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國務院新聞辦就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情況舉行發佈會

2021-05-19 11:36 來源: 新聞辦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1年5月18日(星期二)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國家減災委員會秘書長、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鄭國光,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應急管理部風險監測和綜合減災司司長陳勝,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于海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司長曲琦,中國氣象局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王志華,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技術組常務副組長、北京師範大學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教授汪明介紹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情況,並答記者問。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 陳文俊: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根據中央統一部署,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正在展開。今天我們請來國家減災委員會秘書長、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鄭國光先生出席發佈會,向各位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普查辦副主任、應急管理部風險監測和綜合減災司司長陳勝先生,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于海峰先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司長曲琦先生,中國氣象局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王志華先生,普查辦技術組常務副組長、北京師範大學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教授汪明先生。

現在先請鄭國光先生介紹情況。

國家減災委員會秘書長、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鄭國光:

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上午好。感謝大家對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的關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重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就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明確要求建立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評估制度。2018年10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第三次會議,專題研究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將實施“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作為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九項重點工程”的第一項也是基礎性工程,強調要開展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為此,經李克強總理批准,國務院決定於2020年至2022年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立了由國務院領導同志任組長的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全面組織領導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


圖為國家減災委員會秘書長、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鄭國光。(徐想 攝)

這次普查的主要目標是:

一要摸清自然災害風險底數。全面獲取全國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海洋災害、森林和草原火災等六大類22種災害致災信息,以及人口、經濟、房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系統、三次産業等重要承災體信息,掌握歷史災害信息,查明區域綜合減災能力。

二要把握自然災害風險規律。客觀認識當前全國和各地區致災風險水平、承災體脆弱性水平、災害綜合風險水平、綜合減災能力和區域多災種特徵,提出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區劃和防治建議。

三要構建自然災害風險防治的技術支撐體系。建立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調查評估指標體系,形成分區域、分類型的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健全風險評估與災害防治區劃等技術方法體系,形成適應我國國情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制度體系。普查成果將為我國開展自然災害應急處置、自然災害綜合防治、綜合災害風險防範、自然災害保險等提供基礎科技支撐,也將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科學佈局和功能區劃、防範化解重大災害風險提供重要科學依據,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和國家安全。

這次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涉及範圍廣,包括致災、承災體、減災能力、隱患、防治等。二是參與部門多,國家層面有17個部門,全國所有省、市、縣都參與普查工作。三是統籌要求高,橫向部門統籌、縱向上下協調、管理與技術協調、調查與評估區劃協調等環節多,工作量大。四是技術難度大,需要統一的技術體系、技術規範和軟體系統平臺。因此,本次普查工作的重點在“統籌”,難點也在“統籌”。

普查工作按照“全國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組織實施,分為普查前期準備、試點“大會戰”、全國試點、全面展開等階段,並按照“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的要求,加強普查數據和成果的應用。經過各方面共同努力,普查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是各地各部門加強組織領導,形成了普查工作體系。全國所有省、市、縣全部成立了由政府領導擔任組長的普查領導小組,組建了普查辦、專職管理隊伍和技術團隊,編制了普查實施方案和工作制度,組織技術培訓,開展普查試點等。中央層面相關部門也組建了專門組織管理機構和技術團隊,加強組織實施和對地方的培訓與技術指導。

二是完成了普查技術規範等制修訂工作,形成了普查技術體系。國務院普查辦組織各相關部門編制了調查類技術規範48項,評估與區劃類技術規範45項,研發“1+10”普查軟體系統,“1”是國務院普查辦,“10”是參與普查的10個行業部門,都研發普查軟體,實現了普查軟體系統網絡互聯互通和統一入口登錄,形成了分行業和綜合性普查數據質檢體系,確定了89項上千個指標的數據共享清單和240余項普查評估和區劃成果清單。試點“大會戰”和全國試點驗證完善了普查實施方案和技術規範等。

三是探索形成了普查組織實施模式和普查隊伍。各地普查辦和主要行業部門落實專職人員,組建“行業部門+綜合部門+第三方”技術團隊,採取集中辦公等形式強化普查人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形成了適合地方特點的普查組織實施模式,開展多種形式的普查宣傳活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當然我們也看到,各地普查工作進展不平衡,對普查工作重要性、目標任務和工作要求等認識,以及實施保障和技術支撐等還有不到位問題。2021年是普查工作關鍵的一年,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重要論述精神,鞏固普查試點成果,全面開展全國普查工作,匯總形成全國自然災害風險調查數據集,為全面開展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工作打好基礎。同時,開展普查成果應用,更好服務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週年。

下面,我們願意就相關內容回答大家的問題。謝謝大家。

陳文俊:

謝謝鄭國光先生。下面歡迎各位提問,提問之前請通報一下自己所在的新聞機構。


圖為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陳文俊邀請記者提問。(劉健 攝)

南方都市報記者:

我們注意到,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122個縣,普查試點主體任務已經完成,請問目前試點工作積累了哪些經驗,下一步將如何推廣?謝謝。

鄭國光:

這次普查是建國以來第一次開展的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涉及領域廣、綜合性強、技術要求高、實施難度大,如何動員和統籌各方面的力量,高質量完成普查任務,對我們來説確實是個考驗。儘管過去有些部門也開展了一些災害的調查,積累了一些數據和經驗,但是這次參與普查的大部分部門,還是第一次開展類似的調查,有的還是根據這次普查目標任務的要求,新增一些普查項目。加上部門間技術規範、技術標準差異比較大,要實現在統一的技術體系下開展普查,需要在技術、管理方面做的工作還是很多的。因此,我們採用的是邊普查、邊試點、邊完善的方式,首先選擇兩個試點進行“大會戰”。“大會戰”主要是驗證我們普查的技術規範和標準,探索普查的組織實施方式,統籌各方力量,對這次普查涉及的調查評估區劃等全鏈條協同磨合。在兩個試點“大會戰”基礎上我們選擇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一共120個縣區進行試點。試點是想進一步驗證技術方案和技術標準,進一步探索適合地方特點的普查組織實施模式,同時也要進一步鍛鍊普查隊伍。所以,試點也是全國廣泛動員,各省練兵培訓,為高質量完成普查任務打基礎、做準備。

經過上下努力,近一年的試點,普查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進展。首先,統一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是普查工作的基礎。試點工作過程中,省區市三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各級各部門通力合作,是這次普查順利開展的一個基礎。因為有了高度重視,思想統一了,行動就能夠統一,就能夠順利推進普查工作。剛才講到,全國所有的省區市縣都成立了由政府領導擔任組長的普查領導小組,組建專門的普查班子和技術團隊,健全了工作機制,也爭取了經費的保障,這是試點取得成效的一個基礎。

第二,做好統籌協調是普查工作的重點。這次普查特點是多部門、多層級共同參與,這是普查最突出的特點。普查領導小組和普查辦充分發揮統籌協調的作用,形成左右協同、上下聯動的良好普查工作機制。多行業領域能夠做到協同推進,可以避免出現“木桶效應”,影響整個普查的進展,遇到重大問題,我們就能夠及時組織多部門、多層級協商解決。實際工作當中,我們主要是壓實責任,地方黨委政府在這次普查中負主體責任,各級普查辦要負相應的統籌協調責任,各行業部門要發揮自身專業和行業組織優勢,要負協調和普查責任。同時我們也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和技術團隊的作用,協同做好普查試點工作。在這次試點當中,縣級層面形成了政府組織、行業主導、分包分幹、第三方技術支持、全員參與的組織體系,北京房山區的試點“大會戰”,先後有2400多人參與這次普查工作。在地市級層面,主要圍繞綜合、質量、應用等環節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在省級層面,圍繞任務分工、進度把控、數據成果匯交、監督檢查等環節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對於保證普查工作高效開展都十分重要。

第三,做好技術支撐和培訓是普查工作的基礎。這次普查工作內容複雜、專業性強,國家和省級層面都建立了由多領域專家組成的技術支撐團隊,強化部門之間的技術統籌,形成技術組常態化工作機制,技術組對實施方案、技術規範、質量審核、軟體系統等普查的各個環節要進行技術總把關,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完善技術規範和技術標準,加強對下的技術指導。國務院普查辦和我們各行業部門十分重視技術培訓,組織技術專家編制了普查的培訓教材和培訓課件,國務院普查辦組織了兩次集中培訓,各行業也組織了多次行業內部的技術培訓。同時,根據培訓對象和培訓內容,我們制定了分主題、分類型、分階段的培訓計劃,有很多培訓課件直接上網,加強線上培訓。對於普查辦和技術規範的培訓,是線上線下兩種方式進行。據初步統計,國家級各行業部門和各省普查辦組織的培訓人次已經近百萬人次。

第四,既注重普查結果,也重視普查的過程,這也是這次普查工作的一個亮點。因為災害風險是動態的,災害風險的評估和防治也是動態的,普查的目的是提高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綜合防範的能力、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和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所以我們把普查過程當做一個重要的內容,我們要通過普查進一步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重要論述精神,把各方面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精神上來,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上來。通過普查要進一步增強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責任感、使命感,壓實各地黨委政府提高自然災害防治的主體責任,強化災害風險意識,防範化解重大災害風險。

通過普查,要進一步廣泛動員全社會增強防災減災意識,築牢自然災害風險防範的人民防線,提高自救互救的知識和能力。通過普查,要進一步明確各部門防災減災職責分工,充分發揮綜合減災的效益,深化鞏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成果。通過普查,我們要進一步推進智慧減災體系的建設,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基於這次普查統一的底圖、統一的軟體、統一的技術規範、部門間數據的共享共用,提高全國防災減災的科學化、信息化、精準化、規範化水平。同時,通過這次普查要進一步鍛鍊和形成防災減災救災隊伍,全面提升自然災害綜合防範能力。同時,我們通過普查,要推動自然災害防治工程的謀劃、立項、實施,夯實自然災害風險防治的基礎。同時通過這次普查,進一步健全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業務技術體系,形成常態化的普查工作機制,實現災害風險動態管理。按照這次普查“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的原則,把這次普查試點數據、成果已經應用到地方的防災減災、經濟社會發展科學規劃和公共服務中。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應急管理部作為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牽頭部委,在普查工作中承擔了哪些任務,目前的進展是怎麼樣的?謝謝。


圖為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應急管理部風險監測和綜合減災司司長陳勝。(徐想 攝)

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應急管理部風險監測和綜合減災司司長 陳勝:

謝謝你的提問。感謝對應急管理工作支持關心,應急管理部高度重視普查工作,黃明部長多次主持會議,專題研究部署,提出明確要求,並且抽調精幹力量集中辦公。在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總體方案中明確了應急管理部三項任務,即:重要承災體調查與評估,歷史災害調查與評估,綜合減災能力調查與評估。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已經做到了四個準備到位:

一是組織實施準備到位。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將普查工作列入部門年度重點工作清單,組建工作專班和技術隊伍,出臺工作規劃和系列制度,組織實施工作準備就緒。

二是技術支撐準備到位。組織編制了礦山、危化企業等10項調查和22項評估與區劃技術規範;印發了縣、市、省和國家四級質量控制的技術細則;開發了統一的信息採集、質檢和進度調度管理系統。

三是試點目標驗證到位。4月上旬率先完成了應急管理系統承擔的10類38項調查任務,實現了“6個驗證”,即:驗證了技術方案、技術規範、人員保障、資金需求、軟體系統和調查組織機制,初步形成全國應急管理系統普查試點數據庫。

四是評估工作準備到位。針對重要承災體、歷史災害、減災能力、綜合風險評估等需求,構建了多套評估與區劃模型,開發了相應的軟體系統,結合北京房山、山東日照嵐山試點“大會戰”數據,探索開展相關評估與區劃工作,進一步完善了評估技術規範和軟體系統。謝謝。

上遊新聞記者:

我們都知道,我國是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能否介紹一下此次風險普查中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的主要目標內容和工作進展情況?將如何加強對地質災害的研判,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主動應對?謝謝。

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 于海峰:

謝謝這位記者就地質災害方面提出的問題。自然資源部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部主要負責同志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由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的部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負責全國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的組織領導,設在部相關司局的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地質災害風險普查日常協調聯絡工作,統籌推進全國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


圖為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于海峰。(徐想 攝)

地質災害風險普查的主要目標是掌握我國地質災害隱患風險底數,為後續更加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奠定堅實基礎。與以往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相比,本次地質災害風險普查進一步突出“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的工作理念,重在關注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産所造成的風險調查和評估。地質災害風險普查的主要內容是開展地質災害及其隱患調查,評估地質災害隱患的風險等級。在調查的基礎上,將區域按照極高、高、中和低四個等級劃分為地質災害風險區;在風險區劃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需求,按照防治工作的輕重緩急,將區域劃分為一般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重點防治區,並針對性地提出防治措施建議,最終形成全國-省-市-縣四級動態更新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數據庫,編制四級地質災害風險區劃和防治區劃,為各級政府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地質災害風險信息和科學決策依據。

截至目前,全國部署開展的地質災害風險普查試點縣的工作已經基本完成,為後續全面開展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探索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技術路徑和組織方法體系。下一步,自然資源部將按照國務院普查辦的統一要求,指導完成全國1000多個重點易發縣(市)的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為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您還談到我們在應對地質災害防治上如何加強研判和採取的主要措施,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地質災害分佈廣、危害大,為有效防範地質災害風險,自然資源部建立了服務於長期部署、中期防範和短期應對的預測預報預警工作機制,製作了年度、季度、月度以及未來72小時、24小時等預報預警等産品,我們和氣象局合作,特別是在深化市縣這一尺度的氣象預警上取得了良好效果。遇到極端氣象條件時,啟動加密預警,主動開展地質災害的風險研判。

針對高風險地區和高風險時段,自然資源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強指揮調度,就地質災害防範工作作出針對性安排。一是充分利用空天地綜合遙感等先進技術,加大重大基礎地質調查,努力解決好“隱患在哪”的問題。二是對滑坡體地質結構開展精細化調查和勘察,重點解決“滑坡體結構是什麼”的問題,為準確放置滑坡預警儀等監測預警設備提供依據。三是構建“人防+技防”並重的地質災害群專結合監測預警工作機制,最大限度對滑坡體等地質災害隱患可能成災的時間進行研判,及早預警。四是區分輕重緩急,分步實施工程治理和避讓搬遷,消除或減輕風險隱患。五是組建了66名國家級專家隊伍,在汛期分省駐守,加強汛期技術指導,並根據風險研判結果,及時啟動響應,派出專家應急組,開展應急處置、技術指導工作。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據了解,這次普查將首次實現對全國城鄉房屋的全面調查,對城鄉房屋建築單體逐棟定點定位,並採集災害風險屬性信息。但是我們也知道城鄉房屋建築總量的基數大、分佈範圍廣,所以調查的難度也是很大的。請問將如何保質保量如期完成調查任務?謝謝。


圖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司長曲琦。(徐想 攝)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司長 曲琦:

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住房城鄉建設部黨組對普查工作高度重視,為做好這項工作,我們部裏成立了專班,正像記者剛才所提到的,這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承災體調查的最大特點就是空間位置和屬性信息的相互結合、相互對應,城鄉房屋建築是總量最大的承災體,調查數據對於普查的總體成效至關重要。為了完成好量大面廣的城鄉房屋建築調查任務,主要是從四個方面來推動工作。

一是要緊緊依靠各級普查辦的統籌協調。這次普查的組織實施原則是全國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各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要認真落實同級的普查辦任務部署和工作要求,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及時反映,爭取我們和普查辦共同努力,配合普查辦推進這項工作。

二是緊緊依靠各級各部門的密切配合。城鄉房屋建築的全面調查雖然是首次,但是各級各部門,包括自然資源、教育、衛生、工信、體育、交通運輸以及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這些部門在工作中都積累了一些在本領域城鄉房屋建築的基礎數據。各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要主動通過本級普查辦與有關行業部門溝通協調,充分利用好這些基礎數據,做好內業整合,儘量減輕外業調查的壓力。

三是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最終的目的是要提升自然災害的防治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普查工作也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持,各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要通過本級的普查辦大力開展宣傳,並充分發動鄉鎮、街道、村、社區的力量開展好調查工作。

四是要緊緊依靠專業力量的技術支撐。城鄉房屋建築調查具有一定的專業性,特別是建築結構和抗震設防信息等指標專業性更強。各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要建立健全技術保障體系,充分發揮行業專家的作用,在指導培訓、組織實施、數據質檢等各個環節加強技術支撐。我部也將組織有關專家,加強對各地的技術支持和指導。謝謝。

海報新聞記者:

數據質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線,本次普查有哪些具體舉措來保障普查數據的質量?謝謝。

陳勝:

謝謝您的提問。您説得對,數據質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線。國務院普查辦為保障普查數據質量,加強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形成由國務院普查辦統籌研究,各行業部門作為本行業普查數據質量責任單位,地方政府作為本地區普查數據質量主體責任單位,地方各級普查辦認真組織實施,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形成保障普查數據質量的合力。

二是加強技術指導,實行全過程數據質量控制。各行業制定各自質檢核查辦法,普查辦制定綜合性審查規範,形成了數十套質量控制內容、技術標準規範和方法要求。同時,在普查軟體系統中設計開發了質檢功能和工具,軟體自動核查,減少人為干預。

三是加強分級負責,建立國家、省、市、縣分類分級質量管理體系,普查數據成果按照縣級自檢、市級核檢、省級抽檢、國家級核查的四級質檢制度,各級普查機構都有義務核查下一級普查機構提交的普查數據成果,確保普查數據質量。

四是加強執紀問責,建立健全普查數據質量追溯和問責機制,各級普查機構將對普查工作中違法違紀行為進行查處和通報曝光,堅決杜絕人為干預普查工作的現象。

曲琦:

我把房屋調查這塊的情況説一下。房屋調查作為普查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一項調查任務,保障數據的質量非常關鍵,難度也比較大,我們主要採取了幾個措施來保證加強數據質量管理工作。

一是修訂完善技術文件。全面分析試點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修訂《實施方案》和房屋建築調查技術規範,進一步優化指標,確保這些指標各地易於把握、易於收集,而且能夠支撐後續的評估工作。

二是明確各級數據質檢的職責和工作要求。編制數據質量檢查核查的辦法,壓實地方各級對數據質量管理的職責,細化各類技術質量檢查核查的方法和工作流程。

三是強化軟體系統質檢功能。進一步豐富、強化房屋採集系統的質檢功能,支撐地方基層在調查過程中、數據逐級匯交過程中開展全流程數據質量控制。

四是持續加強技術支撐。總結試點經驗,編制房屋建築和市政設施調查政策和技術問答彙編,持續更新完善網絡培訓教程和課件,讓地方更好把握技術規範要求。謝謝。

香港中評社記者:

我們了解到,本次普查參與的部門比較多,統籌協調的任務也很重。請問國務院普查辦是如何統籌協調行業部門和地方的?謝謝。

陳勝:

剛才鄭國光先生提到,本次普查難點在綜合,重點也在綜合,所以做好統籌協調工作至關重要。國務院普查辦突出做好五個方面的統籌協調工作:

一是突出頂層設計。組建40人工作組和近50人技術組,商有關部門集中做好頂層設計,明確各項普查目標任務的時間節點,理清數據共享清單,確保各項任務有效銜接;牽頭組織技術方案、規範的編制,確保技術體系統一。

二是突出督促指導。建立部門聯絡員和地方分片聯絡指導制度,每週四下午定期在線直播指導,開發普查調度信息管理系統,利用技術手段和實地調研的方式不定期掌握普查信息採集的進度,並通報相關部門和地方。

三是突出質量控制。普查辦專門設立數據組,出臺數據管理辦法和綜合性審查規範,督促指導各行業制定質檢核查辦法,採用軟體質檢和人工質檢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全過程數據質量控制。

四是突出宣傳動員。印發實施普查宣傳工作方案,加強對行業部門和地方普查宣傳的指導;開通普查工作專題信息網,製作發佈普查標誌,印發宣傳手冊、海報,在主流媒體播放系列宣傳片、公益廣告,形成全社會支持、配合、參與普查工作的良好氛圍。

五是突出高效運轉。國務院普查辦持續優化日常運轉制度,每週召開一次主任辦公會,每月一次普查辦全體會,每月一次省級普查辦主任和技術組會議,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原因,研究對策,推動各部門和地方普查工作上下聯動、左右銜接。謝謝。

紅星新聞記者:

我的問題是,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比如近期龍卷風等強對流天氣頻發。請問此次普查中,氣象災害風險普查主要任務有哪些?對於類似龍卷風等突發強對流天氣有沒有涉及?預計如何提升災害防治能力?謝謝。

中國氣象局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 王志華:

謝謝您對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工作的關注。確實如您所説,中國是世界上受氣象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災害的種類多、影響範圍廣、發生的頻率高,所造成的損失佔到了自然災害損失的70%以上。特別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氣象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更大,造成的影響更重,已經成為防災減災工作的重點。


圖為中國氣象局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王志華。(徐想 攝)

在這一次的自然災害風險普查中,氣象部門承擔了暴雨、乾旱、颱風、高溫、低溫、風雹、雪災、雷電、沙塵暴等9種氣象災害的風險普查工作,其中在風雹災害中涵蓋了大風、冰雹和龍卷風。中國氣象局黨組高度重視此次災害風險普查工作,多次召開會議進行安排部署,交流研討和培訓,集中全部門優秀的專家資源,成立了專家組,動員了國、省、市、縣四級氣象部門的業務技術骨幹,積極開展了氣象災害的風險普查工作。我們目前正在積極推進,已經取得了一些試點的成果。

應該説,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對於提高災害防治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更好摸清各類災害性天氣可能致災的風險點、風險區域和致災的閾值,在這個基礎上,推動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的發展,在未來我們不僅可以告訴大家明天的天氣怎麼樣,而且還可以告訴大家這樣的天氣可能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在哪些地方致災的風險大,需要重點防範,從而推動災害性天氣預報向氣象災害風險預警的轉變,可以大大提高預警信息的針對性,有助於更好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為綜合防災減災救災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另一方面,通過普查形成的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可以指導全社會科學設定各個區域基礎設施的氣象災害防禦標準,更有利於我們推進韌性城市、韌性鄉村的建設,從根本上提高抵禦各類氣象災害的能力。謝謝。

中國日報記者:

請問在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中,專家和技術組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謝謝。


圖為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技術組常務副組長、北京師範大學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教授汪明。(徐想 攝)

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技術組常務副組長、北京師範大學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教授 汪明:

謝謝你的提問。針對普查技術性強、專業性高這一突出特點,國務院普查辦專門成立了由多個部門派出專家組成的技術組。統籌做好技術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是加強普查的頂層設計,保證普查的科學性。針對我國自然災害致災因子信息相對分散,承災體空間分佈和屬性數據缺乏,歷史災害信息空間精度不高,各級政府減災抗災救災能力不明,單災種、綜合風險評估和區劃不系統等突出問題,本次普查依據自然災害風險科學理論,兼顧國際通行的災害風險標準和我國自然災害的區域特徵,構建了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內容體系和技術體系,評估技術兼顧了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既採納了學術界關於風險評估技術的最新成果和共識,也最大程度進行了簡化,以便全國各地組織實施,真正實現在不同等級行政區域上對各類普查成果的綜合呈現和綜合利用。

二是形成較為完整的技術規範體系和軟體系統平臺。在多個部門專家不斷努力和磨合下,已經完成100余項調查類、評估與區劃類、質檢核查類技術規範的制修訂工作,建設形成普查軟體平臺體系。在試點過程中,加強與地方基層互動,充分驗證技術規範的可行性,提升普查軟體系統平臺的可用性和穩定性,為全國普查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

三是加強普查成果應用的研究。我們組織技術組積極探索普查成果在自然災害防治常態化工作中的應用,支撐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區域佈局和功能區劃,支撐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主要自然災害防治工程建設佈局,制定合理避讓、有效防治、風險防控對策和措施;探索普查成果在非常態下災害監測預警、應急決策指揮、搶險救援、物資調配中的應用,更為科學高效地應對重特大自然災害,切實保護人民生命財産安全。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

當前普查工作即將在全國範圍內鋪開,2022年底前要全面完成。能否介紹一下,下一階段的工作安排?謝謝。

鄭國光:

5月下旬,國務院第一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將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對全面開展全國普查工作進行動員部署,到2022年底要完成普查任務,我們安排是這樣的:

一是今年年底要完成全國範圍內的調查任務和122個試點縣的風險評估與區劃工作。年底前,各省區市縣要完成六大類災種調查、歷史災害調查,要完成房屋建築、市政設施、交通設施、公共服務系統和三次産業等重要承災體調查,以及完成綜合減災能力調查,還要完成調查數據的質量控制和匯交工作。要高質量完成好普查任務,技術培訓和社會動員非常重要,上週五國務院普查辦召開了全國普查試點工作總結和經驗交流會。本月底到下個月,國務院普查辦還將組織全國普查線上線下的培訓,同時還要加大對地方的技術指導和督察檢查工作。明年上半年,要組織行業部門、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普查辦完成單災種的風險評估和風險區劃工作。同時組織開展綜合風險評估和區劃。所以,明年上半年,地方的普查任務要基本完成。明年下半年,在國家層面開展分區域、分類型綜合性的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形成全國尺度和跨省尺度的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區劃,對普查工作進行總結,形成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形成一整套成果,使災害綜合風險調查、評估、區劃等各項工作常態化、制度化,做到及時動態更新,持續發揮普查成果的應用價值。

總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利國利民,責任重大,任務艱巨。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各部門的協同努力下,在全社會關心和支持下,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好普查這項重大政治任務,為全面提高我國自然災害綜合防範能力,為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和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再次感謝媒體朋友們對普查工作的關心支持,謝謝大家。

陳文俊:

謝謝各位發佈人,謝謝各位媒體朋友,今天的發佈會就到這裡,再見。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