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西藏:書寫雪域高原跨越千年新傳奇

2021-05-31 19:3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拉薩5月31日電 題:西藏:書寫雪域高原跨越千年新傳奇

新華社記者

告別貧困,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夢想,是各族兒女共同的期盼。但由於歷史、環境等因素的制約,西藏始終面臨發展起步晚、起點低等問題。


西藏各族各界群眾一千余人在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碑前,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鮮花,深切緬懷為西藏和平解放事業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5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脫貧攻堅,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截至2019年底,西藏自治區62.8萬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74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

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只有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西藏的明天才會更加美好。

等待千年的自由解放

今天的西藏,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但回望歷史方知,這份成果得來著實不易。


易地搬遷途中的西藏那曲市雙湖縣牧民(2019年12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以前,我真羨慕貴族家的大房子。”在橫斷山脈的峽谷中,昌都市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84歲的昂旺尼瑪老人時常坐在自家的三層小樓裏回憶往事,在舊西藏,他全家都是當地貴族的農奴。

“家裏租種了6畝地,貴族、藏軍都要收稅。後來貴族把3畝地收回去,但還要按照6畝的稅來收,日子真過不下去了。”昂旺尼瑪説,為了還債,很多農奴家破人亡。

在舊西藏,佔人口不足5%的“三大領主”(官家、貴族和寺院上層僧侶)及其代理人幾乎佔有西藏全部耕地、牧場、森林、山川、河流、河灘以及大部分牲畜。而佔人口95%的農奴和奴隸沒有生産資料和人身自由,遭受著沉重的賦稅、烏拉差役和高利貸盤剝,掙紮在死亡線上。


身著盛裝的西藏山南市乃東區克松社區居民在春耕儀式中(3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1951年,西藏宣告和平解放。1959年,延續千年的封建農奴制廢除,昔日受壓迫的人民成了家園的主人。

“是黨給了我們幸福!”在山南市隆子縣,古桑白姆結束了乞討的生活。民主改革後,她家分到了14畝地,一家8口人第一年收穫了120多臧克(一臧克約28斤)糧食。1962年,她甚至有了人生中第一張存摺,款額10元人民幣。

社會制度的變革極大解放了生産力。

西藏和平解放後,在不同時期國家相繼安排了一大批關係西藏長遠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工程項目:

川藏、青藏公路建成,西藏沒有公路的歷史結束;

各地興辦起現代意義上的學校,西藏第一所大學西藏民族學院1965年成立;


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昂旺尼瑪(中)和家人在家門前合影(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1978年,醫療衛生機構數從1958年的43個增長到855個……

1951年,西藏地區生産總值僅為1.29億元,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時,全區生産總值達3.27億元。到2020年,西藏地區生産總值已達1902.74億元,較1951年增長321.5倍。

極高海拔的發展實驗

西藏曾是全國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程度最深、扶貧成本最高、脫貧難度最大的集中連片特困區。雪域高原如何實現與全國一道建成小康社會,考驗著執政者的魄力與智慧。

70年來,黨中央從實際出發,不斷豐富關於西藏發展的重要思想。


拉薩,2021年5月31日 西藏:書寫雪域高原跨越千年新傳奇 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昂旺尼瑪和妻子在家中聊天(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體系、土地政策不斷調整發展。

在雅礱河谷中的山南市乃東區克松社區,社區將600畝土地用於流轉,七成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外出務工。農民還能得到土地流轉費、田間勞務費和土地託管分紅等收入,社區人均年收入已超2.5萬元。

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那曲市雙湖縣是全國海拔最高縣,空氣含氧量只有平原的40%。2019年底,雙湖縣約2900人向南跨越近千公里,搬遷到了海拔3600米的雅魯藏布江北岸。搬遷點所在地山南市政府還成立了幸福家園建設管理局,統籌規劃搬遷群眾的就業等問題。

“雙湖太冷,學生早上手裏抱著暖杯而不是書本。”搬遷點小學的黨支部書記鄧增曲加説,“搬遷之後,校園就能聽到瑯瑯的晨讀聲了。”

《西藏和平解放與繁榮發展白皮書》顯示:2016年以來,西藏累計整合涉農資金753.8億元用於脫貧攻堅,支撐産業發展;建成964個易地扶貧搬遷區(點);建成從學前到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資助體系,對11.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邊境一、二線行政村公路通達通暢,主電網延伸到全部邊境鄉(鎮)……

截至目前,西藏連續選派9批駐村幹部20多萬人次,先後有數十名黨員幹部犧牲在扶貧一線……


在西藏山南市第一高級中學,來自湖北襄陽的援藏老師蔡春亭(中)和本地老師次仁曲旦(右後)指導學生做化學實驗(2019年5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西藏告別貧困的歷史性成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西藏大學教授圖登克珠説。

不能忘卻的手足深情

戰貧過程中,援藏工作不間斷接力,譜寫了民族團結、手足情深的佳話。

“謝謝你,援藏醫生!”去年4月,看到女兒手術取得成功,藏族群眾貢扎和妻子熱淚盈眶。

貢扎9歲的女兒阿吉之前被發現腹膜後長了一個腫瘤,在北京援藏醫生、拉薩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王偉的主刀下,原本可能在拉薩無法進行的切除手術順利完成,貢扎一家人都松了一口氣。

自1994年中央提出“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方針以來,承擔對口支援任務的中央國家機關、有關省市、中央企業已先後選派9批次9600多名幹部,支援西藏經濟社會建設項目6330個,總投資527億元。尤其是2016年以來,援藏項目已累計簽約247個、資金近350億元,絕大部分資金都向脫貧攻堅傾斜。

即便是去年遭受疫情重大影響,來自湖北的援藏工作隊仍克服困難,推進鄂藏兩地産業融合發展;陜西省援藏幹部呂智勇還自籌防疫物資,驅車五天五夜,頂風冒雪、萬里奔襲,為西藏阿裏地區普蘭縣“雪中送炭”,感動無數普蘭群眾。

“援藏幹部用行動詮釋了共産黨員的使命和擔當,堅定了我們齊心協力、共奔小康的決心。”普蘭縣縣長曲次説。


西藏昌都市實驗小學的學生在上藏語課(2020年10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先後召開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為做好新時代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團結起來”——走進昌都市實驗小學,校史陳列館一面錦旗上的話格外引人注意。學校始建於1951年,是黨在西藏創辦的第一所現代學校。

“學校繼承了光榮的紅色傳統,在黨的關懷下為西藏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天津援藏教師、學校校長李東銳説,今年是建黨100週年、西藏和平解放70週年,學校將以此為契機,把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青少年的心靈深處。

教室中,一張張求知若渴的面孔專注地盯著老師;操場上,少年們迎著高原熾烈的陽光,努力奔跑。

這正如西藏勃勃向上的未來。(記者:王沁鷗、陳尚才、王澤昊、張兆基)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學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