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21—2025年)

2021-10-06 17:31 來源: 北京人民政府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21—2025年)

目 錄

一、發展基礎和形勢要求

(一)發展基礎

(二)形勢要求

二、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主要目標

三、主要任務

(一)持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二)堅持“五育”並舉著力培養時代新人

(三)圍繞“七有”“五性”優化教育服務

(四)打造落實城市總體規劃的教育樣板

(五)增強教育服務首都發展的能力水平

(六)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七)推進教育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發展

(八)開創開放融通有活力的教育新局面

(九)促進育人方式和育人模式創新變革

(十)全面深化新時代首都教育評價改革

(十一)統籌推進首都教育發展與安全穩定

四、保障措施

(一)全面推進依法治教

(二)提升經費保障能力

(三)加強教育督導評估

(四)加強校園後勤保障

五、規劃實施

(一)統籌推進落實

(二)加強監督評價

(三)鼓勵改革創新

(四)加強宣傳引導

附表:“十四五”時期重點項目

“十四五”時期是首都教育全面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首都教育現代化2035》,向實現高水平教育現代化邁進的重要時期。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根據《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為進一步明確2021至2025年首都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特製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和形勢要求

(一)發展基礎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首都教育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視察首都教育系統,並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做好首都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十三五”時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首都教育以加強黨的領導和政治建設為堅強保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優先發展,持續深化綜合改革,育人水平、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人民群眾獲得感均有明顯提升,圓滿完成了“十三五”時期教育規劃確定的主要任務,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教育現代化。

——立德樹人譜寫新篇章。始終牢牢把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遵循教育發展規律,不斷探索中國特色、首都特點的教育發展之路。成立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全市教育大會,制定“4+N”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了首都教育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實施“一十百千”工程,開展“四個一”活動,大力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在全學段開展“我和我的祖國”“使命在肩、奮鬥有我”主題教育活動。創新性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紮實推進全國“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區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中小學幼兒園德育工作體系進一步完善,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養進一步提高。首都教育長期保持安全穩定局面。在服務保障新中國成立70週年慶祝活動中,北京近9萬名師生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充分展示當代青少年的風采,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

——教育現代化邁上新臺階。首都教育發展水平繼續處於全國領先地位,主要教育指標均排在全國前列,若干重要指標位居首位,提前達到《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確定的主要事業發展目標。通過國際比較,首都教育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普及程度、教育質量、公共財政教育支出等指標處於世界前列。

——教育公平達到新高度。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持續發力,五年累計增加學前教育學位23萬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程度大幅提升,有效緩解了入園難、入園貴問題。通過不斷擴充優質教育資源和規範入學辦法,在“資源優質”和“機會公平”上同時發力,小學、初中的就近入學比例均達到99%以上,使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有效破解擇校難題,中考中招選擇機會更為豐富,高考高招錄取率持續保持在90%以上,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

——教育質量實現新提升。首都教育在辦學傳統、辦學理念、課程教學、教師隊伍等方面的優勢不斷增強。34所高校、162個學科進入“雙一流”建設名單,在京高校A+類學科數量佔全國的44%。重點建設100個一流專業,實施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計劃,每年近萬名學生受益。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有特色、國際化”發展,7所高職院校入選國家高職教育“雙高計劃”。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顯示,北京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學習自信心以及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持續保持前列,學生參加PISA測試取得優異成績。

——教育綜合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不斷增強。組織實施了新一輪中考改革,高考綜合改革平穩落地,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校額到校”“市級統籌”“1+3”培養等方式對促進教育公平發揮了良好作用。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項目、中高職銜接項目進一步拓寬了職業人才培養通道。市屬高校分類發展格局基本形成。高校、科研院所、藝術院團共同參與中小學辦學,有效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評選出首批中小學特級校長。“放管服”改革成效明顯,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教育督導體制機制取得新突破,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活力進一步激發。

——服務首都發展做出新貢獻。高校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在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大科學裝置建設與運營、技術轉移和技術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北京地區高校獲國家科學技術“三大獎”數量佔全國高校獲獎數的22%,佔全市獲獎數的49.3%。佈局99個高精尖學科,建設22個高精尖創新中心,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100余項。高校産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帶動作用和影響的科技創新成果,培養打造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全市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達到15.7年,教育為建設高精尖經濟結構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開創新局面。積極推動教育領域“疏整促”工作,嚴格控制市屬高校和中職學校招生規模,以建設良鄉、沙河大學城為重點促進部分中央高校向外轉移,聚焦推進北京工商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城市學院等5所市屬高校向外疏解,教育空間佈局不斷優化。統籌全市優質教育資源在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14所優質學校,北京學校、黃城根小學分校等已開始招生。積極參與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建設,4所援助學校辦學水平明顯提升,3所“交鑰匙”學校建設進展順利。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不斷深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水平顯著提高。以援藏、援疆等為重點深化教育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為決勝脫貧攻堅做出了應有貢獻,形成了北京經驗。

——教育保障能力實現新提升。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確保教育優先發展。投入持續增加,結構不斷優化,2020年全市教育財政經費投入達到1128億元,公共財政教育支出佔公共財政支出比例達到15.85%。改革教育經費體制,投入市級財政資金150多億引導民辦幼兒園轉成普惠園,讓更多老百姓受益。健全教師績效工資激勵機制,落實鄉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每年向3萬餘名鄉村教師發放崗位生活補助,教師收入水平不斷提升。深入推進“平安校園”建設,出台中小學幼兒園安全規定100條,為家長送上“定心丸”。

——教育系統疫情防控奪取新勝利。始終把師生員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取得抗擊新冠疫情鬥爭重大戰略成果。構建起市、區、校三級防控體系,以首善標準奮力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築好教育戰“疫”的“防火墻”。“一區一案”“一校一策”制定防控預案,精準精細做好校園疫情防控工作,做到校內師生員工“零感染”。廣大教師學生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工作,1.2萬個基層黨組織、5萬餘名黨員投入防控一線,北大援鄂醫療隊、首都醫科大學疫情防控志願者等得到黨中央的充分肯定。堅持“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實現二級應急響應下的中高考工作平穩落地。傾力傾心做好高校就業工作,出臺多項促進就業政策措施,加強困難群體畢業生幫扶,實現北京高校2020屆畢業生整體就業率達到92%。

五年的成績來之不易,根本在於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努力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在首都落地生根,形成生動實踐。五年來,始終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孩子們眼中有光、心中有夢,每個孩子都有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始終堅持把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作為首都教育的基本職責,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破解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持續提高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和滿意度;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持續提升教育保障能力,得到了全社會的關心、理解和支持,匯聚起辦好教育的強大合力;始終堅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持續完善教育體制機制,努力推進首都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都教育正在發生深刻轉型,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為“十四五”時期開啟高水平教育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首都教育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二)形勢要求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北京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時期。首都教育在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基礎上,全面開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高水平教育現代化的新階段。

首都教育必須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上作出新表率。要牢牢把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首都教育必須在支持“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上發揮更大作用。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持續優化首都教育功能,進一步築牢全國政治中心功能建設的重要陣地,夯實文化中心功能建設的重要載體,擴大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的重要窗口,鞏固科技創新中心功能建設的重要支撐。

首都教育必須在滿足市民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教育需求上下功夫。要緊扣“七有”要求、“五性”需求,適應學齡人口規模快速增加和人口老齡化加速的趨勢,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擴大教育資源供給,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和滿意度。

首都教育必須在適應科技發展、探索教育與科技融合方面發揮引領作用。新一輪科技革命蓬勃興起,帶動了以綠色、智慧、泛在為特徵的群體性重大技術變革,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技術廣泛運用到教育領域。首都教育要順應科技發展變化,大力發展數字教育,加速推進教育理念、內容、技術、模式的創新,主動引領教育發展模式變革。

首都教育必須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提升全民素質方面有更大作為。公平優質的教育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最大共識,國際前沿教育理念更加關注個體的教育需求,強調開放、靈活、全方位的終身學習,為所有人發揮自身潛能提供機會。首都教育要主動回應人民群眾的教育嚮往和期待,加快城教融合發展,全面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首都教育必須在開放發展、推進高水平教育交流合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國際教育交往遭遇逆流,首都教育利用全球資源開展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主要依靠體制內資源的傳統教育發展之路已不可持續。首都教育必須順應形勢,主動服務“兩區”建設,加強與各類社會資源的溝通合作,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鑒、互容、互通,形成開放發展的新格局。

首都教育必須在構建更加科學高效的教育治理體系方面進行深入探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開展的大規模線上教育正在引發教學模式、育人模式的深刻變化。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對塑造首都教育的新生態提出了變革性要求。教育系統要準確把握教育變化趨勢規律,加快提升管理的規範性和精細化程度,加快完善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面對新的環境和形勢,要清醒地看到,首都教育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在:教育的規模、佈局、結構、質量還不完全適應首都城市發展變化的節奏,還不完全適應“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需要;首都教育資源供給尚難以充分滿足市民對更高質量更加多樣教育的期盼;教育深度支撐首都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貢獻力不夠,教育的人才優勢還沒有充分轉化成科技創新優勢;運用科技賦能教育的深度和廣度不夠,數字教育有待進一步探索與應用;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教育現代化目標還存在差距,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仍需完善。

環境和形勢的深刻變化,帶來首都教育發展的一系列新機遇和新挑戰。機遇前所未有,更具戰略性、變革性,挑戰前所未有,更具緊迫性、艱巨性。我們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統籌發展與安全,牢牢把握教育工作的規律性,以首善標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首都教育發展新格局。

二、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全國和全市教育大會精神,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以首都發展為統領,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統籌發展與安全,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首都教育發展新格局,全面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為建設教育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北京篇章做出更大貢獻。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面構建首都高質量教育體系,實現更高水平、更具影響力的教育現代化,培養具有家國情懷、首都氣派、國際視野、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努力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讓每個學習者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全面支撐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為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發揮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為北京建設成為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做出新的貢獻。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更加健全。實現立德樹人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貫穿各級各類教育領域,學生品德修養、綜合素質、運動技能、審美情趣、勞動實踐能力全面提升,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育人體系更加健全。

——學前教育更加普及普惠安全優質。全市適齡兒童入園率保持在90%以上,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0%,學前教育教師接受專業教育比例達到85%。適齡幼兒就近接受高質量的學前三年教育,科學的保教體系基本形成,保障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義務教育更加優質均衡。義務教育就近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優質義務教育資源更加豐富均衡,區域、校際優質教育資源差距顯著縮小。教師隊伍建設全面加強,義務教育專任教師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比例超過96%。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達標優良率超過70%。

——高中教育更加多樣化有特色。優質高中教育資源不斷擴大,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育人方式基本確立,形成一批特色優勢明顯、質量水平上乘、輻射帶動力強的高品質學校,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的教育生態全面形成。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

——職業教育服務城市發展能力更加高效。職業教育適應性明顯增強,“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82%,國際一流的職業院校和特色高水平專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能力顯著提升,基本建成現代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

——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更加顯著。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群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市屬本科高校分類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升,國際學生和高端學術交流的吸引力顯著增強。

——終身學習環境更加優越。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達到15.8年。各級各類教育互動與協同共進的格局不斷增強,基本建成融通便捷的終身教育體系和終身學習成果認證體系,首都學習型城市建設水平持續提升。建成佈局合理、學段銜接、普職融通、教康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專門教育保障機制更加健全。

——數字教育推進更加深入。科技為教育注入新活力,教育服務向體驗化、品質化和數字化方向提檔升級。形成泛在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豐富多元的數字教育資源,構建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智慧化平臺,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智慧校園覆蓋率達到85%以上。

——教育治理體系更加完善。依法治教體系更加健全,中國特色、首都特點的現代學校制度基本形成。教育財政保障機制更加健全,公共財政教育支出佔公共財政支出比例達到16%。教育教學環境更加綠色、安全,綠色學校達標率超過70%,平安校園達標率達到100%。

——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更加明顯。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深化,教育供給更加充分多樣,適應學齡人口受教育需求。因材施教的理念全面落實,成長成才的渠道更加暢通多元,素質教育得到有效實施。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明顯減輕。


三、主要任務

(一)持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堅持各級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突出思想引領,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首都教育高質量發展。

1.強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

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充分運用理論學習中心組、重大政治理論輪訓等形式,做到學懂弄通、融會貫通、真信篤行。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群。深化北京市學校思政課“同備一堂課”機制,及時推動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實施課程思政建設工程,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依託北京高校思政課高精尖創新中心等智庫平臺,組織專家學者深入研究闡釋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建設思政課教學重點難點問題庫,及時解答和回應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關切。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浸入式”宣講常態化,引導師生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2.健全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

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推動中央和市委各項部署要求不折不扣落實。持續深化機構改革“後半篇文章”,充分發揮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市教育體制改革專項小組作用,理順配套體制機制,調動各成員單位積極性,形成推動教育改革發展合力。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推行中小學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加強民辦學校黨的組織有效覆蓋,形成落實黨的領導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面覆蓋的工作格局。

3.深入推進教育系統黨的建設

充分發揮全面從嚴治黨引領保障首都教育事業發展作用,不斷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探索建立主題教育工作的常態化機制。縱深推進高校黨的政治建設攻堅戰,抓好《關於加強高校黨的政治建設的若干措施》落地見效。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力,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貫徹落實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加強幹部隊伍建設,落實好幹部標準,突出政治素養培養,提高教育系統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適應新時代新要求抓改革、促發展、保穩定水平和專業化能力,加強對敢擔當、善作為幹部的激勵保護,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幹事創業導向。持續提升人才工作水平。鍥而不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糾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用好巡視巡察利劍,加強內部審計監督,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和育人環境。加強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增強群團工作政治性,凝聚推動首都教育改革發展的強大合力。

(二)堅持“五育”並舉著力培養時代新人

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有機融合,充分利用各類資源,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推動實現課程教學、組織管理、學校文化等教育生態的整體變革,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讓學生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

1.構建系統銜接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

完善德育一體化實施機制。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合理設計德育內容、途徑、方法,加強相鄰學段德育工作交流,使德育層層深入、有機銜接。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創新教學方式,嚴格落實德育課程。充分挖掘各學科課程蘊含的德育資源,強化全學科德育功能。

紮實推進“三全育人”。構建市委統一領導、各部門主動參與、全社會關心支持、優質資源全方位供給的育人大環境。在高校構建黨委全面領導、部門協調負責、教職工自覺育人、各環節全面貫通的育人小環境。大力推進全國“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區建設。

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和重大主題,在全市教育系統每年開展貫穿全年的主題教育活動,繼續組織“四個一”活動,開展“學習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題教育活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總體國家安全觀等教育,引導學生聽黨話、跟黨走。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加強法治教育,培育學生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維和法治信仰。加強國防教育,增強學生國防觀念和憂患意識。加強誠信教育,增強學生的誠信理念、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

深入持久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貫徹北京市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方案,深入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京華大地的生動實踐,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緊扣慶祝建黨100週年、迎接黨的二十大等歷史節點,深入開展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用好中國共産黨早期革命活動(北大紅樓)、抗日戰爭(盧溝橋和宛平城)、建立新中國(香山革命根據地)等紅色文化資源,廣泛拓展愛國主義教育途徑。

2.著力培養學生的核心品格和關鍵能力

增強學生認知能力和創新意識。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施教學,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引導教師深入理解學科特點、知識結構、思想方法,科學把握學生認知規律,上好每一堂課,確保學生達到國家規定的學業質量標準。加強科學教育和實驗教學,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活動、讀書活動。加強教學內容與社會、自然的聯絡,培養創新思維和能力。促進學生將知識與現實生活和未來發展建立聯絡,為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

探索適應新場景的教學方式。加強智慧教室、智慧教學助手、人工智慧教師等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優化教學組織方式,推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加強對學習認知和學習行為規律的研究,積極發展基於數字教育的“翻轉課堂”,注重啟髮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推動教育教學方式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促進學生自主有效學習。

3.全面加強學校體育和學生健康教育

提升體育育人水平。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進一步豐富學校體育供給,破解制約學校體育發展的瓶頸難題,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全面推進體教融合工作,將體育與健康納入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綜合改革統籌謀劃,構建具有北京特色的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學前教育階段開展適合幼兒身心特點的遊戲活動,培養體育興趣愛好,促進運動機能協調發展。促進職業教育體育課程與職業技能培養相結合,培養身心健康的技術人才。促進高等教育階段體育課程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培養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養的高素質人才。

涵養陽光健康的校園體育文化。圍繞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開展形式多樣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推進冰雪運動進校園,持續建設200所中小學冰雪特色學校,引導百萬學生參與冰雪運動。加快建設北京國際奧林匹克學院。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因地制宜開展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活動。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打造校園體育精品賽事,促進各類體育競賽活動全員化、常態化、品牌化發展。

全力呵護學生健康成長。健全學校健康教育工作體系,配齊心理教師、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和營養健康管理人員,做好學生常見病監測和防治。將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學和學生管理,引導學生不吸煙、少熬夜、少吃不健康食品,從生活點滴中自覺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探索醫教結合、學段銜接、校內外有效協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加強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體系建設,定期開展中小學生視力監測和干預,堅決遏制“小眼鏡”問題。

4.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

著力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體現中華美育精神與民族審美特質的豐富美育資源。有機整合相關學科的美育內容,推進課程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將音樂、美術、舞蹈、戲曲、戲劇和書法等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要求,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基本具備1項藝術愛好。建立藝術素養評價體系,將藝術素質測評結果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和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促進美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深化拓展美育實踐活動。充分利用高水平藝術院團支持學校美育發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經典全方位、全過程融入學校美育,持續開展京劇等民族藝術進校園和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總結美育經驗,凝練美育理念,構建美育模式,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

5.全面加強勞動教育

充分發揮勞動育人功能。將勞動教育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緊密結合首都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首都特點的勞動教育模式。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力所能及的勞動或職業體驗,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養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品質。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小學勞動教育必修課平均每週不少於1課時。職業院校要開設不少於16學時的勞動專題教育必修課。普通高校將勞動教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增強勞動教育合力。強化家庭基礎作用、學校主導作用和社會支持作用,形成“三位一體”推進勞動教育局面。發揮北京市社會大課堂資源單位的勞動教育作用,系統設計實踐內容,形成北京市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體系。支持中小學因地制宜利用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資源,宜工則工、宜農則農,採取多種方式開展勞動教育。加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健全經費投入機制,強化安全保障。

(三)圍繞“七有”“五性”優化教育服務

以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為目標,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為每一位少年兒童創造更加優越的成長環境。

1.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

適應群眾多樣化入園需求,合理優化學前教育資源,精準佈局學前教育學位,有效保障群眾就近就便入園。進一步完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辦園體制和政策保障機制,健全覆蓋城鄉、佈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制定實施新一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促進非教育部門辦園、民辦園、社區辦園點整體提升辦園質量。完善學前教研體系,開展生活化、遊戲化、自然化的幼兒園活動研究和實踐。建立健全全市幼兒園質量評估標準,將各類幼兒園納入質量評估範疇,定期向社會公佈評估結果。加強對各類幼兒園的規範管理和專業指導,提升幼兒園科學保教水平,提高安全衛生保障能力,堅決防止幼兒園“小學化”傾向。拓展幼兒園師資來源,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待遇。健全學前教育普惠發展支持政策,完善市區財政扶持措施,探索建立幼兒園收費與財政補助聯動機制,確保普惠性幼兒園持續健康發展。

2.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加強城鄉一體化學校建設,建立健全教學、服務、管理標準,完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繼續加大城區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向郊區輻射力度。大力推動中小學集團化辦學發展,進一步優化集團辦學佈局,完善集團治理結構,激發集團發展活力,提高學校辦學水平。深化中小學學區制改革,促進區域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切實提升農村教育水平,支持鄉村小規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發展,加強農村困境兒童和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保障機制。紮實做好民族教育工作,推動民族教育內涵發展。

3.紮實做好義務教育“雙減”工作

持續做好“治亂、減負、防風險”,創新推進“改革、轉型、促提升”,校內校外同時發力,有效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整體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規範教育教學秩序,提供菜單式課後服務,從根本上滿足學生多樣化教育需求,確保學生在校內學會、學足、學好。堅持校外培訓公益屬性,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全面規範培訓秩序,強化經營活動監管,堅決防止侵害群眾利益行為。

4.深化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

適應教育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變化,不斷改進普通高中學校樣態、教育教學、評價方式、學習方式。修訂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標準細則,建立體現普通高中學業質量標準、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學校評估考核機制。優化課程實施,加強課程整體建設,完善學校課程管理。鼓勵普通高中開設豐富的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創新教學組織管理,完善選課走班教學管理機制。結合人才培養規律、學生興趣特長和招生大數據分析,指導學生科學選課。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資源,加強學生生涯發展指導。完善市級優質高中教育資源統籌工作機制,大幅擴大郊區優質高中教育資源。堅持“一校一案”,結合學校歷史積澱、學校文化和辦學優勢,培育一批特色優勢明顯、質量水平上乘、輻射帶動力強的高品質學校。

5.促進特殊群體教育保障提質升級

擴大學前特殊教育學位供給,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辦學質量,加快發展以職業教育為主的高中階段特殊教育,提高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加強特殊教育師資培訓和課程資源建設,持續推進特教學校達標工作。推進融合教育,加強自閉症基地和學區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建設,為有特殊需求的少年兒童提供適宜的教育。健全促進專門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優化師資配置,改進教學水平,有效提升教育矯治能力。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教育資助,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共享人生出彩機會。

6.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深化推進城教融合,建設高水平學習型城市。加快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推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統籌協調與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學分銀行建設,推動多種形式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實現不同類型教育、學歷與非學歷教育、校內與校外教育之間互通銜接,暢通終身學習和人才成長渠道。大力發展城鄉社區教育,探索社會學習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建設智慧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培育終身學習示範項目和品牌。積極推進老年教育和社區共學養老。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深化語言文化建設,加強語言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健全語言文字工作組織保障,提高語言文字社會應用規範化的治理與服務能力。

(四)打造落實城市總體規劃的教育樣板

錨定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持之以恒推進教育佈局優化調整,在城市發展的宏偉藍圖上書寫出精彩的教育篇章。

1.多渠道增加中小學學位供給

加快中小學學校建設,全市新建、改擴建和接收居住區教育配套中小學150所左右,完成後新增學位16萬個左右。充分挖掘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對有條件的校舍進行改擴建。支持學校整合校內空間資源,通過各類教室複合利用,增加學位數量。在保障教學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適當擴大班級容量。統籌區域內職業教育、校外教育等資源,積極用於補充中小學學位缺口。加大出租出借校捨得回收力度。統籌使用各類教育設施,加強學區內、教育集團(集群、聯盟)內、一貫制學校內和學校間的資源共享,充分提高學位資源利用效率。積極面向校外拓展辦學資源,充分利用城市疏解騰退空間資源,優先用於補充義務教育學位缺口。

加強優質教育資源市級統籌。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區、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等重點功能區和人才聚集區,規劃建設17所左右優質中小學學校。通過“市建共管”或“市建區辦”方式,統籌全市優質教育資源支持學校建設,建成後提供優質中小學學位5萬個左右。

大力推進國際學校建設。在國際人才社區等國際人才密集地區佈局一批國際學校。重點打造1—2所高品質國際學校,借鑒國外先進理念,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國際化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帶動全市國際學校高質量發展。結合外語外交人才需求,支持外國語學校規範健康發展,鼓勵和支持北京國際語言環境建設。服務國家和本市人才引進戰略,不斷完善涉外教育服務供給體系,為在京常住外國人和海外優秀人才營造良好的教育服務環境。

2.分區域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合理保障核心區入學需求。推進公共服務用地優先保障基礎教育設施建設。實施校園更新改造,通過精細化、非標準化設計,提升教育資源空間品質。綜合運用戶籍、住房、入學等政策,合理控制核心區入學規模。發揮核心區優質教育資源引領帶動作用,促進核心區內外教育質量均衡發展。

促進中心城區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人口密集地區結合街區修補,補充中小學辦學資源。城鄉結合部地區嚴格落實配套標準,確保中小學設施與村莊改造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大力引入優質教育資源,全面補齊海淀山後、豐臺河西等地區教育設施短板。

加強城市副中心教育配套保障。推動教育設施規劃落地,加快北京學校、首師大附中、景山學校、北海幼兒園等優質教育項目建設,有序實施老城區校舍改造,有效增加學位資源。持續推進教師素質和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統籌中心城區優質學校與城市副中心學校精準幫扶協作,促進區域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提升多點地區教育承載力。根據區域功能定位和人口變化,合理規劃建設一批中小學。加強重點功能區教育服務保障,建設一批優質學校,新建、擴建一批國際學校。加快補齊昌平回天、房山長陽等人口密集地區教育設施缺口。

突出生態涵養區辦學特色。積極創建優質學校,帶動整體提高辦學質量。結合鎮域規劃,均衡佈局學校,緩解城區入學壓力。優化鄉村學校佈局,保障偏遠山區低齡兒童就近入學需求。支持鄉村學校通過因地制宜、內外兼修等措施,激發發展活力,努力打造一批時代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學校。

3.持續疏解中心城區部分教育功能

深入落實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有序疏解中心城區部分普通高校,壓縮高校中心城區在校生規模。北京電影學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等高校新校區建成使用。加快首都醫科大學、首都體育學院新校區建設,推動中心城區校址整體騰退。統籌新老校區資源,結合區域規劃和功能,有序推動已疏解高校老校區騰退空間的合理利用。推進沙河、良鄉高教園區向大學城轉化,建設結構合理、要素齊全、職住平衡、充滿活力的科教融合新城。加快建設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北京化工大學昌平校區和中央民族大學豐臺校區。研究推進相關高校到郊區落地,努力推進實現“區區有高校”的目標。

4.推動形成更加緊密的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格局

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區教育發展,建成三所“交鑰匙”學校並投入使用,持續推進學校對口幫扶工作,適時拓展實施一批幫扶合作項目。支持部分中央在京高校向雄安新區有序轉移。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與河北廊坊北三縣教育統籌規劃發展,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向北三縣地區延伸佈局。唱好京津教育“雙城記”,實現各類教育優勢互補、深度融合。強化區域教育協同聯動發展,鼓勵北京優質中小學採取教育集團、學校聯盟、對口幫扶、開辦分校等方式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擴大教育資源輻射面。加強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共建,促進數字學校、素質教育基地、實習實訓基地和體育運動設施共享。鼓勵職業院校通過聯合辦學、校區建設等形式開展實質性合作。促進優質開放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深化京津冀高校聯盟建設,鼓勵高校發揮學科互補優勢,開展協同創新攻關與成果轉化應用。

5.深化跨區域教育交流合作

充分發揮首都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帶動作用,緊密結合對口支援地區實際需求,細化完善教育幫扶機制,提升教育幫扶精準度和實效性。辦好內地民族班,落實好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培養計劃,發揮好開放大學在線教育幫扶作用。強化與發達地區交流合作,共享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平臺和項目合作,共同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教育發展模式和經驗。

(五)增強教育服務首都發展的能力水平

聚焦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深化教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育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契合度,為北京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提供支撐。

1.支持“雙一流”建設

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立完善的分類管理、分類支持、分類發展的引導機制,支持高校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産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合理定位、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支持一流大學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培養一流人才方陣。引導一流大學完善以健康學術生態為基礎、以有效學術治理為保障、以産生一流學術成果和培養一流人才為目標的大學創新體系,勇於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産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引導“雙一流”建設高校主動服務國家和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深入推進“雙一流”大學與其他在京高校學科合作共建,深化校際平臺合作,加強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學科帶頭人和學科骨幹的學術水平,深入推進研究生聯合培養,構建市屬高校與中央高校學科優勢互補、融合發展新模式。

2.深化高等學校分類發展改革

完善市屬高等學校分類發展政策體系。改革市屬高校考核模式,建立分類的財政支持政策,深化市屬高校內部人事制度改革,促進市屬高校內涵、特色、差異化發展,實現高校在不同類型和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聚焦國家、北京和特定領域的核心需求設置專業,突出重點領域、促進學科交叉,大力開展前沿研究、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重點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

加強高水平特色型大學建設。面向國家發展和首都急需,集中力量發展最具優勢和前景的學科專業,深入推進行業産業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重點培養品學兼優、能力突出、社會需要的行業建設優秀人才。

推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學科專業建設,緊密結合北京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開展高相關性理論探索和科技創新,重點培養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應用型建設人才。

3.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支持高校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支持一批應用學科建設,加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人才支撐。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佈局一批戰略性新興交叉學科,加強學科重組整合、交叉融合,不斷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加快交叉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

提升本科教育教學水平。深入開展教學改革研究,打造一批高校優質本科課程和本科教材,支持一批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項目。推進高校一流專業建設,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創新團隊和教學團隊,建立教學質量標準和教師專業標準。持續推進“雙培計劃”“外培計劃”。廣泛開辦大學生學科競賽,大力建設校內外實習實踐平臺。持續深化“北京學院”“卓越聯盟”建設。鼓勵在京高校與國內外知名大學、機構和企業開展人才培養交流合作。

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穩步發展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面向世界科技發展最前沿,對接國家及北京重大需求,實施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緊缺和經濟社會發展亟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創新科教融合育人機制,完善産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加強研究生課程教材和導師隊伍建設,提升導師隊伍水平。鼓勵培養單位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頂尖科研機構、世界高新科技企業開展深度交流合作。

提升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需求的匹配度。瞄準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緊缺人才、複合型優秀人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缺口,深化市屬本科高校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機制改革,促進高校招生、培養、就業密切聯動,學科專業提前佈局、動態調整,提高人才培養的科學性、針對性、實用性。

4.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

深度參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支持高校深入落實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發揮科技和人才資源優勢,積極參與“三城一區”建設發展。深入推進新一期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北京重大任務,全面開展大交叉、大聯合、大縱深協同創新,增強關鍵核心技術供給能力。統籌加強北京實驗室建設,面向現代産業體系發展需求,深化産學研體制機制創新,促進源頭創新、技術研發、産業化應用的緊密結合。鼓勵高校面向量子、腦科學、人工智慧、納米能源、生物育種、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等領域,匯聚創新資源,培育創新力量。支持高校開展高水平國際科技交流活動,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高校力量。

全面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支持高校加強基礎研究,遵循基礎研究規律,強化長期穩定支持,致力科學前沿突破,孕育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優化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完善科技項目形成機制,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突破常規,創新模式,著力培養未來各領域傑出的科學家、領軍人物和拔尖人才。統籌佈局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項目,支持一批有志於長期從事科研的青年科學家,瞄準重大原創性基礎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科學問題開展研究。改進高校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挂帥”等制度。優化科研項目管理,改進基礎研究評價,營造勇於創新、敢於啃硬骨頭和學術民主、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

加強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引導高校深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創新,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中心建設,加大技術轉移專業人才培養力度。推動高校完善知識産權管理體系,構建政府、高校、産業和資本等緊密銜接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促進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

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加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建設,支持高校立足當代中國和首都實踐,著力提升學術原創能力,推出更多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加強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培養,為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培養一大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依託首都社會科學資源優勢,加強新型高端智庫建設。

5.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深化高水平技能型大學建設。貫徹城教融合發展理念,面向高精尖産業結構、城市運行與發展、高品質民生需求,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重點加強養老、護理、學前教育、托育、家政服務、健康管理、軌道交通、城市運行、非遺傳承等專業人才培養。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改革,重點建設12所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100個左右骨幹特色專業,探索開發與國際先進標準相對接、體現北京特色和水平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優化職普融通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校開辦應用技術類型專業或課程。加強普通中小學生職業體驗和動手實踐,穩步推進職業教育綜合高中班教學。

深入推進産教融合校企合作。重點建設100個左右校企共建的“工程師學院”和“大師工作室”。推進具有中國特色、首都特點的學徒制模式改革,探索現代學徒制與1+X證書制度融合的培養模式。深化“雙師型”教師隊伍改革,加強企業實踐基地和校企合作培養培訓基地建設,推動職業院校教師普遍成為“雙師型”教師。

6.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創業

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力度。健全就業指導課程體系,遴選50門市級就業指導“金課”、50個市級就業指導名師工作室和50個市級優秀畢業生職場體驗基地。引導畢業生投身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就業,鼓勵畢業生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加大對困難群體畢業生的幫扶力度,努力使有就業意願畢業生在合理預期下都能就業。

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支持。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加強創新創業課程和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學生職業能力、職業素養和職業準備。建立健全多形式、立體化的高校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加強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園建設,完善大學生創業園孵化體系,推進“一街三園多點”提質升級。加強大學生創業園孵化體系和中關村創業體系的銜接。

(六)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師教書育人本領,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努力讓教師成為最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

1.全面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水平

始終堅持把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註冊、業績考核、職稱評聘、評優獎勵首要條件。完善大中小幼一體化的師德建設體系,持續推動師德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加強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將大中小幼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納入教師培訓內容。持續加強對優秀師德典型的宣傳報道,創作文藝作品感染和激勵廣大師生,樹立師道尊嚴。

營造師生和諧互動的濃厚氛圍。引導教師樹立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價值取向,讓教師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範,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倡導教師嚴慈相濟、誨人不倦,潛心研究每一個學生,做到因材施教。倡導教師深入學生內心,真心關愛、嚴格要求、公平公正對待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完善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絡情況納入教師考核。

2.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

突出提升教師人文素養。將教師人文素養建設貫穿師範生培養及教師生涯全過程,把立德樹人滲透到教師教育各方面。充分發揮典型引領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開展多層次的優秀教師選樹宣傳活動。加強在職培訓,重點強化新任教師和鄉村教師培訓,涵養教書育人情懷,激發投身教育事業使命感、責任感。

著力增強教師信息化素養。加快構建以校為本、基於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的教師信息化素養發展機制,加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不斷提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創新教育教學方式的能力。

加大教師培養力度。構建以師範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範院校參與的開放靈活的師範教育培養體系,更好發揮高水平綜合大學的教師培養作用。持續實施拓展中小學教師來源行動計劃,完善政府、高等院校、中小學校“三位一體”協同培養師範生的機制,健全非師範從教人員職前專業化進修制度,確保師資來源穩定、數量充足。

完善教師專業化發展體系。以實踐為導向建立教師教育課程標準體系,注重與上崗執教後的銜接,促進基礎教育教師專業發展。不斷完善高層次教育人才隊伍支持服務體系,持續實施“名師名校(園)長工程”“特級教師工作室”項目,培養一批特級教師、特級校長,打造一支教育理念先進、銳意改革創新的“雙特”隊伍。

3.深化教師管理制度改革

完善教師準入機制。進一步提高基礎教育教師學歷水平,鼓勵教師在職進修。完善職業院校教師資格標準,探索將行業企業從業經歷作為認定教育教學能力、取得專業課教師資格的必要條件。實施高校教師選聘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雙重考察制度。

突出教育教學實績。幼兒園教師評價突出保教實踐。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分配向班主任傾斜,向教學一線和教育教學效果突出的教師傾斜。注重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實踐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評價。完善高校教授上課制度,既要確保課時數量,更要確保教學質量。高校不得將教師的論文數、項目數、課題經費等量化指標與績效工資分配、獎勵直接挂鉤。

健全教師管理機制。擴大“區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多措並舉推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重點配好美育教師,配強體育老師,建設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健全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的雙向聘用機制,完善職務聘任、晉陞辦法等。建立高校教學、科研雙軌制教師職業生涯發展通道。健全高校教師跨校執教、校際間合作育人和校企間流動機制。完善教師退出機制。

4.全面提升教師崗位吸引力

建立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教師薪酬制度,不斷完善績效工資分配製度,優化績效工資結構。完善市屬高校績效考核辦法和機制,探索適應高校分類發展的薪酬分配製度,擴大收入分配自主權,探索靈活多樣的分配方式。鼓勵和規範高校教師通過技術創新、科技開發、成果轉讓和決策諮詢等方式服務社會,獲取合理報酬。落實建設鄉村教師週轉宿舍和為鄉村教師租賃週轉房政策,幫助青年教師解決住房、子女入園入學等難題。關心教師心理健康,完善教師榮譽和表彰制度,對貢獻突出的教師予以獎勵。挖掘、提煉和宣傳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塑造首都教師的良好社會形象,顯著提升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

(七)推進教育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發展

適應科技發展趨勢,努力構建新技術環境下的人才培養、教育服務和教育治理新模式,以新技術激發教育活力,培育教育發展新動能。

1.大力發展數字教育

以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5G等技術集成應用為引擎,加速形成數字教育創新發展的技術體系,加快數字教育勢能釋放,探索數字教育治理方式,積極面向未來搶佔數字教育變革和發展先機。構建覆蓋全學科全鏈條課程資源的“空中課堂”,建設以專業化、智慧化線上核心教學平臺為承載的“雙師課堂”,打造智慧化、數據化、浸潤式、虛擬化的“融合課堂”。促進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發展,利用優質數字資源和網絡構建不同形態、靈活、高效的學習共同體,實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協作學習等多種形式的智慧化學習。

2.推進網絡化智慧化的教育管理服務

建設教育大數據平臺,實現教育大數據廣泛匯聚、深度融合與創新應用,推動建立大數據支撐下的教育治理與服務新模式。完善數據管理機制及標準,構建全時態、多場景、廣覆蓋的教育大數據資源庫,聚焦中小學學位預測、教育評估監測、學生體質健康、校園安全穩定等主題提供決策服務。鼓勵學校、教師、學習者和企業共建首都數字教育資源庫,擴大數字教育資源使用範圍。加強“教育公共管理、教育公共服務、教育公共資源”三大教育平臺建設,推動各級各類教育信息系統深度整合,實現“一站式”管理與服務。

3.建設智慧互聯的數字教育基礎設施

將數字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新基建的重要內容,加大投資力度,建設教育專用網絡基礎設施。開展“北京教育雲”建設,不斷提升各類標準化信息服務水平,滿足教育系統各級各類用戶對基礎設施資源的共性需求。依託5G等網絡新技術,逐步推動學校信息化應用“入雲”,面向師生提供安全、穩定、高效的信息化服務。

(八)開創開放融通有活力的教育新局面

樹立大教育資源觀,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加快推進新時代教育資源內外融通和開放共享,優化首都教育發展生態環境。

1.促進教育系統內外資源融通共享

深化教育資源開放合作。圍繞“兩區”建設,深入推進教育領域擴大開放,探索構建教育體制內資源與體制外資源協調、合作、共贏的現代化教育服務體系。整合利用文化館、圖書館、影劇院、博物館、科技館、檔案館、體育場館等社會文化機構資源支持教育。支持中小學在學生社會實踐、特長培養、研學旅行等方面與社會力量開展合作,擴大學校自主購買社會培訓機構、科研機構、企業等教育資源的權限,為學生提供可選擇、個性化的服務。深化教育領域軍民融合發展,加強軍地教育培訓資源合作,加大軍地合力培養人才力度。

加快發展教育服務新業態。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數字教育建設,提供高質量的運維和支持服務。將數字教育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引導各類學校與平臺型企業合作開發在線課程、個性輔導等優質線上教育産品,支持優質校外線上培訓機構參與中小學線上課程建設。培育壯大網絡課堂、遠程培訓等教育新型消費,推動教育消費向體驗化、品質化和數字化方向提檔升級。加強廣覆蓋、保基本的公辦學校教育資源與增值性公辦、民辦教育培訓服務的銜接。

2.推進民辦教育規範發展

強化民辦教育分類管理。完善民辦教育分類管理配套政策,健全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差別化政策體系,在財政、稅收、用地等方面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給予支持。積極引導部分優質民辦幼兒園探索特色化辦學模式。加強民辦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民辦學校教師素養,建立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教師交流共享機制,設置專項基金支持教師培訓。鼓勵支持民辦普通高校培育優質學科、專業、課程和師資,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穩妥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工作。

加強民辦教育規範管理。完善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退出機制,積極推進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轉型發展。規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行為,重點加強教育教學、招生考試、辦學條件、資産財務、名稱使用的監管。規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辦學行為,明確行業準入方式和規則,厘清事中事後監管職責,建立健全培訓機構預付式消費資金監管模式,推進各部門建立聯動響應和綜合執法機制。推進校外線上培訓實施備案承諾、分類監管。

3.深化教育國際交流合作

優化教育對外交往佈局。著力加強教育對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的服務支持能力。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擴大以高等教育為重點的教育對外開放。穩步推動高校境外辦學,支持應用型本科、職業院校聯合企業“走出去”。支持中小學開展以學科學習、創新思維為主題的學生國際交流活動。設立北京市國際教育發展專項,鼓勵開展國際教育相關研究。

加大國際化人才培養力度。把國際化人才培養理念融入教育的各學段、各環節。學習借鑒國際先進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制度,促進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鼓勵高校開展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和科學研究,以教育國際化促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對接國際先進標準,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促進來京留學提質增效。做大做強“留學北京”品牌,優化北京市外國留學生獎學金項目,優化留學生招生結構,提高學歷層次,提高學歷生比例。完善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健全來京留學質量保障體系。

4.進一步激發學校辦學活力

保障學校辦學自主權。鼓勵支持學校結合本地本校實際辦出特色、辦出水平。依法保障學校和教師加強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大力精簡、嚴格規範各類“進校園”專題教育活動,有效排除對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干擾。加大學校行政領導人員聘任制推行力度。建立健全高校總會計師委派制度。

增強學校辦學內生動力。健全教師精神榮譽、專業發展、崗位晉陞、績效工資和關心愛護等激勵方式,構建完善的教師激勵體系,充分激發廣大教師的教育情懷和工作熱情。發揮學校文化引領作用,廣泛凝聚廣大師生的價值追求和共同願景。加強優質學校帶動,增強薄弱學校內生動力,整體提高學校辦學質量。

推進教育家辦學治校。著力培養好、選配好校長,加大校長培養培訓力度。深入推進校長職級制改革,完善校長任期目標管理、考核評價、工資、獎懲、流動、培訓各項制度。鼓勵校長勇於改革創新,努力造就一支政治過硬、品德高尚、業務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質專業化校長隊伍。

5.建設人文校園、科技校園、綠色校園

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導向、陶冶、約束、凝聚和社會輻射功能,挖掘學校建築、園景、文物、校訓校歌等承載的文化底蘊,提升校園人文歷史內涵。加強百年學校的保護,在修繕改造項目中注重保留學校傳統建築特色,把校園建設成為有歷史厚度的知識殿堂。

推動校園數字化賦能改造。加強智慧校園建設,培育100所智慧校園示範校,推進普及智慧教室、智慧實驗室、智慧圖書館、智慧博物館等智慧學習空間。建設數字孿生校園,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推動校園管理理念、手段等創新。

提升校園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加強校園綠化美化,優化景觀設施,努力實現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諧統一,營造濃厚的書香氛圍。實施綠色學校創建行動,建立健全綠色學校創建制度、政策、標準。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部署,適時推進節能綠色化改造,全面推進校園節能減排,制定高校和中小學幼兒園能耗限額地方標準,開展教育系統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加強節能減排意識教育,培養師生低碳節約行為習慣。

(九)促進育人方式和育人模式創新變革

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創新教育教學組織方式,更新教育教學內容,豐富教育教學手段,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變革,探索構建具有首都特點的新型育人模式。

1.深化智慧時代的教育教學方式變革

推進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教育教學方法創新,研發以雲計算、大數據為主要依託的智慧教學系統,通過教育數據挖掘、學習分析、深度學習等技術,實時監測學習者的學習進度與狀態,刻畫知識圖譜、能力圖譜,為學習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智慧診斷、資源推送和學習輔導等服務,支持差異化的“教”和個性化的“學”,支持北京開放大學在智慧教學領域先行先試。研發設置適應一線教學需求的“智慧助教”系統,利用人工智慧為教師提供全程助教支持,幫助教師完成查找資源、批改作業、在線答疑等輔助性工作,支持教師課堂教學,建立智慧、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統,實現人機共教、人機共育。支持研發符合在校生學習需求的“智慧學伴”,為學生提供高度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服務。

2.推進拔尖創新人才育人模式改革

發揮首都教育資源優勢,全面優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生態,探索大中小各學段有機銜接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闢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綠色通道”。探索建立中小學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發現和培養青少年拔尖創新人才的有效方式,強化人才培養質量動態監測和跟蹤評價。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活動自身規律,為急需和前沿學科人才量身定制方案,提供長期穩定支持,鼓勵人才自由探索。推進科教協同育人,充分利用各類優質科研資源,探索建立結合重大科研任務進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機制。

3.構建首都特色課程教材體系

整體推進大中小學課程教材建設,全面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要求,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健全教材工作制度、機制、機構和隊伍。充分利用首都教育資源優勢,建設精品地方課程教材。加強教材選用使用管理,定期組織課程方案執行、課程標準落實和教材使用情況檢查。支持職業院校適應科技發展趨勢和産業發展需求,對接行業標準、職業標準和崗位規範,開發建設精品特色專業教材。豐富各類培訓教材資源,滿足信息化、網絡化條件下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提升的實際需求。支持高校編寫一批反映世界先進水平的自然科學教材,瞄準國家重大戰略、北京市建設需求、學科前沿發展方向編寫新興交叉學科相關教材。積極推進數字教材建設和應用,完善數字教材開發、審查、發行、應用和評價機制。

4.全面加強學校家庭政府社會協同育人工作

鼓勵學校開放辦學,完善公眾參與學校議事、監督和意見反饋的制度和渠道,密切學校與家庭、社會的關係。加強家校溝通,通過家訪、家長學校、家長會、家校委員會等形式深化家校合作。推動建立家長志願服務、家長義工等機制,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管理、支持學校建設、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深入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幫助家長樹立正確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育人理念和方法。家校協同加強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加強部門協同,引導社會各界主動承擔教育職責,參與學校育人,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氛圍。

(十)全面深化新時代首都教育評價改革

堅持破立並舉、統籌兼顧,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等頑瘴痼疾,構建首都特色鮮明的科學評價機制。

1.全面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

制定北京市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針對黨委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和社會不同主體,分門別類開展評價制度改革。對市級部門和區委區政府的考核要突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黨中央關於教育工作的決策部署、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教育的各項任務安排、落實“七有”“五性”教育指標、解決“接訴即辦”教育突出問題等情況。堅決糾正依據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來評價中小學教育質量的做法,把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堅持黨對教育評價工作的領導,堅決破除部門利益、本位思維,積極引導全社會共同支持和參與教育評價改革。

2.深化考試評價制度改革

堅持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進一步完善入學機制,嚴格落實以多校劃片為主,單校劃片和多校劃片相結合的入學方式,紮實推進公民同招派位錄取。穩妥推進中考改革,探索基於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招生錄取模式。完善和規範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製度和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制度。鞏固深化高考綜合改革。進一步完善高等職業教育“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探索開放教育註冊入學和完全學分制改革。深化研究生考試招生改革,加強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考查。推進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制,適度擴大直博生培養比例。

3.推動教學評價方式創新

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開展學生各年級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實施基於大數據的多維度綜合性智慧化評價,通過對學生情感、態度、思維和行為等非學業素質的綜合測評,使教學評價更加全面、立體和多元。支持開發智慧評價工具,開展互動性評價,保障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探索智慧出題制卷和智慧機考,推動考試流程重構,強化考試安全防範,降低考試組織成本。利用智慧技術建立多維、精準的學生成長檔案,構建個性化的綜合評價體系。

4.優化教育評價實施路徑

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發揮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作用。嚴格控制教育評價活動數量和頻次,減少多頭評價、重復評價,切實減輕基層和學校負擔。嚴格控制以考試方式抽檢評測學校和學生。完善評價結果運用,綜合發揮導向、鑒定、診斷、調控和改進作用。加強教師教育評價能力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加強教育評價、教育測量等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培養教育評價專門人才。加強教育考試工作隊伍建設,完善教師參與命題和考務工作的激勵機制。

(十一)統籌推進首都教育發展與安全穩定

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強化底線思維和憂患意識,堅持師生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系統觀念、法治思維和強基導向,以政治安全為根本,把維護安全穩定、防範化解風險貫穿首都教育發展各領域,統籌抓好各領域的安全穩定工作,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保駕護航。

1.加強首都教育系統安全穩定體系建設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決守住政治安全底線。健全學校安全領域監測預警和協同處置機制,提高教育風險的發現力、研判力和處置力。深化校地協同工作機制,進一步推進高校與屬地黨委和專業部門的安全穩定工作雙向融入,形成共保校園安全強大合力。完善重大風險防範化解機制,強化重大輿情和突發事件輿論監測、研判和回應,同步做好依法處置、輿情引導和線下管控工作,切實防範各類“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健全完善意識形態和安全穩定工作責任體系,進一步壓實學校主體責任、各區屬地責任和領導班子“一崗雙責”,確保各項措施落地見效。全面加強教育系統網絡和信息安全體系建設,落實網絡安全工作責任,加強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保護,不斷提升網絡安全保障能力。

2.精準有效做好疫情防控

嚴格落實中央、市委關於疫情防控的各項部署要求,發揮聯防聯控、風險研判、信息發佈、督查問責作用,毫不放鬆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加強疫情應急教育培訓和工作演練,建設隔離觀察點,保障防控設施、物資儲備,構築堅強有力的教育系統公共衛生應急防控體系。高度關注疫情之下的師生心理健康,積極應對“疫後綜合徵”。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開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科研攻關,健全平戰結合的應急科研機制。加強師生公共衛生教育,提高師生個人防護意識和能力。認真總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鬥爭經驗,積極探索構建後疫情時代的韌性教育系統。

3.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園

完善學校安全穩定管理制度和工作體系,推進校園安全穩定工作規範化、制度化、法治化。加大學校安全經費投入,持續完善校園安全防控體系,提升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加強安全管理信息化、智慧化建設,確保視頻監控在幼兒園和學校重點部位全覆蓋。以國家安全宣傳教育為重點,系統推進各方面安全教育和培訓,提升師生安全素養。進一步完善教學實驗安全、學生活動安全、防範學生欺淩等制度。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健全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應急演練機制,構建校園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加強校園安全監管監察執法,深入推進危險化學品、建築施工、交通、消防等重點領域安全整治,強化校外培訓機構的安全監督和管理。強化安全穩定一線隊伍的建設和培訓,提升安全管理和應急處置的能力素質。

四、保障措施

(一)全面推進依法治教

加強地方教育法規建設,適時制定修訂本市有關學前教育、民辦教育、職業教育等方面的法規制度。健全教育法規實施機制,依法明確政府管理教育事業的權責邊界,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強化教育重大決策的合法性審查。以依法治教基本標準為抓手,完善各級各類學校法制工作制度體系。健全涉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機制、學生傷害事故調解機制和師生權益糾紛校內申訴制度,完善法律支持和服務機制,維護師生和學校合法權益。完善和落實教育領域信訪制度,依法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深化推進教育行政執法體制機制改革,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推進綜合執法、聯合執法和市區一體化執法,開展重點領域執法專項行動。落實“八五”普法規劃,完善教育普法機制,重點開展習近平法治思想、憲法法律宣傳教育。

(二)提升經費保障能力

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落實財政教育支出責任,確保教育投入“兩個只增不減”。加大教育經費統籌力度,整合優化經費使用方向,推動教育經費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結構優化轉移,從硬體設施建設向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師隊伍建設等轉移,著重保障提升教育質量、保障農村和薄弱地區教育發展、服務國家戰略和重大項目、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強市級統籌能力,完善市對區教育轉移支付。鼓勵擴大社會投入,完善非義務教育培養成本分擔機制。科學管理教育經費,建立覆蓋教育經費使用管理全過程的績效管理機制,注重結果導向,強調成本績效,集約、節約利用教育資金,硬化責任約束,管好用好經費。

(三)加強教育督導評估

全面深化教育督導改革,健全教育督導體制機制。完善督政、督學、評估監測三位一體的現代教育督導體系,健全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督導評估與質量監測體系。修訂《北京市教育督導規定》。構建對市級有關部門和區級政府、鄉鎮(街道)履行教育職責的分級督導機制,定期開展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健全市級統籌制定標準、區級為主組織實施的學校督導評價工作機制。加強中小學校、幼兒園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督學責任區建設,推進完善各級各類學校內部督導。科學開展學校辦學狀況和教育教學質量評估監測。建立健全教育督導部門統一歸口管理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加強第三方評估監測機制。規範綜合督導,強化專項督導,完善經常性督導,提高督導效益。改進教育督導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手段開展督導評估監測工作。加強教育督導隊伍和社會支持系統建設,加大督導工作保障力度。健全部門聯動獎懲、問責和綜合運用機制,切實提高教育督導評估和監測結果的使用效能。

(四)加強校園後勤保障

深化學校後勤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加強後勤人員隊伍建設,提升後勤管理服務智慧化、標準化、規範化和精細化水平,促進學校後勤工作提質增效。深化陽光餐飲工程建設,加強校內外供餐管理,提升學生校園用餐服務水平,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吃上安全營養的“暖心飯”。倡導師生踐行光盤行動,堅決制止學校餐飲浪費。深入開展新時代校園愛國衛生運動,鞏固“廁所革命”成果,改進校園環境衛生。深入開展校園垃圾分類,打造垃圾分類校園新時尚。

五、規劃實施

(一)統籌推進落實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是指導全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必須週密部署、精心組織、落實責任、強化監督。各有關部門要做好協同配合,加強工作指導,強化信息共享,創造有利條件。各區、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出發,制訂本區、本部門、本學校實施規劃的具體方案、年度計劃和政策措施,分階段、分步驟組織實施。各區、各部門要把規劃作為項目審批和安排資金的重要依據。要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調動各方積極性,凝聚全社會辦教育的強大合力。

(二)加強監督評價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確定的各項指標要納入市政府以及各部門、各區的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市政府教育督導部門要定期對各部門、各區規劃落實情況開展督導檢查評估。各部門、各區要配合市人大、政協定期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監督檢查。規劃實施進展情況經法定程序批准後及時向社會公佈,接受社會監督。建立獎懲激勵約束機制,對工作落實有力、成效明顯的區和高校,在項目佈局、資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對落實不力、敷衍塞責的,加強預警、提醒、通報、約談和問責。

(三)鼓勵改革創新

針對制約首都教育現代化全局的重大問題,集中力量實施重大項目和改革試點攻堅。聚焦首都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分批分類開展教育改革試點。鼓勵各區、各校大膽探索,積極改革創新,及時總結提煉基層的有效做法和實招,及時推廣經過實踐檢驗且行之有效的創新經驗,將成功做法上升為制度和政策。加強教育科研隊伍建設,發揮教育智庫作用,深入開展教育戰略、政策、制度、標準、措施等研究,為破解教育難題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四)加強宣傳引導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多形式多途徑參與、支持首都教育改革發展。加強首都教育融媒體建設,強化輿論引導,及時宣傳首都教育現代化建設重大舉措和工作成就,廣泛傳播科學的教育理念與方式方法,大力推廣先進經驗,宣傳典型,弘揚正能量,為規劃實施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附表“十四五”時期重點項目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