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2020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

2021-03-06 12:13 來源: 財政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目  錄

綜  述

一、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有力有效對衝經濟下行壓力

二、財政運行經受疫情等因素衝擊,預算執行總體良好

三、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切實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

四、管好用好政府債券資金,有力支持擴內需補短板

五、創新建立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新增財政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

六、紮實打好三大攻堅戰,重點任務取得決定性成果

七、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支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八、全力支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九、深化改革與加強管理協同推進,財政治理水平穩步提高

十、財政政策展望

綜 述

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把舵定向,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改革開放實現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經濟發展呈現企穩回升態勢,2020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長2.3%,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財政部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自覺將財政工作放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謀劃、部署、推進,迎難而上、擔當作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任務圓滿完成。一是把疫情防控作為最重要、最緊迫的工作來抓,第一時間明確提出“兩個確保”,加強應對疫情財稅政策保障,加大政策解讀和宣傳力度,全力支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二是加大政策對衝,將財政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增加1.6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及時出臺規模性助企紓困政策,創造性設立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有力有效應對疫情衝擊。三是強化攻堅保障,支持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防範化解風險取得積極成效,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一公里”。四是突出民生兜底,著力支持穩企業保就業,紮實做好基層“三保”工作,穩步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堅決守住“六保”底線。五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支持小微企業紓困發展,強化糧食能源安全保障,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六是深化改革開放,穩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國際財經合作,進一步夯實財政管理基礎,監管局轉型取得實效,財政治理水平不斷提高。

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財政部門勇於擔當、奮力拼搏,2020年財政工作成效明顯,財政運行逐季好轉,預算執行總體良好,有力推動經濟恢復和社會大局穩定。財政實力進一步增強,2020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18.29萬億元,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物質基礎。財政支出保持較高強度,2020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達到24.56萬億元,有力保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減稅降費力度空前,2020年減負超過2.6萬億元,有效促進市場主體和實體經濟發展。民生兜底工作得到重點保障,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城鄉低保等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財稅體制改革縱深推進,預算管理更加科學規範,績效管理改革全面實施,基本確立現代財政制度框架。全球經濟治理參與度提升,進一步增強國際財經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開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財政部門將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精準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強化財稅政策支持和引導,推動創新發展和産業升級,加強基本民生保障,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做好重點領域風險化解工作,加快建立現代財稅體制,健全財政管理監督制度機制,深化對外財經務實合作,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週年,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

一、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有力有效對衝經濟下行壓力

認真貫徹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要求,明確發出“一個信號”,積極做好“四個對衝”,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對衝疫情影響,真正發揮穩定經濟的關鍵作用。

(一)提高赤字率至3.6%以上,財政宏觀調控力度進一步加大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2020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特殊時期採取特殊舉措,將赤字率從2.8%提高至3.6%以上,赤字規模比2019年增加1萬億元,達到3.76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27800億元,比2019年增加9500億元;地方財政赤字9800億元,比2019年增加500億元。提高赤字率,一方面明確釋放積極信號,穩定並提振市場信心;另一方面,積極對衝疫情造成的減收增支影響,增強了中央財政宏觀調控力度,為有效應對疫情衝擊、保市場主體保就業保民生、促進經濟較快實現恢復增長作出了重要而特殊的貢獻。

(二)擴大政府投資規模,穩住經濟基本盤

發行抗疫特別國債1萬億元,用於地方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相關支出,加快補齊疫情暴露的突出短板,保障疫情防控支出需要,為地方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提供了有力保障。較大規模增加地方政府債券額度。提請全國人大批准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限額0.98萬億元;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重點投向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服務領域,保障地方合理融資需求,為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重大公益性項目建設提供必要建設資金。

(三)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2.6萬億元,助企紓困成效顯著

減稅降費是穩企業保就業、支持市場主體紓困和發展的重要舉措。2020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形勢,財政部門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減稅降費的重大決策部署,在財政收支較為困難的情況下,連續發佈實施了7批28項減稅降費政策。其中,既有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的應急措施,如全額退還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産企業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産企業新購置設備允許一次性稅前扣除等;也有幫扶受疫情影響較大困難行業的措施,如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遊、電影等行業企業延長虧損結轉年限,免徵文化事業建設費、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和航空公司繳納的民航發展基金,對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企業給予房産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困難減免等;還有支持企業復工復産的措施,如完善出口退稅、免徵進出口貨物港口建設費、減半徵收船舶油污損害賠償基金等穩外貿稅費支持政策,出臺擴大汽車消費的稅收政策等;特別是聚焦幫扶小微企業渡過難關,施行對湖北省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徵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免徵增值稅,其他地區徵收率由3%降至1%等政策。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減稅降費措施落實有力,政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規模超過2.6萬億元,較好助力企業紓困發展。截至2020年底,全國10萬戶重點稅源企業銷售收入稅費負擔率(企業繳納的稅收和社保費等支出佔銷售收入比重)預計同比下降8%。助推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通過多種稅費減免,有力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復工複業,受疫情影響行業呈恢復性增長。有力支持穩就業、保民生,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疊加近年來出臺的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措施,實實在在降低了企業用工成本,有力支持企業穩定崗位和生存發展。2020年,全國新辦涉稅市場主體1144萬戶,同比增長10.1%,有力支撐了保居民就業。

(四)堅持過緊日子,財政資源更好用在刀刃上

將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作為預算編制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推進黨政機關過緊日子。一是大力壓減中央本級支出。2020年中央本級支出負增長,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壓支力度前所未有。二是指導地方和部門做好壓減工作。規範地方壓減一般性支出的口徑和範圍。壓實預算單位主體責任,推動部門在預算編制、執行、政府採購、資産配置使用等方面做到厲行節約。三是建立長效機制。推進預算標準體系建設,加強項目支出預算評審,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強化財會監督。四是堅決防止年底突擊花錢。密切關注地方財政支出進度,指導地方跨年度科學安排財政預算,保障好“六穩”“六保”等重點工作,分類做好資金結轉,建立健全約談通報和問責機制,規範財政支出行為。

二、財政運行經受疫情等因素衝擊,預算執行總體良好

疫情暴發蔓延時,全國財政收入大幅下滑,收支矛盾異常突出,地方財政運轉尤為困難。嚴峻形勢面前,財政部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財政運行逐季好轉,預算執行總體良好。

(一)財政收入降幅逐步收窄,全年同比下降3.9%

2020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2895億元,同比下降3.9%。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2771億元,同比下降7.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100124億元,同比下降0.9%。分季度看,1-4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分別為-14.3%、-7.4%、4.7%、5.5%,呈現一季度收入大幅下降後二季度觸底回升、三季度由負轉正、四季度持續向好的態勢。同時,隨著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工業增加值、企業利潤、進出口等主要經濟指標企穩好轉,帶動主體稅種增幅回升。2020年,全國稅收收入154310億元,下降2.3%,降幅逐步收窄。

(二)多渠道籌集資金,財政支出總量保持穩定

統籌新增財政赤字、發行抗疫特別國債、盤活各類結轉結余存量資金、壓減一般性支出等措施,多渠道努力增加可用財力,彌補財政減收增支缺口。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並重點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以及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傾斜,彌補地方收入缺口,支持地方尤其是困難地區正常運轉。2020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5588億元,同比增長2.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35096億元,同比下降0.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10492億元,同比增長3.3%。

(三)調整優化支出結構,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大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堅決壓減一般性支出,確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減。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基層“三保”等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與疫情防控直接相關的公共衛生支出增長74.9%,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農林水支出分別增長10.9%、10.5%、4.4%,高於全國支出平均增幅。

三、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切實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

加強宏觀形勢研判,圍繞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系統謀劃財稅政策措施,堅決守住“保”這一底線,以保促穩,為渡過難關贏得時間、創造條件,促進宏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的穩中求進。

(一)優先支持穩就業,居民就業實現穩定和擴大

突出落實就業優先政策,通過減負、穩崗、擴就業並舉,大力支持保居民就業,全力確保就業大局穩定。

一是就業資金保障渠道進一步拓寬。2020年,中央財政下達就業補助資金538.78億元,支持地方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提取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資金超1000億元,支持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二是援企穩崗力度不斷加大。配合有關部門研究制定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政策,出臺一系列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政策,突出減輕重點企業重點行業負擔。通過失業保險基金穩崗返還等措施,支持企業穩定崗位。

三是重點群體就業和困難人員托底安置工作紮實推進。千方百計幫助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引導農民工安全有序轉移,鼓勵東部省份克服疫情影響吸納貧困勞動力跨省就業。有針對性地加大對湖北地區和湖北籍勞動者的就業支持力度。

四是失業保險保障範圍顯著擴大。擴大失業保險基金受益面。延長大齡失業人員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限,暢通申領渠道。對領取失業保險金期滿仍未就業的失業人員、不符合領取失業保險金條件的參保失業人員,發放6個月的失業補助金。對參保的失業農民工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或臨時生活補助;對領取失業保險金和失業補助金的失業人員發放價格臨時補貼,階段性提高補貼標準。

(二)突出民生兜底,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穩步提升

一是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2020年,中央財政下達基本養老金轉移支付7885.06億元,支持各地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按時足額發放。健全企業職工基本養老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將調劑比例提高至4%,22個中西部地區和老工業基地省份從中受益,受益金額達到1768.45億元。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扶貧長效機制,支持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二是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較好保障。指導各地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受疫情影響困難群眾納入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保障範圍,足額發放價格臨時補貼,並對在非戶籍地陷入臨時困境人員由急難發生地直接給予救助。階段性擴大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挂鉤聯動機制保障範圍,提高每月價格臨時補貼標準1倍。適度拓寬低保和臨時救助範圍。2020年,中央財政共下達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483.97億元,與通過特殊轉移支付安排的相關資金統籌使用,支持各地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

三是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2020年,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新增30元,達到每人每年不低於550元;下達城鄉居民醫保補助資金3467.58億元。穩步推進異地就醫結算,開展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試點。完善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採購政策。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加大醫療救助投入力度,全面落實醫保脫貧攻堅政策。

四是健康中國戰略持續推進。支持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2020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從69元提高到74元。中央財政下達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資金603.3億元,支持向居民免費提供健康教育、預防接種、重點人群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下達重大傳染病防控經費175.26億元,支持實施重大傳染病防控工作。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資金分配向村衛生室適當傾斜。

(三)多措並舉保市場主體,市場活力有效激發

一是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30億元,採用獎補結合的方式,對擴大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規模、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費率等政策性引導較強的地方予以獎補激勵,支持中小企業紓困發展。

二是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力度不斷加大。逐步放寬小微企業申請條件,將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的個體工商戶以及網約車、出租車司機等列入支持範圍。個人最高貸款額度由15萬元提高至20萬元,允許貸款合理展期。中央財政專門追加20億元預算,全年共撥付創業擔保貸款貼息資金38.20億元,同比增長54%。

三是政府性融資擔保覆蓋面大幅拓展,擔保費率明顯降低。印發績效評價指引,強化對政府性融資擔保、再擔保機構支小支農的正向激勵,推動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積極為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增信。推動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擴大業務規模,加快股權投資進度。2020年,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完成再擔保合作業務4224億元、擔保戶數27.4萬戶,支小支農業務規模佔比97.6%,合作機構平均擔保費率降至0.95%,累計再擔保合作業務規模突破7000億元,已確定12家地方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為首批股權投資對象。

四是對加工貿易企業內銷稅款暫免徵收緩稅利息,擴大內銷選擇性徵收關稅政策試點,加工貿易企業困難有效紓解。自2020年4月15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暫免徵收加工貿易企業內銷稅款緩稅利息;自2020年4月15日起,將內銷選擇性徵收關稅政策試點擴大到所有綜合保稅區,有利於紓解加工貿易企業因疫情帶來的進出口“雙向擠壓”困難。

五是靈活調整加徵關稅,完善關稅排除制度體系,中美經貿摩擦對企業的影響得到緩解。落實中美磋商共識,及時調整部分原産于美國進口商品的加徵關稅稅率,開展市場化採購排除,降低企業進口負擔,穩定雙邊經貿關係。

(四)調整完善支持政策,糧食能源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一是加強高標準農田和農田水利建設。支持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2020年中央財政安排農田建設補助資金694.8億元,不斷夯實農業生産基礎。二是落實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安排耕地地力保護補貼1204.85億元,引導農民自覺提升耕地地力。安排農機購置補貼170億元,繼續推進新産品購置補貼試點,擴大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範圍。安排76.19億元,支持耕地輪作休耕,啟動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三是有力有序投放糧食庫存,維護糧油市場穩定。四是完善糧食補貼政策,支持改革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實施玉米和大豆生産者補貼政策,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五是加大産糧大縣獎勵力度,2020年安排産糧大縣獎勵資金466.7億元,較上年增加17.14億元,較好調動地方“重農抓糧”積極性。六是發揮農業保險穩産增收作用。將中央財政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産品保險的試點範圍由10個省份擴大至20個省份。2020年,中央財政撥付農業保險費補貼資金285.39億元,同比增長7.5%。

保障能源安全。一是保持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支持,推進“以電代油”,將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2022年底,適當提高補貼技術門檻,完善資金清算制度,平緩補貼退坡的力度和節奏。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36.7萬輛,同比增長10.9%。二是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調整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政策,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在中央財政的支持下,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規模和新增規模均居世界首位,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成本持續下降,成為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力量。

(五)推動産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經濟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

一是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支持啟動“科技助力經濟2020”重點專項,實施一批覆蓋國民經濟主要行業的技術創新項目,鼓勵企業承擔國家科技計劃任務,採用“先實施、後撥款”的資助模式,引導企業等市場主體加大創新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提供科技支撐。

二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統籌現有製造業專項資金,引導資本、資源向戰略關鍵領域聚焦,鼓勵加大設備更新和技改投入,促進産業鏈向中高端邁進。深入實施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政策。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引導其支持集成電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推動産業跨越發展。

三是支持現代服務業提質升級。安排服務業發展資金65億元,著力支持引導地方暢通農村流通堵點,促進農産品與工業品雙向循環,助力擴大消費市場。建設知識産權運營服務體系,增強生産性服務對産業創新發展的支撐。

四是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安排外經貿發展資金115.7億元,激發和培育外貿領域新動能。及時調整完善專項資金支持方向,向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外經貿領域和地區傾斜,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自貿協定成功簽署,運用關稅手段推動構建多元穩定的貿易渠道。在境外成功發行150億元人民幣國債、60億美元主權債和40億歐元主權債,為穩定外資流入發揮了積極作用。

五是全力保障重要農産品、農資應急供應。積極應對疫情影響,會同相關部門及時出臺政策,確保蔬菜等重要農産品供應鏈不斷鏈。加強中央儲備肉財政經費保障,配合相關部門在春節等重要時間節點及肉價上漲較快階段及時投放中央儲備肉,促進豬肉市場保供穩價。

六是提升國際物流供應鏈發展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形成加快推進我國現代國際物流供應鏈發展的指導意見,保障國際物流安全暢通、戰略物資及關鍵零部件和産品運輸安全。通過國資預算安排郵政集團10億元,助力國際物流體系建設。

(六)最大限度下沉財力,“三保”底線兜牢兜實

一是加大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安排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83315億元,增長12%,增幅為近年來最高水平,並重點向中西部和困難地區傾斜,其中,專門設立特殊轉移支付,作為一次性財力安排,支持地方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同時,階段性提高地方財政資金留用比例,支持地方財政應對疫情影響彌補減收增支和縣級“三保”缺口。

二是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成立“三保”工作領導小組和直達資金監控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地方認真落實事前審核、事中監控、事後處置的“三保”預算管理工作機制,省級財政部門對縣級“三保”預算安排進行審核把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及時跟蹤監測各級庫款情況,進一步擴大縣級工資保障監測預警範圍,對高風險縣區進行重點關注,並組織其他縣區定期報告“三保”預算執行情況,推動地方做好“三保”工作。

三是加強對地方“三保”工作的督促指導。先後印發《財政部關於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切實加強地方財政“三保”工作的通知》、《財政部關於進一步做好“三保”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指導地方做好“三保”工作,推動地方和各地監管局全面開展“三保”摸排和監管監控,兜牢“三保”底線。

四、管好用好政府債券資金,有力支持擴內需補短板

發揮抗疫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作用,補齊國家重點領域短板,推動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建設,釋放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

(一)抗疫特別國債順利發行使用,基層財政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根據中央總體要求,科學設計抗疫特別國債發行方案,週密做好發行前各項準備工作,按照市場化原則組織債券招標發行。6月18日至7月30日一個半月內,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發行完畢,發行工作平穩順利。一是合理設計特別國債期限結構,根據市場需求,選擇最有代表性、市場認可度最高的5年、7年、10年關鍵期限國債品種。二是統籌抗疫特別國債、一般國債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指導各地在6月前加快地方債券發行節奏,暫停同期限品種的一般國債發行,為特別國債發行騰挪時間窗口。三是協調人民銀行獲取流動性支持,做好與市場機構溝通,合理引導市場預期,為抗疫特別國債發行上市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四是注重疫情期間國內外國債市場分析研判,跟蹤二級市場變動和抗疫特別國債發行及上市後情況,及時上報分析報告,努力維護國債市場平穩運行。

隨著抗疫特別國債資金加快使用,政策效果逐步顯現。一是進一步補齊公共衛生、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基礎設施短板,積極帶動社會投資,有力拉動經濟增長。二是支持開展公立醫院改造升級、購買核酸檢測試劑、加強應急物資儲備等疫情防控工作。三是推動落實減免企業房租、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援企穩崗等政策,為市場主體紓困解難,推動企業復工復産。四是安排資金解決基層特殊困難,進一步緩解地方財政收支壓力,增強基層財政保障能力。

(二)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專項債券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積極發揮

一是圍繞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和重點領域加大支持力度。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指導地方將債券資金重點投向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點領域,有力支持鐵路、收費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農林水利,市政和産業園區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資金重點向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建設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傾斜。二是積極發揮專項債券引導帶動作用。合理擴大專項債券作為符合條件的重大項目資本金範圍,並將各地專項債券用作項目資本金規模佔比從20%提高至25%,推動擴大有效投資。三是進一步做好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工作。健全完善地方債發行工作規章制度,明確發行主體和市場機構的權利義務。持續推進地方債券商業銀行櫃臺發行,指導廣東、浙江、四川、陜西等省份結合疫情防控和市場需求,從8月起恢復櫃臺發行地方債券,銷售額達39.4億元,持續提升地方政府債券的流動性和影響力。主動代理地方進行債券發行操作,保障疫情期間地方政府債券平穩順利發行。同時,督促地方加快發行使用進度,嚴格專項債券使用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定期通報專項債券發行使用進度、使用情況,督促各地加快專項債券資金使用進度;對暫不具備開工建設條件的項目,允許地方依法合規調整新增專項債券用途,推動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使用,助力重點領域的發展,一批促消費、惠民生、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及公共衛生設施建設項目紮實推進。目前,已有超3000億元用作鐵路、農林水利、生態環保等領域符合條件的重大項目資本金,發揮了專項債券“四兩撥千斤”的帶動作用,為有效應對疫情、擴大有效投資、穩住經濟基本盤提供了有力支撐。

五、創新建立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新增財政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

建立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新增財政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應對疫情影響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支持地方紮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重要舉措,也是財政宏觀調控方式的重大創新。

(一)直達資金執行情況總體良好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統籌研究確定直達資金管理的總體思路和工作方案。建立直達機制跨部門協調機制,推動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完善制度體系。印發《特殊轉移支付資金管理辦法》、《抗疫特別國債資金管理辦法》,明確資金分配、下達和使用規定。印發《中央財政實行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資金監督管理辦法》、《關於做好直達資金監控工作的通知》,細化資金監管要求,基本構建起覆蓋資金分配、撥付、使用和監管全過程的制度體系。

三是改進資金分配流程。在保持財政管理體制不變、地方保障主體責任不變、資金分配權限不變的前提下,中央財政按照“中央切塊、省級細化、備案同意、快速直達”的原則,完善相關資金分配程序,壓實地方主體責任,確保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僅用20天時間,就將95%的中央直達資金下達市縣基層,省級財政細化下達時間平均只有1周,速度前所未有。

目前,財政直達資金預算下達已經完成,其中1.56萬億元資金已經投入使用,預算執行情況總體良好,重點領域支出保障有力,效果明顯。

(二)實施常態化監管,資金使用規範性明顯提高

一是建立直達資金監控系統。用不到1個月的時間開發建設了聯通中央、省、市、縣四級財政的監控系統,將實行直達機制管理的資金全部納入監控範圍,預算下達和資金監管同步“一竿子插到底”。建立資金臺賬,跟蹤資金的分配、下達和使用情況,做到流向明確、有據可查。

二是構建常態化監督機制。組織各省級財政部門和各地監管局對直達資金實施常態化監督並定期報告監督情況。督促省級財政部門當好“過路財神”、不做“甩手掌櫃”,指導市縣財政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科學分配資金,加速資金落實。各地監管局充分發揮就近就地監管優勢,與省級財政部門建立定期會商和信息共享機制,做好直達資金使用、撥付等方面監管工作。

三是加大違規查處力度。指導省級財政部門和各地監管局通過提前介入項目評審、持續督導支出進度、發函問詢、約談警示、收回資金、調整項目等方式,及時督促相關單位進行整改,確保直達資金政策不走樣不跑偏。建立健全整改落實機制,對虛報冒領、截留挪用的實行“零容忍”,發現一起、處理一起,依法依規嚴肅問責。

(三)直達資金效果顯著,地方政府和市場主體受益明顯

各地認真落實中央直達資金管理政策要求,圍繞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統籌”,持續加大對市場主體和民生的資金投入,在支持疫情常態化防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穩定經濟增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支持保居民就業方面,通過安排就業補助、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等資金,促進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在支持保民生方面,初步匡算,用於民生的資金超過9600億元,支持兜牢民生底線。在支持保市場主體方面,一方面3000億元用於支持減稅降費政策落實,另一方面通過安排貸款貼息、援企穩崗、補貼補助等資金,幫扶企業,激發市場活力。

六、紮實打好三大攻堅戰,重點任務取得決定性成果

精確聚焦發力,強化攻堅保障,推動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一公里”。

(一)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財政部始終保持攻堅態勢,一如既往全力支持脫貧攻堅決戰決勝。

一是資金投入力度持續加大。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461億元,實現連續5年每年增加200億元。一次性安排綜合財力補助資金300億元,支持補齊脫貧攻堅短板弱項。安排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20.6億元,支持貧困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突出財政扶貧資金的支持重點,通過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脫貧攻堅補短板資金專門安排掛牌督戰地區417億元,確保啃下最後的硬骨頭。繼續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2020年全國832個貧困縣實際整合各級各類財政涉農資金2985億元。

二是疫情災情影響有效應對。安排專項扶貧資金14億元支持受疫情影響較重地區(其中湖北省8億元),安排4億元獎勵吸納貧困勞動力跨省就業。指導各地立足現有資金渠道和政策,對受夏季洪澇等災情的市縣給予傾斜,對受災貧困戶給予優先保障。在扶貧832平臺上線“保供給、防滯銷”等專區,鼓勵各級預算單位優先採購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滯銷的農副産品。

三是政策性擔保、保險精準發力。發揮農業保險穩收入作用,2020年農業保險為超過2000萬戶次建檔立卡貧困戶、不穩定脫貧戶提供風險保障2000多億元,為700多萬戶次受災農戶支付賠款50多億元。配合相關部門完善扶貧小額信貸政策,指導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將“三區三州”和省定深度貧困地區擔保貸款風險分擔比例從20%提高到30%,並免收再擔保費,支持緩解貧困地區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配合做好財政部定點扶貧工作。

四是資金監管成效明顯。建立“1+4”各級各類扶貧資金管理機制,印發《財政部關於進一步加強扶貧資金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部署各省級財政部門對扶貧項目開展績效自評,組織開展自評抽審,將強化扶貧資金監管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切實把扶貧資金用活用好,用在關鍵,用出效益。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扶貧資金監管取得顯著成效,扶貧資金的安全性穩步提高。

(二)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階段性目標

堅持資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堅任務相匹配,2020年共安排資金4073億元,並向生態環境治理任務重的區域行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地區、治理效果和績效管理好的地區傾斜,集中力量攻克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推動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藍天保衛戰效果顯著。2020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同比下降8.3%,優良天數比例為87%,同比增加5個百分點。碧水保衛戰持續推進。2020年,全國地表水優良(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3.4%,同比增加8.5個百分點;劣Ⅴ類比例為0.6%,同比減少2.8個百分點。凈土保衛戰繼續深化。強化土壤污染防治資金保障,有效遏制了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加重趨勢。農村環境綜合治理不斷完善。推動開展農村污水垃圾處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工作,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持續改善。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深入實施。目前,已治理礦山1700多個、地質災害1100多處、河道4300多公里,恢復林草植被面積1600多平方公里、農田生態系統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林業草原生態建設成效穩固。我國森林覆蓋率已達23.04%,森林蓄積量超過175億立方米,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三)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取得積極成效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得到有效管控。一是堅決遏制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增量。嚴格地方建設項目審核、管控新增項目融資的金融“閘門”,嚴禁違規為地方政府變相舉債,決不允許新增隱性債務上新項目、鋪新攤子。二是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建立市場化、法治化的債務違約處置機制,做到“誰家的孩子誰抱”。三是完善常態化監測機制。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和協同監管,統一認識、統一口徑、統一監管,加強數據比對校驗,努力實現全覆蓋。四是推動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嚴禁新設融資平臺公司,分類推進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五是健全監督問責機制。堅決查處問責違法違規行為,堅持終身問責、倒查責任,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目前,法定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地方政府違法違規無序舉債的蔓延擴張態勢得到初步遏制,債務風險得到進一步緩釋。

協助穩妥處置化解金融風險。推進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改革,公佈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職責暫行規定,開展國有金融資本産權登記專項行動,完善國有金融企業薪酬激勵。與時俱進修訂完善金融企業財務制度。積極協同參與地方金融機構風險處置。

七、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支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一)生豬穩産保供有效落實

狠抓前期已出臺的非洲豬瘟強制撲殺補助、支持實施生豬良種補貼、完善種豬場和規模豬場臨時貸款貼息、加大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力度、提高生豬保險保額、強化省級財政統籌力度等支持政策落實落地,在此基礎上,按照國務院部署,及時將臨時貸款貼息補助對象範圍從5000頭擴大到500頭以上的養殖場戶。2020年,各級財政部門共落實資金約200億元,為生豬産能加快恢復提供了有力支撐保障。

(二)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支持打造50個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優勢特色産業集群,新批准建設31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259個農業産業強鎮,“點線面”結合加快推動農業産業高質量發展。指導地方採取財政獎補、貸款貼息等措施,重點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建設農産品倉儲保鮮設施,解決農産品出村進城“最先一公里”問題。積極發揮現代種業發展基金引導作用,支持種業企業發展,推動做大做強我國民族種業。實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著力解決農村水利薄弱環節。

(三)農業農村綠色發展不斷加強

農業綠色發展邁出新步伐。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良種良法技術推廣補貼、重點作物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旱作農業等工作。開展東北黑土地保護、輪作休耕試點、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等,持續提升耕地資源保護水平。安排155.61億元,引導牧民禁牧限牧,促進草原生態環境恢復,推動傳統草原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發展。安排約4億元,支持在重點水域開展漁業增殖放流,促進漁業種群資源恢復。安排94億元,支持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推動提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能力。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安排74億元,鼓勵和引導各地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縣激勵措施,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20個縣(市、區)分別予以2000萬元獎勵。

(四)農村治理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

加強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將村幹部基本報酬和村級組織辦公經費兩項合計由每村每年不低於9萬元,提高至每村每年不低於11萬元,進一步激勵農村基層幹部擔當作為。安排75億元,在全國扶持2.1萬個行政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助推農村公益事業發展,持續改善農村基本生産生活條件。紮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相關試點試驗,積極探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持續探索鄉村振興的示範樣板。

八、全力支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堅持生命至上,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要求,強化疫情防控資金保障,加強應對疫情財稅政策供給,全力支持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一)防控經費保障及時有力

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原則,加快撥付使用疫情防控資金,讓資金跑出了“加速度”。第一筆緊急撥付湖北的10億元疫情防控資金,從形成動議、呈請報批到撥付成功,僅用了約10個小時。第一時間明確提出“兩個確保”,確保人民群眾不因費用問題而不敢就診,確保各地不因資金問題而影響醫療救治和疫情防控,充分體現了人民至上的理念,有效減少了疫情防控期間醫患雙方的後顧之憂,對實現“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起到了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疫情發生以來,各級財政疫情防控資金投入超過4000億元。

(二)應對疫情財稅政策保障精準有效

突出“快、準、效”,圍繞患者救治費用、醫務人員激勵、醫療物資保障等研究出臺了一系列財稅政策,全力支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是加強患者救治費用保障。對患者實行財政兜底免費救治,中央財政對地方財政按實際發生費用的60%予以補助。對於確診的異地就醫患者,先救治後結算,報銷不執行異地轉外就醫支付比例調減規定。在財政全力保障和有關方面共同努力下,不分患者性別、年齡、貧富,不管輕症重症,做到“應收盡收、應治盡治”,不惜一切代價救治生命。二是強化醫務人員激勵。搭建立體化待遇保障政策體系,醫務及相關工作人員依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對參加防治工作的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按照風險程度等因素,中央財政分別給予每人每天300元、200元的臨時性工作補助,對湖北省(含援鄂醫療隊)一線醫務人員補助標準再提高1倍。向承擔防控任務重、風險程度高的醫療衛生機構核增一次性績效工資總量,對參加疫情防控人員臨時性工作補貼、獎金免徵個人所得稅,並提高衛生防疫津貼標準等。三是支持防控物資保障和科研攻關。與地方、部門密切溝通,及時研究出臺一系列財稅政策,包括支持防控藥品和緊缺醫療物資週轉儲備、政府採購“綠色通道”、納稅人運輸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取得收入免徵增值稅、支持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特別是藥物和疫苗研發等,支持地方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保障疫情防控物資供應、滿足有關科研攻關需要。四是精準支持復工復産。強化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的金融支持,中央財政對專項再貸款給予50%的貼息,共有6606家企業獲得優惠貸款2396億元,加權平均利率為2.46%,獲得中央財政貼息後實際融資利率約為1.23%。通過放寬中小微企業享受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的條件及返還比例,採取減免、緩繳社保費等方式,有針對性地支持開展援企穩崗、擴就業工作。同時,專項安排海關總署抗疫工作經費,大力支持海關和移民局防止疫情輸入。專項增加安排藥監局抗疫檢驗項目經費,用於疫情防控相關藥品醫療器械應急檢驗、平臺建設與標準研製工作。

九、深化改革與加強管理協同推進,財政治理水平穩步提高

按照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部署要求,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在已確立的現代財政制度框架的基礎上,持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夯實財政管理基礎,不斷提升財政治理水平。

(一)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現代財政制度框架基本確立

預算管理制度穩步推進。研究提出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加快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推進績效管理和預算管理深度融合,壓實績效管理責任,強化績效結果應用,提高財政資源配置使用效率。深入推進預決算公開,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增加公開政府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壓減支出情況。向社會公開2020年中央部門預算、2019年中央部門決算。完善財政國庫管理制度和政府採購制度,加快預算管理一體化建設等。

稅收制度改革不斷深化。落實稅收法定原則要求,推動契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法順利出臺,加快土地增值稅、增值稅、消費稅、關稅等稅種立法工作。研究推進消費稅後移徵收環節改革。在珠三角9市實施啟運港退稅政策,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實施特殊稅收制度,在北京中關村開展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政策試點和公司型創投企業所得稅優惠試點。研究出臺支持創新驅動發展的稅收政策,加大對集成電路和軟體産業稅收優惠力度,對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從事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核心環節生産研發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不斷完善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關稅制度。

財政體制持續完善。相繼出臺生態環境、應急救援、自然資源、公共文化等分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建立健全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

加強國有資産管理。中央層面,符合條件的中央企業和中央金融機構劃轉工作全面完成,共劃轉93家中央企業和中央金融機構國有資本總額1.68萬億元。

(二)優化財政管理,依法理財、科學理財水平明顯提升

頂層設計進一步優化。印發《財政部關於深入推進財政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政部關於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推進財政法治建設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研究提出推進現代財政法律制度體系建設的總體意見,為發揮財政法治建設在財稅體制改革中的服務和保障作用作了中長期規劃和安排。

財政法律制度體系更加健全。推進預算法實施條例修訂出臺並正式施行。推動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産管理條例通過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積極落實稅收法定原則,推動契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法順利出臺,截至目前現行18個稅種中11個稅種已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稅收法律,其他由財政部牽頭起草的稅法均形成草案上報國務院。會計管理、政府採購等重點領域財政立法工作穩步推進。組織制定修訂《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財政票據管理辦法》等多部部門規章,相關領域財政管理規範進一步完善。

政府職能轉變深入推進。持續精簡審批事項,截至目前,已精簡88%的部本級行政審批事項,部本級僅保留3項行政審批事項。全面落實“證照分離”改革相關任務,做好證明事項清理有關工作,穩步推進財政部權責清單編制工作,嚴格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持續提升財政行政效能。

(三)加強財政監督,積極推動財稅政策落地見效

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強化違法違規舉債問責,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底線。加強直達資金常態化監督,管好管嚴資金使用“最後一公里”。加強扶貧資金監管,開展水污染防治政策落實情況專項檢查,確保財稅政策落實到位、資金使用管理安全高效。開展長江禁捕專項檢查調研,摸排走訪漁民2389人次,解決各類難點堵點問題421個,推動新增補助資金支出7.13億元。組織開展個別地區涉嫌通過攤派等方式增加財政收入問題專項核查。深化“一卡通”專項治理成效,有效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十、財政政策展望

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開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做好財政經濟工作意義重大。財政部將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關於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上來,認真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的要求,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週年。

(一)精準有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加強財政資源統籌,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同時,全面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嚴控新增支出。進一步完善並抓好直達機制落實,擴大中央財政直達資金範圍,提高直達資金管理水平。持續推進減稅降費,加大各類違規涉企收費整治力度,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提高債券資金使用績效,避免“錢等項目”。

(二)強化財稅政策支持和引導,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

積極拓展投資空間,優化投資結構,重點用於補齊農業農村、生態環保、物資儲備、防災減災、民生保障等領域短板,推進“兩新一重”等重大工程建設。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促進擴大居民消費。加快補齊農村流通短板,優化進口關稅結構,增加優質産品進口。落實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三)推動創新發展和産業升級,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堅持把科技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支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深入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優化首臺(套)重大裝備保險補償政策,推動産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推進普惠金融發展,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作用,切實緩解小微企業等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四)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基本民生保障

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加大對重點群體就業的幫扶,推動穩住就業基本盤。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進一步改善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辦學條件,支持高職院校擴招。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推進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支持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繼續做好困難群眾救助工作。完善社保基金管理,深化投資運營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增強突發重大傳染病應對處置能力。支持發展文化事業産業,健全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提高文化惠民工程的覆蓋面和實效性。

(五)完善財政支農政策,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和農田水利建設,推進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繼續實施産糧大縣獎勵政策,支持農業良種培育和種業發展,優化糧食儲備結構。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積極培育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入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農業産業強鎮和優勢特色産業集群建設。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支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支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落實“四個不摘”要求,過渡期內保持財政支持政策和資金規模總體穩定,做好財政投入政策銜接。做好定點扶貧工作轉型和後續銜接工作。

(六)堅持資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堅任務相匹配,大力推動綠色發展

加強污染防治,鞏固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成果。推動長江、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強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源頭防控。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積極支持應對氣候變化,支持優化能源結構,增加可再生、清潔能源供給。繼續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等重大工程,加大森林、草原、濕地、沙化土地保護修復和治理力度,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七)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範化解工作,確保財政經濟穩健運行、可持續

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堅持“三保”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先地位,加強執行監測,結合直達資金管理,動態掌握基層執行情況,嚴禁擠佔挪用“三保”支出,對“三保”保障不到位的地區,督促地方及時調整預算予以補足,採取加大財力支持、提高資金留用比例等措施予以必要支持,堅決防範基層“三保”風險。

(八)堅持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加快建立現代財稅體制

完善現代稅收制度,健全地方稅、直接稅體系,推進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改革,研究適時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完善財政體制,紮實推進知識産權保護等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制定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加快推進政府採購制度改革,加強和規範政府購買服務。推進國資國企改革。

附件:2020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英文版)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孟鐘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