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文物科技創新的利好來了

2021-11-04 08:53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佈會,邀請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科技部的相關領導,介紹《“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情況。

記者注意到,以往的文物事業五年發展規劃都是以部門規劃的形式出現的,“十四五”文物領域規劃第一次上升為國家級專項規劃,這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文物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這也讓我們倍感責任重大。”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坦言。

利好一:文物局——科技和人才雙輪驅動

“十四五”期間,國家文物局將著重科技和人才雙輪驅動。李群説:“《規劃》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首次把科技創新放到了題目當中。”《規劃》設置了專門篇章,對提升文物科技創新能力進行了“全鏈條”佈局,提出了一些突破性舉措,並在重要的業務板塊設有專門的章節或專門內容來闡述科技創新在本領域的強化和應用推廣,從而切實發揮科技引領支撐作用。關於文物人才隊伍建設,《規劃》也從學科專業、培養體系、人才活力、機構隊伍等方面進行部署。李群表示:“力爭到2025年文物科研人員數量增長25%,覆蓋多領域多層次人才。”

李群還表示,“十四五”期間將大力發展科技考古。他説:“這次《規劃》當中強調要加強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中的應用,特別要發展科技測年、微量元素分析、DNA研究、有機殘留物分析、大數據等方法手段,建設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存,提高考古現場保護、信息提取、綜合分析和研究應用的水平。”

利好二:發改委——文物科技創新權重凸顯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他們將重點開展以下四項工作,目的就是要推進規劃實施見效,“讓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溫度”。

一是健全政策環境,進一步制定規範標準,推動各項支持政策和相關規範出臺。二是加大資金投入。“我們已經儲備了幾百個項目。”歐曉理説,包括殷墟、三星堆遺址、龍門石窟、雲岡石窟等重要遺址遺跡保護利用設施建設。發改委將統籌用好中央預算內資金、專項債、企業債等渠道予以積極支持。三是加大科技運用,創新文物保護方式,推進大遺址和文物展示場所數字化改造,發展虛擬展示空間,“讓蘊含在珍貴文物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科技賦能下實現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真正走進千家萬戶”。四是積極配合國家文物局等部門,按照國家級專項規劃管理有關要求,認真做好規劃實施的責任分解,以及跟蹤監測、總結評估,保障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能夠落到實處。

利好三:科技部——從頂層設計發力

記者從今天的發佈會上了解到,總體上講,我國文物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水平有了顯著提高,部分領域已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但仍然存在科技力量分散薄弱、資源配置總體規模有限、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創新體系尚未建立等問題。對此,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並不諱言:“難以滿足我們這樣一個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在文物保護和應用方面的需要。”

他説:“文物保護、文明探源,包括文化傳承是典型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領域,需要很多交叉科學的技術來支撐相關的研究工作。”因此,“十四五”期間的重要工作首先是要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平臺來引導開展建制化的跨學科研究。此外,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將部署文化保護利用的科技創新專項,努力在文物的安全、監測預警、考古探測和殘留物分析、文物建築結構穩定性評價、館藏文物搶救性保護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當中將佈局科技考古和保護等方向的技術研究平臺。

與此同時,還將推進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示範,促進技術的專業化、集成化、標準化。“支持文物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數字化應用,讓群眾能夠感受到中華燦爛的文明史。”吳遠彬説。

記者從發佈會上獲悉,《規劃》日前已通過國務院審核通過,即將以國辦文件的形式印發並全文公佈。(記者 李韻)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楊鶴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