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0年)》

2021-07-03 11:22 來源: 網信辦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落實數字中國戰略部署,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會同有關方面跟蹤監測各地區、各部門信息化發展情況,開展信息化發展評價工作,編制完成《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0年)》(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總結了“十三五”時期數字中國建設的主要成就和2020年取得的新進展和新成效,評估了2020年各地區信息化發展情況,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推動數字中國建設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點。《報告》全文如下:

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0年)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範圍內蔓延,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全球治理體系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在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戰略成果的同時,緊緊抓住信息革命的歷史機遇,將建設數字中國作為新時代國家信息化發展的總體戰略,有力推進核心技術、産業生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深入開展數字領域國際合作,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抗擊新冠疫情、助力脫貧攻堅、保障社會運行,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實現脫貧攻堅圓滿收官,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提供強大數字動力。

一、“十三五”時期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要成就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和《“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部署,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紮實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數字中國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和顯著成效。

(一)數字中國建設質量效益加快提升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全球領先。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網絡和4G網絡,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由2015年底的52.6%提升到2020年底的96%,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由2015年底的57.4%提升到2020年底的108%,全國行政村、貧困村通光纖和通4G比例均超過98%。5G網絡建設速度和規模位居全球第一,已建成5G基站達到71.8萬個,5G終端連接數超過2億。移動互聯網用戶接入流量由2015年底的41.9億GB增長到2020年的1656億GB。國家域名數量保持全球第一位。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規模部署取得明顯成效,固定寬帶和移動LTE網絡IPv6升級改造全面完成,截至2020年底,IPv6活躍用戶數達4.62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全球範圍定位精度優於10米。

圖1 我國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增長情況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

信息技術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顯示,我國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14位。基礎性、通用性技術研發取得重要進展,集成電路製造裝備和材料加快發展,基礎軟體取得一定突破,5G、人工智慧、高性能計算、量子計算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2019年以來,我國成為全球最大專利申請來源國,5G、區塊鏈、人工智慧等領域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在世界超算500強排名中,我國持續保持優勢,超級計算機臺數佔比達45%。國産中央處理器(CPU)和存儲器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縮小。統信操作系統(UOS)、“鴻蒙OS”移動智慧終端操作系統等相繼推出,智慧語音識別、雲計算及部分數據庫領域具備全球競爭力。

圖2 我國創新指數全球排名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世界知識産權組織

數字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數字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數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成為引領全球數字經濟創新的重要策源地。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7.8%。數字産業化規模持續增長,軟體業務收入從2016年的4.9萬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8.16萬億元,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由2016年的10萬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11萬億元。大數據産業規模從2016年的0.34萬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超過1萬億元。産業數字化進程提速升級,製造業重點領域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由2016年的45.7%和61.8%增長至2020年的52.1%和73%。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由2015年的21.8萬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37.2萬億元。信息消費蓬勃發展,2015年至2020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由3.4萬億元增長到5.8萬億元。

數字政府服務效能顯著提升。數字政府建設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手段,“掌上辦”“指尖辦”成為政務服務標配,“一網通辦”“異地可辦”“跨省通辦”漸成趨勢,企業和群眾獲得感、滿意度不斷提升。根據《2020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國際排名從2018年的第65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45位。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基本建成,已聯通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和46個國務院部門,實名用戶已超過4億人。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實現網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的比例達到82.13%,全國一半以上行政許可事項平均承諾時限壓縮超過40%。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及其政務新媒體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超7.68億用戶,年傳播量達138億次。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深入推進,截至2020年底,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已發佈53個國務院部門的數據資源9942項,為各地區各部門提供共享調用服務達540余億次,支撐身份認證核驗15.6億次、電子證照共享交換4.6億次。全國政府網站集約化水平和網上服務水平持續提高,數量從2015年底的84094個精減至目前的14581個。

圖3 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及排名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

信息便民惠民加速普及。我國網民規模由2015年底的6.88億增長到2020年底的9.89億,互聯網普及率由50.3%提升到70.4%。網絡提速降費力度不斷擴加大,固定寬帶和手機流量平均資費水平相比2015年下降幅度超過95%,平均網絡速率提升7倍以上。教育信息化2.0行動成效明顯,截至2020年底,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100%,未聯網學校實現動態清零。“互聯網+醫療健康”緩解老百姓看病就醫難題,遠程醫療協作網覆蓋所有地級市2.4萬餘家醫療機構,5595家二級以上醫院普遍提供線上服務。電子社保卡累計簽發3.6億張,實現全部地市覆蓋。

圖4 我國網民規模及互聯網普及率


數據來源:CNNIC

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深化拓展。我國積極參與聯合國、G20、金磚國家、APEC、WTO等多邊機制數字領域國際規則制定,倡導發起《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倡議》《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行動倡議》《全球數據安全倡議》,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和網絡空間治理貢獻中國方案。截至2020年底,我國已與16個國家簽署“數字絲綢之路”合作諒解備忘錄,與22個國家建立“絲路電商”雙邊合作機制。網絡互通深入推進,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十幾個國家建成有關陸纜海纜,系統容量超過100Tbps,直接連通亞洲、非洲、歐洲等世界各地。信息通信技術、産品和服務國際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

信息化發展環境不斷優化。信息化發展法律政策框架初步形成,《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網絡安全審查辦法》等頒布實施,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和消費者權益得到有效維護。數據安全保障不斷強化,《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數據安全法(草案)》等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數字市場競爭秩序逐步規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出臺實施,《反不正當競爭法》完成修訂。嚴厲打擊網絡違法犯罪,網絡空間更加清朗。“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數字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知識産權保護和服務能力不斷加強,促進經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

(二)網絡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網絡扶貧是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施網絡扶貧行動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發揮互聯網對消除貧困的基礎性作用和可持續優勢,紮實推進網絡扶貧工作取得決定性成績和顯著成效。網絡扶貧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新途徑、新方式、新動能,為貧困地區群眾共享數字中國建設成果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全球數字減貧事業提供了具有指導性、可實踐性的中國方案。

貧困地區不通網難題歷史性得到徹底解決。網絡扶貧行動迅速將貧困地區的非網民轉化為網民,彌合數字鴻溝,讓數字紅利充分釋放。截至2020年底,貧困村通光纖比例由電信普遍服務試點之前不到70%提高到98%,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村通寬帶比例從25%提升到98%,超額完成2020年“寬帶網絡覆蓋90%貧困村”的目標。基礎電信企業面向貧困地區開展精準降費,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選擇使用光纖寬帶等基礎通信服務資費套餐給予最大幅度折扣優惠,已惠及超過1200萬戶貧困群眾,讓貧困群眾“用得起”信息服務。

圖5 2016年至2020年我國行政村通光纖和4G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

農村電商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已累計支持1338個縣,實現對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覆蓋,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由2014年的1800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79萬億元。全國建設縣級電商公共服務和物流配送中心2000多個,村級電商服務站點超過13萬個,示範地區快遞鄉鎮覆蓋率近100%。“互聯網+”農産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已在110個縣開展。“村村直接通郵”任務提前一年多完成。快遞網點已覆蓋全國3萬多個鄉鎮,覆蓋率達97.6%,全國27個省(區、市)實現快遞網點鄉鎮全覆蓋。

圖6 2016年至2020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萬億元)


數據來源:商務部

網絡扶智持續激發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截至2020年底,我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從2016年底的79.37%上升到2020年底的100%,出口帶寬達到100M的學校比例為99.92%,98.35%的中小學已擁有多媒體教室,進一步夯實信息化教學基礎條件。

圖7 2016年至2020年我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及擁有多媒體教室的學校比例


數據來源:教育部

網絡信息服務讓貧困群眾生活更便捷。全國統一的扶貧開發大數據平臺、一縣一平臺(電商扶貧平臺或頻道)、一鄉(鎮)一節點、一村一帶頭人、一戶一終端、一戶一檔案、一支網絡扶貧隊伍的“七個一”網絡扶貧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建設運營益農信息社45.4萬個,累計培訓村級信息員198.6萬人次,為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公益服務2.3億人次,開展便民服務4.2億人次。遠程醫療實現國家級貧困縣縣級醫院全覆蓋,有效緩解貧困人口“看病難”問題。基礎金融服務覆蓋全國53萬個行政村。

圖8 2017年至2020年我國益農信息社數量(萬個)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網絡公益惠及更多貧困群體。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供銷總社搭建扶貧832平臺(貧困地區農副産品網絡銷售平臺)實現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覆蓋,上架農副産品9萬多個,平臺交易規模突破99.7億元。國務院扶貧辦依託中國社會扶貧網開展“兩病一學”扶貧公益項目,累計籌款31917萬元。截至2020年底,中國社會扶貧網累計註冊用戶6534萬人,累計發佈需求信息737萬條,成功對接584萬條,對接成功率為79.24%。

圖9 2017年至2020年中國社會扶貧網需求發佈量和對接成功率


數據來源:國家鄉村振興局

網絡扶貧創新舉措積極對衝疫情影響。國務院扶貧辦、中央網信辦等7部門大力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強化線上線下結合,促進扶貧産品穩定銷售。農業農村部組織號召各大電商平臺企業、農産品批發市場開展抗疫愛心助農活動,疫情期間累計銷售鮮活農産品88.2萬噸,成功撮合線上交易1980萬次。2020年,郵政企業先後3次幫扶湖北扶貧和滯銷農産品銷售2.9億元;舉辦“919電商節”,完成扶貧農産品訂單488.9萬筆。不少貧困地區的縣長、市長上線直播為家鄉農産品代言,有效解決農産品滯銷賣難問題。中央網信辦會同有關部門指導互聯網企業助力未摘帽貧困縣大學畢業生就業線上招聘。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組織開展數字平臺經濟促就業助脫貧行動,定向為貧困勞動力和貧困地區提供外賣騎手、物流倉管、家政服務、汽修服務、移動出行等崗位以及居家就業機會20萬餘個。團中央開展線上就業服務季活動,全年共幫助11.09萬建檔立卡家庭貧困學生找到工作。

(三)數字戰“疫”取得關鍵成效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其中,互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發揮了關鍵作用,有力支撐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充分展現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數字化監測分析有力支撐精準防控。工業和信息化部充分利用通信大數據支撐疫情監測分析工作,與衛生健康、公安、海關、移民局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監測全國重點地區人員流動情況、涉疫重點人群流動情況,為開展精準防控提供數據支持。國辦電子政務辦推動全國“健康碼”互通互認,基本實現“一碼通行”,累計使用訪問量600億余次。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三家基礎電信企業推出“通信行程卡”,截至2020年底,“通信行程卡”累計提供查詢服務54億余次。民政部會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導各地依託信息化手段推進社區防控。國家移民管理局建立口岸入境確診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人員數據核查反饋機制,自動預警疫情高風險國家入境人員,及時向各地聯防聯控機制共享相關信息。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在2020年1月24日農曆除夕上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線索建議徵集專欄”,面向社會廣泛徵集疫情防控責任落實不到位、防控不利力、推諉扯皮、敷衍塞責等問題線索,累計處理問題線索200余萬條,為精準防控和復工復産提供有力支持。

數字化技術助力科研救治。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國辦電子政務辦等相關部門建立確診疑似病例、密切接觸者、縣域風險等級、入境通行人員、核酸檢測結果及抗體檢測結果等6個數據庫,支撐各地運用大數據實施疫情精準防控。2020年1月,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國家生物信息中心)發佈“2019新型冠狀病毒資源庫”,整合世界衛生組織(WHO)、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全球流感序列數據庫(GISAID)等機構公開發佈的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等信息,並對不同冠狀病毒株的基因組序列進行變異分析與展示。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聯合多家單位發佈“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截至2020年11月,系統總訪問量達到1132萬次,其中境外訪問172.2萬次。科技部積極應用超算中心和人工智慧醫學影像技術,開展算力資源應急調度共享、病毒與藥物聯合研究、肺炎輔助診斷治療等方面工作。國家衛生健康委搭建互聯網健康諮詢服務平臺,為海外華人華僑提供免費健康諮詢服務,截至2020年12月6日,累計服務776萬人次。

數字化資源調配保障醫療物資供應。工業和信息化部建設國家重點醫療物資保障調度平臺,納入平臺監測調度的重點企業達4000余家,涉及10大類163种醫療物資,助力重點醫療物資保障。國家發展改革委加強監測調度,加大要素保障,積極協調相關企業保障各類生活必需品供應。交通運輸部通過信息化手段,全面監測全國路網運行情況,暢通應急物資和生活物資綠色通道。商務部加強對電商平臺網絡供求情況的監測,積極利用全球供應鏈資源,加大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緊缺物資跨境採購力度。電商企業主動承諾春節不休息,快遞小哥奮戰物流第一線,加快推出“不接觸配送”等服務新模式,盡力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數字化服務推動復工復産復課。國家政務服務平臺、31個省(區、市)政務服務平臺和政府門戶網站開設疫情防控專題專欄,第一時間發佈疫情信息和防控動態。一半以上省級政府網站和政務新媒體開通復工復産諮詢熱線,公佈利企惠企政策措施,幫助企業堅定信心、有序復工復産。工業和信息化部建立重點行業産業鏈供需對接平臺,推動産業鏈協同復工復産,平臺納入企業近3000家;在全國遴選94項支撐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復課的大數據産品和解決方案,全力保障“國家中小學網絡雲課堂”開通運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開通返崗復工、畢業求職等用工對接服務平臺和小程序,助力企業復工復産。各類互聯網企業發揮自身優勢,向社會和廣大群眾提供電商平臺、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服務,助力“停工不停産、停課不停學”。互聯網基礎資源領域通過制定實施域名費用延期政策,減免SDNS雲解析平臺服務費用等政策支持企業復工復産。

二、數字化發展能力持續增強

2020年,我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數字技術創新取得重要進展,基礎研究能力進一步增強,政産學研用協同創新生態持續壯大,專利、標準等創新支撐能力建設邁上新臺階,有力推動現代信息技術産業體系優化提升。

(一)5G網絡建設全面展開,信息基礎設施持續完善

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5G網絡,獨立組網(SA)率先實現規模商用,全國超300個城市規模部署5G SA。光纖通信建設取得新進展,截至2020年底,全國光纜線路總長度達5169萬公里。光纖寬帶正全面從百兆向千兆升級,10G PON千兆光纖網絡已覆蓋用戶超過1億。2020年,國際頂級域名服務節點總數達到39個。IPv6規模部署持續加速,截至2020年底,我國已申請的IPv6地址資源總量達到54592(塊/32),位居世界第二。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窄帶物聯網(NB-IoT)網絡,移動物聯網連接數達到11.5億,基本實現縣城以上連續覆蓋,物聯網感知終端廣泛部署到水電煤氣等市政設施領域。雲和數據中心為核心的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加速。雲網融合持續推進,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直連骨幹網比例近70%。國家互聯網基礎資源大數據(服務)平臺全面匯聚域名和IP等網絡基礎資源數據,在支持有害域名應用監測處置、互聯網發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國科技雲匯聚315PF計算資源、150PB存儲資源以及數十PB的科學數據資源,集成部署綜合服務平臺52個、各類科研軟體400餘款,為國內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便捷易用的雲服務。

圖10 2013—2020年我國IPv6地址數量(塊/32)


數據來源:亞太互聯網絡信息中心(APNIC)

(二)核心技術創新取得新進展

關鍵基礎軟體加速發展,桌面操作系統生態兼容性持續提高,面向全場景的分佈式操作系統進入産業化階段,雲數據庫部分技術指標全球領先。部分領域芯片設計水平躋身國際一流行列,3D-NAND閃存、DRAM等存儲器工藝加速發展,千萬門級FPGA産品成功量産。人工智慧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知識增強視覺—語言預訓練模型ERNIE-ViL刷新5項多模態經典任務的世界最好效果,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及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新型顯示産業取得新突破,2020年我國大陸地區TFT-LCD産能規模躍居全球第一,國産柔性AMOLED進入國際一線品牌供應鏈。光通信關鍵技術能力持續提升,部分25G以上激光器芯片、探測器芯片、配套電芯片等高端光電芯片實現批量生産。量子信息領域新成果不斷涌現。量子計算機“九章”處理“高斯玻色取樣”驗證量子計算優越性。

(三)創新支撐水平快速提升

2020年我國全球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16.1%,以68720件位列世界第一。截至2020年10月,我國共計聲明13282件5G標準必要專利,佔全球總量的37%。華為、中興在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ETSI)公佈的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排名中位居世界前三。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佈局設計登記申請14375件,發件11727件,同比分別增長72.8%、77.3%。我國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功組建首批國家實驗室。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突破20萬家,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共24.6萬家,較上年增加3.3萬家。我國ICT企業和科研單位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標準研製,新一代人工智慧、車聯網、超高清視頻、工業互聯網等行業國家標準體系頂層設計加快出臺。知識産權保護不斷加強,2020年10月和11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相繼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在加強專利信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專利基礎數據方面作出明確規定,並進一步明確了涉及數字技術應用的相關法律規則。

(四)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加快推進

2020年12月,國家知識産權局發佈《知識産權基礎數據利用指引》,推動提高知識産權信息公共服務能力和社會公眾、創新創業主體知識産權數據利用水平。各地區紛紛研究制定專門制度規則,不斷推進政府數據共享開放,開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積極探索。貴州省發佈《貴州省政府數據共享開放條例》,加快政府數據匯聚、融通與應用。深圳市發佈《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徵求意見稿)》,在組織機構規範數據活動、促進公共數據開放利用等方面進行探索。天津市發佈《數據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擬從交易主體、交易數據、交易行為、交易平臺、交易安全等方面明確管理要求。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加快,2020年8月,北部灣大數據交易所成立,截至2020年底,交易規模突破1500萬元,登記註冊企業超過120家,數據服務調用次數超過1.2億次。

三、數字經濟發展動能更加強勁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驅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關鍵力量。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數字産業化規模不斷壯大,産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信息消費規模不斷壯大,滲透到衣食住行娛各個領域,消費形式更加豐富多元。數字經濟催生的新就業形態已經成為我國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

(一)數字産業化規模不斷壯大

數字産業化加快發展,信息技術産業不斷壯大,質量效益穩步提升。電信業務發展穩中有升,收入累計完成1.36萬億元,同比增長3.6%。電子信息製造業結構不斷優化,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加速發展,規模以上企業超4萬家,累計完成軟體業務收入81616億元,同比增長13.3%。産業結構持續優化,信息技術服務收入在全行業佔比持續增長,達到61.1%。互聯網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産業發展新動能趨勢愈發顯著,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完成業務收入12838億元,同比增長12.5%。大數據産業快速發展,2020年産業規模同比增長29.6%。

(二)産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

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相關部門、地方、企業近150家單位啟動數字化轉型夥伴行動,推出500余項幫扶舉措,有力支持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紓困。農業數字化轉型穩步推進,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産經營中融合應用,智慧農業、智慧農機關鍵技術攻關和創新應用研究不斷加強。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持續深化,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産設備數字化率達到49.4%。數字工廠倣真、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製造業企業生産過程執行管理系統(MES)、智慧物流等廣泛應用,促進企業提升製造品質和生産效率。工業互聯網發展進入快車道,企業利用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加強供需精準對接、高效生産和統籌調配。企業上雲數量快速增長,2020年全國新增上雲企業超過47萬家。截至2020年6月,具備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80家,工業設備連接數超過6000萬台。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初步構建,五大國家頂級節點穩定運行,截至2020年底,85個二級節點上線,標識註冊總量突破100億。國家、省、企業三級聯動的安全技術監測服務體系覆蓋11萬家工業企業。2020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到11.76萬億元,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9.76萬億元,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接近四分之一。

(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

數字經濟滲透到衣食住行娛各個領域,促使消費形式更加豐富多元,新興業務市場不斷拓展。2020年,我國數據中心業務、雲計算、大數據以及物聯網業務收入比上年分別增長22.2%、85.8%、35.2%和17.7%;IPTV(網絡電視)業務收入335億元,比上年增長13.6%。“無接觸服務”加快推廣,在線教育、在線醫療、遠程辦公、數字娛樂用戶規模快速增長,體育、旅遊、展覽等紛紛推出線上服務新模式。數字經濟領域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2020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先後兩批向社會發佈了智慧製造工程技術人員、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人員、網約配送員、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互聯網營銷師等25個新職業。

(四)區域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區域持續聚焦發展先進計算、人工智慧、高端芯片等數字經濟核心産業,成為數字經濟區域創新高地。在京津冀地區,北京科研創新與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綜合實力強勁,應用創新與輻射帶動作用愈發顯著。雄安新區持續開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建設京津冀智慧城市群提供有力支撐。在長江經濟帶沿線,上海加快構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注重長三角科創資源整合利用,全面激活創新要素資源。浙江通過以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為牽引,持續完善數字經濟政策體系,不斷推進數字生態繁榮發展。湖北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光通信、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等細分領域,培植一批龍頭企業。粵港澳大灣區在空間佈局上構建“雙核一廊兩區”,發揮輻射引領和示範帶動示範作用,加快步伐打造全球數字經濟産業中心。成渝地區著力推動傳統産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改造,為産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打下堅實基礎。

四、數字政府治理效能持續提升

(一)頂層設計和工作機制更加健全

數字政府建設加快推進,國家電子政務統籌協調機製作用更好發揮,電子政務制度規則體系更加健全,標準規範體系更加完備,電子政務重大政策舉措的一致性和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各地區、各部門高度重視數據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作用,建立健全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加快推進數據有序共享。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國有23個省級(佔比71.9%)和31個重點城市(佔比96.9%)地方政府明確了政務數據統籌管理機構,有力推進本地數字政府建設,16個省級(佔比50.0%)和10個重點城市(佔比31.3%)政府已出臺並公開數字政府建設相關規劃計劃、方案意見。11個政府網站集約化改革試點地區完成試點任務,通過建設統一的信息資源庫,深化數據融通、服務融通、應用融通。

(二)在線政務服務不斷優化

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已聯通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46個國務院部門,接入地方部門300余萬項政務服務事項和一大批高頻熱點公共服務,政務服務正從政府供給導向向群眾需求導向轉變,從“線下跑”向“網上辦”、由“分頭辦”向“協同辦”的成效更加明顯。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的指導意見》,加快建設全國一體化平臺“跨省通辦”專區,推動社保卡申領等近50個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和190多個便民服務實現“跨省通辦”。政務服務“好差評”渠道基本建成,各地區將政務服務平臺建設作為區域發展“軟環境”的重要標桿,一體化平臺已經成為企業和群眾辦事的主要渠道。31個省級政府已構建覆蓋省、市、縣三級以上的政務服務平臺,其中21個地區已實現省、市、縣、鄉、村服務五級覆蓋,政務服務“村村通”覆蓋範圍持續擴大。各地區持續探索實踐,北京“營商環境優化”、上海“一網通辦”、江蘇“不見面審批”、浙江“政府數字化轉型”、安徽“皖事通辦”、福建“數字福建”、廣東“數字政府改革”、貴州“全省通辦”等創新舉措不斷涌現,群眾對電子政務服務的滿意度不斷提高。

(三)政務數據共享步伐加快

全國一體化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建成,公共信息資源開放有效展開,政務信息整合共享工作基本實現“網絡通、數據通”的階段性目標。2020年底,國務院部門40個垂直系統已初步向各級政府部門開放數據共享,開闢數據查詢和互認渠道,逐步滿足政府服務部門對自然人和企業身份驗證、納稅證明、房地産登記、學位證書等約500項數據查詢的需求。數據開放平臺建設穩步推進,56.3%的省級政府、73.3%的副省級政府、32.1%的地級市政府已依託政府門戶網站建立政府數據開放平臺。截至2020年底,基於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電子證照共享服務系統已匯聚跨地區部門證照861種,為電子證照“全國互認”提供數據基礎支撐。國家發展改革委持續推進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已聯通46個部門和31個省(區、市),累計歸集各類信息超600億條,基本形成覆蓋全部市場主體、所有信息信用類別、全國所有區域的信用信息網絡。國家網上身份認證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依託國家人口基礎庫為31個省(區、市)、36個部委228個業務系統提供接口服務16.08億次。市場監管總局牽頭全面建成國家法人單位信息資源庫,將現存1.4億戶市場主體基本信息共享。自然資源部大力推進基礎地理、土地、地質、礦産、海洋等自然資源和不動産登記數據共享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2020年向各部委、各級政府和社會公眾提供在線服務近7億次。水利部開展水庫等基礎數據治理,形成7類水利對象基礎數據資源,推動相關業務領域實現共享應用。國家信訪局實現與各地區各級信訪工作機構以及42家中央國家機關信訪業務信息互聯互通,單位接入量突破13萬家,實現了信訪形式、工作流程、工作範圍全覆蓋。住房城鄉建設部運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住房公積金數據互聯共享機制,為全國1.49億住房公積金繳存人提供統一的住房公積金數據查詢服務,為部門間數據共享提供支撐。退役軍人事務部建成全國退役軍人基礎信息數據庫,為退役軍人管理服務保障提供有力支撐。

(四)電子政務支撐行政效能加快提升

全國人大機關在中國人大網上正式開通網上信訪平臺,積極建設“互聯網+信訪”工作模式。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初步建成,囊括了截至2019年12月底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和地方性法規,于2020年2月開放給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各級人大試用。全國政協委員通過信息化手段履職已成為常態,2020年在移動履職平臺共發表各類意見建議和討論發言14.7萬條近2000萬字。國務院辦公廳依託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充分聽取企業群眾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建議,連續第六年在全國兩會前開展網民建言徵集活動,為《政府工作報告》提供參考,累計收到建言超100萬條,匯總梳理後向報告起草組轉送建言1400余條。覆蓋紀檢監察系統的檢舉舉報平臺主體建設完成,在全國鄉鎮(街道)、市縣派駐的7萬餘個基層紀檢監察機構部署應用,整合提升基層監督能力。智慧法院建設推動審判執行全流程依法公開。截至2020年底,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累計公開案件3500余萬件,案件流程信息公開率達到99%以上;中國庭審公開網累計直播庭審1100余萬場,訪問量超過319億人次;中國裁判文書網文書總量達到1.1億份,訪問總量530億人次;中國移動微法院覆蓋全國法院,支持網上開庭5.3萬餘次,在線送達文書1152萬餘份。2020年,杭州互聯網法院共受理涉互聯網案件1.1萬餘件,100%在線開庭審理,庭審階段平均用時21分鐘。積極打造“智慧檢務”,推動“四大檢察”全面協調發展,12309中國檢察網上線運行效果明顯,截至2020年底,發佈程序性信息1370萬餘條、重要案件信息102萬餘條,公開法律文書599萬餘份,收集信訪和公益訴訟線索信息33萬餘條;中國檢察聽證網通過互聯網向社會公眾直播公開聽證全過程,使人民群眾“零距離”參與、監督司法工作。

(五)“互聯網+監管”深入推進

全國一體化在線監管體系初步建成,事中事後監管效能不斷提升。國家“互聯網+監管”系統建設向縱深發展,實現與全國31個省(區、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和國務院有關部門“互聯網+監管”系統互聯互通,截至2020年底,接入各地區各部門監管應用451個,匯聚監管業務數據21億條,發佈監管動態2萬餘條,業務人員註冊用戶超過200萬人。重點監管應用系統建設不斷深化,風險預警、信用監管評價、監管綜合分析等業務系統應用初見成效,2020年已向地方和有關部門推送企業信用分類數據和風險預警線索4.1億條,有力支撐事中事後監管工作。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應用成效顯著,2020年日均訪問量超過1億人次,支撐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初步形成。全國12315平臺持續優化提升,2020年全年平臺訪問量7247萬人次,接收消費者投訴舉報諮詢1775.1萬件,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31.57億元。

(六)“互聯網+督查”取得初步成效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開通的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及小程序影響力持續提升,為企業群眾搭建社情民意直通車,大範圍拓寬了督查線索來源渠道,優化督查方式,提高督查實效,有力促進相關難點堵點痛點問題解決,推動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平臺與各地區和有關部門實現互聯互通,為問題線索及時高效接收、梳理、分轉、辦理、反饋、分析、統計等全流程提供支撐保障。截至2020年底,平臺收到留言總數超1000萬條,訪問量超8100萬次。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室轉送地方、部門核查辦理問題線索10萬餘條,直接派員核查120余次,公開發佈督查通報150余篇,曝光督查發現問題300余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有效發揮了警示作用,放大了督查效果。

五、數字社會加速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一)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快完善

公安部制定加強大數據建設應用的政策文件,初步建成公安大數據平臺和共性支撐平臺。公安大數據平臺統籌對接治安管理、視頻監控、打擊新型犯罪等重要業務,支撐社會治安處罰、交通管理、積案要案偵破等業務高效運行。基於大數據的各類社會安全防控智慧化應用廣泛推廣,大幅提升社會安防業務開展效率。國家網上身份認證體系加快建設,完成28個省(區、市)互聯網戶政管理服務應用,北京、天津、山西等12個省市開展電子居住證試點,“覆蓋城鄉、上下聯動、層級清晰”的四級網上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二)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數字化治理能力穩步提升

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臺“一張圖”不斷優化完善,全國生態環境綜合監測、分析、響應、整治水平系統提升,北京、福建、山東、河南、廣西等11個試點地區生態環境“互聯網+監管”體系加速推進。第三次國土調查、國土空間規劃、不動産登記、自然資源資産和自然地理格局等數據加速匯聚,形成全國5000余個圖層、110多億個要素的數據體系,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基本建成,實現了自然資源數字化審批與監管功能。氣象大數據治理和應用效能顯著提高,氣象大數據雲平臺“天擎”1.0初步建成,全年新增生態環境等13個部門和地方的氣象數據近1000TB,在防災減災、應急救援、大氣污染防治相關領域和重大事件保障中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水利一張圖完成60萬餘處水利對象數據更新,形成覆蓋80萬河段、30萬鄉級以上河長、60萬村級河長的河湖管理數據體系,基於AI和遙感技術的河湖“清四亂”信息提取技術得到全面應用。林草綜合感知監測能力不斷優化,全國林草信息化率達到81.74%。

(三)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應急指揮“一張圖”投入使用,消防智慧接處警和指揮系統完成示範建設,推動指揮調度工作向科學智慧轉型。建成國家應急指揮綜合業務系統,實現全國災害事故信息報送“一張網”和指揮調度“一鍵通”,有效提升了各級處置災害事故效率。應急資源管理平臺實現應急物資全程監管、溯源和一物一碼精細化管理。“天眼”衛星監測系統面向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提供服務,開展了森林火災、洪澇災害等風險監測預警和災情分析。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加快實施,構建“互聯網+”災害風險智慧監測預警新模式。高危行業安全生産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投入應用,已接入全國6900余家危險化學品生産企業、3800余座礦井和尾礦庫,初步形成動態監測和在線監管業務新模式。

(四)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向縱深推進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著力點向縣域和社區延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印發《關於開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關於推動物業服務企業加快發展線上線下生活服務的意見》等指導文件,加快推進基於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建設水平和運行效率,有力支撐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重慶、太原等16個城市開展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試點,廣州、廈門、北京城市副中心、南京、雄安新區和中新天津生態城開展CIM平臺建設。浙江啟動未來社區試點建設,上海持續推進智慧社區試點建設,廣州、深圳、杭州、成都、鄭州、蘇州、青島、嘉興等城市開展智慧物業建設試點,積極打造有歸屬感、舒適感和未來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數字孿生城市在部分地區開展探索建設。

(五)數字鄉村建設穩步推進

數字鄉村戰略深入實施,有力支撐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一步優化提升“三農”信息化服務水平,著力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力。數字鄉村政策體系逐步完善,發佈《2020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浙江、河北、江蘇、山東、廣東等22個地區相繼出臺數字鄉村政策文件,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中央網信辦等7個部門聯合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確定117個縣(市、區)為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為全面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探索有益經驗。農村網絡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農村網民規模達3.09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55.9%,農村電網、水利、公路、郵政快遞等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改造不斷加快,鄉村智慧物流設施更加完善。數字經濟拓展鄉村發展新空間,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新增支持235個縣,縣長、鄉鎮長紛紛帶貨,讓直播成為“新農活”。信息技術推動農業生産數字化轉型,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種業信息化建設持續推進,農田感知與智慧管理物聯網加快融合應用。信息化助力鄉村治理能力穩步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一網通辦”能力顯著增強。鄉村網絡文化繁榮發展,全國已掛牌縣級融媒體中心2400余個,不斷發揮鄉村基層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社區信息樞紐的重要功能。

六、數字惠民服務不斷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2020年,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充分發揮支撐和賦能作用,有力推動社會服務各領域加速數字化轉型步伐,在線教育、線上辦公、網絡購物、無接觸配送等廣泛開展,有效保障各項民生服務的順利開展,進一步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學校聯網攻堅行動深入實施,數字校園建設全面普及,貧困地區學校寬帶接入和網絡提速降費持續推進。教育資源開放共享程度不斷深化,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日益完善,已接入各級上線平臺212個,應用訪問總數達到3.6億人次。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積極開發匯聚海量優質數字化學習資源,2020年入庫課程達7.9萬餘門,各類媒體資源數量超過37.8萬條,涵蓋了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和公共媒體素材等多個方向。截至2020年底,我國上線慕課課程數量增加至3.4萬門,學習人數達5.4億人次。在線教學模式覆蓋範圍持續拓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持續推進,曬課數量達到2012萬堂。“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加速發展,應用範圍從職業教育拓展到各級各類教育,師生網絡學習空間開通數量超過1億個。高校在線教學英文版國際平臺“愛課程”和“學堂在線”入選教科文組織全球教育聯盟,首批已上線500余門英文版課程。

(二)“互聯網+醫療健康”提質增效

國家、省、地市、縣四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基本實現互聯互通,不同類別醫療機構間的信息授權使用和互認共享加快推進。截至2020年底,全國與省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互聯互通的地市/縣區平臺已達333個,接入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的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達到7053家。全國1900多家三級醫院初步實現院內醫療服務信息互通共享,258個地級市實現區域內醫療機構就診“一卡通”。浙江省通過電子健康卡和電子社保卡融合成“一卡通”,患者到醫院就診環節明顯減少。國家醫保信息平臺建成運行,醫保電子憑證全面應用,截至2020年底,醫保電子憑證用戶量達到3.76億,累計支付7218.4萬筆。跨省異地就醫管理系統上線運行,廣泛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400多個醫保統籌區、29317家醫療服務機構,全面實現跨省異地就醫自主備案和住院費用直接結算。中醫館健康信息平臺為基層中醫館提供辯證論治、中醫藥知識庫、中醫電子病歷、遠程會診、遠程教育等信息化服務,截至2020年12月底,平臺累計接診病人1300萬人次,填寫中醫電子病歷近100萬份,辯證論治開方87萬多張,查詢知識庫103萬多次。“互聯網+”防疫科普、在線諮詢、遠程會診、藥品配送等健康服務新業態快速普及。

(三)智慧交通讓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程度顯著提升,公路建築信息模型廣泛應用,智慧養護系統加速推廣,50%的國省幹線公路重點路段、特大橋梁、特長隧道運行狀況實現動態監測。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ETC)車道達到6.6萬條,客車ETC使用率超過70%,貨車ETC使用率超過56%。互聯網出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國已實現303個地級以上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手機移動支付應用擴展到80個地級以上城市。城市軌道交通大力推動智慧地鐵服務,服務人口規模超過3.9億,全國日均客運量超過4500萬人次。11個省份、800個二級以上客運站開展道路客運電子客票試點應用,累計生成電子客票超1500萬張。中國航信推出的“航信通”産品提供全流程“無紙化”便捷通關服務,已在國內200多家機場完成全通道部署,累計服務旅客近5億人次,為旅客出行平均節約7分鐘等候時間。“掌上出行”、交通旅遊大數據、智慧服務區、定制客運、定制公交等新業態不斷涌現,公眾出行更加便捷。網約車邁入規範化發展階段。截至2020年底,全國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接入超過200家網約車平臺,日均訂單量達到2100萬單。全面推行交通事故、佔道施工、交通管制、事故多發點段等交通安全信息導航提示服務,保障群眾出行安全順暢。全國汽車維修電子健康檔案系統為1.12億輛汽車建立健康檔案,佔全國汽車保有量的43%,累計採集4.9億輛次汽車維修記錄。智慧化物流有效提升流通效率,網絡貨運企業整合貨運車輛115萬餘輛,累計上傳運單2000萬單,危險貨物道路運輸電子運單實現全國聯網管理,累計上傳運單45.4萬單。智慧港口建設持續深入,已建成上海洋山、青島前灣等9座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我國完成13個智慧港口示範工程建設,基本形成“貨運一單制、信息一網通”的港口物流運作體系。中日韓三國19個主要港口間實現集裝箱船舶和集裝箱動態信息交換。國際集裝箱運輸全部實現EDI電子單證交換,並納入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體系。

(四)數字文旅服務創新發展

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加速推進。公共圖書館數字化網絡化水平和數字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國家數字圖書館實名註冊用戶超過1860萬人。公共文化雲建設蓬勃開展,國家公共文化雲已對接地方各級公共文化機構數字化平臺49個,發佈數字資源12.9萬條,個人註冊用戶達17.5萬人,訪問量2.5億人次。數字文化服務新業態蓬勃興起。人民網開設“50場精美展覽線上看”,文化和旅遊部政府門戶網站開設“在線劇場”,2020年“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網絡展演”線上免費播齣劇目22台,參與互動人次突破11.7億次。智慧文旅宣傳模式加速創新。駐外文旅機構以“雲遊中國”為主題開展“雲演出”、在線教學、社交互動等2300余項活動,海外瀏覽量達8875萬次。智慧廣電建設加速向縱深發展。高品質視聽內容供給能力大幅增強,全國已有高清頻道750個、4K超高清頻道6個,互動視頻、沉浸式視頻、VR視頻、雲遊戲等高新視頻新業態加速孵化落地,高新視頻創新鏈産業鏈不斷完善。有線電視網絡IP化、雲化升級改造全面推進,“雲、網、端”資源要素逐步整合協同,截至2020年11月,全國有線電視用戶2.3億戶,數字電視用戶1.98億戶,雙向網絡覆蓋用戶1.7億戶。5G廣播電視技術試驗取得積極進展,衛星直播服務向高清化、融合化邁進。

(五)數字社保就業服務深化拓展

社會保障卡發放提前完成預期目標,電子社保卡實現規模推廣。2020年,全國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到13.35億,人口覆蓋率達到95%以上,提前超額完成“十三五”任務。電子社保卡累計簽發3.6億張,累計提供服務約80億人次。線上招聘有效助力穩就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開展“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組織線上特色專場招聘、職業指導、職業技能培訓等活動。開通“就業在線”平臺,累計發佈崗位373萬,訪問量3126萬。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穩定運行,已開通28項全國性、跨地區社會保險公共服務,累計訪問量超過15億人次。全國人社政務服務平臺累計開通47項全國性服務和306項地方特色服務,累計訪問量超過6.4億人次。以“職業技能提升”為主題舉辦全國諮詢日,全國12333熱線接聽總量超過1億人次,綜合接通率達到80%以上。依託電子社保卡開展職業技能電子培訓券試點工作,發券量達到52.97萬張。

(六)數字服務包容性加快提升

數字技術應用加快推動適老化改造優化,移動端APP、小程序中大按鈕、大字版、語音版模塊以及授權代理、親友代辦等功能陸續推出。客運場站加快推廣設置無健康碼通道,主要網約車平臺增設“一鍵叫車”功能,老年人出行更加便利。社會特殊群體數字服務效能穩步提高。全國殘疾人大數據平臺已匯聚3770多萬殘疾人基礎信息,實現殘疾人證件辦理、家庭無障礙改造、補貼發放等多項業務“一網通辦”。線上培訓助力農民數字素養持續提升。2020年,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向貧困地區提供農林類、牧漁類、農村行政管理類等2000余門職業技能和實用技術類微課程。信息進村入戶深入推進,連續5年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累計受眾超過1億人次。民族語文信息化軟體研發穩步推進,語料庫建設不斷完善,新增語音標注數據329萬條、播音級錄音語料5萬餘條。

七、數字治理促進數字中國建設健康有序發展

我國信息化領域政策規劃和法律法規不斷制定出臺,數據安全、互聯網市場秩序制度不斷完善,網絡平臺內容治理持續加強,數字中國建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一)戰略規劃體系持續完善

《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等重大戰略規劃引領作用更加明顯,信息化領域頂層設計持續完善。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把數據作為新的生産要素單獨列出,對數字經濟發展起到基礎性和支撐性的關鍵作用。2020年5月,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2020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有力推動數字鄉村建設與網絡扶貧接續發展。2020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部門發佈《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加快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發揮數字化創新對實體經濟提質增效的帶動作用。2020年,河北、江西、湖南、河南、西藏等多個地區相繼發佈信息化領域的發展規劃,搶先佈局謀劃“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發展。

(二)法治體系加快健全

2020年4月,國家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2部門聯合發佈了《網絡安全審查辦法》,進一步強化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2020年5月,我國首部《民法典》公佈,對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事項作了與時俱進的闡述,將網絡虛擬財産、數據納入保護範圍,規定了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平衡民事權益保護與技術創新利益。2020年7月,《數據安全法(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對保護數據安全進行了頂層設計,在監管機構的職責明確、數據安全保障能力提高、數據安全和自由流動促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2020年10月,《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公開徵求意見,針對法律適用範圍、個人信息保護的權利內容、個人信息處理者的職責和義務等制度進行了明確規定。2020年10月,《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通過,增設“網絡保護”專章,對政府、學校、家庭、網絡産品和服務提供者等不同主體,從網絡素養教育、網絡信息內容管理、個人信息保護、網絡沉迷預防和網絡欺淩防治等多方面作了全面出規定。

(三)網絡空間更加清朗

網絡生態治理和信息內容安全管理不斷加強,網絡違法犯罪活動打擊力度加大。全國網絡舉報部門和網站共受理網民舉報1.38億件,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發佈各類辟謠信息1.4萬餘篇。2020年6月起,國家網信辦、全國“掃黃打非”辦等部門啟動為期半年的網絡直播行業專項整治和規範管理行動,堅決有效遏制行業亂象,科學規範行業規則,促進網絡生態持續向好。2020年,國家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四部門持續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治理工作。截至2020年底,共受理網民投訴舉報1.7萬餘件,對4萬餘款App進行了檢測評估,公開通報超過556款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App。持續加強網絡誠信體系建設,推進互聯網行業自律建設,指導制定相關行業公約、行業規範,推動互聯網企業規範制定、發佈社會責任報告。

(四)網絡平臺治理不斷強化

為有效肅清網絡不良風氣、營造良好網絡生態環境和網絡市場秩序,2020年多個部門通過科學立法、嚴格執法進行嚴厲打擊。國家網信辦研究制定《互聯網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對直播營銷平臺、直播間運營者和直播營銷人員等作出具體規範。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發佈《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對“大數據殺熟”“搭售”“二選一”等作出細化規定。市場監管總局強化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監管,依法查處平臺企業未依法申報經營者集中案件,加強平臺經濟領域經營者集中案件反壟斷審查,對阿裏巴巴集團實施“二選一”壟斷行為立案調查,引導平臺經濟領域經營者依法合規經營,促進線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八、數字領域國際合作不斷深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激發了數字技術在生産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互聯網對促進各國經濟復蘇、保障社會運行、推動國際抗疫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積極踐行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主張,攜手各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數字發展環境,培育創新發展新動能,開創數字合作新局面。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數字經濟治理,與東盟、歐盟、“一帶一路”等國家和地區數字經濟合作更加深化,數字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明顯提高,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正在加速形成。

(一)數字領域國際規則標準影響力不斷增強

數字經濟合作相關議題已經成為國際雙邊、多邊和區域交流對話的重要領域和關注焦點。2020年,我國提出《全球數據安全倡議》,就維護全球數據和供應鏈安全、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提出建設性解決方案,為制定數據治理國際規則提供藍本。2020年11月,世界互聯網大會組委會發佈《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行動倡議》,就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發展契機,積極應對網絡空間風險挑戰,向國際社會提出了20條行動倡議。在國際新信息技術標準制定中貢獻中國力量。在5G方面,3GPP係標準成為唯一被ITU認可的5G標準。在區塊鏈方面,積極參與ISO《區塊鏈和分佈式記賬技術 參考架構》和ITU分佈式賬本系統需求、分佈式賬本技術平臺的評測準則和分佈式賬本技術的參考框架等標準制定。在5G方面,3GPP係標準成為唯一被ITU認可的5G標準。在數字技術創新中貢獻中國智慧。2020年1月至11月,我國知識産權使用費出口額為74.7億美元,同比增長24.2%,我國企業海外知識産權佈局能力進一步增強。

(二)數字經濟國際合作持續深化

2020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字經濟合作邁出了堅實步伐,對穩外貿、穩外資、保全球價值鏈、保市場主體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作更加緊密,2020年6月,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作年開幕,中國與東盟在智慧城市、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領域共同舉辦一系列活動,分享在數字化防疫抗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化轉型等方面的經驗。2020年11月,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發表《中國—東盟關於建立數字經濟合作夥伴關係的倡議》,進一步對接雙方數字發展戰略,開展數字創新合作。《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簽署,其中電子商務章節是首次在亞太區域內達成的範圍全面、水平較高的諸邊電子商務規則成果,將有力促進區域數字經濟發展合作。中歐數字經濟合作開創新局面,2020年《G20數字經濟部長應對新冠肺炎聲明》《G20數字經濟部長宣言》等一系列合作宣言接連發佈,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談判完成,就電信、計算機等領域的市場準入達成一致。中非數字經濟合作迎來發展新契機,我國已與非洲46個國家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並於2020年12月與非洲聯盟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非洲聯盟關於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合作規劃》,將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産業數字化、信息技術服務等領域加強合作,共同搶抓數字發展先機。

(三)數字貿易繁榮發展

2020年,我國數字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結構更加多元。我國積極打造發展數字貿易的重要載體和數字服務出口集聚區,認定中關村軟體園等12個園區為首批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在體制機制創新、數字技術落地等方面先行先試,輻射帶動全國數字貿易蓬勃發展。跨境電商增長迅猛,2020年進出口達到1.69萬億元,增長31.1%。創新開展跨境電商企業對企業(B2B)出口試點,增設了“9710”“9810”貿易方式,將跨境電商監管創新成果從B2C推廣到B2B領域。進出口産品和服務體系加快發展,第127屆廣交會首次完全以網絡形式舉辦,為海內外客商提供在線展示産品、網上推介、供採對接、在線洽談等服務。數字貿易市場主體競爭力、數字技術市場化應用場景豐富性不斷提升,數字貿易企業持續拓展國際市場,短視頻、直播等相關軟體下載量位居全球榜首,積極推動數字技術創新應用成果服務各國人民。

九、2020年各地區信息化發展成效評價

為更好地評估各地區信息化發展情況,國家網信辦組織有關單位,結合國家統計局、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等部門和機構的統計數據和評價指數,開展了2020年各地區信息化發展評估工作,重點評估了31個省(區、市)信息服務應用、信息技術産業、産業數字化、信息基礎設施、信息安全、發展環境等方面的發展水平,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信息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評估結果顯示,2020年,31個省(區、市)黨委政府把信息化發展擺在了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紮實推進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實施,推動信息化發展向更高質量邁進提升。從發展結果看,整體上呈現出三個梯隊,各地區信息化發展水平排名如表2所示。

表2 各省(區、市)信息化發展水平排名


(一)第一梯隊:創新引領能力持續增強

北京、浙江、上海、廣東、江蘇、天津、山東、湖北、四川、福建等10個省(市)信息化發展水平位於全國第一梯隊。2020年,上述地區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推動信息化發展統籌佈局、整體提升,超前部署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持續加大創新要素聚集和投入,不斷深化數字政府建設,豐富完善數字民生服務,以信息化引領驅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北京積極推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部署未來智慧系統平臺,建設區塊鏈可信數字基礎設施、實驗平臺和重點場景,持續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探索國際大數據交易等新模式。浙江優化“浙裏親清”營商專區,加快科技創新和數字産業重大平臺建設,統籌推進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建設,不斷提升基層數字化治理能力。上海推進自動駕駛等融合測試場景建設,積極創建國家人工智慧等先導區,全面佈局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和工業互聯網行業平臺。廣東聚焦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等重大創新領域,加快科技攻關項目建設,推動鵬城實驗室和國際研發中心建設,打造人工智慧等開放創新協同平臺,上線泛珠區域“跨省通辦”服務專區,進一步優化公共營商環境。江蘇構建5G産業圖譜在線系統,搭建區塊鏈創新交流合作平臺,佈局科技創新服務設施載體,推動全省數字經濟産業加快向創新鏈、價值鏈高端攀升。天津加快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打造5G應用場景,著力培育以飛騰、麒麟、中科曙光等為代表的數字核心技術産業生態。山東大力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全面做強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加大信息産業核心賽道科研攻關,推出一批製造業、服務業、農業數字化轉型試點示範和標桿。湖北全面推動工業互聯網頂級節點、行業節點和企業節點建設,推進工業技術軟體化開源社區改版升級,聚焦“光芯屏端網”等領域搭建創新平臺體系。四川積極開展未來網絡試驗驗證,編制數字經濟相關産業領域技術攻關路線圖,佈局實施系列技術攻關項目,支持四川大學等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福建積極發展空天地一體化衛星互聯網,建成海絲衛星數據服務中心,推動大數據發展立法,不斷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二)第二梯隊:融合發展質量穩步提升

重慶、安徽、河南、江西、湖南、陜西、河北、遼寧、貴州、海南等10個省(市)信息化發展水平位於全國第二梯隊。2020年,上述地區穩步推進信息化發展的重點工作,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加快創新佈局,帶動傳統産業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推動數字服務應用更廣範圍覆蓋,信息化發展動力日益強勁,數字紅利逐步釋放。

重慶加快國家工業互聯網重慶頂級節點建設,上線全國首個區塊鏈政務服務平臺,推出“渝快辦”政務服務、渝快融等十大重點應用場景。安徽加快合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開通建設未來網絡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大力推行“一網通辦”,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河南加強對軟體産業政策精準扶持力度,大力支持電子信息産業發展,加快鯤鵬生態體系佈局,發展跨境電商貿易,積極打造跨境電商進口藥品和醫療器械試點。江西加強信息基礎設施佈局,加快推動NB-IoT基站建設,物聯網終端用戶數達到1496.2萬個,持續推動IPv6規模化部署。湖南大力推進“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培育人工智慧等數字産業,推進電子商務和數字消費發展,推進湘潭、郴州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陜西推動北斗“一帶一路”服務平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西安地面信息港等上線運行,積極利用北斗技術服務賦能産業發展。河北持續加強信息化、數字化全省統籌發展力度,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大力推進信息技術産業發展,協同推進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遼寧積極推動工業互聯網和企業上雲,培育融合示範應用,持續開展凈網行動,加大網絡與信息安全治理力度,數字化發展環境不斷優化。貴州建成貴陽·貴安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打造高精度位置服務網絡以及北斗時空信息雲平臺,實施“萬企融合”“百企引領”行動。海南全力創建全省自由貿易港,加快國際通信設施建設和數字政府改革,大幅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

(三)第三梯隊:信息化發展動能加快提升

廣西、山西、吉林、雲南、寧夏、內蒙古、黑龍江、甘肅、新疆、青海、西藏等11個省(區、市)信息化發展水平位列全國第三梯隊。2020年,上述地區立足區域發展現實基礎,積極落實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和數字中國建設重大部署,著力將數字化戰略與區域特色有機結合,加快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彌補創新要素不足等短板,推進資源整合,優化營商環境,不斷挖掘和發揮區域特色發展優勢,提升信息化發展動能。

廣西加快發展鯤鵬産業,積極引進信創軟體企業和硬體龍頭企業,穩步推進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山西加快大數據體系建設,積極發展數據中心、數據標注等特色大數據産業基地,加快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吉林加快全省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推動政府部門熱點服務事項全流程網辦,積極創建服務型政府。雲南加強區塊鏈技術産業發展,啟動全國首個省級區塊鏈商品溯源“孔雀碼”,數字經濟國際合作不斷拓展。寧夏積極創建國家(中衛)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打造西部地區數字基礎設施樞紐,深化“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城鄉供水”等一批國家級示範區建設。內蒙古開通呼和浩特國家互聯網骨幹直聯點,有序推進國家電子政務雲數據中心北方節點、國家北斗導航位置服務數據中心內蒙古分中心和自治區高性能計算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黑龍江持續推進政務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推動政務信息公開與部門考核機制挂鉤,提升數字政府運行和履職效能。甘肅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大力推廣電子健康卡、網絡教學和遠程辦公,提升數字公共服務惠民能力。新疆大力實施“天山雲谷”計劃,建設烏魯木齊信創産業基地,系統實施網絡覆蓋、農村電商、網絡扶智、信息服務、網絡公益五大工程,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得到顯著緩解。青海積極推進“網絡+平臺”“網絡+品牌”“網絡+銷售”“網絡+協作”“網絡+幫扶”等工作,推動數字化産業服務平臺、渠道、應用全面深入基層,深化電商産業惠民。西藏著力以信息化固邊興邊,加快邊境地區寬帶網絡覆蓋,推進藏語多媒體應用發展,積極應用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提高農牧業經營效能。

(四)信息技術産業創新發展步伐加快

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四川、天津、陜西、重慶等10個省(市)位列各省(區、市)信息技術産業發展水平排名前10位。上述地區高度重視信息技術産業發展和生態體系建設,著力深化頂層設計,持續提高創新研發投入,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不斷發展壯大,産業生態體系持續優化升級。

(五)産業數字化轉型成效明顯

浙江、廣東、山東、江蘇、河南、上海、湖北、北京、福建、河北等10個省(市)位列各省(區、市)産業數字化水平前10位。上述地區積極推動信息技術在農業、製造業、服務業的深度應用,資源配置高效有序,全要素生産率明顯提升,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水平穩步提升。

(六)信息服務應用更加普惠便利

北京、浙江、上海、廣東、江蘇、寧夏、安徽、江西、福建、湖北等10個省(區、市)位列各省(區、市)信息服務應用水平前10位。上述地區積極推動信息技術在公共服務中的創新應用,在教育、醫療、交通、社會保障、文化等領域不斷加強優質信息服務資源供給,持續拓展網上辦事服務廣度和深度,群眾滿意度得到明顯提升。

十、全面推進“十四五”時期數字中國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十四五”時期,我國信息化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發生複雜而深刻的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帶來的激烈競爭前所未有,全球治理體系與國際形勢變化之大前所未有,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帶來的世界格局演變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前所未有。信息化進入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新階段。落實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是順應新發展階段形勢變化、搶抓信息革命機遇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舉措,是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優先任務。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之年,數字中國建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加快數字化發展為總抓手,發揮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引領作用,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數字化生産力,釋放數字紅利,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完善創新體系和發展環境,激發創新活力,賦能發展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與安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數字民生建設,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優化升級

深化5G商業佈局與創新應用,推廣升級千兆光纖網絡,前瞻佈局6G網絡技術儲備,全面推進IPv6商用部署。推動物聯網全面發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寬窄結合的物聯接入能力。加快交通、能源、市政、郵政等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慧化升級,提升感知設施的資源共享和綜合利用水平。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強化算力統籌智慧調度,建設若干大數據中心國家樞紐節點。積極穩妥發展工業互聯網和車聯網,佈局衛星通信網絡等面向全球覆蓋的新型網絡,持續推進北斗産業化與商業化進程。

(二)充分釋放數據要素活力

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充分發揮數據作為新生産要素的關鍵作用,以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共享流通、全生命週期治理和安全保障為重點,建立完善數據要素資源體系,激發數據要素價值,提升數據要素賦能作用,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形成新發展格局。強化國家數據治理協同,健全數據資源治理制度體系,推進數據標準規範體系建設。統籌數據開發利用、隱私保護和公共安全,加快建立數據資源産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範。建立健全數據産權交易和行業自律機制,培育規範的數據交易平臺和市場主體,發展完善市場運營體系。支持開展數據開發關鍵技術攻關,提高異構數據互操作能力,培育發展一批面向不同場景的數據應用産品。強化數據資源全生命週期保護,完善適用於大數據環境下的數據分級分類保護制度。

(三)構建釋放數字生産力的創新發展體系

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完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頂層設計,深化創新鏈與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相互融合支撐。大力推進基礎學科理論研究,加強共性基礎技術供給。優化前沿交叉學科佈局,推進信息科學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協調發展。加強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空天信息、DNA存儲等前沿領域的戰略研究佈局和技術融通創新。完善科技協同創新制度,支持數字技術開源社區等創新聯合體發展。加強信息技術專利創新,強化知識産權保護,建立健全知識産權轉化收益分配機制。加強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理論體系研究與構建。

(四)加快推動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

圍繞加快發展現代産業體系,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産業深度融合,實施“上雲用數賦智”,大力推進産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現代供應鏈,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加快培育信息技術産業生態,支持網信企業發展壯大,推動數字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生産經營和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發展智慧製造服務平臺,培育發展個性定制、柔性製造等新模式。深入推進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商務發展。實施文化産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形態、文化消費模式。加快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不斷催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共享經濟、平臺經濟健康發展。

(五)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中國之治”引入新範式、創造新工具、構建新模式,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基於數據的國家治理效能,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的現代化水平。建設立體化智慧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升對動態環境下社會治安防控的整體性、協同性、精準性。打造一體化智慧化公共安全體系,支撐城市公共安全防控體系關口前移、精細管理和綜合決策。打造平戰結合的應急信息化體系,全面提升多部門協同的監測預警、監管執法、指揮決策、救援實戰、社會動員和物資保障能力。強化政府、企業、醫療衛生機構數據共享和協同應用,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統籌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建設,加快打造智慧社區和數字家庭,以數字化助推城鄉發展和治理模式創新,全面提升運行效率和宜居度。持續發揮信息技術在消除相對貧困,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鞏固拓展網絡扶貧成果,持續提升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六)打造高效協同的數字政府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堅持整體集約建設數字政府,推動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加快形成權威高效的各級政府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建立健全國家公共數據資源體系,將更多直接關係到企業群眾辦事、應用頻次高的數據納入共享範圍,推進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匯聚融合和深度利用。推動數據向基層服務部門回流,形成數據上下流通的循環體系。擴大基礎公共信息數據安全有序開放,鼓勵第三方深化對公共數據的挖掘利用。全面推進政府運行方式、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數字化智慧化,加快構建數字技術輔助政府決策機制。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並持續優化功能,實現更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掌上辦、一次辦,持續提升“一網通辦”“異地可辦”“跨省通辦”等在線服務水平,增強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推進政府網站集約化改革,促進公開、互動、服務融合發展。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營造良好數字營商環境。

(七)發展普惠便捷的數字民生服務

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以信息技術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聚焦教育、醫療、養老、撫幼、文體、助殘等重點領域,推動數字化普惠應用。推進學校、醫院、養老院等公共服務機構資源數字化,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加大開放共享和應用力度。推進線上線下公共服務共同發展、深度融合,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務機構對接基層、邊遠和欠發達地區,擴大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輻射覆蓋範圍。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互聯網+公共服務”,創新服務模式和産品。加強全民數字技能教育和培訓,加快信息無障礙建設,讓人民群眾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

(八)建立包容審慎的數字化治理體系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厘清政府和市場關係,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構建新型監管體系,探索數據驅動的彈性監管和柔性治理模式,促進數字中國持續健康有序發展。完善互聯網平臺監管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監管,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建立和完善數字技術應用審查機制和監管法律體系,開展算法規制、標準制定、安全評估、倫理論證等工作,規範各類科學研究活動。完善網絡綜合執法協調機制,嚴厲打擊網絡違法犯罪。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展多元化網絡宣傳平臺和渠道,加強正能量信息宣傳,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九)推動互利共贏的數字領域國際合作

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原則,積極參與全球網絡空間治理體系改革,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數字絲綢之路”“絲路電商”高質量發展,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積極參與數字領域國際標準研究制定。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建立多層次的全球數字合作夥伴關係。推動數字經濟、互聯網等領域持續擴大開放,支持信息化領域海外高層次人才在華創新創業。鼓勵網信企業加強國際市場拓展合作,持續提升數字技術和數字産品的國際競爭力。高水平建設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貿易先行示範區。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楊鶴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