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五一”這一天——最美勞動者的“假期生活”

2021-05-02 08:1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上海5月1日電 題:“五一”這一天——最美勞動者的“假期生活”

新華社記者周蕊、王建、唐鐵富

“五一”勞動節這一天,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是如何度過的?

一大早就前往辦公室研究大豆育種;在雲南省首個脫貧的深度貧困區一線走訪,為當地産業脫貧工作“出點子”,中午還去查看果蔬長勢;在工作崗位上研究智慧供電保障工作……

勞動節依然堅守在崗位上的他們,是我們身邊最美的勞動者。

王德亮:三十載癡情育種鑄豆魂

5月1日,一大早,202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農作物開發研究所研究員王德亮就來到了辦公室。

辦公桌上放著兩本田間調查本,裏面記載著大豆生長情況和實驗數據。“像這樣的本,一年要用好幾個。”王德亮一邊説,一邊翻開本子。

一項項數據,一次次實驗,見證了王德亮30多年的大豆育種情。在大豆生物育種室的實驗室,不同的大豆種質資源,用袋子裝在不同的抽屜裏。王德亮隨便抽出一個,大豆品種特性都爛熟於心。

1986年,王德亮大學畢業後,分配到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農作物開發研究所,在這裡,他走上了育種科研之路,“那時候所裏大豆育種研究剛起步,在黑龍江墾區僅屬三流水平”。

一個品種的育成,需通過雜交、選育、鑒定試驗、區域試驗和生産試驗後才能審定,至少要10年時間。為了把大豆育種搞好,王德亮就像擰上了“發條”,他住在單位,隨時去試驗田查看。“中午時間段,大豆授粉效果最好,為了不錯過最佳時期,妻子經常把飯給我送到試驗田的地頭。”王德亮説。

十年磨一劍。2000年,王德亮培育的大豆品種墾豐5和墾豐6通過了審定,這兩個品種高産穩産,適應性強,抗大豆灰斑病,受到市場歡迎。

2000年至2020年,他共培育出77個大豆品種。截至2020年,墾豐、墾豆系列大豆品種,在黑龍江省內外已推廣7700多萬畝。

他在簡樸的辦公室向記者説起自己的“小目標”:墾豐16等品種儘管單産水平仍很高,但也面臨抗菌核病弱的難題,退休之前要培育出抗菌核病等綜合性能更好的大豆品種。

邊慧夏:3000公里外的脫貧“帶頭人”

1日上午,202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上海市援滇幹部聯絡組副組長邊慧夏動身前往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的麵條廠,在生産線上“轉悠”,他和工廠的管理人員一起商量如何提高“昆品入滬商城”小程序的辨識度,方便更多的老年用戶。

因為“昆品入滬商城”上的陽春面在上海消費市場的需求旺盛,深受老年人、白領人士的歡迎。

2018年8月,邊慧夏向組織鄭重提出申請,和28位上海援滇幹部一道,走向彩雲之南,奔赴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開啟了人生新的航程。

世人眼中的昆明,有著“春城”的美譽,但邊慧夏前往的東川區,因銅礦資源逐漸枯竭,自然環境“多山少水無平地”,發展農業規模化種植難以實現,當地經濟發展缺少“拿得出手”的支柱産業。

如何徹底拔掉“窮根”?邊慧夏決定圍繞東川區的特色農産品做文章。他了解到,東川區有養殖兔子的傳統,距離兔肉消費量較大的四川也不遠,決定發展肉兔養殖業。在邊慧夏的帶領下,東川區養殖能繁母兔2000多只,惠及貧困戶373戶1364人。

“脫貧的過程中,村民最怕的是市場的不確定性,在對接市場、創新生産、拓展銷路方面,我們不斷在‘動腦筋’。”邊慧夏説,針對老人生日長壽面的需求,我們專門推出了定制款的長壽面,“七十大壽就可以選用70厘米長的長壽面,在材質、包裝上的多種創新讓我們的‘回頭客’越來越多”。目前,東川麵條廠年産量達萬餘噸,年營業額5000多萬元,年利潤250多萬元,惠及兩個村莊1300多名貧困人口。

2019年7月16日,東川區成為雲南省首個脫貧的深度貧困區,昆明市也成為雲南省首個全面脫貧的州市。

“心在哪,就在哪收穫;愛在哪,就在哪結果。”邊慧夏在扶貧日誌中這樣寫道。

謝邦鵬:“三清高材生”變身創新“領頭羊”

“在家總是閒不住。”1日下午,全國勞模、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浦東供電公司張江科學城能源服務中心主任兼數據管理組組長謝邦鵬,結束了一上午的勞模公益活動後,再一次回到了熟悉的辦公室,研究“能源管家”等智慧供電保障工作如何升級。

穿著工作服,看起來和普通的電力工人沒有太多區別,“80後”謝邦鵬其實是清華本科、碩士、博士畢業的“三清高材生”。2008年畢業時,不少高薪、高福利職位都向謝邦鵬拋出了“橄欖枝”,但他選擇了上海,選擇了從一線工人做起。

從博士殿堂走進一線班組,沒想到第一次到現場發現自己很多事情根本不懂,只能傻傻地旁觀。謝邦鵬決定給自己“清零”,一切從頭學起,他成了班組裏擰螺絲、接線頭、看圖紙、做筆記最多的人,也在這一過程中成長為骨幹。

去年的“戰疫”期間,謝邦鵬提前為轄區內發熱門診醫院開展隱患排查,保證供電萬無一失,還親自上陣,投入到為防疫單位緊急增容供電的戰鬥中,實現了當天完成核容、當天方案正式答覆、當天完成出圖,一週內外線工程施工條件全部到位的“上海速度”。

2015年,謝邦鵬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後,截至目前,他的團隊獲得專利授權50多項、省部級以上成果獎項20余項。

“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這是我們新時代産業工人的使命和擔當。”謝邦鵬結合大數據技術,提出“能源管家”服務模式,張江科學城能源服務中心成立一年多來,他的團隊共走訪客戶1840戶,分析需求8000余條,服務效率提速20%以上,實現了城市大腦與能源大腦“兩腦”的有機融合。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