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全面小康,非遺同行

2021-06-10 21:0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10日電 題:全面小康,非遺同行

新華社記者周瑋

“非遺名錄上新了”“歡迎來我的家鄉品嘗正宗螺螄粉”“中午沙縣小吃走起”……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即將來臨,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85項10日上午一經公佈,就在網上引起熱潮。家鄉項目上榜,贏得不少點讚,也勾起幾多鄉愁。

非遺源自人民群眾生産生活,人民是非遺的持有者、傳承者和受益者。非遺保護以人民為中心、保護成果惠益人民。

服務民生、惠及百姓,是這批入選名錄鮮明的指向。96個原國家級貧困縣的103個項目,如圖什業圖刺繡、松桃苗繡等項目列入名錄。

近年來,許多非遺項目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融入現代生活,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了積極貢獻。沙縣小吃和柳州螺螄粉製作技藝就是這樣的典型項目。

沙縣小吃經濟實惠、方便快捷,是北方食品製作技藝與南方飲食文化相結合的典範,現今保留的小吃品種有110個。沙縣小吃全國門店超過8.8萬家,帶動了數十萬人就業。

柳州螺螄粉是柳州這座城市的特色名片,是當地民眾的集體記憶。如今,柳州螺螄粉已經發展成為面向全國的特色産業,帶動了養殖、種植、加工以及服務業等相關産業的融合發展,在解決就業、脫貧致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百姓小手藝,致富大産業。“貧困地區有著許多具有當地特色、形式保存完好、具有重大價值的非遺項目。”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司長王晨陽説,通過保護傳承使這些孕育在基層、紮根于群眾的非遺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對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增強人民群眾文化自信都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以圖什業圖刺繡為例,它是蒙古族刺繡的一種,特色鮮明,細膩質樸。在政府的支持下,圖什業圖刺繡得到了有效保護和發展。當地累計舉辦刺繡培訓班100余期,培訓繡工1萬多人,帶動科右中旗2.6萬名婦女從事圖什業圖刺繡産業,28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人均年增收超過2000元。

與之相似的,還有松桃苗繡、湘西苗繡、海倫剪紙、奉節木雕、壩漆製作技藝、佤族織錦、漢中藤編技藝、維吾爾族銅器製作技藝等,這些項目在脫貧攻堅中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指尖力量”轉化為“脫貧力量”。

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有關部門支持各地設立各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超過2000家,帶動數十萬人就業增收。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深入開展非遺保護傳承,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遺資源。目前,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

與此同時,“非遺進校園”“非遺進景區”“非遺購物節”“我們的節日”等活動廣泛開展,非遺保護理念深入人心,曾熱衷過“洋節”的年輕人領略到傳統節日的魅力,戲曲進校園、進鄉村讓學戲、懂戲、愛戲的人越來越多,節令飲食、中醫養生、傳統體育漸成時尚……越來越多非遺項目融入生産生活,為新時代提供新能量。

全面小康,非遺同行。新時代,文化自信留住老手藝,編織新夢想。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