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廣西:走好生態脫貧路 讓荒山披綠窮嶺生金

2021-05-25 20:0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南寧5月25日電 題:廣西:走好生態脫貧路 讓荒山披綠窮嶺生金

新華社記者何偉

昔日光禿石山,如今滿眼皆綠。

在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下坳鎮隆壩村龍磊屯的毛葡萄示範基地,村民在管護葡萄(2019年7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廣西是我國石漠化最嚴重省區之一。千百年來,阻擋石漠化山區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正是石頭。多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一手抓石漠化綜合治理,一手抓生態經濟、綠色産業發展,在一個戰場打兩場“硬仗”,石漠化擴展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山區生態環境逐漸好轉,許多荒山荒坡變為産業“綠洲”,當地群眾擺脫貧困邁向幸福新生活。

石山披“綠裝” 荒山變青山

初夏時節,在都安瑤族自治縣下坳鎮隆壩村,毛葡萄枝蔓爬滿葡萄架,花骨朵即將盛開,原本裸露的石山披了“綠裝”,猶如一條綠色長廊。

這是“90後”返鄉創業大學生藍鈞打造的毛葡萄種植示範區。7年前,藍鈞從廣西大學畢業後,回到隆壩村與貧瘠的石山“死磕”。他租了250畝荒山、水泡地種植毛葡萄,如今已發展到1050畝,帶動32戶脫貧戶增收。2020年有的農戶靠此一項增收2萬元。

這是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下坳鎮隆壩村龍磊屯毛葡萄示範基地的葡萄園(2019年7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過去這裡都是光禿禿的,毛葡萄根係發達,生命力強,在石頭縫裏生長,一株甚至可覆蓋1畝石山,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藍鈞説,通過毛葡萄種植銷售,他每年收入數十萬元。

都安縣境內石山面積佔近九成,素有“石山王國”之稱。都安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韋青山説,通過石漠化綜合治理,全縣生態惡化態勢得到有效遏制,2020年林業用地面積比2009年增加6183.5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0.46%。

在2017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迴賽中,參賽選手經過馬山縣古零鎮古零村弄拉屯路段(2017年10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石漠化被稱為“地球癌症”,是廣西岩溶地區最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近年來,廣西大力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重點項目,岩溶地區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如今,廣西森林覆蓋率達62.5%,植被生態質量、改善程度和生態環境質量位居全國前列。

全國岩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與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監測結果相比,廣西石漠化土地凈減38.72萬公頃,減少率20.2%,治理成效全國領先。

在馬山縣古零鎮古零村弄拉屯,曾經“靠山吃山”的村民放下斧頭、砍刀,轉而封山育林、植樹造林,貧瘠石山逐漸變成“生態綠洲”。村民成立弄拉旅遊專業合作社,當地還依託“生態+旅遊+文體”模式,打造環弄拉生態旅遊區。弄拉旅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榮光説,2020年弄拉屯村民人均收入超1.9萬元,是2008年合作社剛成立時的7倍。

這是廣西資源縣“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內的田園景觀(4月2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許多幹部群眾反映,廣西石漠化山區猴子、松鼠等明顯增多。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曹伯翔説,廣西已建立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地223處,有效保護了野生動物棲息地。生長在廣西喀斯特地貌山區的白頭葉猴由早年的595隻增加到約1300隻。

讓“石窩窩”變成“金窩窩”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都安縣推進“貸牛還牛、貸羊還羊”和糧改飼等生態種養模式,創新“牧草銀行”經營模式,貧困戶每年養1頭牛或10隻羊可增收3000元至5000元。經過幾年努力,全縣瑤山牛發展至16萬頭,澳寒羊增長到30多萬隻。

廣西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板利片區一處山坳裏,在族群覓食的時候,猴王警惕地觀察周圍環境(2016年8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河池市副市長、都安縣委書記陳繼勇説,如今,全縣正著力打造肉牛肉羊百億産業集群,配套種植“糧改飼”30萬畝以上,努力打造“中國南方牛都”和亞洲澳寒羊養殖基地。

廣西探索出“竹子+任豆”“任豆+金銀花”等10多種混交造林模式,建設100多個石漠化綜合治理示範點,大力推廣核桃、油茶、桑樹、中草藥等特色産業,林下經濟、生態觀光農業、生態旅遊業、大健康産業發展“風生水起”,走出一條産業強、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崛起之路。

資江畔,資源縣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滿目蒼翠。43歲的喻春花正在自家葡萄園裏忙碌,她通過土地流轉種有50畝葡萄,其中30畝是高端品種陽光玫瑰,去年收入30多萬元。“希望進一步做強葡萄産業,帶動更多人致富。”喻春花説。

資源縣委副書記姚興松説,當地依託集中連片的上萬畝葡萄産業,圍繞休閒康養、生態旅遊、現代農業打造田園綜合體,果蔬深加工企業紛紛入駐,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

遊客在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百魔洞景區遊玩(2017年3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被譽為“世界長壽之鄉”的巴馬瑤族自治縣推進“全域旅遊+康養”新興産業。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局長黃燕飛説,2020年全縣接待國內外遊客640多萬人次。

結合“開年遊廣西”“廣西鄉村旅遊民宿體驗季”等文旅主題活動,廣西開展了一系列森林旅遊、森林體驗、森林康養活動,今年一季度林業旅遊、康養與休閒産業收入超過120億元,同比增長68.1%。

鄉村振興有了更多接棒者

廣西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自治區黨委、政府將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舉全自治區之力攻堅克難,實現63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37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4個貧困縣全部摘帽,長期困擾壯鄉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地得到解決。

這是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賜福湖和長壽島景觀(2018年11月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時代楷模”黃文秀生前駐村工作的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貧困人口已“清零”,辦了村集體企業,砂糖橘、清水鴨、油茶等産業日益興旺。百坭村黨支部書記周昌戰説:“鄉親們日子越過越紅火,是對文秀書記最好的告慰。”

今年百坭村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多了3張年輕的新面孔,他們都是“90後”大學畢業生。接過黃文秀的“接力棒”,他們踏上鄉村振興新征程。

廣西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風貌(2020年6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馬山縣林圩鎮伏興村脫貧戶盧志新被聘為生態護林員,守護1500畝林地,年收入7980元。自治區林業局副局長陸志星説,廣西生態護林員重點向石漠化片區縣傾斜,目前共有超過6萬生態護林員,其中4.5萬人分佈在大石山區,基本實現“聘用一人護林、帶動一戶脫貧”。

大化瑤族自治縣人均耕地不足0.8畝,“石頭縫裏種糧食”“雲梯架在絕壁上”是當地生態的生動寫照。2020年底,全縣整體脫貧摘帽,激發了幹部群眾攻堅克難的信心和決心。大化縣委書記楊龍文説,今年初,大化縣160個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産生“兩委”班子成員1261人,平均年齡43歲,比上屆下降6.8歲。

廣西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村民班華六在查看蜂巢(2020年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在新起點上,八桂大地幹部群眾接續奮鬥,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一幅嶄新畫卷徐徐展開。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學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