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陜西構築糧食穩産增産堅實基礎

2021-03-29 10:49 來源: 陜西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去年6月,蒲城縣椿林鎮白家垣村小麥種植戶張福順種植的“西農805”小麥實收單産730公斤,創下陜西小麥畝産最高紀錄。這讓種了一輩子地的張福順感到無比自豪,也讓張福順一下子成了“名人”。“十里八鄉的鄉親們都羨慕我嘞!”3月21日,張福順告訴記者,有農業科技支持,現在他種小麥的積極性高漲,信心滿滿。“去年種小麥的收益達到了10萬元,今年我還要擴大種植面積!”

越來越多的農産品新品種、新技術、新理念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我省農業産業也快速邁入高質量發展之路。“十三五”以來,我省在穩定糧食産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現代農業産業體系,推動全省農業轉型發展。全省劃定2700萬畝糧食生産功能區,大力推廣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資源高效利用的綠色高質高效生産模式,産能連續10年穩定在1200萬噸左右。

根據《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未來五年,我省把糧食安全作為底線任務,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加強糧食生産功能區和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建設,穩定提高糧食和肉、蔬菜等重要農産品供給。在提高糧食生産現代化水平方面,我省將制定完善糧食生産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經營主體和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獎補措施,保護種糧積極性。

種業作為農業産業鏈中的源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持續發展的一個基礎産業。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加快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畜禽種質資源調查收集,加強國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對育種基礎性研究以及重點育種項目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

目前,我省種業發展基礎穩定,種質資源相對豐富,科研實力雄厚,種業自主創新和市場競爭能力逐步提升。我省小麥、油菜及番茄育種位於全國第一方陣,農作物種子生産企業93家,年生産種子4.2億公斤,全省擁有農作物種質資源近6萬份。

站在打一場種業“翻身仗”的視角,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夏顯力教授認為,儘管我省在種業創新方面有著眾多的優勢,但短板依然明顯:一是種質資源庫數量和庫存容量仍然不足;二是種業創新體系結構不夠合理,存在“科研強、企業弱”“大學科、小作坊”等問題;三是良種供應保障能力略顯脆弱,監管服務能力、知識産權保護與種業創新發展要求尚有差距。

在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孫礦玲看來,為國家種業科技攻關、打好種業“翻身仗”,三個方面至關重要:一是加快集種業研發、科企孵化、綜合展示于一體的國家級種業創新中心建設,力爭通過3—5年努力,把楊淩打造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旱作種業創新中心”。二是加快培育3—5個專業化、創新型“育繁推一體化”育種企業,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保育秦川牛、關中奶山羊等地方傳統品種,選育耐密型玉米、專用型小麥、優質蘋果蔬菜等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突破性品種。三是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研究推廣,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牢牢把握研發的主動權。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種業創新工程,支持楊淩打造旱區種業矽谷,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打造高水平種業研發平臺,強化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在打好種業“翻身仗”中勇當先鋒。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楊淩加快中國(旱作)種業矽谷,種業、果業、畜牧業等産業創新中心建設步伐,推動種業産業創新升級,佈局建設一批種業重點項目,搭建種業展示交流平臺。

今後一段時期,我省還將打造開放式共享型育種平臺,在寶雞、渭南、榆林等地建設若干現代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産業化應用,推動由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跨越。(記者 齊卉)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于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