求升級,同時讓消費結構升級更好地牽引供給結構變動。

同時,要完善消費政策,破除消費升級的制度障礙。例如,推動家電消費更新升級,需要儘快建立完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出臺相應政策支持開展以舊換新活動,從而將消費潛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消費需求。

各項消費政策中,最受關注的仍是汽車市場相關政策。國家有關部門將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定,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鼓勵限購城市適當增加號牌指標投放。

讓消費者能消費、願消費、敢消費

“擴內需是支撐我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必然選擇,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因此,擴內需並不僅僅是在短期內促進消費,更重要的是長期制度安排,讓消費者能消費、願消費、敢消費。”劉元春説。

嚴鵬程認為,促進居民消費,首先要加大促進居民增收的力度。“要通過穩定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加大轉移性支付、優化收入分配結構等,穩步提升居民消費意願和能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萬元,實際增長3.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萬元,實際增長1.2%。近年來鄉村消費增速持續快於城鎮,成為挖掘消費潛力的重要著力點。

有了消費潛力,還要充分開拓農村消費市場,讓農村居民能消費。

“前天在網上買了一個血壓血糖儀,今天貨就送到家裏來了!”江西省新餘市分宜縣楊橋鎮觀光村村民鐘國香説。觀光村距縣城20多公里,發自深圳的快遞3天就送到用戶手上,得益於“快遞進村”工程的實施。截至2020年底,我國快遞直投到村比例超過50%,全年農村地區收投快件超過300億件,越來越多農村居民在家收快遞。

“我們將繼續大力提升電商、快遞進農村綜合水平和農産品流通現代化水平,加快健全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推動農村産品和服務品牌化、標準化、數字化、産業化改造,引導現代服務向農村延伸拓展,提振農村消費。”嚴鵬程説。

劉元春表示,“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完善節假日制度,落實帶薪休假制度,也是長期制度安排,有利於擴大節假日消費。

全面促進消費,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至關重要。嚴鵬程表示,有關部門將繼續加強市場監管,以信用體系建設為抓手,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放心消費。

聚焦“兩新一重”補短板,拓展投資空間

“投資需求也是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劉元春説,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在基礎設施、民生等領域投資積累還不夠,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了我國在公共衛生等方面的投資強度還不夠高。“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還有可拓展的空間。”

劉元春認為,拓展投資空間,關鍵是要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防止出現新的産能過剩。

投資應聚焦哪些領域?

“兩新一重”是重點。國家發改委政研室主任袁達介紹,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加快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建設。在新型城鎮化建設方面,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支持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在重大工程建設方面,實施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重大工程。

電線入地,加裝電梯,配建食堂、花園、養老托幼中心等設施……2020年前11月,全國開工改造近4萬個城鎮老舊小區。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明確,將老舊小區改造、生態修復、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增強防洪排澇能力等內容列入城市更新任務清單。

袁達介紹,2021年投資的一個重點依舊是補短板。“我們將加快補齊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科研設施、生態環保、公共衛生民生保障等領域短板。用好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的長效機制,支持民間投資參與補短板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規範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記者 李心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