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端起‘生態飯碗’,日子越過越紅火”——我國首個林長制改革示範區“用綠”見聞

2021-08-18 22:0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合肥8月18日電 題:“端起‘生態飯碗’,日子越過越紅火”——我國首個林長制改革示範區“用綠”見聞

新華社記者林翔、姜剛

“別小瞧這樣一棵樹,簡直‘渾身是寶’,在林農眼中,那可是‘搖錢樹’!”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林業局總工程師王新洋説。在南譙區施集鎮的蘆柴河萬畝麻櫟産業基地,記者看到,這裡的麻櫟多是從根部生出三四根碗口粗的枝幹,浩瀚林海,向天爭綠。

“麻櫟是江淮丘陵優良的鄉土樹種,是生態防護和經濟效益結合緊密的樹種,用途廣泛。”王新洋介紹,除了可加工製成環保木炭,其枝丫還是最優質的食用菌原料,櫟樹葉也是柞蠶喜愛的食物。

“通過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的模式,我們實現了轉型升級,如今麻櫟木材的收購價格穩定在550元/噸至600元/噸。”滁州市昌春木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昌春説。該合作社吸納了1.2萬戶農民,重點經營麻櫟人工林30萬畝,深耕木炭、食用菌、柞蠶和林産化工等産業,年産值達10.5億元。

“我家的100畝林地現在都種上了麻櫟,交合作社統一收購。前些年,我的收入不過四五萬元,如今已達10萬元了。”合作社工人張正峰笑著説。

“南譙區如今種植麻櫟35萬畝。”南譙區林業局局長項玉勝説,“年産小徑材50萬噸、木炭11.2萬噸、木醋液5萬噸,加上食用菌、林木良種、柞蠶養殖和生物質發電等,麻櫟循環産業的年産值高達20.8億元。”

作為我國首個林長制改革示範區,安徽省紮實推進“護綠、增綠、管綠、用綠和活綠”的“五綠”任務,其中在科學“用綠”方面,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動生態産業化和産業生態化發展,積極培育木本糧油、特色經濟林、苗木花卉、竹藤等新興産業和生態旅遊、森林康養、林下經濟等新業態,完善市場化多元化森林生態補償,探索建立跨區域森林和濕地生態補償機制。

滁州市重點培育薄殼山核桃、麻櫟、杜仲和精品苗木等“三樹一苗”共計160萬畝,培育專業合作社及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2783個,支持各類林業經營主體參與林業開發建設。

位於大別山腹地的六安市金寨縣,近年來同樣堅持“向林地要産出、向空間要效益”,念好“山”字經,做足“林”文章。

楊習倫是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的脫貧戶。曾經的他住在半山腰的破屋中,依靠砍樹賣木材賺取收入。如今他被選聘為生態護林員,每年穩定增收近8000元。

“如今端起‘生態飯碗’,日子越過越紅火。”楊習倫説,“我在樹下種植了天麻、重樓等中藥材,還翻修了易地扶貧搬遷後的新房,幹起了民宿,如今我年收入能達到七八萬元。”

“靠山吃山,我們吃出了新花樣。”大灣村村級林長、村黨總支書記何家枝告訴記者,林長制改革推行以來,大灣村駛上了綠色發展的高速路,聚力發展天麻、重樓等林下經濟,並結合大灣十里漂流、十二檀古樹群等開發鄉村旅遊。

六安市按照産業全鏈條發展思路,大力支持林下經濟産業、苗木花卉産業、森林旅遊康養等項目建設,去年全市林業總産值突破560億元。

“聚焦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五綠’工作目標,鄉村真正實現了‘生態受保護、林業增效益、百姓得實惠’。”何家枝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王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