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主體、新技術、新模式——江西種好“全國糧”

2021-06-16 17:5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南昌6月16日電 題:新主體、新技術、新模式——江西種好“全國糧”

新華社記者 范帆

民以食為天。作為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江西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間斷向國家提供商品糧的兩個省份之一。“十三五”期間,江西年均糧食外調超過120億斤,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近年來,江西通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探索新技術應用和新經營模式,不斷鞏固糧食生産能力,把種好“全國糧”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

新主體:釋放規模化經營潛力

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不少青壯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培育新的務農主體勢在必行。為此,江西加快土地流轉,積極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提升規模經營水平。

記者從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截至2021年初,江西土地流轉率已達50.3%,一些縣市50畝以上大戶經營的耕地面積佔了當地總耕地面積的70%以上,糧食生産從“散戶”模式逐步轉為“大戶”模式。

在各地涌現出的新型經營主體中,還有一些是“有技能、懂管理、善經營”的青年職業農民,他們將先進的理念帶到田間地頭,成為引領農戶發展的“領頭雁”。

來自江西省高安市的“90後”丁旦,畢業于英國利物浦大學,回國後他回到家鄉流轉土地,成為一名種糧大戶。如今,丁旦的合作社水稻種植面積近一萬畝,他利用新的管理理念發展訂單農業,帶動附近村莊的上百名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生産體系。

為了提升種植效率,丁旦還招收了9名“90後”組建農機團隊,先後購入5台旋耕機、7台插秧機、6台收割機、3台無人植保機,探索全程機械化種糧。2021年,丁旦響應國家擴種早稻保産量的號召,種植早稻9000多畝,在當地農戶中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新技術:種田從“靠經驗”到“靠數據”

無人駕駛的農機、立在田間的農情監測傳感器、數字化終端平臺……走進江西省南昌縣蔣巷鎮大田農社,一幅智慧農業的圖景在眼前呈現。

南昌智慧大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肖繼人坐在辦公室,打開手機裏的“大田物聯”App,輕觸屏幕地圖上的田塊,生産進度、水稻長勢等情況一目了然。

得益於無人農機和物聯網等前沿科技的應用,智慧農場實現了“機器換人”,上萬畝農田只雇了26個職業農民管理。與此同時,這裡還有科學數據指導農事生産各個環節,讓農民種田從“靠經驗”變為“靠數據”。

這背後的奧秘便是立在田間的30多個智慧農情檢測站,它可以通過傳感器收集空氣溫濕度、土壤pH值、光照度等情況,最終所有數據都會反饋到終端平臺,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分析數據,為田塊量身定制不同的種植方案,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産量。

江西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化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江西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1.31%,未來江西還將深入實施農業機械化提升工程,支持農機裝備研發製造,開展農機作業託管服務補貼,建設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進一步提升水稻種植的機械化水平。

新模式:助力農戶鏈結現代化大生産

盛夏時節,江西省吉水縣楓江鎮的水稻長勢喜人,再有不到一個月,這裡的水稻就將開鐮收割。江西井岡山糧油集團有限公司設在楓江鎮的生産服務站“站長”劉霖經常來到田間,向各村的“田長”佈置田間管理工作。

“站長”和“田長”,是這家公司為發展訂單農業而培養的職業農民。“田長”受公司委託與農戶簽訂生産託管協議,將農戶組織起來進行標準化和集約化生産;“田長”之上為“站長”,負責每個鄉鎮的農資採購調配以及技術服務等工作。

從農戶到“田長”,從“站長”再到公司,四級農業生産服務架構帶動農戶有機鏈結現代農業,通過集約化經營和規模化服務,以統一的標準進行施肥、打藥、收割等工作,每畝水稻的種植成本可降低15%以上。

江西井岡山糧油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馮小慶告訴記者,他們從2015年開始在吉水縣探索發展訂單農業,為農戶提供優質稻種、農資配套、農機服務、糧食收儲等社會化服務,如今訂單面積達到21萬餘畝,覆蓋全縣16個鄉鎮的71個行政村。

“現在農民種田比以前更加輕鬆,只要購買社會化服務,就可以由企業完成全流程的種植作業。”馮小慶表示,公司建立全自動工廠化育秧中心和日烘乾能力達800噸的烘乾廠,還開發了農機調配平臺,全面提升農戶組織化程度。

近年來,江西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引導種植戶與企業對接,大力發展訂單生産,實現農戶與現代化農業大産業有效對接。截至今年年初,江西農業産業化省級龍頭企業達到963家,相比2018年的871家增幅達10%。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學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