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從交通大國邁向交通強國,中國始終堅持——可持續的交通,可持續的發展

2021-10-26 08:23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金秋時節,和風送爽。10月14日,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正式開幕。為期3天的大會中,來自100多個國家的代表以線上線下方式出席會議,並結合國別經驗,針對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話題建言獻策。

何為可持續交通?“可持續交通的含義很廣泛,不僅是更綠色,還要更安全、更低碳,是一個宏觀的概念。”聯合國副秘書長、大會秘書長劉振民解釋稱,“實現可持續交通不僅是政府的問題,也是企業的問題、社會公眾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持續推進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節能降碳取得實效,環境友好程度不斷加深。正如大會召開期間發佈的《中國可持續交通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所指出,中國交通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正在加快向交通強國邁進。

建設交通強國

為可持續交通貢獻中國方案

據了解,繼2016年在土庫曼斯坦阿什哈巴德舉辦首屆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之後,本次大會是時隔5年聯合國第二次舉辦。為何第二屆大會選在中國?

“中國在可持續交通發展方面成績顯著、值得借鑒,這是聯合國選擇將中國作為大會承辦方的原因之一。”劉振民説,中國諸多交通建設項目促進了脫貧攻堅、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有力推動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落實,“可持續”正日益成為中國交通領域的發展標簽。

其中,促進綜合交通運輸協調發展,便是中國可持續交通的“重頭戲”。

數據顯示,中國以鐵路為主幹、以公路為基礎、水運和民航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日益完善。高速鐵路對百萬以上人口城市的覆蓋率超過95%,高速公路對20萬以上人口城市覆蓋率超過98%,民用運輸機場覆蓋92%以上的地級市。

與此同時,中國交通運輸服務能力和水平也顯著提高。《報告》顯示,以高鐵和航空為主的大容量、高效率快速客運服務體系加快形成,動車組列車承擔了鐵路客運量的70%,民航航班正常率連續3年超過80%,道路客運轉型升級也在加快步伐。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在本次大會上被多次提及。中國交通已化身國民經濟發展的“先行官”,獲得與會者們的一致認可。

小小的郵票上,一輛紅色卡車正駛出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駛向美麗的獨龍江鄉——10月15日,大會召開期間,《交通可持續發展》特種郵票首發儀式成功舉行,手繪郵票《交通扶貧》一經亮相,便引發廣泛關注。

據介紹,獨龍江鄉是少數民族獨龍族唯一的聚居地。由於獨龍江鄉地處崇山峻嶺之中,全長65公里、開鑿于1964年的人馬驛道是獨龍族人與外界聯絡的生命線。

“因為6至10月是雨季,馬幫幾乎天天泡在雨中。”曾任國營馬幫趕馬工的巴坡村村民迪世榮至今記得,為了避雨,他常用塑料薄膜矇住頭,打著手電筒趕路。有時泥石流沖毀了道路,他們不得不等待救援,背的炒麵和苞谷吃完了,就挖野菜充饑。

2014年,獨龍江公路隧道全線貫通,終結了獨龍江鄉遇雪封路的歷史。村民跑運輸、開挖掘機、辦農家樂、做電商、當導遊,2020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已達4263.83萬元。

農村奔小康,交通要先行。事實上,獨龍江的歷史性跨越僅僅是中國交通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今,中國農民“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的夢想已成現實,貧困地區行路難的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中國政府將交通扶貧作為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支撐。”在本次大會第一場主題會議上,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介紹,中國政府通過讓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通硬化路、直接通郵,加強農村郵政設施建設和普遍服務,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實現小康路上不讓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隊。

合作,亦是本次大會與會代表們發言的高頻詞之一。在推進全球交通領域合作方面,中國確是先行者。

中國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合作平臺,與19個國家簽署了22項雙邊、多邊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與27個國家(地區)簽署海員適任證書許可協議。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4萬列、通達歐洲23個國家的174個城市,初步探索形成了多國協作的國際班列運行機制。

中國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表示:“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國高度重視可持續交通發展,積極參與全球交通治理,為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方案。”

加快科技創新

為可持續交通提供發展機遇

軋路機智慧駕艙、5G雲代駕、自動化港口……近年來,隨著中國科技創新腳步加快,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與交通運輸行業深度融合,為可持續交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創新工作,一直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王志清表示,中國堅持創新驅動,推動交通在先進裝備製造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太神奇了!感覺很真實,這次我也能開高鐵了。”在大會互動體驗展區的“中國鐵路”展臺,體驗京張高鐵模擬駕駛後,來自加納的參會者塞德里克讚不絕口。

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參會者可以親自駕駛“復興號”模擬器,從北京北站出發,觀覽京張高鐵沿線風景的同時,體驗一把當高鐵司機的感覺。該模擬駕駛控制臺上的儀錶、按鈕、腳踏板與“復興號”真實駕駛臺是一模一樣的,為體驗者帶來一場身臨其境的高鐵駕駛體驗之旅。

“中國已經掌握了各種複雜地質及氣候條件下高鐵建造成套技術,攻克了複雜長大隧道等一系列超級工程建設技術難題。”北京交通大學校長王稼瓊告訴記者,目前,中國已形成涵蓋時速160-350公里不同速度等級、能夠適應多種運行環境需求的“復興號”系列産品,北斗衛星導航、5G、大數據等技術均在高鐵得到成功應用。

除了交通運輸裝備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技術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對稱的中國風建築、上下打通的中央光廳、高鐵普速車場重疊佈置……走進北京豐臺站施工現場,各種創新元素隨處可見。

例如,在進出站口的通道位置,為最大限度降低列車運行帶來的噪聲污染,負責豐臺站建設的中鐵建工集團施工團隊選擇使用鋁板裝飾墻面。“我們原先設計為密拼安裝鋁板,但實踐中發現,這種安裝方式在特定光線下,肉眼看會有明顯的不平整感。”為了實現更好的實體效果,施工團隊左思右想,最終通過實體樣板製作,確定了採用離縫安裝方式。

“離縫安裝省去了常規的打膠工藝,質量控制難度也大大降低,避免因膠合老化帶來的後續維修風險,省時省力,一次成活。”中鐵建工集團裝飾技術方面專家楊洪濤解釋説。

近年間,中國交通運輸行業數字化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在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從船舶裝卸到貨主取送貨物,各環節都由系統自動完成,作業效率比人工碼頭高約30%。”山東省港口集團高級別專家張連鋼介紹道,2020年青島港6億噸貨物吞吐量中,沒有1噸貨物通過人力完成。

據了解,青島港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首創了自動導引車循環充電、大型設備“一鍵錨定”、機器人拆裝集裝箱旋鎖等十余項技術,為全球提供了低成本、短週期、全智慧、高效率、更安全的全自動化碼頭建設的“中國方案”。

實際上,這背後是青島港人的奮力拼搏。幾十萬字的分析論證報告與3000多份技術討論會的會議記錄見證了團隊的辛勤付出,經過十幾萬次測試,張連鋼率領團隊僅用3年半時間,就走完了國外常規8到10年研發建設的路子,徹底破解了自動化碼頭的核心技術。

“交通要可持續發展,必須在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雪松分析,技術方面的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能夠提高全球經濟的潛在增長率,有利於促進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復蘇。

綠色低碳轉型

為可持續交通指明前行方向

交通運輸是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重點領域之一。在本次大會開幕式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目前交通運輸碳排放量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4以上。

強化交通運輸節能減排,減少交通運輸對能源消耗和環境的影響,是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中國重任在肩、以行踐言,積極做全球交通運輸綠色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實際上,中國交通若想駛入綠色低碳轉型“快車道”,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尤為重要。

數據顯示,中國組織開展綠色交通省(城市)、綠色公路、綠色港口等示範工程,年節約量超過63萬噸標準煤,與2015年相比,2020年中國交通運輸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7.5%。

值得一提的是,電子不停車收費技術(ETC)現已成為提高中國高速公路通行效率、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

“用ETC一年多了,比之前確實省事兒。”家住濟南的車主王珂説,“沒辦之前,走人工通道經常得排隊等十幾分鐘,自從辦了ETC後,收費站幾秒就過去了,而且收費還打九五折。”

《報告》指出,2019年,中國建設完成超過2.4萬套ETC門架系統,改造完成超過4.8萬條ETC車道,實現了全國高速公路“一張網”運行。截至2020年底,僅因ETC減少車輛啟停,日均節省燃油730.4噸,年可節省能源消費2.4億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65萬噸。

“未來,中國交通運輸行業要建立交通運輸碳排放源的監測體系和排放清單,科學合理地確定交通運輸碳達峰的峰值和時間,健全綠色金融和碳交易市場,強化碳循環技術開發。”交通運輸部原總工程師周偉建議。

此外,中國交通始終堅持全生命週期綠色發展理念,將生態環保要求貫穿到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養護全過程。

天山勝利隧道緊鄰天山1號冰川,雪山融水匯聚而成的烏魯木齊河從項目工區穿行而過。為守護河水純凈,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施工項目部經過精心策劃,在施工區上遊對河水進行地下、地上兩路改道。

“我們在地下埋設大直徑波紋管,保障水流暢通不受污染,在地上則修築高防護墻水渠,保障汛期大流量河水正常排出。”項目負責人崔景川自豪地説,科學的改道引流方案,使得河流絲毫未受施工影響。

不僅如此,項目部還將施工過程中産生的廢水污水進行統一收集,集中輸入污水處理中心,通過調節pH值、隔油、沉澱、過濾等方式處理之後,再用於隧道開挖、拌和站生産及混凝土養護等施工環節,實現施工用水循環利用。

而在綠色出行理念下,中國慢行交通(即自行車和步行)環境也愈發友好。

在大會互動體驗展區的“北京交通”展臺,各家單車企業最新的共享單車産品有序停放,吸引許多參會者駐足體驗。

一組數據顯示了北京近年來在慢行交通領域的發展成就:在人口規模相當的國際城市中,北京市慢行交通設施里程排名前列,自行車道里程總規模第一,中心城區工作日出行總量3619萬人次,萬人自行車道里程3.17千米,居於世界前列。

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北京市綠色出行滿意度超過85%,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3.1%。據介紹,按照交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北京出行結構將繼續優化,到2035年,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將提升至80%,屆時中心城區將有八成出行者選擇綠色出行。(記者 劉樂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