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創新綠色標準 場館惠及群眾——專訪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部長劉玉民

2022-01-10 15:1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 題:創新綠色標準 場館惠及群眾——專訪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部長劉玉民

新華社記者季嘉東 鄭道錦 倪宏

從2017年開始動工到即將接受“檢閱”,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場館建設始終是媒體和群眾關注的話題。除了充滿中國文化的創意設計引人注目,近日,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部長劉玉民接受採訪時表示,“綠色”冬奧是規劃建設中另一鮮明特點,也是極具價值的創新和突破。

作為“雙奧之城”,北京冬奧會場館建設非常注重可持續性,北京賽區除新建國家速滑館和首鋼滑雪大跳臺,其他競賽場館都來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將使用的8座冰上場館、10塊冰面中,7座場館9塊冰面使用了環保型製冷劑。其中,國家速滑館、首都體育館、首體短道速滑訓練館以及五棵松冰球訓練館4個場館,選用了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這是世界上最新的製冷技術,也是首次應用在冬奧場館裏。國家速滑館的冰面1.2萬平方米,是目前採用二氧化碳製冷的最大的場館。”

分設三個不同賽區也意味著要採用不同的綠色標準。尤其是雪上運動項目場館,從功能佈局等方面都很難適用既有的綠色建築評價標準。為解決這個困擾北京冬奧組委和國際奧委會的共同難題,在住建部、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冬奧組委組織頂級專家團隊,創新性地編制了京、冀兩地的《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標準》,成了我國首個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標準。

“目前張家口賽區和延慶賽區的場館都達到了雪上場館的綠建三星標準。另外,一些由老建築改造的場館雖然年代久遠,但也達到了國家的綠建二星的標準。”劉玉民説。

雪上項目的賽道建設往往涉及山體改造,劉玉民表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建設者在汲取外方專家的經驗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地勘探測量,發揮自主能力,盡最大努力保護山體原貌。例如,冬奧會延慶賽區依託小海坨山而建,在整個賽區的規劃設計中,秉承了“山林場館、生態奧運”的核心設計理念。

據悉,在開始延慶賽區的建設前,動植物資源的本底調查和保護工作是最先進行的。為加強核心區移植樹木保護,北京冬奧組委在延慶區西北部的張山營鎮籌建800畝冬奧森林公園,聘請北京林業大學森林恢復、古樹大樹移植等方面專家,對賽區及周邊2000公頃範圍進行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對需要移植的樹木逐樹拍照、一樹一檔,製作二維碼標識,建立可追溯、可查詢的冬奧移植樹木“樹履歷”,對珍稀樹木和可利用並能夠移植的樹木做到100%移植。在建設過程中,一方面要求施工單位編制綠色施工方案,另一方面聘請第三方對賽區環境和水土保持進行監督監測,與此同時,就地資源化利用賽區施工過程中産生的廢棄石材、木材。

劉玉民説:“除了對環境的重視,場館的造型設計也體現了中國智慧。”首鋼滑雪大跳臺昵稱“雪飛天”、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昵稱“雪遊龍”、國家跳臺滑雪中心昵稱“雪如意”等。這些精美的文化元素背後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距離北京冬奧會開幕不到30天,規劃建設部的工作也轉向了臨時設施建設,比如臨時看臺、圍欄、車檢和人檢通道等。賽時,規劃建設部的工作重心將轉移到設施維護上,保證賽事正常順利地進行。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結束後,場館如何繼續使用是很多人關心的話題。對此,劉玉民表示,中國有龐大的人口,但冬季運動的場地相對比較匱乏,從人口的基數和發展需要來看,場館數量並不算多。“這些場館不是建多了,而是填補了群眾生活需要的空白。從這個角度來説,我對於賽後的使用還是比較樂觀的。”

冬季運動難度大,危險系數高,普通群眾的參與門檻較高,北京冬奧組委在建設初期就考慮到了這一點。例如,擁有1.2萬平方米冰面的國家速滑館可以通過製冷的分區劃分成不同大小的冰面,滿足不同冰上活動的需求,開展多種形式的冰上活動。高山滑雪的賽道設置了大眾雪道,可以為普通滑雪愛好者提供安全的體驗。雪車雪橇的難度更高,因此賽道末端和相對平緩、彎道少的地方設置了群眾體驗入口,保證群眾安全,激發參與熱情。

“一方面讓群眾見識到國際頂級場館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可以親身參與,對於帶動大眾體育活動和促進體育産業的發展都會發揮很好的作用。”劉玉民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