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財政部新聞發佈會介紹2021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

2021-07-20 16:56 來源: 財政部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2021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佈會文字實錄

2021年7月20日,財政部召開2021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佈會,介紹了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並回答了記者們的提問。


財政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發言人 王慶閣: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各位參加財政部2021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佈會。

今天我們很高興邀請到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主任劉金雲先生、預算司副司長項中新先生、稅政司副司長魏岩先生,請他們介紹2021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並回答大家提問。

下面,首先請劉金雲先生介紹2021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

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主任 劉金雲:

一、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情況

(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情況。

1-6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7116億元,同比增長21.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4624億元,同比增長23.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62492億元,同比增長20.6%。全國稅收收入100461億元,同比增長22.5%;非稅收入16655億元,同比增長17.4%。

主要稅收收入項目情況如下:

1.國內增值稅35240億元,同比增長22.5%。

2.國內消費稅8695億元,同比增長12.8%。

3.企業所得稅27515億元,同比增長17.7%。

4.個人所得稅7222億元,同比增長24.9%。

5.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8886億元,同比增長28%。關稅1497億元,同比增長25.6%。

6.出口退稅9040億元,同比增長10.9%。

7.城市維護建設稅2763億元,同比增長24%。

8.車輛購置稅1982億元,同比增長25.8%。

9.印花稅2225億元,同比增長47.3%。其中,證券交易印花稅1437億元,同比增長61%。

10.資源稅1089億元,同比增長27.6%。

11.土地和房地産相關稅收中,契稅4125億元,同比增長32.7%;土地增值稅4257億元,同比增長30.8%;房産稅1599億元,同比增長14.4%;耕地佔用稅639億元,同比下降15.6%;城鎮土地使用稅1084億元,同比增長3.2%。

12.環境保護稅109億元,同比增長8.4%。

13.車船稅、船舶噸稅、煙葉稅等其他各項稅收收入合計575億元,同比增長8%。

(二)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情況。

1-6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1676億元,同比增長4.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15216億元,同比下降6.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6460億元,同比增長6.4%。

主要支出科目情況如下:

1.教育支出18433億元,同比增長10.1%。

2.科學技術支出3703億元,同比下降1.4%。

3.文化旅遊體育與傳媒支出1686億元,同比增長10.5%。

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9504億元,同比增長8.2%。

5.衛生健康支出10453億元,同比增長3.8%。

6.節能環保支出2432億元,同比下降8.6%。

7.城鄉社區支出9732億元,同比下降2.3%。

8.農林水支出9369億元,同比下降8.1%。

9.交通運輸支出5673億元,同比下降3.3%。

10.債務付息支出5156億元,同比增長14.5%。

二、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情況

(一)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情況。

1-6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9078億元,同比增長24.1%。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1980億元,同比增長24.4%;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37098億元,同比增長24.1%,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4436億元,同比增長22.4%。

(二)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情況。

1-6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41699億元,同比下降7.8%。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支出972億元,同比增長54.2%;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相關支出40727億元,同比下降8.6%,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相關支出32881億元,同比增長14.1%。

王慶閣:

感謝劉金雲先生的介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請記者朋友提問前通報一下所在新聞機構。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記者:

剛才劉主任介紹了今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請問具體呈現什麼特點?

劉金雲:

謝謝你的提問。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7116億元,同比增長21.8%,比2019年同期增長8.6%,符合預期。同比增速較高主要是去年同期收入基數較低和當前工業生産者價格上漲較快,同時反映了我國經濟恢復取得明顯成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1676億元,同比增長4.5%。各級財政部門建立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三保”等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從稅收收入看,上半年全國稅收收入100461億元,同比增長22.5%,比2019年同期增長8.7%。其中,國內增值稅同比增長22.5%,主要是工業服務業穩步增長以及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上漲,上半年工業增加值、PPI分別同比增長15.9%、5.1%;國內消費稅同比增長12.8%,主要受成品油、汽車、捲煙銷售增長帶動;企業所得稅同比增長17.7%,主要是企業利潤持續穩定增長;個人所得稅同比增長24.9%,除居民收入增長帶動外,還與股權等財産轉讓和股息紅利收入增長有關;進口環節稅收同比增長27.6%,主要受一般貿易進口增長29.2%帶動。

從非稅收入看,上半年全國非稅收入16655億元,同比增長17.4%。拉動非稅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一是隨著增值稅、消費稅較快恢復,附徵的教育費附加等專項收入增長27.7%,拉高全國非稅收入增幅6.9個百分點;二是國有資源(資産)有償使用收入增長12.2%,拉高全國非稅收入增幅4.4個百分點;三是對部分壟斷行為的行政罰款等帶動罰沒收入增長27.9%,拉高全國非稅收入增幅3.1個百分點。行政事業性收費同比增長17.1%,其中,一季度增長26.3%,二季度增幅明顯回落至8.9%,一季度增幅高,主要是部分去年末收入集中在年初入庫。財政部門紮實執行各項降費政策,加大各類違規涉企收費整治力度,著力減輕企業負擔。

從財政支出看,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1676億元,同比增長4.5%。其中,中央支出同比下降6.9%,扣除部分支出撥付時間比去年有所延後因素影響後下降2.4%,非急需非剛性支出持續壓減;地方支出同比增長6.4%。全國財政“三保”等重點支出增長較快,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衛生健康支出分別增長10.1%、8.2%、3.8%。

從後期走勢看,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國內經濟恢復不均衡、基礎不穩固問題依然存在,再加上去年下半年基數抬高,提高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並提前享受新增減稅政策減收體現在今年下半年,預計今年下半年全國收入增幅將比上半年明顯回落。但考慮到上半年收入完成進度較快,經過努力,預計能夠完成全年預算收入目標。

中新社記者:

1-6月,地方債尤其是專項債發行使用情況如何?在支持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支持重大項目工程方面發揮了什麼作用?

財政部預算司副司長 項中新:

截至2021年6月末,全國地方已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債券14800億元,其中一般債券4656億元、專項債券10144億元。發行進度較去年有所放緩,主要是今年專項債券恢復常態化管理,適當放寬地方發行時間要求,這樣既不會影響重點項目建設進度和資金需求,也可以有效避免債券資金閒置。

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項目已被納入2021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重點支持範圍。經初步匯總,1-6月全國地方發行的新增專項債券,約一半投向交通基礎設施、市政和産業園區領域重大項目;約3成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衛生健康、教育、養老、文化旅遊等社會事業領域重大項目;約2成投向農林水利、能源、城鄉冷鏈物流等領域重大項目。

財新傳媒記者:

請問今年以來,財政部出臺了哪些減稅降費政策?目前實施情況如何?

財政部稅政司副司長 魏岩:

近年來,我國持續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將制度性安排與階段性政策、臨時性措施相結合,統籌兼顧、系統推進。“十三五”時期累計減稅降費超過7.6萬億元,對激發創新活力、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居民消費和擴大就業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要求,今年減稅等宏觀政策要繼續為市場主體紓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進一步優化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提升政策實施效果,幫助市場主體恢複元氣、增強活力。具體措施包括五個方面:

第一,繼續執行制度性減稅政策。比如降低增值稅稅率、增值稅留抵退稅、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等制度性減稅政策繼續實施,讓政策疊加效應持續釋放。

第二,階段性的減稅降費政策有序退出。對2020年出臺應對疫情的階段性減稅降費政策,分類調整、有序退出。適時延長小規模納稅人減徵增值稅等政策執行期限,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對涉及疫情防控保供等臨時性、應急性政策,到期後停止執行。

第三,突出強化小微企業稅收優惠。在落實好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降費政策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稅收減免力度,將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徵點,從月銷售額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到100萬元的部分,在現行優惠政策基礎上,再減半徵收所得稅。

第四,加大對製造業和科技創新支持力度。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政策,將製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先進製造業企業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

第五,繼續清理規範收費基金。取消港口建設費,降低航空公司民航發展基金徵收標準。加大各類違規涉企收費整治力度,嚴控非稅收入不合理增長,防止弱化減稅降費政策紅利。

目前,上述減稅降費政策均已出臺實施。今年部署實施的各項減稅降費政策,體現了積極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的要求,使廣大企業和社會公眾普遍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政策紅利,有利於推動經濟平穩運行和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決落實落細減稅降費政策,著力優化落實機制,持續發揮政策效應,讓企業能有更多獲得感。

經濟參考報記者:

在過緊日子背景下,財政如何保障重點領域支出?

項中新:

財政部堅持將政府過緊日子作為預算編制和執行的基本方針,下大力氣優化支出結構,把嚴把緊預算支出關口,削減或取消低效無效支出,優化財政資源配置,切實保障好重點領域支出。

一是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加強財政資源統籌,著力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資金需求,發揮財政資金在支持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25.01萬億元,增長1.8%。截至6月底,已經形成支出12.17萬億元,增長4.5%。

二是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大幅壓減非剛性、非重點項目支出和公用經費,重點項目和政策性補貼也按照從嚴從緊、能壓則壓的原則審核,騰出更多財政資源用於改善基本民生等重點領域。

三是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在中央財力有限的條件下,通過壓減本級、調整結構,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特別是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財力支持,支持地方做好基層“三保”工作。

四是硬化預算執行約束。嚴格按照全國人大批准的預算安排支出,嚴禁無預算超預算撥款,除應急救災等特殊事項外,執行中一般不再追加預算,確保年初預算安排的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頻道記者:

能否介紹一下1-6月直達資金下達、使用情況?

劉金雲: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常態化直達機制,將27項轉移支付整體納入直達範圍,資金總量達到2.8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1萬億元,基本實現中央財政民生補助資金全覆蓋。

上半年,常態化直達機制有序推進,執行情況良好,資金快速落到基層和單位,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效保障,惠企利民政策精準落實,有力促進民生持續改善,經濟穩中加固、穩中向好。

資金下達方面,具備條件的資金已全部下達,為地方合理安排使用資金留出了充裕的時間。根據直達資金監控系統數據統計,截至6月底,2.8萬億元直達資金中,中央財政已下達2.59萬億元,下達比例達到92.5%,未下達的主要是據實結算資金。地方財政已將2.506萬億元分配到資金使用單位,佔中央下達資金的96.8%。

資金使用方面,支出進度逾六成,為地方落實“六保”任務特別是保居民就業、保市場主體、保基本民生以及基層保工資保運轉方面提供了及時有力的財力保障。截至6月底,各地區形成支出1.635萬億元,支出進度達到63.1%。從支出級次看,省級支出0.614萬億元,佔比37.5%;市縣基層支出1.021萬億元,佔比62.5%,體現了常態化直達機制“據實分配使用資金、增量向基層傾斜”的制度安排。從支出結構看,各地用於養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方面支出佔總支出的7成以上,支持基層落實民生政策。

中國證券報記者:

請問財政部採取了哪些措施,提高專項債券資金使用效益?

項中新:

2021年,財政部積極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要求,繼續完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開好“前門”、嚴堵“後門”,發揮政府規範舉債對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的促進作用。

一是指導地方做好項目儲備和前期準備等工作,會同發展改革委從項目成熟度、合規性和融資收益平衡等角度,加強對地方申報專項債券項目的把關,要求各地圍繞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點領域和國家重大戰略做好項目儲備,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重點項目建設。明確不安排用於租賃住房建設以外的土地儲備項目,不安排一般房地産項目,不安排産業項目。

二是實施專項債券項目穿透式監測。通過完善信息化手段,對專項債券項目實行穿透式監測,及時掌握項目資金使用、建設進度、運營管理等情況,實現對專項債券項目全生命週期、常態化風險監控,防範法定債券風險。

三是強化專項債券項目績效管理。印發專項債券項目資金績效管理辦法,對專項債券資金預算執行進度和績效目標實施情況進行“雙監控”,細化“借、用、管、還”全鏈條管理舉措。

四是進一步推進地方政府債務信息公開,印發《地方政府債券信息公開平臺管理辦法》,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地方政府債務信息公開的要求,規範地方政府債券信息公開平臺管理,以公開促規範。

下一步,財政部將指導地方合理把握髮行節奏,做好信息公開,發揮專項債券資金使用效益。

王慶閣:

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