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綠色”已成為“浙”裏底色——浙江鄉村行走觀察

2021-07-24 14:4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杭州7月24日電 題:“綠色”已成為“浙”裏底色——浙江鄉村行走觀察

新華社記者 鄭夢雨、丁玫、溫競華

竹海搖曳,綠蔭環抱;溪水叮咚,魚遊蝦嬉……還未進村,一幅清麗生動的“富春山居圖”就已映入眼簾。

遠眺是竹海與青山,近觀有田野與農舍。行走在蓊鬱蒼翠的浙江鄉村間,到處宜業宜居宜遊,“綠色”已經成為鄉村發展的底色。

湖州市長興縣水口鄉金山村後屋山山腳,雲霧繚繞中坐落著“歸心民宿”。民宿主人唐正華回憶,2019年,縣鄉兩級對金山村進行改造提升,村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也從外地回到故鄉,辦起了民宿。

“在這裡春天看花、夏天避暑、秋天看落葉、冬天看雪景。”唐正華説,在“歸心民宿”的帶動作用下,僅金山村的民宿和農家樂就從年初的10多家增加到了如今的32家,周邊業態佈局、服務拓展和遊客群體也相應得到拓展,“百姓的腰包也越來越鼓。”

依託好山好水,融入特色文化,村裏的大劇院、農家書屋、農民健身場地相應落成,既服務了當地村民,也被外來遊客所共享。村裏“打開圍墻皆是風景”,僅“歸心民宿”一家,就帶動了周邊農副産品年銷售20萬餘元。“金山村的綠水青山真的變成了‘金山’!”唐正華説。

在湖州安吉余村,刻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字的石碑,注解著眼前的江南煙雨圖景——寬闊整潔的村道兩旁,農家小院、別墅洋房錯落有致,與修竹茂林相映成趣。然而,20世紀八九十年代,污染嚴重的石礦曾是余村人的主要營生來源。“當時礦山還沒關停,家裏是灰濛濛的一片,家人長時間在礦山上工作,經常要擔心安全問題。”個體經營戶謝春花回憶道。

“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溪溝就是垃圾污水的家……”杭州市桐廬縣環溪村村委會主任周忠蓮用順口溜描述早期浙江村莊的模樣。

21世紀初的浙江,農村生態環境曾是痛點,竭澤而漁現象隨處可見。伴隨經濟在全國領跑,環境污染帶來陣痛、有新房無新村等情況,折射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

如何破解生態與發展的雙重考題?2003年,浙江啟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開啟了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核心的村莊整治建設大行動。一大批鄉村,從生態破壞中轉身,重新思考人與自然“取和予”的關係。

位於湖州市長興縣的超威集團園區內,10多尾金魚正在魚缸中悠遊。“這裡面的水,都是我們企業的生産廢水。經過一系列處理,水質清澈見底,達到了《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二級標準。”企業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廢水經過處理可直接用於蓄電池製造生産,不僅為企業節省水資源成本,也減輕環境負擔。過去十多年間,從蓄電池到水泥、粉體、印染、造紙、工業爐,再到耐火和非織造布等,行業紛紛轉型升級,長興縣也從最初的小工業縣一躍進入千億産值行列,“綠色”成為工業經濟的“流行色”。

如今,“垃圾有人拉,污水有了家,室外開百花,溪溝清澈見底有魚蝦……”2019年4月,曾任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的埃裏克·索爾海姆來到浙江,走進一個個環境優美的鄉村。他看著一張張記錄過去污染的照片,面對巨變,感慨地説,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來中國、甚至未來世界的模樣。

久久為功,約10萬平方公里的之江大地上,“兩山”理念深深紮根、結出碩果。如今,美麗公路串聯起美麗村莊,車行其間,城市與鄉村的邊界逐漸模糊——西部茂林翠竹、山清水秀;中部田園村莊、雞犬相聞;東部河埠廊坊、橋街相連……

據統計,2020年,浙江推動完成26家城市建成區重污染企業、56家城鎮人口密集區危化品生産企業的搬遷改造和淘汰關停;培育美麗鄉村示範縣11個、示範鄉鎮100個、特色精品村300個,農村人居環境測評全國第一;森林覆蓋率上升至61.2%,實現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地更凈,成為首個通過國家生態省驗收的省份。

實施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政策,高水平建設全域“美麗大花園”。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中的要求,正在浙江省域得到實踐。

“這五年來好天氣越來越多,好像又回到了我們的小時候!”望著湛藍天空,唐正華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于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