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首顆晨昏軌道氣象衛星成功發射 將為我們帶來什麼?

2021-07-05 13:5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甘肅酒泉7月5日電 題:首顆晨昏軌道氣象衛星成功發射 將為我們帶來什麼?

新華社記者黃垚、胡喆

5日7時28分,金色巨焰騰起,風雲三號E星搭乘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這顆全球首顆民用晨昏軌道氣象衛星將與在軌的風雲三號C星和D星組網運行,使我國成為國際上唯一同時擁有晨昏、上午、下午三條軌道氣象衛星組網觀測能力的國家。

作為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被稱為“黎明星”的風雲三號E星有何特別之處?它將為我們帶來什麼?

新軌道 補上“最後一塊拼圖”

一般來説,極軌氣象衛星的首要任務是為數值天氣預報提供觀測資料。與美歐相同,我國現有極軌氣象衛星觀測時間均集中在上午10時、下午2時左右。每6小時觀測同化時間窗內,全球總有2至3條軌道處於衛星觀測空白區,無法提供全球覆蓋的初始觀測。

“E星將補上全球數值天氣預報觀測資料的‘最後一塊拼圖’。” 中國氣象局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説,上午、下午和晨昏衛星三星組網後,每6小時可為數值預報提供一次完整全球覆蓋資料,能有效提高和改進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的精度和時效。

專家預測,這可能使南北半球預報精度提高2%至3%,洲際尺度的區域預報精度提高2%至10%。

此外,同上午衛星和下午衛星相比,晨昏軌道衛星觀測時太陽高度角低,地形和雲頂高度的幾何特徵更為明顯。

“利用這種優勢,E星可以在晨霧、颱風、強對流監測和分析中開展獨特應用。”楊軍説,“今後我們可以在晨霧産生時刻就進行監測,有助於為交通提供更及時有效的指引。”

新技術 實現多個“首次”

作為一顆“創新星”,風雲三號E星有效載荷多、活動部件多、定量化要求高……在技術上實現多個“首次”。

風雲三號E星總設計師王金華介紹説:“E星裝載的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新增大幅寬、高靈敏微光成像通道,動態範圍達到7個數量級,是我國最先進的定量化全球微光探測儀器,在軌應用後可實現大氣、陸地、海洋參量的高精度定量反演,大幅提高監測精度。”

此次E星搭載國內首個雙頻雙極化風場測量雷達,可獲取全球海洋表面風速、風向等風場信息,並實現對海面風場高精度、大動態、高分辨率測量,也可測量海冰、土壤濕度、植被等地表物理特性。

“船舶、海水浮標、沿岸海洋觀測站等傳統觀測手段不僅成本高昂,而且無法保證時間和空間上的連續性。”王金華説,衛星監測可幫助獲取更加精確的海洋風場數據,為氣候變化研究、海洋航運、海洋工程等提供參考。

同時,E星還在國內首次實現全能譜太陽觀測,通過3台不同載荷分別從光譜、成像、輻射總量等側面對太陽進行全方位同步觀測,將為科學家理解地球氣候和天氣變化原因提供更加全面的資料。

新起點 推動多領域應用

專家表示,風雲三號E星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將提升我國在氣象預報預測、應對氣候變化、環境生態監測、空間天氣預警等應用層面的能力,完善我國現有氣象業務觀測體系,同時使我國在業務上形成同歐美衛星的等價互補之勢。

“依託E星獨特的全球觀測資料,我國可以同世界其他氣象發達國家和地區開展技術合作交流,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國際氣象事務中的話語權與影響力。”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風雲三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張鵬説。

組網觀測後,包含E星在內的風雲三號衛星可用於開展大範圍植被、陸表溫度等參數定量反演以及水體、積雪、熱異常點等地物目標識別工作,為乾旱、洪澇、森林草原火災等災害風險與應急監測提供數據支撐。

同時,E星新增的城市背景燈光合成、洋面風、雲區溫濕度廓線等遙感産品,將在社會經濟、海洋動力、大氣探測等研究領域有所應用。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王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