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職業青年如何破解“成長的煩惱”

2021-04-03 07:59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疫情突如其來,“新就業形態”也是突如其來。作為新職業從業主體,新職業青年的成長髮展、職業觀念和生活特徵,不僅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更關係國家未來發展方向。共青團中央為此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出了關於促進新職業青年成長髮展的團體提案,這個話題引起了代表委員和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供應鏈管理師、人工智慧訓練師、數字化管理師、物聯網安裝調試員,他們是科技潮流的新生力量;網約配送員、公共營養師、農業經理人、城市網格管理員、在線學習服務師,他們讓生活便利多彩;職業UP主、社區主播、全媒體運營師,他們是奇思妙想的潮酷玩家。

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為一大批形態多樣、分工精細的新職業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職業從業人員已經成為勞動力市場中不容忽視的群體:2018年,第三産業中數字經濟就業崗位13426萬個,同比增加16.6%。2019年,共享經濟服務提供者達到7800萬人。

這個龐大的以青年為主體的新職業群體,一方面,緊跟科技前沿,密集誕生於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新技術領域;另一方面,向下紮根,在數字經濟和大眾消費融合發展的催生下,在生活服務業中大量涌現。

3月18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統計局發佈了易貨師、調飲師、密碼技術應用員、碳排放管理員、工業視覺系統運維員等18個新職業信息。至此,僅2019年以來,就有4批56個新職業納入“職業版圖”。

向上是夢想,向下是生活。這些青年的職業生態如何?會有怎樣的“成長的煩惱”?

1.代表一個趨勢

王永博是中建二局二公司鄭州中建智城綜合管廊建設管理有限公司運營維護管理部經理,就是這一批被“轉正”的新職業從業者——管廊運維員,“中國管廊里程極速增長,管廊運維更具專業性。納入新職業,説明社會管廊運營管理人才的需求較大,也更加受到重視,對管廊運營企業和個人都是利好”。

和管廊運維員一樣,新職業的出現並非短期現象,也不是職業內容的簡單更新,其背後反映的是我國經濟發展與産業升級的前沿方向,更是技術進步、組織與商業模式變革以及需求升級帶來的長期趨勢。

“新職業青年是經濟社會發展新領域、新行業的晴雨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王陽認為,從當前來看,無論是在供給側結構改革一端還是在需求側管理一端,新職業青年的成長髮展對未來5年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朱健剛長期關注新職業青年的成長髮展。“此次‘轉正’的新職業,大多與互聯網新技術以及相關的社區治理和服務聯絡密切,將進一步擴展以Z世代青年為主體的新階層。”朱健剛介紹,所謂Z世代,是指在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深受互聯網、即時通信、短訊、MP3、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科技産物影響。

“他們是我國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受益者,在全球化、城鎮化、現代化、電子化等發展趨勢的影響下,享受著空前豐裕的物質文明、愈加開放的精神世界以及日益完善的公共服務。”朱健剛説。

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新職業青年獲得了全方位的科技賦能,他們密集參與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領域,代表著新的時代方向,他們的成長與發展,也成了這個時代成長與發展的需要。

“新職業的發佈,對於增強從業人員的社會認同度、促進就業創業、引領職業教育培訓改革、推動産業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青少年與教育社會學研究室副主任朱迪,參加了此次和團中央合作的調研,她認為,被列入新職業之後,相關部門就會開發職業標準,規範行業秩序,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這對於從業者的職業發展來説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因為納入職業大典的意義重大,朱迪認為:“還需要進一步明確這些新職業跟傳統職業的區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以及前瞻性。”

2.助力一次成長

阿銀是成都AG超玩會電競戰隊的運營主管,隊員們平均年齡只有21歲。

此前很多媒體都關注到電競職業選手的教育問題。“這一點上需要俱樂部和賽事聯盟乃至整個電競行業環境等多方面的正向引導。”在阿銀看來,近5年電競産業在中國發展迅速,電競選手在職業生涯期間的成長、教育和保障,以及在退役後的人生規劃,都較以前有了比較系統的改善。

在阿銀和她的小夥伴們看來,收穫財富之外,發現自我、持續進階,是他們被新經濟賦能的更大意義。“和其他許多職業一樣,都會有一個不斷學習、成長和進步的過程。”阿銀認為,一名成功的電競職業選手,應該有其過硬的電競實力和端正的職業態度,再加上較高的綜合素質,“如何不讓年齡成為弊端,不讓遊戲成為‘原罪’,在目前這個階段也仍將是我們的前進方向”。

新經濟的創新模式之下,許多青年的潛能被激發,能力邊界被不斷拓展,從業年齡也不斷突破傳統的限制。這就對職業發展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一方面對接學校教育和職業教育,另一方面又能在後續發展中有明確的職業規劃。

“要把促進新職業青年的成長髮展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課題來研究、推進。”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王學坤表示。

從共青團中央對新職業青年的調研來看,與傳統職業相比,新職業在勞動關係、從業手段、就業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從合同雇工到勞務派遣、從實體服務到虛擬環境、從定時定點到隨時隨地,新職業的靈活性更強、自由度更高,一定程度上屬於“淺就業”。

“我們傳統行業,做一個項目就是一輩子甚至幾輩人來做,但‘新職業’的生命週期很短。”上海市人大代表韓若冰也注意到新職業隨機、碎片化的特點。新行業有著極強的造富、造星能力,吸引了很多青年,“但對從業人員的引導和培訓尚未跟上,他們迫切需要職業規劃,如果沒有這方面的教育,這些行業帶來的負面效果就會顯現”。

在具體的人才培養方式上,全國政協委員肖新光認為,要對應不同職業、崗位所需有所側重,“有的崗位需要匹配高等教育的知識結構,有的需要職業教育供給相應的專業技能,而有的不具有通用技能的職業屬性,因此要因材施教”。

3.建立一種歸屬

如果你關注網絡文學,管平潮的名字你一定不陌生,他的作品《仙劍奇俠傳》《仙風劍雨錄》紅透了網文圈。現在,和網絡文學牽手已經18年的管平潮,又多了一個身份:作為浙江省政協委員,在杭州白馬湖畔的中國網絡作家村當起了政協委員會客廳的“廳長”。

“在這個領域紮根久了,越來越能感受到,這一群體的聲音值得傾聽和關注,並且需要正確有力的引導。要讓網絡作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者,展現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網絡作家村政協委員會客廳成立後不久,就組織了“關愛新興網絡作家的成長”系列活動。在活動中,浙江省政協、作協代表,文學網站代表,網絡文學作家代表共同探討新時代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沒想到一場簡單的沙龍,能把網絡文學生態鏈上的各端都凝聚起來。”管平潮希望通過政協委員會客廳這樣的平臺,能更多關注青年網絡作家的成長,這些青年不像傳統行業那樣有所謂的“單位”,他們更需要一個組織來分享成長、交流困惑。

新職業為新經濟賦能,給了青年更多實現自我的可能。像網絡作家一樣,很多青年通過社交平臺和電商平臺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並以此取得生活收入。《走向更好的自己:2019小鎮青年報告》顯示,“攝影師”“演員”“歌手”“情感博主”等曾經作為城市青年寄託藝術情懷的職業,如今成為小鎮青年的真實生活。正是新業態的出現和成長,為他們提供了依託“空閒經濟”實現職業發展的可能。

但也正是因為這種分散的分佈狀態和頻繁的互聯網使用,容易模糊現實與虛擬的邊界,影響其社會支持網絡的建立。

山東省政協委員張法水也關注到了新職業青年的歸屬感問題,“新職業青年相對於傳統從業領域,他們所從事的行業比較新,大多是體制外的,社會支持網絡也相對弱。建議拓寬新職業青年的政治參與和社會參與途徑,提升他們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總體來説,他們對未來社會流動和職業前景持積極態度,但近半數對工作所在地缺乏歸屬感,也説明他們在職業認同和社會融合存在一定問題。”朱迪説。

4.提供一份保障

常凱3年前來到北京,成為一名外賣騎手,“每一天都在和時間賽跑”。和身邊的很多騎手一樣,常凱希望能在北京多掙點錢,然後回老家做個買賣成家立業,或者找一份更穩定一點的工作。

這幾年在線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疫情影響下,外賣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最密切的元素之一,再加上之前媒體的報道讓大家關注到了騎手們的生存境遇,“多了很多理解和尊重”,這讓常凱倍感溫暖。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他還作為行業代表,成為一名全國青聯委員。

常凱和很多同行聊過,如果不幹騎手了,幹什麼,“他們也不知道”。最讓他們擔心的,還是每天在大街上“裸奔”,每天3元的意外險,都還是從自己工資裏扣,父母和親朋也都很擔心他的安全,“心裏不踏實”。

有數據顯示,2020年,餓了麼平臺註冊的網約配送員平均年齡31歲,90後佔47%,八成來自農村。美團平臺網約配送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達到24.7%,有25.7萬人來自建檔立卡貧困家庭。

朱迪也在調研中發現,新職業青年往往工作時間長、壓力大、風險高,主觀評估失業可能性高於一般在職青年,他們生活的壓力則主要來自收入、住房和子女教育,“他們中有近七成表示未來可能返鄉工作,返鄉後大多數選擇創業或做小買賣”。

現實是,新職業青年不全是前沿科技的弄潮兒,不全是高薪小眾的職業玩家,不全新穎、時尚、潮流、炫酷、不食人間煙火,他們更多是紮根生活的尋常青年,需要面對一日三餐、生老病死。

如何為這些青年築好巢、引好路、兜好底,成為很多代表委員及專家關注的問題。

團中央的調研報告顯示,新職業青年希望政府提供的服務排在前三位的是:完善社會保障政策、維護勞動權益、完善相應就業政策和服務。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副院長李迎新認為,新職業要發展好,需要配套相應的法律法規,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機制,完善監管體制,保障新職業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才能引導建立良性循環的市場競爭和社會服務關係。(記者 俞海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