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忙碌的新農人——祖國各地春耕掃描

2021-04-26 17:1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哈爾濱4月26日電 題:忙碌的新農人——祖國各地春耕掃描

新華社記者 王春雨、王建、楊喆

穀雨種大田。

從洞庭湖畔到東北大地,從華北平原到河套平原,田野上一片繁忙景象。以新科技、新理念武裝起來的新農人,正播下豐收的新希望。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保障糧食安全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意義重大。眼下,一幅幅春耕美景正在大江南北徐徐織就,展露出中國“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保障糧食安全的“硬核”力量。


3月3日,在江西省興國縣高興鎮新圩村高標準農田裏,農戶駕駛“鐵牛”翻耕農田。新華社發(張聲 攝)

播下好種子 豐收有底氣

“只有選擇好種子,豐收才能有底氣。”種了大半輩子地,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秦家鎮水稻種植大戶崔明認準一個理兒:好種子才出好稻米。這幾年老崔經過對比,選擇的品種是“綏粳18”。

這是一個長粒水稻品種,産出的水稻,煮成米飯後嚼勁足,有香味。“不僅品質優,還抗倒伏、産量高。”望著育秧大棚內綠油油的秧苗,老崔説,去年種了100多畝這個品種,每畝産量達1200斤。

而在10多年前,老崔所處的積溫帶,缺少水稻主栽品種。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品質育種研究所所長聶守軍帶領團隊經過多年努力,育出“綏粳18”。如今這個品種,成為黑龍江第二、三積溫帶主栽品種。

一粒種子,關係著中國人的飯碗安全。

在江西省興國縣長岡鄉上社村千畝稻田,阡陌縱橫,剛種下不久的早稻在微風的吹拂下,生機盎然。連片稻田中,可以看到一個個白色小牌子,標注著不同品種:陵兩優171、墾優1683……


3月3日,在江西省興國縣高興鎮新圩村高標準農田裏,農戶駕駛“鐵牛”翻耕農田。新華社發(張聲 攝)

這是興國縣農業農村局種子站水稻品種示範田。長岡鄉種糧大戶許道軍是參觀示範田的常客,他説:“種子好不好,看示範效果就知道,我們結合實際效果優中選優,為穩産豐産打下基礎。”


4月21日,江西省興國縣長岡鄉石燕村的黨員志願服務隊員幫助農戶移栽秧苗。新華社發(張聲 攝)

一場春雨過後,在河北省秦皇島北戴河新區水沿莊村的千畝稻田裏,秧苗在微風裏舒展著“筋骨”。“我們種的品種是‘津原89’,不僅産量高,而且不愛生病、抗倒伏。”種植戶秦然説,這個品種畝産能達到1500斤左右,增産大約15%,每畝地增收二三百元。


4月13日,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種植戶操作播種機播種玉米等大田作物。新華社發(昌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黑龍江省是我國最大的大豆産區。近年來,國産大豆新品種選育獲得較大發展,高産品種不斷出現。在黑龍江田友種業有限公司,大豆種子“黑農84”被裝上車,發往農戶手裏。

“黑農84”是由黑龍江省農科院大豆研究所選育的新品種。據該研究所研究員欒曉燕介紹,該品種從2017年至2020年連續四年大面積生産示範,平均畝産超過500斤,平均蛋白質含量42.58%,近三年推廣面積超過500萬畝。

打好種業翻身仗,自主創新是關鍵。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為糧食連年豐收提供了關鍵支撐。

用上新技術 種地更“新潮”

人拉肩扛的傳統農業,隨著物聯網、北斗等一大批高科技的推廣使用,正悄然發生變化,省時省力、自動化、智慧化正成為新潮流。

在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東興鄉勤儉村,農民許洪陽正和家人忙著水稻育秧工作。在一棟育秧大棚裏,許洪陽按下遙控器,軌道上的自動育秧播種機開始工作,在秧盤上撒下種子,然後自動覆土。


4月20日,在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東興鄉勤儉村,農民許洪陽在進行水稻育秧。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這個新技術可是幫了大忙。”許洪陽一邊操作一邊對記者説,以前育秧播種用小推車,人工撒種,需要6個人配合,不僅效率低,撒種還不均勻,影響出苗率,今年引進了自動育秧播種機後,只需2個人,效率提升兩三倍。

今年北大荒集團紅衛農場有限公司推廣了育秧新技術——疊盤暗室育秧技術。“這項技術要求暗室恒溫恒濕,溫度在30攝氏度至32攝氏度,經過48小時,水稻種子就出苗了,比常規育苗提前7天以上出苗。”公司農業科科長何培雄説。

紅衛農場有限公司第九管理區的種植戶李文生採用了疊盤暗室育秧技術,育秧大棚裏秧苗已長成綠油油的一片。他説:“有了新技術,育出了壯秧苗,為今年豐收打下基礎。”

春耕時節,在江西省南昌縣塘南鎮,旋耕機、插秧機、無人機等各種農用機械,在農機手熟練操作下,正在進行精細化作業,展現了一幅現代農耕圖。


這是3月2日在湖南省益陽市沅江市草尾鎮沅江現代農業技術研發基地拍攝的一台農用無人機。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以前都是人工噴藥,背個小噴壺,噴灑不均勻。現在無人機通過衛星定位,提前編好飛行路線程序,農民坐在田埂上就能完成噴藥了。”塘南鎮協成村村民羅時國説。

田野裏的新技術層出不窮,推動農民種地更新潮。

連日來,在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苗二壕村的農田裏,一台無人駕駛播種機沿著事先設定好的路線勻速前進,開展播種、鋪膜作業。苗二壕村村民苗五子説,這種無人駕駛播種方式,不會出現過去的重復種、漏種現象,節省種子,保證了播種質量。

這臺無人駕駛播種機由內蒙古禾興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引進,通過應用北斗衛星定位系統進行科學精準播種。公司總經理白恩澤説,這種精準播種方式可以使每畝地出苗率提高10%、土地利用率提高10%、增産15%以上。

轉變舊觀念 “舌尖”更安全

不僅吃得飽,還要吃得好。糧食安全,更需要品質安全。隨著一批新農人的涌現,各地加快轉變種植觀念,發展綠色生態優質農業。

過去盯産量,現在盯市場,優質稻越來越受農民青睞。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種糧大戶劉進良過去很多年,都是按照老方法種地,追求産量,化肥農藥用得多,每年辛辛苦苦,還是賺得少。

劉進良反思後,開始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每畝水稻一季施用8袋有機肥,還探索了“稻鴨共作”模式,減少化肥、農藥投入,保證了稻米品質。連續多年施用有機肥後,他發現很划得來,“雖然每畝田的成本要多出1000多元,但收入卻是以前的5倍。”


4月12日,在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歐江岔鎮牌口村,劉進良在育秧棚裏查看秧苗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在湖南省益陽市沅江市草尾鎮沅江現代農業技術研發基地,工作人員演示插秧機操作(3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農業生産方式加快綠色轉型。在江西省石城縣高田鎮新坪村,綠油油的早稻秧苗已插完。村幹部陳明安帶頭種植雙季稻,引領廣大村民擴大糧食生産面積。高田鎮還通過推廣優質水稻種植、稻魚養殖等綠色發展模式,提高糧食品質,促進農民增收。

從幾畝地逐漸發展成1.5萬畝,黑龍江省大慶市肇州縣文忠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國文忠,對農業發展的變化深有體會。他説,過去當地有句俗語,“種地不上糞,等於瞎胡混”,但是現在化肥上得越來越多,土壤板結、黑土地逐漸退化。

4月22日,在黑龍江省大慶市肇州縣一處農田,農民在進行機械播種。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4月22日,在黑龍江省大慶市肇州縣一處農田,農民在進行機械播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現在大家綠色環保意識提高了,用有機肥的也越來越多,我這幾年化肥用量至少減了30%。”國文忠説,近年來他還一改傳統做法,使用保護性耕作,更有利於保護黑土地,提高糧食産量。

綠色是春耕的底色,人們搶抓農時,把希望播種在春天。

穀雨過後,地處河套大地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農場鬱鬱蔥蔥,村道兩旁都是集中連片的麥田。沿著壟道觀察小麥長勢的種糧大戶王如來説,過去種地追求大水大肥,如今追求控肥增效,在綠色優質上下功夫。


4月25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農場種糧大戶王如來在麥田套種玉米。新華社記者 李雲平 攝

“現在我的耕地底肥用量減少10%、追肥用量減少30%、耗水量減少30%,土壤由板結變鬆軟,土地質量越來越好、收入越來越高。”王如來説。

據臨河區農牧局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樊秀榮介紹,臨河區推行小麥綠色增産增效栽培技術,實現每畝耕地化肥用量減少10斤左右、農藥用量減少20%左右,産量不減,助推了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參與記者:陳春園、李雲平、周楠、郭雅茹)


4月25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農場農戶在麥田套種玉米。新華社記者 李雲平 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龐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