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黔貴大地上演“綠色逆襲”——來自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的調查報告

2021-07-14 21:3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貴陽7月14日電 題:黔貴大地上演“綠色逆襲”——來自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的調查報告

新華社記者 鄔煥慶 王麗 歐甸丘 初杭

巍巍烏蒙山下,烏江蜿蜒向北,一路奔騰匯入長江;北盤江也由此跌宕向南,滾滾涌向珠江。


這是位於烏江中游的江界河(5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長江、珠江直接哺育著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兩江上遊之地的貴州,全省88個縣(市、區、特區),69個屬於長江防護林保護區,22個拱衛著珠江清源。這裡是護衛國家生態安全的要津屏障,卻曾因生態、發展陷入困境被扼住“命運咽喉”。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

2016年,貴州獲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探索新發展方向。新華社記者近日採訪發現,曾經面臨生態惡化之困、經濟貧乏之苦的貴州,已在堅定踐行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經濟與生態相融的“綠色之路”。黔貴大地正上演一場事關發展命運的“綠色逆襲”。

“綠海”歸來

貴州西北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有處以“海”命名的湖泊濕地——草海。這裡是世界瀕危動物黑頸鶴的最大越冬地之一,被譽為“中國黑頸鶴之鄉”,也是“鳥的天堂”。


這是在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越冬候鳥(2015年2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50多年前,曾經因極端貧困,“麻布衣裳破草鞋、苞谷洋芋度春秋”的威寧人向湖要糧,圍湖造田。

草海由此“蒙難”,水面縮減至5平方公里;越冬黑頸鶴“不告而別”,幾近絕跡。

2015年,《貴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施行,自此草海命運轉向。

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李茂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搬遷草海生態敏感區居民5969戶;

徵收6萬畝土地退耕還濕;

建成老城區周邊污水收集管網40余公里、21個污水處理廠;


這是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萬噸生活污水處理廠(2019年6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完成草海流域造林綠化43500畝;

……

沿著“退城還湖、退村還湖、退耕還湖、治污凈湖、造林涵湖”的思路,實施51個項目、完成投資約68億元!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新的理念,換了人間。

草海再次精神煥發。曾經荒郊農田處,如今一泓藍碧。草海水面拓至30平方公里,每年在此越冬的黑頸鶴約2000隻。


這是在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黑頸鶴(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跟2005年相比,鳥類從203種增加到246種,其中18種為貴州鳥類新記錄。”李茂説,草海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得到充分恢復,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加,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如今的威寧人依託精準扶貧措施發展多元産業,徹底撕掉了貧困標簽,“威寧哥哥下山來,汽車開起進城來”。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鼓舞人心、催人奮進。在新征程上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我們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威寧將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走出一條高原山區縣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的新路子。”威寧縣委書記肖發君説。

告別“大量生産、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發展思路後,越來越多的貴州山鄉如同草海,綠色重生,幸福歸來。

守衛“金山”

貴州採礦史超過千年。

曾經,廢棄露天礦山頻頻引發水土流失和礦渣污染。

幾年前,有關部門調查發現,赤水河、烏江兩岸10公里範圍內,共有廢棄露天礦山364座,需要修復土地近萬畝。

江口縣壩梅村出産紫袍玉帶石,廢棄礦山曾像一道傷疤貼在山腰上。如今,廢棄礦洞已經封閉,數十畝曾經裸露的礦山全部復綠,種下的杉樹苗已經長到了一米多高。

“必須下重藥、出重拳,全面修復,維護好兩江上遊的生態屏障。”貴州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處長杜國模説。

如今,貴州省內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的治理已經全部完成。

遏制生態破壞,要柔性修復,更要硬性懲治。截至2020年底,貴州共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140余件,涉及案件金額超過1億元。

破壞生態,追訴必嚴,違法必究。

2018年3月,持續暴雨引發貴州某磷化公司廢水溢流,造成下游重安江、清水江總磷、氟化物超標,致使下游約157公里的地表水受到污染,生態環境受到損害。經相關單位鑒定核算,污染水體總量約4290萬立方米。

貴州省生態環境廳作為賠償權利人站了出來,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程序,督促該磷化公司進行生態修復。2019年10月,肇事公司投入518萬餘元修復受損的生態環境,使生態系統逐步恢復。

“誰破壞,誰修復,決不允許‘企業破壞、群眾受害、政府買單’。”貴州省生態環境廳法規處工作人員陳鑫説,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調查、啟動索賠(磋商或訴訟)、生態修復等制度體系已經形成。

統計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貴州治理石漠化5234.34平方公里、礦山地質環境64.9平方公里。

貴州“貴”在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信之愈堅,行之愈篤。“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我們無比振奮和自豪。”當地基層幹部説,貴州已經意識到,守住生態底線,就是守住了“金山”的通路。


這是位於貴州省韭菜坪上的風力發電設備(2020年8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生態增值

“森林碳匯”,這個新名詞一度讓貴州省納雍縣土補村50多歲的農民王德先感到陌生。直到親眼看見種樹不用砍,也能換成鈔票,他才逐步理解碳匯樹的含金量。

“多種樹,保護好,空氣都能換成錢。”王德先説。2020年,王德先碳匯樹收入3912元,用這筆錢給孫子買了手機,“上網課、學知識”。

碳匯樹源於貴州的單株碳匯精準扶貧項目。將符合條件的樹木編號、拍照,並上傳至貴州省單株碳匯精準扶貧平臺,每棵樹碳匯價格標為3元“出售”。貴州省內排碳大戶出資購買碳匯樹的固碳指標,購買資金全額進入貧困農戶的個人賬戶。

貴州省生態環境廳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共開發碳匯樹木445.8萬株,年可銷售碳匯量4458萬千克,年可交易碳匯金額1337.4萬元,受惠農戶1萬餘戶。

良好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讓老百姓收穫實實在在的“綠色紅利”。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森林覆蓋率達72.8%,有68個中國傳統村落、22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依託良好的生態和苗族文化,當地打造全域旅遊。

“農旅經濟”讓人氣重新回歸鄉野。在雷山縣西江鎮麻料村,銀匠們“叮叮噹當”敲打銀飾品的聲音、到訪的遊客,為這個古村落增添了活力。

銀匠潘仕學在抖音平臺上開直播帶貨,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銀飾製作技藝,帶來了豐厚收益。“每天都在趕貨,有做不完的訂單。”他説。


貴州省雷山縣西江鎮麻料村銀匠潘仕學在查看一件銀飾作品(2018年8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雷山縣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接待遊客754.9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4.62億元。


貴州省雷山縣西江鎮麻料村一角(2018年8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萬山叢棘,曾是貴州人難以擺脫的噩夢。如今,貴州這片熱土,茶葉、刺梨、獼猴桃、花椒……一大批優質農産品源源不斷輸往全國各地。以“綠”生“金”,“綠色顏值”正變為“富民價值”,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逐步有效銜接。


這是貴州省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風光(2020年7月3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真理的光芒經過實踐打磨格外耀眼。

藏“福”山水

來自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的數據顯示,2020年貴州省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達到8783億元/年,其中:涵養水源2520億元/年、凈化大氣環境2450億元/年、固碳釋氧1413億元/年。與2012年的4275億元相比,貴州省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增加了1.05倍。


晨霧籠罩的貴州省從江縣加榜梯田(2020年9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面向未來,秀美的山、清澈的水、乾淨的空氣,不再“無價”。

最新數據顯示,貴州森林覆蓋率達到61.51%,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6倍。


這是貴州赤水丹霞國家地質公園一角(2020年6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除了森林,貴州其他生態産品供給也呈現喜人成績:

自然保護地達到229.26萬公頃,佔國土面積的13.01%;

88個縣(市、區、特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9.4%;

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保持在100%;

有國家濕地公園45個,世界自然遺産4處;

……

隨著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逐步健全,生態保護成果將得到變現。生態資源優勢為貴州發展積累了後勁。

根據測算,1株胸徑5厘米左右的樹每年的碳匯量約為10千克。“實現‘碳中和’,森林碳匯大有作為,保護得越好,價值越大,收益越大。”貴州碳中和高技術研究院負責人雷以柱認為,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水土保持、固碳釋氧、調節氣候能力的逐步增強,貴州的生態資本將越積越厚。

流水亦有價。2014年,《貴州省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出臺,畢節市和遵義市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如果跨界水質監測斷面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Ⅱ類水質標準,下游遵義市向畢節市繳納生態補償資金;反之,則由畢節市向遵義市出資。2018年,貴州、雲南、四川三省簽訂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建立跨省流域生態協商補償機制。雲貴川按照1:5:4的比例共同出資2億元,設立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資金。


遊客在位於貴州省赤水市的赤水大瀑布景區遊玩(2020年6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對上遊而言,保護好河水能得到補償;對下游而言,河水乾淨了,發展産業就打好了基礎。”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張可説。

得益於上遊的精心保護,赤水河畔,茅臺、習酒、國臺等一批白酒骨幹企業快速成長。


這是赤水河畔的茅臺酒廠(2020年11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統計數據顯示,貴州經濟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綠色經濟佔GDP的比重達到42%。“到2025年,綠色經濟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將提高到50%。”貴州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説,貴州正依託生態優勢,推動綠色生態産業加快發展。

位於赤水河畔的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土城鎮一景(4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這是貴州省畢節市百里杜鵑景區一角(2019年3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下一步,我們要集中力量解決好老百姓身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努力提升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知名度和影響力……”貴州省生態環境廳黨委書記陳程表示,貴州要沿著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指引的發展方向奮力前進,爭創美麗中國建設的貴州示範樣板。

使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造福子孫後代——一個個後發先至的故事仍在書寫,黔貴大地“綠色逆襲”的時代傳奇期待更多精彩!(參與采寫:李黔渝 潘德鑫 鄭明鴻 劉晶瑤 梁文雅)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豫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