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期待科技助力

2021-10-14 08:18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10月13日,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的部長級平行圓桌會議上,來自數十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圍繞“知識、創新和惠益分享”主題建言獻策,推動科技進步、共享創新技術成為多方共識。

1993年,《生物多樣性公約》正式生效,確立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其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遺傳資源而産生的惠益三大目標,從而開啟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新紀元。為了實現這三大目標,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馬克平在引導性發言中強調,遙感、動物追蹤、合成生物等新技術正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發揮作用。在他看來,科學技術能夠極大提升保護效率,因此我們應該“攜手並肩,共同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帶動各個地區的共同發展,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決策提供支持”。

哥倫比亞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部部長裏卡多·何塞·洛薩諾表示,為了扭轉當前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狀況,確保制定、通過和實施一個有效的“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至關重要。“我們希望生物多樣性保護能為發展中國家創造額外的價值,在更廣泛的生産和服務領域創造就業機會,這無疑需要科學技術的幫助。”

澳大利亞環境部部長蘇珊·利(Sussan Ley)介紹,澳大利亞正通過各種不同的創新方法恢復生態環境,比如通過環境DNA技術確認哪些區域還有鴨嘴獸生存以便制定保護方案,使用無人機監測考拉的棲息地質量,採用不同種類的本土植物恢復山火破壞區域等。“我們期待與所有締約國合作,共享創新技術,為子孫後代保護不可替代的生物多樣性。”

作為一個四面環海的國家,馬爾代夫的沿海陸地近年來正不斷喪失。對此,馬爾代夫環境、氣候變化和技術部部長阿米納特·肖納(Aminath Shauna)希望能夠得到國際社會的幫助,以解決海洋科學知識有限的短板,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

在總結發言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指出,知識和創新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強大支持,因此要廣泛推動多邊合作,“特別要注重培養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和技術能力,以確保能公平公正地獲取信息、資源和産生的惠益”。(記者 周夢爽 張蕾)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